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8845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出示课外活动情况图问:

从图中,你们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2.引入并板书课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逐一解答提出的问题。

  3.重点引导:

跳绳的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

该怎样解答?

  4.引导观察,找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指导完成P29的试一试的1,2题。

  2.你能根据方程

  X×

1/5=30

  编一道应用题吗?

  3.请你想一个问题情景,遍一道分数应用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预习

  整理前面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三)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参加活动总人数×

2/9=跳绳的人数

  解:

设操场有X人参加活动。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1、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等。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我安排了两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展示问题:

  

(1)什么是倒数?

  

(2)你能举出几对倒数的例子吗?

  (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2、展示多媒体:

笑笑和淘气去买白糖。

  问题1:

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

  问题2:

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

  问题3:

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二、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展示多媒体: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利用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2、汇报

  三、大胆猜想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2/7是怎样得到的。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

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

  四、再次探究

  1、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4/7÷

3,分子4除以3是除不尽的。

  2、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3、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板书:

分数除法

(二)

  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信息。

  3、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愿意合作与交流。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各种统计图、投影仪。

  一、导入新课。

  我们前一课认识了扇形统计图,谁能说出它特点?

  指名回答。

那么这一节课就学习在什么情况下要用什么样的统计图。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我国从第23届奥运会开始获得金牌,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情况统计表。

  2、让学生说一说从统计表中获得信息。

  3、用投影仪出示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4、分别提出教材中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们交流。

  5、教师小结:

折线统计图能明显的看出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奖牌数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能更明显的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扇形统计图能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三、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种统计图的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

其他同学补充、评议。

教师评价。

  四、练一练。

  在小组内交流分别用哪种统计图合适?

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实践活动。

  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各种统计图,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奥运会(统计图的选择)

  折线统计图:

明显地看出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奖牌数的变化情况。

  条形统计图:

更明显地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扇形统计图:

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全面概括.准确判断.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加深前面知识的理解,为新知作铺垫)

  下面各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谁是偶数,谁是奇数.

  3和154和2449和791和13

  二、小组合作学习质数和合数的的概念。

  全班分两组探讨并写出1~20各数的因数。

  1、观察各数因数的个数的特点。

  2、板前填写师出示的表格。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3、师概括: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的数叫做质数。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们的数叫做合数。

(板书:

质数和合数)

  4、举例。

  你能举一些质数的例子吗?

  你能举一些合数的例子吗?

  练习:

最小的质数是谁?

最小的合数是谁?

质数有多少个因数?

合数至少有多少个因数?

  5。

探究“1”是质数还是合数。

  刚才我们说了还有一类就是只有一个因数的。

想一想:

只有一个因数的数除了1还有其它的数吗?

(没有了,)1是质数吗?

为什么?

是合数吗?

(不是,因为它既不符合质数的特点,也不符合合数的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吗?

  三、给自然数分类。

  1、想一想

  师:

按照是不是2的倍数把自然数分为奇数和偶数。

按照因数个数的多少,把非零自然数分为哪几类?

  生:

质数,合数,1。

  2、说一说。

  既然知道了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那么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什么?

关键看因数的个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如果有两个以上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

  四、师生学习教材24页的例1。

  老师:

除了用找因数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

  1、师引导学生找出30以内的质数。

  提问:

这些数里有质数、合数和1,现在要保留30以内的质数,其他的数应该怎么办?

(先划去1,)再划去什么?

(再划去2以外的偶数)最后划去什么?

(最后划去3、5的倍数,但3、5本身不划去)剩下的都是什么数?

(剩下的就是30以内的质数。

  (特殊记忆20以内的质数,因为它常用。

  2。

小组探究100以内的质数。

  3。

汇报100以内的质数。

师生共同整理100以内的质数表。

  4。

应用100以内质数表:

(1)有的奇数都是质数吗?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

  五、思维训练。

  有两个质数,它们的和是小于100的奇数,并且是17的倍数。

求这两个数。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质数和合数)什么叫质数?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什么叫合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的,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你会判断质数和合数吗?

判断的关键是什么?

(看这个数因数的个数。

  反思:

在设计质数与合数这一节课时,我用“细心观察、全面概括、准确判断”这一主线贯穿全课。

并在每个新知的后面都设计了一个小练习。

以便及时巩固和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的思维训练,是给本节课学得很好的学生一个思维的提升。

小结又针对全班学生做了新知的概括。

  在学生找20以内各数的因数时,我应该注重探索,体现自主。

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以最短的时间找出各数因数,并在我的引导下按因数的个数给各数分类,最终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应当多多提倡自主探索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急于看到结果。

让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在学习新知识时根据已积累的知识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一、教学内容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三方面的调整:

  A.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B.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C.公因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

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四、具体编排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过去:

用÷

=表示能被整除,÷

=表示能被整除。

  现在:

用=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用2×

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用3×

4=12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

  (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12的其他因数。

  (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

=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

  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

  

(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注意区分乘法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例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1)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

  

(2)因数个数有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例2(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1)求法:

用该数乘任一非0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数。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

  做一做

  与例1结合起来,提供了2、3、5的倍数,为后面探讨2、3、5倍数的特征作准备。

  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有的倍数。

  

(2)因数个数无限。

  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而3的倍数涉及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较为复杂,因此后安排3的倍数的特征。

本部分内容对于熟练掌握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有很重要的作用。

  2的倍数的特征

  

(1)从生活情境“双号”引入。

  

(2)观察2的倍数的个位数,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

  (3)介绍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4)可让学生随意找一些数进行验证,但不要求严格的证明。

  5的倍数的特征

  

(1)编排方式与2的倍数的特征类似。

  

(2)可进一步总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即10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1)强调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

  

(2)可任意选择一个数,用正面、反面的例子对结论进一步验证。

  (3)也可对任一3的倍数的各位数调换位置,更深刻地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根据20以内各数的因数个数把数分成三类:

1、质数、合数。

  

(2)可任出一个数,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其为质数还是合数。

  例1(找100以内的质数)

  

(1)方法多样。

可以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用筛法。

  

(2)把握教学要求:

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五、教学建议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