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第4单元你是谁我是谁言语行为中的称呼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8789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第4单元你是谁我是谁言语行为中的称呼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第4单元你是谁我是谁言语行为中的称呼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第4单元你是谁我是谁言语行为中的称呼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第4单元你是谁我是谁言语行为中的称呼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第4单元你是谁我是谁言语行为中的称呼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第4单元你是谁我是谁言语行为中的称呼Word格式.docx

《学年高二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第4单元你是谁我是谁言语行为中的称呼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第4单元你是谁我是谁言语行为中的称呼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选修《语言的运用》第4单元你是谁我是谁言语行为中的称呼Word格式.docx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

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

古代臣子不敢直接面对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

对使节称节下;

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尊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

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古代尊称:

1.称字、号、书斋名

①东阳马生君则(字)

②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号)

③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的书斋名)

④左忠毅公(左光斗的谥号)

2.称官名、爵名

①颜太师(颜真卿官职)

②文少保(文天祥官职)

③杜工部(杜甫官职)

④柳柳州(柳宗元官职:

柳州刺史)

3.称籍贯

①今南海生死未卜(康有为籍贯)

②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顾秉谦籍贯;

严嵩籍贯)

4.其他敬称

①称君主:

陛下、大王、皇上等。

②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

宋太宗、宋仁宗。

③称老师:

子、夫子、师、先生等。

④称朋友或尊长:

公、君、足下、丈、丈人。

⑤称读书人或官宦子弟:

公子。

⑥加“太”表示长一辈:

候太公、太母起居(本指左光斗父母,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学生,对史来说,则是祖父祖母辈)。

⑦加“先”表已逝去的尊长:

先考(已故父亲)、先妣(已故母亲)、先祖父(已故祖辈、父辈)。

⑧对别人亲属的敬称:

令尊(父)、令堂(母)、令阃(妻)、令爱(女)。

⑨对方年龄已大,称其亲属前加“尊”:

尊祖、尊兄。

⑩对比自己年龄小或辈分小的加“贤”:

贤侄、贤弟。

⑪称一般关系的对方,加“贵”:

贵家长。

⑫同窗好友尊称为:

仁兄、年兄、世兄、师兄。

常见敬辞:

惠赠:

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

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惠存:

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写的上款)。

惠顾:

惠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惠临:

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驾临:

敬辞,称对方到来。

见教:

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

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多用于书信)。

借光:

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

指借用其他的(力量),多用作敬辞。

垂问:

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

〈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久违:

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

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劳步:

敬辞,用于谢人来访。

劳驾:

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令爱(嫒):

敬辞,称对方的女儿。

令郎:

敬辞,称对方的儿子。

令亲:

敬辞,称对方的亲戚。

令堂:

敬辞,称对方的母亲。

令尊:

敬辞,称对方的父亲。

留步:

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台端:

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

台甫:

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台驾:

敬辞,旧称对方。

台鉴:

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泰山、泰水:

岳父、岳母的别称。

托福:

客套话,依赖别人的福气,使自己幸运(多用于回答别人的问候)。

鼎力:

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阁下:

敬辞,称对方,从前书函中常用,今多用于外交场合。

更衣:

〈书〉婉辞,上厕所。

光顾:

敬辞,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光临:

敬辞,称宾客来到。

归天、归西:

婉辞,人死之称。

贵庚:

敬辞,问人年龄。

贵恙:

敬辞,称对方的病。

海涵:

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原谅时)。

候光:

敬辞,等候光临(多用于请帖)。

雅正:

敬辞,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

敬辞,用于请人改文章。

璧谢:

敬辞,退还原物,并且表示感谢(多用于辞谢赠品)。

呈正:

敬辞,把自己的作品送请别人批评指正。

三、谦辞

谦称是抑己式称呼,目的在于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谦称自己的有:

“鄙人”“在下”“愚”等。

谦称自己亲属的有:

“家父”“愚弟”“小女”“贱内”等。

还有从儿孙辈来称谓,即从说话人的子女或孙辈的角度出发称呼听话的人。

在社交场合,要避免两种不正当的称呼语:

一是避免变专称为泛称。

如“师傅”一词原是对手艺人的称呼,但在学校、报社、医院还是称“老师”“记者”“医生”这些专称为好;

二是避免变褒称为贬称。

社交场合要杜绝粗鄙的贬称,而多用礼貌的褒称。

例如: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辞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辞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辞有: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

“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

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

女子自称妾;

老和尚自称老衲;

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常用谦辞:

(一)“拙”字:

称自己的(文章、见解等)

1.拙笔:

称自己的文字和书画。

如:

拙笔一幅,敬请惠存。

2.拙见:

称自己的见解。

3.拙著:

称自己的作品。

4.拙作:

同“拙著”。

5.拙荆:

古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

(二)“小”字:

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1.小弟:

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

小弟有一不情之请。

2.小儿:

谦称自己的儿子。

3.小女:

谦称自己的女儿。

4.小可:

谦称自己(多用于早期白话)。

小可不才。

5.小人:

古人指地位低的人,后来地位低的人也用于自称。

小人不敢。

6.小生:

青年读书人自称(多见于早期白话)。

7.小店:

称自己的店。

8.小照:

指自己的尺寸较小的照片。

附小照一张。

(三)“薄”字:

称自己的事物

1.薄技:

微小的技能,谦称自己的技艺。

薄技在身;

愿献薄技。

2.薄酒:

味淡的酒,常用作待客时的谦辞。

薄酒一杯,不成敬意。

3.薄礼:

不丰厚的礼物,多用来谦称自己送的礼物。

些许薄礼,敬请笑纳。

4.薄面:

为人求情时谦称自己的情面。

看在我的薄面上,原谅他这一次。

(四)“贱”字:

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1.贱姓:

与“贵姓”相对,谦称自己的姓。

(您)贵姓?

贱姓王。

2.贱内:

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多见于早期白话)。

3.贱事:

古人称自己的私事。

(五)“敝”字:

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

1.敝姓:

称自己的姓。

敝姓王。

2.敝处:

谦称自己的家或停住的地方。

3.敝校:

谦称自己的学校。

(六)“鄙”字:

1.鄙人:

谦称自己。

2.鄙意:

称自己的意见。

3.鄙见:

(七)“愚”字:

用于自己的谦称

1.愚兄:

对比自己年龄小的人谦称自己。

2.愚见:

谦称自己的意见。

3.愚以为:

谦称自己认为。

愚以为不可。

(八)“忝”字:

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1.忝列:

有愧被列入或处在其中。

忝列门墙(意为愧在师门)。

2.忝在:

有愧处在其中。

忝在相知之列。

3.忝任:

有愧地担任。

忝任宰相之职。

(九)“敢”字:

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1.敢问:

冒昧地询问,请问。

敢问先生贵姓?

2.敢请:

请求。

敢请先生替我写封信。

3.敢烦:

冒昧地麻烦你。

敢烦小姐办件事。

(十)“劳”字:

劳烦,请别人做事所说的客气话

1.劳驾:

麻烦你。

2.劳步:

用于别人来访。

您公事忙,千万不要劳步。

3.劳烦:

麻烦别人。

劳烦尊驾。

4.劳神:

客套话,用于请人办事。

劳神代为照顾一下。

其他谦辞:

菲:

菲薄,如菲酌、菲仪、菲敬。

不才、不佞:

没有才能,常用作“我”的谦称。

不敢当:

谦辞,表示承当不起(对方的招待、夸奖等)。

不敏:

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

厕身:

参与,置身。

刍议:

指自己的议论。

荛:

在向别人提供意见时把自己比作草野鄙陋之人。

错爱:

表示感谢对方对自己的爱护。

涂鸦:

唐代卢仝《示添丁》诗:

“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后世用来形容字写得很坏。

献丑:

用于表演技能或写作的时候,表示自己的能力很差。

家:

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

舍:

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属。

见笑:

被人笑话。

续貂:

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多用于谦称续写别人的著作)。

一、高考链接

本单元内容对应的考点是“语言的得体”。

着重从“尊称”和“敬辞”方面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高考回眸

1.谦敬应得体

 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日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

我是广天学院新闻专业2008届本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

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尽快与我洽谈。

(1)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2)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3)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4)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答案】 

(1)“惠顾”改为“浏览”;

(2)“你”改为“贵”;

(3)“可”改为“请”;

(4)“洽谈”改为“联系”。

总结:

(1)、

(2)、(3)考查谦词、敬词的区别,(4)考查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

 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示例:

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

”。

(1)想托人办事,可以说“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

您了”。

(2)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

(3)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以说“您老人家

【答案】 (参考)

(1)拜托 

(2)包涵 (3)高寿

本题重在考查“敬辞”。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

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

B项中,“敝”是称呼自己的谦辞,“敞校”意为“我们学校”,色彩上是谦辞,但因为交际对象是校方,所以在本句中运用不当,可以改为“母校”。

“躬”意为“亲自”,“躬临”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不能躬临”可以改为“不能参加”。

【答案】 B

本题考查谦敬词。

2.正确区分“对称、自称和他称”

 对下列两个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王老师对全班同学说:

“同学们,别忘了,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②他埋怨我说:

“你让我给你借小说,人家借来了,你又不看。

A.①②代词使用均没有毛病

B.①②代词使用均有毛病

C.①代词使用有毛病,②代词使用没有毛病

D.①代词使用没有毛病,②代词使用有毛病

【解析】 ①句的交谈情境是课堂,一位老师面对全班同学讲话,用“我们”不会出现指代对象不清把教师、学生混为一谈的问题,而且能够表现出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形成一种亲切、诚恳的交谈氛围。

假如改用“你们”“你们是学生”“你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训斥的语气,不符合这种场合的要求,表达效果就减弱了;

②句“人家”也是用得很得体的代词。

【答案】 A

谦敬辞的起源

在我国古代,人际交往极其讲究礼仪。

一般说来,在相互言谈或书札来往中,提到自己要用谦称(卑称);

与此相反,在称呼对方时,则往往用敬称(尊称),除了关系较恶有意侮辱对方外。

关于谦称和敬称的构成,过去有“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我们不妨先从它说起。

“家大” 用于当着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的谦称。

如称父亲为“家父”或“家严”,母亲为“家母”或“家慈”,叔父为“家叔”,哥哥为“家兄”等等。

“舍小” “舍”本来是房屋的意思,如“寒舍”和“茅舍”,都含有自谦成分。

“舍小”就是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的谦称。

如“舍弟”“舍妹”“舍侄”和“舍甥”等等。

“令外人” 令者,美好也。

凡是称呼别人家中的人,无论辈分大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以示尊敬。

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妻子为“令阃”,哥哥为“令兄”,妹妹为“令妹”,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嫒”等。

当然,除了“家”“舍”和“令”,还有其他许多词语可以用来作为谦称和敬称。

无论谦敬卑尊,论起因总和人的某一方面相关。

所以,对谦称和敬称的构成,也可从此着手介绍。

一、缘于身份地位

对自己的谦称,最常见的就是自称“鄙人”。

“鄙人”的本意指居于郊野的人,引申为无地位、无文化之人,即所谓鄙俗之人;

古人常用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陋。

如《南史·

蒯恩传》载:

“恩益自谦损,与人语,常呼位官,自称鄙人。

与“鄙人”相类似的谦称还有“臣”“妾”和“仆”等。

这些本是殷周时对奴仆的称呼,所谓“男为人臣,女为人妾”,地位最低下。

后来用作自谦之词,一般男子自称臣、仆,女子自称妾。

如《史记集解》引张晏语:

“古人相与语,多自称臣,自卑下之道,若今人相与语,皆自称仆。

”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

“仆非敢如此也。

”“仆”字即是谦称。

“妾”字之例也很多,如《孔雀东南飞》“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今天京剧舞台上的女子出场都自称“妾”,这个“妾”字,并不是指小老婆,而是女子的谦称。

此外,“奴”和“奴家”,也是女子(通常是年轻女子)常用的谦称。

除此之外,还常用“贱”“小”“卑”和“下”等词构成谦称。

如称妻子为“贱内”,老头自称“小老”,道士自称“小道”,官员自称“小官”“卑职”和“下官”,老百姓在官吏面前自称“小人”和“小民”等等。

与此相反,敬称用的当然是“贵”“尊”“大”和“上”等词语了。

如贵庚、贵恙、贵府、贵报、贵门和贵弟子,尊师、尊姐、尊姓、尊父和尊著,大名和大作,等等。

二、缘于辈分年纪

谦称常用“小”“后”和“晚”等词,如小子、后学和晚生等;

敬称则用“大”和“老”等词,如大人、大侄子、老爹和老兄等。

这里需要详说一下的是,“父”是这方面最早使用的敬称。

它的本义是指父系氏族社会中司火的长者,以后遂成为男子的敬称。

比如孔子的祖父是贵族,叫“正考父”,别人尊称孔子则叫他“尼父”,而通常说的“父亲兄弟”中的“父”,也是对年长男子的敬称。

古代帝王对某些功高望重者也尊称为“父”,如吕尚(姜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尚父”,吕不韦被秦王嬴政尊为“仲父”,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诸葛亮被刘禅尊为“相父”。

大约在周代,“父”也成为父亲的称呼,为了与其他用作敬称的“父”有所区别,故又有“生父”“家父”和“本生父”这样的赘语。

相应的,父亲的朋友称为“父执”。

执,志同道合的人,语出《礼记·

曲礼上》:

“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

不谓之退不敢退;

不问,不敢对。

”杜甫《赠卫八处士》诗: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意思是:

你的儿女高兴地敬奉父亲的朋友,并问我从哪里来的。

“公”也是这方面常用的敬称。

可用于平辈,如刘邦称张良曰“公”,陈胜、吴广动员戍卒起义说: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甚至长辈对下辈也可以“公”相称。

如汉代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削藩,其父劝阻未成,乃别曰:

“公为政用事……吾去公归矣。

”“子”也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多用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敬意,如宋代理学家程颐的弟子称他为“子程子”。

三、缘于家世财富

谦称常用“草”“寒”“敝”“犬”“鄙”和“贫”等词,如草堂、寒舍、寒门、敝邑、敝庐、敝校、犬子、鄙乡和贫僧等;

敬称则用“宝”“金”“玉”“虎”和“麟”等词,如宝地、宝殿、宝刹、金口玉言、玉趾(如“有劳玉趾,光临寒舍,蓬荜生辉”)、虎子、虎女和麟儿等。

四、缘于道德智慧

这方面古人的自我谦称,使用较广而长久的有以下几种:

“不才”,即自谦为无才之人。

如《左传·

成公三年》: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不肖”,即自谦为不贤而不能继承祖先德行的人。

如明代归有光《祭外舅魏光禄文》:

“重以不肖,连蹇困顿。

”“不佞”,也是无才能之意。

如《战国策·

赵策二》:

“不佞寝疾,不能驱走。

”“不敏”,即不聪明敏捷之自称。

如《孟子·

梁惠王上》: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甚至地位至尊至显的帝王和诸侯也有谦称:

“孤”,意谓少德之人;

“寡人”,意谓寡德之人;

“不谷”,意谓不善之人。

除此而外,谦称还常用“愚”“浅”和“拙”等构成,如愚兄、浅见和拙作,在别人面前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和“拙妻”;

敬称则用“明”“哲”“仁”和“高”等构成,如明公、哲嗣(对别人的儿子的敬称)、仁兄、高见。

谦敬词的故事

一、有一个笑话说一个青年人向老年人问路:

“哎!

从这儿到小王村还有多远?

”老年人伸出拇指和食指说:

“八百丈。

”青年人感到纳闷,说:

“你们怎么不论里而论丈呢?

”老年人答道:

“要论理你该叫我‘大爷’!

【启迪】 恰当选择运用称呼语不仅能使信息交流顺利进行,还能使听话人因受到尊敬而愉悦,同时也表明说话人有教养,懂礼貌。

二、“喂,县统计局吗?

我是县委办公室。

今年上半年的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你们统计出来了吗?

”这是某县委办公室一位秘书人员在给县统计局打电话。

对方回答统计出来了。

这位秘书又说:

“我们正在给领导写讲话稿,急等着要这些数字,你给送来吧。

”统计局的人听了这话,很不乐意,说:

“我们也正忙着,你自己来抄好了。

”啪,电话挂断了。

如果那位秘书换一种口气,请求对方给予支持协助,情况又会如何呢?

【启迪】 一言不妥,令兄弟单位不悦。

说话一定要“看对象”“看目的”。

三、云南各地对姑娘和小伙的称呼:

在石林这个地方,对姑娘和小伙子的称呼是,凡是女的都叫阿诗玛,男的叫阿黑哥;

到了大理,姑娘就要称呼金花了,小伙子则叫阿鹏哥;

丽江古镇女的叫胖金妹,男的则叫胖金哥,据说这个称呼是纳西语的谐音,只因容易叫成“潘金莲”故汉语叫作“胖金妹”了,而且胖和黑在古镇丽江是最美的标志。

到了香格里拉称呼又得改了,女的叫卓玛,男的叫扎西。

这里民风淳朴,最听不得人们称呼小姐了,如果一不留神叫错,可能就会遭到对你不礼貌的回敬。

四、避讳,在封建社会里是相当重视的一件事情,特别是上层。

所谓的“避讳”,通常是指在写文章或说话的时候遇到君主或者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写出或讲出,甚至连同音字都不能提到。

比如:

皇帝的名人人要避讳,尊长的名子弟要避讳,上司的名下属要避讳,朋友之间交往也要留意,并且需要了解对方祖宗三代的讳,免得引起不快。

所以,那时候一个人从家庭到社会,光是要记住各方面应避的讳,已经是件够麻烦的事了,因此也产生了不少趣事。

1.五代时期的冯道,数朝为相。

有一次,他命一个门客讲《道德经》。

门客想这是要犯讳的,就连称:

“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冯道听了也不觉大笑。

原来《道德经》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连犯冯道的讳。

2.宋代有个州官田登,讳言“登”字,连同音字也不许提,谁要是触犯必遭重责。

所以一州人都称“灯”为“火”。

元宵节晚照例张灯,官府的通告曰:

“本州依例,放火三天。

”令人熟知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一语即源于此。

3.南宋人钱良臣,有个儿子据说很聪明,每读经史,见“良臣”二字,就改读为“爹爹”。

有一天,读《孟子》有“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一句,就改口道:

“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

”正所谓弄巧成拙。

4.更有奇者自改姓名而避他人讳言者。

北齐有个熊安生,去见和士开与徐之才,因为徐之才的父亲名雄,而和士开的父亲名安,他想自己姓名中的“熊”字犯徐讳,“安”字又犯和讳,于是就自称“触触生”。

无独有偶,宋末有个湖广巡抚宋一鹤,去参见总督杨嗣昌,因为杨父名鹤,为避讳,他就在名帖上写上“宋一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