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8566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5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Word文档格式.docx

9

10

11

12

Q1

Q2

Q3

Q4

完善精细化预报业务流程

流程设计、改进与完善

7月1日前建立完善12-24小时3小时间隔、24-48小时6小时间隔、48-72小时12小时间隔,72-168小时24小时间隔的,格点空间分辨率30KM或站点分辨率到县的常规气象要素指导预报业务流程

12-24小时1小时间隔、24-48小时3小时间隔、48-72小时12小时间隔,72-168小时24小时间隔的,格点空间分辨率15KM或站点分辨率到乡镇的常规气象要素预报业务流程

改进国家级精细化预报技术方法,预报准确率在2006年底的基础上提高15%

制订业务指南与规范

制定业务指南和规范

制定考核评分办法、组织软件平台开发

对软件平台进行调试并对省级进行试运行

正式运行

省以下业务单位参照制定相应业务规定和考核软件并实施

评分检验

制定评分检验标准颁布实施

定期评分通报、业务检查

业务规范、评分软件升级

促进灾害性天气和定量降水预报能力突破

制订和完善业务规范

制定完善灾害性天气预警业务规范

进行业务试运行

发布执行

运行、修订完善

技术开发

制定开发方案

基于雷达、卫星、自动(雨量)站等各类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应用的灾害性天气和定量降水预报(估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改进完善灾害性天气和定量降水预报(估测)技术方法

研制并发布业务产品

建立12小时间隔,0—24小时的冰雹、雷暴、中雪、大—暴雪、雾、浓雾、冻雨、霜冻、地质气象灾害(大于3级)、大雨、暴雨、沙尘暴、大风、高温、强降温、森林草场火险等级(大于3级)预报;

24小时间隔,24-72小时的中雪、大—暴雪、冻雨、霜冻、地质气象灾害(大于3级)、大雨、暴雨、沙尘暴、大风、高温、强降温、森林草场火险等级(大于3级)预报;

未来3-5天台风、区域暴雨、冷空气、高温、干旱、沙尘暴等出现的区域和发生时段的预报。

其中,0-12小时预报产品每天发布4次,12-72小时预报产品每天发布3次,72-120小时预报产品每天发布1次,

建立3—6小时间隔,未来0—12小时内暴雨、冰雹、雷暴、大风、大雪等灾害性天气及强对流天气的落区预报;

6小时间隔,未来0-12小时暴雨、雷暴、冰雹、大风、大雪等灾害性天气出现概率的预报;

12小时间隔,12—24小时的冰雹、雷暴、中雪、大—暴雪、雾、浓雾、冻雨、霜冻、地质气象灾害(大于3级)、大雨、暴雨、沙尘暴、大风、高温、强降温、森林草场火险等级(大于3级)

24小时间隔,24-48小时的中雪、大—暴雪、雾、浓雾、冻雨、霜冻、地质气象灾害(大于3级)、大雨、暴雨、沙尘暴、大风、高温、强降温、森林草场火险等级(大于3级);

24小时间隔,48-72小时的大雨、暴雨、沙尘暴、强沙尘暴、大风、高温、强降温、森林草场火险等级(大于3级);

未来5-7天台风、区域暴雨、冷空气、高温、干旱、沙尘暴等出现的区域和发生时段的预报。

每天发布1次

完善临近预报和短时预报业务

开发建立系统,开展业务

初步建立每2小时更新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及其业务运行流程,发布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业务产品

改进完善每2小时更新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及业务产品

建立逐时更新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及其业务运行流程,发布短时临近预报产品

制定业务指南和规范及预报员日志

对指南、规范进行征求意见,下发预报员日志

制定实施方案

制定短时临近预报考核评分办法、组织软件平台开发

正式发布施行

短时临近预报检验评分定期通报、业务运行检查

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及其检验技术方法改进完善

建设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预报体系

修订完善相关业务规范

完善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预报及其考核评价业务规定

检查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预报业务实施与运行情况,组织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预报技术总结与质量评估

平台建设

编制开发可研报告、设计平台开发方案

开发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预报技术及业务平台

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预报技术和业务平台改进完善

增强突发性事件气象应急保障能力

应急体系建设与完善

完善突发事件气象应急预案

组织突发事件气象应急保障技术开发、业务流程建设和完善,组织突发事件气象应急保障技术推广应用、系统演习、应急保障效果分析评估

建立四维资料同化系统

AMSU资料在全球模式系统同化应用

同化方案开发、研制,实现全球AMSU资料在T213同化系统中的应用,并有显著的正改进效果

科研成果业务化

完善相关科研成果业务化验收规定

验收

业务化运行质量检查与考核

AMSU资料在区域模式系统同化应用

同化系统开发、研制,实现AMSU资料在GRAPES区域同化系统中实时应用,改进同化和预报产品效果

雷达和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同化

同化系统开发、研制,完成雷达和地面降水观测数据的同化应用,实现对强降水预报的改进效果

加强数值天气预报及其解释应用

制定和完善业务规定

制定完善数值预报业务升级及其科研成果业务化规定

颁布实施

运行、修订和完善

GRAPES业务化应用改进

改进完善和升级区域GRAPES数值预报业务系统;

开发建立基于GRAPES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技术方法

组织新一代全球GRAPES业务化验收

区域和全球GRAPES业务改进

产品下发

组织业务数值预报客观定量检验产品完善与下发指导应用;

满足精细化预报业务需求的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技术方法开发、改进与业务化应用

加强和规范水文气象、海洋气象、交通气象、航空气象、城市环境气象、公共卫生气象等业务

制定业务规范

制定完善水文、海洋、交通、航空、城市环境、公共卫生气象业务规范、考核评分办法

开发业务系统

编制专业气象业务系统建设方案

开发研制发布水文气象、海洋气象、交通气象、航空气象、城市环境气象、公共卫生气象预报技术方法和业务产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业务系统

专业气象预报技术方法改进与完善

预报检验

客观定量检验技术方法开发与应用

专业气象预报质量检验评分定期通报、业务运行检查

专业气象预报检验技术方法改进完善

延长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可用时效

评估现行业务系统、设计改进方案

全球中期数值预报(包括集合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升级、业务模式物理过程的针对性改进、各类新型气象资料的同化分析技术改进与应用、预报产品检验评估

开展中期数值预报质量检验评估与业务系统的进一步改进

Micaps3.0预报平台建设

开发与业务化应用

检查阶段性开发与试用评估、完善平台功能

业务化应用

应用评估

组织新版本开发

气候轨道任务分解和进度表

建立滚动的气候预测业务,丰富相关业务产品

建立滚动的气候预测业务

优化滚动的月尺度气候模式预测业务流程

检验评估提前1-2候的月尺度气候模式预测性能

建立和完善滚动的月尺度预测业务系统的产品平台

优化滚动的季节气候模式预测业务流程

检验评估提前1-3月的季节尺度气候模式预测性能

建立和完善滚动的季节尺度预测业务系统的产品平台

改进和完善滚动的月/季节尺度预测业务系统平台

基于物理统计技术的气候模式产品解释应用

评估现有月尺度预测物理统计方法,排查已有预测因子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引入新的月尺度预测物理统计方法和因子,升级和更新物理统计预测模型;

开发月尺度气候模式产品解释应用方法

基于物理统计技术,研发气候模式资料的月尺度解释应用方法,制作相关业务产品,重点应用于干旱趋势的月滚动预测

检验评估现有汛期预测物理统计方法,排查已有预测因子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引入新的汛期预测物理统计方法和因子,对其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检验评估,升级和更新物理统计预测模型

基于物理统计技术,研发气候模式资料的汛期解释应用产品,重点应用于旱涝趋势的滚动(提前1-3个月的)预测

基于物理统计技术,研发气候模式在其它季节的解释应用产品,应用于各季节旱涝趋势的滚动(提前1-4个月的)预测

建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滚动监测诊断业务

高温热浪监测指标研究、影响资料搜集

高温热浪监测指标推广应用、高温热浪历史事件研究

建立和完善高温热浪监测预警业务系统、增强高温热浪的影响评估业务

暴雨洪涝监测预警、影响评估业务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冰雪圈监测业务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加强中国卫星资料的应用

干旱、极端低温、ENSO和季风等监测预警业务系统的建立、完善和发展

建立短期气候数值模式和多模式超级集合预测系统,提高气候预测水平

改进现有的气候模式预测系统

国家级已有气候模式系统的误差分析、识别和订正技术研制

研制利用动力相似方法改进国家级气候模式季节预测能力的方法,开发动力相似气候模式季节预测系统

开展动力相似气候模式季节预测系统的业务试验,评估预测效果,改进预测系统

建立新一代动力气候模式业务系统

建立多模式超级集合预测系统

在国家级气候模式运行平台上,开展国内其他气候模式预测系统的引进和移植,研制对应的气候模式系统的误差分析、识别和订正技术

研制气候模式多初值集合预测方法,改进已有气候模式集合预测能力;

利用国家级气候模式运行平台上的已有气候模式预测系统,开展模式历史回报试验;

开展多模式集合预测方法研究

在国家级气候模式运行平台上,对研制中的新一代国家级气候模式系统进行业务化移植,研制对应的气候模式系统的误差分析、识别和订正技术

在国家级气候模式运行平台上,开展各气候模式预测系统的历史回报试验;

开展多模式集合预测系统的研制

建立和完善国家级气候模式运行平台上的多模式集合预测系统,开展多模式气候预测业务试验,评估预测效果和能力

在国家级气候模式运行平台上,实现多模式集合预测系统的业务运行,集合预测技巧在2006年底的国家级气候模式平均预测技巧评分的基础上提高5-10%

加强气候应用服务以及气象灾害普查、区划和评估能力建设,为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提供咨询服务

气候影响评估

研制气候影响评价定量化指标,建立农业气候模式、水资源气候模式、能源气候模式、生态气候模式等,研究气候经济的综合评估模式

建立气候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使气候影响评价业务由定性向定量、客观化发展;

建立气候对农业、水资源、交通等领域的预评估模式,开展预评估试验

建立气象灾害影响评价业务系统,业务运行;

逐步建立、完善气候影响评价模式方法,逐步建立以定量评估为主的业务系统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

分析气象灾害时空演变特征和频次及脆弱性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

气候应用与服务

建立气候应用与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发展气候应用模式、方法;

开展气候对城市规划影响服务、城市气候分析等

发展中小尺度区域气候模式,建立重大工程气候评估指标体系,发展气候对重大工程影响评价模式、方法

建立气候应用业务系统,开展气候应用与服务,开展为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施工以及运行服务

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气象能源的调查、评估、监测和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和综合效益

全国风能资源详查

完成风能资源详查观测站布局计划,在部分省(区、市)开展风能资源详查观测

编制风能资源观测与评估技术标准与技术方法导则;

完成风能资源详查示范和2000千瓦风电开发的详查区划

完成4000千瓦风电开发的详查区划

综合全部区域风能资源详查项目成果

风电场风能预报业务服务

建立可以在国家级和区域中心运行的风电场风能短期预报业务系统;

并与风电场合作开展风能短期预报试验

建立基于国家级指导产品的风电场风能短期预报业务系统,在省市气象部门推广,与风电场合作开展风能短期预报业务服务

与风电场合作开展风能中期预报业务服务

与风电场合作开展风能长期预报业务服务

风电场安全气象保障业务服务

近海船舶资料质量控制

计算沿岸各测站和近海台风50年一遇最大风速和不同风机安全等级风速的出现频率

低温和覆冰对风机影响分析;

建立风电场安全气象保障业务服务系

复杂地形台风大风模拟试验

台风影响风电场预报试验

完善风电场安全气象保障业务服务系统

加快北京气候中心(WMO-RCC)建设

模式发展及其回报检验

提供三个月集合预报的22年回报检验结果

提供包括WMO其他GPC模式产品的的应用和评估,并通过降尺度(Downscaling)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根据需求制作和发布针对亚洲主要地区的更高分辨率的月、季尺度概率预报

建成东亚区域气候再分析资料集

培训及网站建设

举办研讨会和培训班,以进一步促进SI预测产品的解释应用,培训从事SI预报产品应用和影响评估工作的最终用户;

完善BCC网站,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并随时增加新产品上网,使其成为BCC业务、科研、培训的主要交流平台,成为业务产品的主要分发渠道

建立WMO的GPC和干旱监测中心

争取早日申请成为WMOGPC;

完善亚洲及全球干旱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系统建设和各项能力建设,争取成为WMO干旱监测中心

气候变化轨道任务分解和进度表

建立集气候变化预估、评估、应对和技术支持于一体的业务体系,形成系列业务产品

建立气候变化业务体系

明确业务建设思路

初步建立部分业务子系统

完善已建立的业务系统,改进业务体系

开发新的业务子系统,并与已建成的业务系统进行拼合组装

初步建立气候变化业务体系,补充各业务子系统建设内容

建立比较完备的气候变化业务体系

确定业务产品定义、流程和规范

调查了解目前已比较成熟的业务体系建设方案和业务流程、规范、产品等

编制气候变化部分业务的规范和操作手册

调整已完成的业务规范和操作手册,补充新的业务规范和操作手册

建立气候变化业务产品开发标准程序,并尝试应用到实际业务中

建立比较完善的气候变化业务操作流程、规范体系、技术指标,完成全面的业务操作手册文档

开展当前和历史气候变化事实的检测,提供权威数据

建立覆盖全国、定量化包含三站四网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的气候变化标准数据集

整编资料,明确需求

建立数据库,区域级和省级进行本区域观测资料质量控制

更新数据库

维护数据库

按时更新和维护数据库

开展气候变化检测与归因分析

研发气候变化标准资料数据集

进行古气候模拟,并提供业务数据产品

改进检测方法

区分自然和人为因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气候变化归因分析

初步建立气候变化检测业务,进行特定历史时期的气候事件模拟

建立比较完备气候变化检测业务,进行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模拟

建立气候变化专业数据库和气候变化检测业务子系统

气候变化专业数据库和气候变化检测业务子系统框架设计

初步建立适用的气候变化专业数据库和气候变化检测业务子系统

完善气候变化专业数据库

提高资料质量,完善检测方法

完成与气候变化预估及影响评估子系统的对接

子系统总装,并纳入气候变化业务体系

提高气候变化预估水平,在国际上提供有代表性的预估产品

发展气候系统模式

评估和改进全球海-陆-气-冰耦合模式,实现耦合器与BCC_AGCM2.0的耦合,能够长时间稳定积分

初步实现具有我国特色的AVIM模式和气溶胶模式与全球海-陆-气-冰模式的耦合

以改进气候系统各分量模式的物理过程参数化为重点,评估对模式性能的影响

完善和改进气候系统各分量模式评估系统

完善和改进全球海-陆-气-冰耦合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

开展碳循环模式和地球生物化学模式的研究

发布气候变化预估产品

建立气候变化预估流程和规范;

跟踪最新的温室气体、气溶胶排放情景;

设计方案,开展控制试验

分析大气模式对20世纪的模拟及对21世纪预估结果

利用气候模式的最新版本开展气候变化模拟试验

利用气候模式的最新版本开展气候变化预估试验

及时更新预估和分析产品

为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提供气候变化预估结果

开展我国气候变化对敏感经济社会领域和区域影响的综合评估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影响评估

选择区域并收集数据,进行模型本地化实验

定量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将模型应用到其他农作物和相关区域

调整模型参数,以适用于其他农作物

定量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其他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研发气候变化影响综合评估模型,建立认证体系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评估

水文模型的本地化实验和参数调试

计算未来30年部分区域水资源变化

将模型应用到其它区域

计算未来30年其它区域水资源变化

不同区域的模拟和评估结果比较

气候变化对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影响评估

开展我国风能、太阳能、空中水资源的变化分析及开发利用对策建议

比较和验证模式风能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

分析未来我国重点区域风能开发前景

评估结果的适用性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评估

开展收集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资料

初步建立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评估模型,开展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研究和分析

补充完善分析结果

气候变化对碳氮循环的影响

选择区域并收集数据,修改和校正模型过程与参数

模拟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变化,验证模拟结果

收集国内、国际研究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对比

形成气候变化对我国陆地碳循环、氮循环影响的研究结果初步综述

综合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影响结果

加强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对策工作,为气候变化外交谈判和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建议

上报气候变化专题分析报告

发布与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有关的气候变化专题分析报告

提高决策服务的质量和数量

初步形成集成产品的发布流程和标准,完成分析报告

形成比较完备的发布流程和标准,完成分析报告

发布气候变化科学与对策特别评估报告

发布与IPCC/UNFCCC有关的气候变化科学与对策特别评估报告(内部刊物)

加强气候变化科学与对策研究,提高决策服务的质量和数量

完成评估报告

出版中国气候变化科研与业务进展年度评估报告

出版2006年度评估报告

组织2007年度评估报告编写

出版2007年度评估报告

组织2008年度评估报告编写

年初出版2008年度评估报告,组织2009年度评估报告编写

年初出版2009年度评估报告,组织2010年度评估报告编写

生态与农业气象轨道任务分解和进度表

调整农业气象观测站网,改革观测方法

观测站网建设

完成布局设计和观测方法制定

结合观象台建设,开展生态观测试点业务

启动生态气象观测网工程建设,完成布局中的10%的站点建设,形成完善观测产品

完成全国生态和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完善观测产品

健全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和农林病虫害的监测、预警、评价系统

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

制定业务规范及流程;

建立病虫不同阶段规范、统一的生理气象指标

收集并建立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指标、历史发生程度、发生区域资料数据库

选择研究有代表性的病虫害发生发展与光、温、水、湿等气象条件的关系

根据历史主要病虫害不同阶段的主要影响因子或影响条件与病虫实际发生情况,研究气象等级指标的划分

根据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等级指标,研究其业务预报方法

完善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等级预报方法,开展业务试报;

制定业务考核办法

发布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等级预报并开展质量考核

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与预测预警技术研究

制定和完善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与预测预警业务规范及流程

启动冷害、寒害、霜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研究课题

开展冷害、寒害、霜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评估方法研究

开展冷害、寒害、霜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预警方法

业务试验并制定业务考核办法

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并开展质量考核

建立食物安全气象保障系统,开展粮食产量预报

中国主要作物产量动态气象预报及主要作物发育期预报

建立业务流程,建立国内主要作物产量动态预报业务平台

改进与完善国内主要作物产量动态预报业务平台。

逐月试发布国内主要作物(冬小麦、油菜、早稻、一季稻、晚稻、玉米、大豆、棉花、秋粮、全年粮食)产量动态气象预报

建立国内主要作物产量动态预报业务系统

改进与完善国内主要作物产量动态预报技术方法和业务系统,从4月开始正式发布中国主要作物产量动态预报产品。

制定考核办法

在全国推广国内主要作物产量动态预报技术方法和业务系统,建立两种预报的集成模型;

逐步开展主要作物发育期预报

发布中国主要作物产量动态气象预报产品和主要作物发育期预报产品并进行业务质量考核

世界主要产粮区粮食产量预报

收集、整理全球主要产粮区粮食产量资料、主要作物种植区域、主要作物生长季和发育期以及相关气象要素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