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思考题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8388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思考题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思考题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思考题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思考题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思考题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思考题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思考题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思考题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思考题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4、技术理性主义(P122);

25、“单向度的人”(P122);

26、技术悲观主义;

27;

技术乐观主义;

28、技术创新(49);

29、创新型国家(P128);

30、知识创新;

31、国家创新体系(54)旧书P179;

32、自主创新(P129)33、国际垄断;

34、经济虚拟化;

35、高级经理资本家(P136);

36、文化娱乐化;

37、金融危机;

38、空想社会主义;

39、孙中山的“天下为公”;

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

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

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

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

2、包容性发展;

 包容性发展就是要使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和好处,惠及所有国家,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别是要惠及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国家。

软实力的概念诞生于国际关系领域,原来指的是某个国家依靠文化和理念方面的因素来获得影响力的能力。

4、非传统安全;

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

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

所谓“中国威胁论”是指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实力的增强,将对其他国家的利益和国际秩序提出挑战,从而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构成威胁。

6、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指为产生社会和财务回报而提供并使用资本的行为。

社会投资者以不同的方式来衡量投资产生的预期社会和财务回报。

但为了持续解决社会问题,创造更大的社会影响,他们往往愿意接受较低的财务回报

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不恰当的开发利用环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越不稳定。

10、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指同辩证法根本对立的哲学理论。

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的。

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

而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动。

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发展的动力。

地心说体系由希腊晚期亚历山大城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托勒密(ClaudiusPtolemy,约90—168)所完成。

他提出了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

力求以最简单的假设对各种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这就是“简单性原则”,它在近代科学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他所写的“天文大全”,后来用阿拉伯语简称为《至大论》(Almagest)一书的前言中,他明确提出:

“……天宇是球形的并且作球体运动,大地就形状来说,显然是球状的……;

就位置来说,它恰在天宇的中央,象几何中心一样,就大小和距离来说,[大地]与恒星比较就是一个点,它本身完全没有运动。

1543年在科学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维萨留斯的《人体的构造》同于此年出版。

哥白尼革命可以说是标志着自然科学开始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并宣告了自己的独立。

《新工具》是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

培根创作的哲学著作,在《新工具》中,培根把实验和归纳看作相辅相成的科学发现的工具。

他看到了实验对于揭示自然奥秘的效用。

培根认为科学研究应该使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

培根的归纳法对于科学发展,尤其是逻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绝对空间是由牛顿创立的稳衡体系——动者衡动,静者衡静。

牛顿在《原理》一书中这样的表述到“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它外界事物无关的流逝着,相对的、表观的和通常的时间是……通过运动来进行的量度,我们通常就用诸如小时、月、年等这种量度以代替真正的时间”。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相对空间是绝对空间的可动部分或者量度。

达尔文认为,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争斗,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

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

9、第二次技术革命: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以电能的突破、应用以及内燃机的出现为标志,在德国和美国发生了世界近代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

10、宇宙大爆炸模型;

大爆炸理论是描述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的宇宙学模型。

该理论模型的基本观点是:

目前的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奇点)演变而来的。

是一种根据强子内价夸克种类的强子分类方案,而价夸克就是强子内的夸克和反夸克,它们是强子量子数的源头。

夸克是“SU(3)味对称”或八重道的基础,这个分类方案成功将1950至60年代所发现的的大量较轻的强子妥当编组。

它在1960年代后期得到了实验确认,至今仍是一套既正确又有效的分类法。

夸克模型在1964年分别由默里·

盖尔曼和乔治·

茨威格独立提出(另见)。

时至今日,夸克模型已被标准模型所吸收,并成为了它的一部分,标准模型指的是已确立的强相互作用和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场论。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JamesWatson和FrancisCrick于1953年提出的描述DNA二级结构的模型,也称为Watson–Crick结构模型,模型要点是:

(1)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相反的平行缠结,依赖成对的碱基上的氢键结合形成双螺旋状,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而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结合,一条链的走向是5’到3’,另一条链的走向是3’到5’;

(2)碱基平面向内延伸,与双螺旋链成垂直状;

(3)向右旋,顺长轴方向每隔0.34nm有一个核苷酸,每隔3.4nm重复出现同一结构;

(4)A与T配对,其间距离1.11nm;

G与C配对,其间距离为1.08nm,两者距离几乎相等,以便保持链间距离相等;

(5)在结构上有深沟和浅沟;

(6)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维系横向稳定靠两条链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递积力维持。

大陆板块指对海洋地质、海洋地貌和地球物理等资料进行分析后建立的一种新的大地构造理论。

它认为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地缝合线。

由于地幔的物质的对流,使板块在洋中脊处分离、扩大,在俯冲带和地缝合线俯冲、消失。

“大科学”是国际科技界提出的新概念。

美国科学学家普赖斯于1962年6月发表了著名的以《小科学、大科学》为题的演讲。

他认为二战前的科学都属于小科学,从二战时期起,进入大科学时代。

就其研究特点来看,主要表现为:

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需要昂贵且复杂的实验设备、研究目标宏大等

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演化和调控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它以不同领域的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探讨复杂系统的性质和演化规律,目的是揭示各种系统的共性以及演化过程中所遵循的共同规律,发展优化和调控系统的方法,并进而为系统科学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军事、生物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8、产业科学、

19、科学范式;

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

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科学体系、运用科学思想的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科学体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

科学共同体是由科学观念相同的科学家所组成的集合体——科学活动的主体。

工程共同体是以共同的工程范式为基础形成的、以工程的设计建造、管理为目标的活动群体。

22、新自由主义();

是20世纪3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自由主义理论。

该理论批评凯恩斯主义,坚持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新自由主义是19世纪的经济自由主义和放任主义在20世纪的新的运用。

它分为英国的伦敦学派和德国的弗赖堡学派。

23、“消费泡沫”;

24、技术理性主义;

122页

25、“单向度的人”;

122页是指发达工业社会已蜕变成一种“单面的社会”,活动在其中的只是具有“单面思维”的“单面人”。

“单向度人”只知道物质享受而丧失了精神追求,只有物欲而没有灵魂,只屈从现实而不能批判现实,即纯然地接受现实,盲目地接受现实,将自身完全融入现实。

悲观主义又称反技术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直接主宰社会命运,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

它怀疑、否定技术的积极作用,主张技术必须停止乃至向后退

技术乐观主义实质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就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28、技术创新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

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

29、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

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

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

31、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

32、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

33、国际垄断;

垄断是指通过对某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来获取高额利润的行为或状态。

国际垄断是指对世界某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控制

35、高级经理资本家;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FinancialCrisis),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

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

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

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天下为公是孙中山先生的指导思想,意思有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

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思考题:

1、结合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39页

首先必须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

首先,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

中国文化自古就认为世界应是一个和谐整体,这个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中国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国与国关系的重要价值观。

其次,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基本国情的要求。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不断满足众多人口生存和发展需求是巨大难题。

中国是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无论规模还是难度,在当今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克服现代化进程中的困难,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始终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第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顺应世界潮流的选择。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体系变革的要求突出,国际社会正面临越来越多新的历史课题。

共同用好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成为各国人民的愿望。

要和平,不要战争;

要发展,不要停滞;

要对话,不要对抗;

要理解,不要隔阂,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正是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2、结合中国解决发展问题的实践,分析与理解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50-57

答: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发展实践中得出的重要认识,集中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全面发展,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

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为什么社会风险治理必须重视防患于未然,必须有着眼于长远的风险意识和标本兼治的切实举措?

联系中国实际,简述如何应对各种社会风险。

69-71

答:

当代中国面临的社会风险有其特殊性。

中国既面临一些全球共同面对的风险,同时由于历史、国情和发展阶段等特殊因素,也面临一些特殊的风险:

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国土面积大、区域联系密切,风险影响面比较大;

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总体上不高,抗风险能力比较弱;

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人员流动性大,使各种风险容易交织并产生连锁效应;

社会管理体系尚在形成完善之中,应对风险的组织体制和责任制度还不完备。

这些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应对风险,依靠单个治理主体往往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建立风险共担的新的治理机制,谋求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互补。

应对社会风险不仅要有应急处理机制,还必须有预防性的制度安排。

风险治理的目标是就地及时解决问题。

4、结合当代世界发展,谈谈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着力点。

66-67

社会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目标和要求,建立和调整社会关系,完善社会服务,解决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社会建设的内容受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基本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和影响,因此社会建设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一般来说,社会事业、社会政策、社会管理、社会运行体制机制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

5、有观点认为,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国家政权得以稳定的基本认识基础和精神基础。

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

试进行分析。

分析。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尤其对于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

在社会主流思想舆论不断扩大的同时,各种社会思潮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成为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舆论支持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既是一种社会实践,也是一种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必然要用符合自身制度要求的核心价值体系来维护。

社会主义制度不仅要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而且要建立在科学的价值目标和文明进步的道义基础之上。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制度的同时,积极推进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理论指导、共同的理想追求、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增强人们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责任感;

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不断扩大社会共识。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斗争和思想文化竞争更加频繁和激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更加凸显。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促进国家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6、分析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第四讲

7、如何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关系?

为什么说只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紧密关联,生态环境的变化与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也因此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自然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同时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中介”,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人的存在的基础、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人类活动不断使环境“人化”,在环境中实现自己,不断印证人的本质力量,并赋予这种力量以历史的性质。

2.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结合全球环境问题,谈谈如何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8、结合全球环境问题,简述如何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有些同志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

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美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范例。

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

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

9、为什么说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停滞发展,或者无视气候变化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都是不可取的?

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

应该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核心机制和主渠道地位,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协商今后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框架。

发达国家应在率先大幅减排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帮助发展中国家走上清洁发展之路。

发展中国家可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增长速度,为应对气候变化做贡献。

联合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应继续发挥领导作用。

10、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episteme)分类。

笔记

在《论题》篇中,亚里士多德以知识的目的为依据,将所有知识分成三类:

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是“理论(思辨)知识”;

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实践知识”;

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制作知识”。

在理论知识中,又以对象的不同再分为三种:

研究不运动又可分离存在东西的是第一哲学(即神学),亦即我们所说的“形而上学”;

研究不运动但也不分离存在(即在质料中)东西的是数学;

研究运动而又可分离存在东西的是物理学(自然哲学)。

理论知识是最高贵的知识。

在实践知识中主要是指伦理,道德,政治等知识。

在制作知识中主要是指生产和制作技艺。

制作知识是最低等的知识,且不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而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

同时他认为三种知识是没有关系的,是平行的,没有交叉。

11、简述伽利略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伽利略倡导了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先从现象中获得的直观认识的主要部分,用最简单的数学形式表示出来,建立量的概念;

再由此式用数学方法导出另一易于实验证实的数量关系;

然后通过实验来证实这种数量关系。

可以概括为:

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象或假设)→运用逻辑包括数学(计算)→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验证)→对(结论)进行修正和推广。

12、简述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意义。

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数百年前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对今天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邢贲思认为,这一论断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于它概括了科学技术在当代所起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从国际范围还是从中国历史来看,科学技术所起的作用都日益明显。

目前,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等一系列重大任务。

完成这些任务,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邢贲思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压力越来越大,解决这些困难,需要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

“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走合理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 “从国际上来看,当今自然科学发展突飞猛进,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科技,迎头赶上。

”邢贲思说,科学技术对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至关重要,事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从根本上说,加快科技发展,全面推动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因此,要真正将知识转化为力量,就需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和尊重人才。

13、简述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主要思想。

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

这一观点以国内工程哲学的开拓者李伯聪先生为代表。

他强烈主张,虽然科学、技术和工程三者密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