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8314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八中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4.有学者指出:

“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A.宗法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

5.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描述了官场的一些场景,他认为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得文官结成小集团。

有学者认为,形成许多文官派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多种“谊”存在,如“姻谊”“乡谊”“年谊”等。

其中的“年谊”是指

A.同年出生的举人或进士B.同年为官的各种官员

C.同年考中的举人或进士D.同乡的举人或进士

6.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全面赞扬与肯定D.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7.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

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绘,较为准确的是

8.《吕正操(原东北军将领,后为八路军高级将领)回忆录》记载:

“我第一次出席这样庄严、隆重的大会。

……听了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听了朱德同志《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周恩来同志《论统一战线》的报告、刘少奇同志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以及彭德怀、陈毅、聂荣臻、陈云、刘伯承、李富春、叶剑英等同志的发言,深受教益。

”文中的“大会”是指

A.中共瓦窑堡会议B.中共洛川会议

C.中共七大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9.右图所示的重大军事行动,标志着

A.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B.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始

C.淮海战役结束

D.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10.古代雅典法律规定:

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

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11.《海国图志》中记载:

“(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

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

乡绅房者,由庶民推举有才识学术者处之。

国有大事,王谕相,相造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

”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英国的议会制B.法国的共和制

C.美国的三权分立制D.德国的立宪君主制

12.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欧洲共同体两极瓦解一超多强不结盟运动

B.欧洲共同体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

C.欧洲联盟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

D.欧洲联盟两极瓦解华约解散亚太经合

13.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

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14.《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27题:

“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

问本持米几何?

”答曰:

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这则材料反映了

A.实行抑商政策B.汉代关税的数额相当高

C.农业地位重要D.对“市”严格直接管理

15.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16.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

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17.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

年份

佃农(%)

半佃农(%)

自耕农(%)

1935

29

24

47

1936

30

46

1937

37

26

1938

38

27

35

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

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B.生产结构的调整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D.土地兼并的趋势

18.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19.“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

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

投机商人都知道附近各单位的发薪日期,所以经常乘机抬高银元价格。

去得越晚,亏就吃得越大。

换了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

”著名历史学家韩儒林先生回忆的这一情景发生于

A.民国初期B.国民政府前十年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20.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建设新农村的口号是: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

饭前葡萄酒,饭后水果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美好愿望

②是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

③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④是“左”倾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反映

A.①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21.“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

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材料表明我国出现了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B.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22.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

即荷兰,英国和美国。

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较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B.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23.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下列对表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1926年

工业总产量

100

19.5

39.1

75.5

108.1

比重

生产资料能力

40.7%

43.7%

48.1%

43.4%

43.9%

消费资料能力

59.3%

56.3%

51.9%

56.6%

56.1%

A.轻重工业发展相对均衡B.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1913年水平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

24.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

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25.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

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B.世界贸易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27.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28.马丁·

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29.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撰教科书”。

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

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D.批评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30.对于同一个历史事实,往往由于视角、史料的差异而产生不一样的解释。

下列选项中,由于新史料的发现而导致不同解释的是

A.哥伦布到达美洲被称为“发现新大陆”,也被称为“文明的相遇”

B.魏晋南北朝被称为“分裂的时代”,也被视为“思想的自由时代”

C.欧洲中世纪被称作“黑暗的时代”,也被视为“田园牧歌的时代”

D.商朝一度被认为是“传说中的时代”,也被认为是“信史时代”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1题12分,32题13分,33题15分,合计40分)

31.(12分)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迫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

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有学者指出: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一

(1)结合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

(6分)

(2)中法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试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两位法国文学家,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文学流派或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2.(13分)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

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

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

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

……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

(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

(3分)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

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

(2分)

33.(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福州八中2014—2015学年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1题12分,32题13分,33题15分,合计40分)

31.(12分)

(1)意义:

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利;

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撼动);

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

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

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

(2)任举两例。

雨果。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司汤达。

《红与黑》。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欧也妮·

葛朗台》《高老头》《高利贷者》等)。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罗曼·

罗兰。

《约翰·

克里斯多夫》。

现实主义作家。

“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