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8188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8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文档格式.docx

《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附解析文档格式.docx

B.氯化镁是电解质,熔融氯化镁含有自由移动的Mg2+、Cl-,可以导电,故B正确;

C.氯化氢是电解质,但液态氯化氢只有分子无离子,不能导电,故C错误;

D.NaOH是电解质,但NaOH溶液是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故D错误;

本题答案为B。

【点睛】电解质是指在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而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IBr+H2O=HIO+HBrB.SO3+H2O=H2SO4

C.SO2+2KOH=K2SO3+H2OD.NaH+H2O=NaOH+H2↑

【答案】D

A、IBr中Br显-1价,I显+1价,根据反应方程式,没有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此反应没有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此反应中没有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NaH中H显-1价,化合价升高转化为0价,H2O中H显+1价,化合价降低,转化为0价,存在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

5.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因电离而呈酸性的是

A.CH3COOHB.(NH4)2SO4C.Na2CO3D.NaHCO3

【详解】A.CH3COOH属于酸,在水溶液中存在:

CH3COOH⇌CH3COO-

H+,所以水溶液因电离呈酸性,故A正确;

B.(NH4)2SO4水溶液中,由于NH4+

H2O⇌NH3·

H2O

H+,水溶液因NH4+水解显酸性,故B错误;

C.Na2CO3水溶液中,由于CO32-

H2O⇌HCO3-

OH-,水溶液因CO32-水解显碱性,故C错误;

D.NaHCO3水溶液中,由于HCO3-

H2O⇌H2CO3

OH-,水溶液因HCO3-水解显碱性,故D错误;

本题答案为A。

【点睛】电解质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H+的化合物称为酸,电解质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OH-的化合物称为碱,盐中的离子和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过程叫盐的水解。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可以发生丁达尔现象

B.在常温下铁遇浓硫酸会钝化,所以可以用铁制容器来装运浓硫酸

C.氯气具有漂白性,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D.二氧化碳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没有白色沉淀生成

【详解】A.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不同,故A错误;

B.常温下,铁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其原理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氧化膜阻止反应进行,所以可以用铁制容器来装运浓硫酸,故B正确;

C.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但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故C错误

D.二氧化碳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因发生CO2

Ca(OH)2=CaCO3

H2O,有白色碳酸钙沉淀生成,故D错误;

本题答案为B,

7.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二氧化硅的分子式:

SiO2B.KCl的电子式:

C.

的名称为2-乙基丁烷D.CCl4的比例模型:

【详解】A.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晶体内无分子,SiO2表示晶体中Si、O原子个数比是1:

2,故A错误;

B.KCl的电子式:

,故B正确;

C.

的名称为:

3-甲基戊烷,故C错误;

D.CCl4的比例模型中,氯原子半径比碳原子半径大,故D错误;

8.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过氧化钠

B.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出现血红色沉淀

C.焰色反应时,先用稀硫酸洗涤铂丝并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至无色,然后再进行实验

D.蒸馏实验时,若温度计的水银球在支管口下方,则收集到的物质沸点偏低

【详解】A.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故A错误;

B.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无沉淀生成,故B错误;

C.焰色反应时,先用稀盐酸洗涤铂丝并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至无色,然后再进行实验,故C错误;

D.蒸馏实验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若温度计的水银球在支管口下方,则收集到的物质沸点偏低,故D正确;

本题答案为D。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2、O3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性质都相似

B.35Cl与37Cl-互为同位素

C.乙二醇(

)和甘油(

)互为同系物

D.CH3CHO与

互为同分异构体

【详解】A.O2、O3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均不同,故A错误;

B.互为同位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同,而35Cl是原子37Cl-是离子化学性质不同,故B错误;

C.同系物是指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多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之间互称同系物,而乙二醇(

)相差的是一个CH2O,故C错误;

D.CH3CHO与

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故D正确;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西气东输”中的“气”指的是石油气

B.石油的分馏、煤的干馏都是化学变化

C.绿色化学要求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期望最终实现零排放

D.生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热值较高的可燃性气体,该过程属于生物化学变化

【详解】A.西部天然气储量丰富,为解决东部资源问题,则我国“西气东输”中的“气”指的是天然气,故A错误;

B.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故B错误;

C.绿色化学的定义是:

用化学的技术,原理和方法去消除对人体健康,安全和生态环境有毒有害的化学品,因此也称环境友好化学或洁净化学,期望最终实现零排放,故C正确;

D.生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热值较高的可燃性气体,该过程是生物质能转化为化学能,故D错误;

本题答案为C。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亚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硫

B.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提纯含少量NaCl杂质的KNO3

C.可采用通过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方法,除去CO2中含有的SO2

D.用NaOH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

【详解】A.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实验室应用亚硫酸钠与较浓的硫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硫,A错误;

B.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提纯含少量NaCl杂质的KNO3,B正确,

C.因为CO2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所以不能采用通过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方法除去CO2中含有的SO2,应采用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方法,除去CO2中含有的SO2,故C错误;

D.因为乙酸乙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不能用NaOH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应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故D错误;

【点睛】除杂试剂的选择,要本着既能除去杂质又能使目标物增多为最佳选择,还需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

12.已知:

X(g)+2Y(g)

3Z(g)△H=-akJ·

mol-1(a>

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升高反应温度,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增大

B.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X、Y、Z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C.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放出的总热量可达akJ

D.X和Y充分反应生成Z的物质的量不可能达到3mol

A.升高反应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A正确;

B.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X、Y、Z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B正确;

C.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如果消耗1molX,反应放出的总热量可达akJ,C正确;

D.如果X和Y的起始量比较多,X和Y充分反应生成Z的物质的量可能达到3mol,D错误,答案选D。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古代就已知晓采用加热胆矾或绿矾的方法制取硫酸

B.工业炼铁需要用到的原料有铁矿石、焦炭、空气和熟石灰

C.冶炼镁时,将六水合氯化镁晶体直接加热分解可得纯净无水氯化镁,电解熔融氯化镁,可以得到金属镁

D.某些植物具有富集溴的能力,从海产品中提取溴是工业上获取溴的重要途径

【详解】A.加热胆矾或绿矾会分解生成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就已采用加热绿矾的方法制取硫酸,故A正确;

B.工业炼铁需要用到的原料有铁矿石、焦炭、空气和石灰石,焦炭可以提供热量、生成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再跟铁矿石中的氧化物反应,生成铁;

石灰石在高温条件下分解能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能和铁矿石中的杂质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钙,从而除去二氧化硅,原料中没有熟石灰,故B错误;

C.氯化镁易水解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氢,且氯化氢易挥发,导致直接加热带结晶水的晶体时得不到氯化镁,为防止氯化镁水解,需要将带结晶水的氯化镁在氯化氢氛围中加热,得到无水氯化镁,采用电解熔融氯化镁的方法冶炼镁,故C错误;

D.溴主要存在于海水中,碘主要富集在海水植物中,海水提溴是工业上获取溴的重要途径,故D错误;

14.短周期主族元素Q、W、X、Y、Z原子序数依次增加,其中Q、W原子核外L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4,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W、X、Q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B.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一定是强酸

C.W和Z可能形成化合物W3Z8D.Q、X、Z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短周期主族元素Q、W、X、Y、Z原子序数依次增加,其中Q、W原子核外L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4,知W为C,Q可能为H或He,根据元素周期表知X可能为N,Y为P,Z为S,也可能X为O,Y为S,Z为Cl,。

A.W、X、Q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故A对;

B为P,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H3PO4属于中强酸,故B错误;

CW为C,Z可能为Cl也可能为S,可能形成化合物W3Z8,故D对。

答案:

B。

点睛:

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

本题是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来推断元素的性质的。

本题的突破口短周期主族元素Q、W、X、Y、Z原子序数依次增加,其中Q、W原子核外L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4,进行判断。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2SO4晶体中只含离子键

B.HCl、HBr、HI分子间作用力依次增大

C.金刚石是原子晶体,加热熔化时需克服共价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D.NH3和CO2两种分子中,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

A、Na2SO4晶体中既有Na+和SO42-之间的离子键,又有S和O原子间的共价键,故A错误;

B、由于HCl、HBr、HI分子组成相同,结构相似,所以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分子间作用力超强,所以B正确;

C、金刚石是原子晶体,只存在原子间的共价键,故加热融化时只克服原子间的共价键,故C错误;

D、NH3中H原子只能是2电子结构,故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B。

16.2016年,《Nature》期刊报道了CH3OH、O2在聚合物催化下的原电池,其工作示意图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极B的电极反应为:

O2+2e-+H+=HO2-

B.电解质溶液中H+由电极B流向A极

C.电极A是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D.外电路中通过3mol电子,生成CO211.2L

原电池工作时,CH3OH在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A为负极,正极B上为氧气得电子生成HO2-。

A.B为正极,正极为氧气得电子生成HO2-,反应为O2+H++2e-=HO2-,故A正确;

B.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H+向电极B移动,故B错误;

C.A为负极,负极上CH3OH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C错误;

D.未告知气体所处状态,无法计算气体的体积,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化学电源新型电池,明确原电池中物质得失电子、离子流向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的难点是电极反应式书写,要根据图示以及电解质确定正负极产物。

17.常温下,pH均为12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

氨水>氢氧化钠

B.溶液中离子浓度:

c(Na+)>

c(NH4+)

C.等体积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与足量氯化铁溶液反应,氨水产生的沉淀多

D.分别加入盐酸,恰好中和时所得溶液pH:

氨水>

氢氧化钠

【详解】A.溶液中氢氧根浓度相等,对水的电离抑制程度相同,则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相等,故A错误;

B.依据电荷守恒可知,pH相同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c(Na+)=c(NH4+),故B错误;

C.因为一水合氨为弱碱,pH相同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氨水的总浓度大于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等体积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与足量氯化铁溶液反应,氨水产生的沉淀多,故C正确;

D.恰好中和时分别生成氯化铵和氯化钠,铵根离子水解溶液显酸性,所得溶液pH:

氨水<氢氧化钠;

【点睛】常温下,pH均为12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虽然氢氧化钠是强碱、氨水是弱碱,但由于pH均为12,c(OH-)相同,对水的电离的抑制程度相同,但物质的量浓度不同,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中和酸的能力不同。

18.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食醋除去水垢中的碳酸钙:

CaCO3+2CH3COOH=Ca2++CO2↑+2CH3COO-+H2O

B.SO2通入BaCl2溶液中:

Ba2++SO2+H2O=BaSO4↓+2H+

C.铁与稀盐酸反应:

2Fe+6H+=2Fe3++3H2↑

D.碳酸氢铵溶液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NH4++OH-=NH3·

【详解】A.食醋除去水垢中的碳酸钙的离子方程式为:

CaCO3+2CH3COOH=Ca2++CO2↑+2CH3COO-+H2O,故A正确;

B.因为亚硫酸的酸性比盐酸的酸性弱,所以SO2通入BaCl2溶液不反应,故B错误;

C.铁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2H+=Fe2++H2↑,故C错误;

D.碳酸氢铵溶液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CO3-+OH-=CO32-+H2O,故D错误;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级脂肪酸乙酯的碱性水解属于皂化反应

B.蔗糖、淀粉、纤维素均为高分子化合物

C.硫酸铜溶液可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游泳池的杀菌消毒

D.氨基酸分子中都含有-NO2和-COOH

【详解】A.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碱性水解属于皂化反应,故A错误;

B.蔗糖是低聚糖,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B错误;

C.硫酸铜属于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可用于游泳池的杀菌消毒,故C正确;

D.氨基酸分子中含有—NH2和一COOH,故D错误;

20.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液态水比生成等量的气态水所放出的热量少

B.根据如图金刚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石墨提供的信息,可知生成物比反应物稳定,过程中向外界放出热量为E2-E3

C.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不同

D.已知:

Fe2O3(s)+3C(石墨)=2Fe(s)+3CO(g)△H=+489.0kJ·

mol-1

CO(g)+1/2O2(g)=CO2(g)△H=-283.0kJ·

C(石墨)+O2(g)=CO2(g)△H=-393.5kJ·

则4Fe(s)+3O2(g)=2Fe2O3(s)△H=-1641.0kJ·

【详解】A.相同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液态水比生成等量的气态水所放出的热量多,故A错误;

B.根据如图金刚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石墨提供的信息,可知生成物比反应物稳定,过程中向外界放出热量为E1-E3,故B错误;

C.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依据盖斯定律可知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相同,故C错误;

D.①Fe2O3(s)+3C(石墨)=2Fe(s)+3CO(g)△H=+489.0kJ·

②CO(g)+1/2O2(g)=CO2(g)△H=-283.0kJ·

③C(石墨)+O2(g)=CO2(g)△H=-393.5kJ·

根据盖斯定律有:

6

(③

②)

2

①得:

4Fe(s)+3O2(g)=2Fe2O3(s)△H=-1641.0kJ·

mol-1,故D正确;

【点睛】盖斯定律的含义是: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所以对所给的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必要的运算,就可写出未知的热化学方程式。

21.研究反应2X(g)

Y(g)+Z(g)的速率影响因素,在不同条件下进行4组实验,Y、Z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X的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A.比较实验②、④得出:

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B.比较实验①、②得出:

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C.若实验②、③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则实验③使用了催化剂

D.在0~10min之间,实验③的平均速率v(Y)=0.04mol·

L-1·

min-1

【详解】A.由图可以看出实验②在0~10min之间,反应物X的浓度变化0.2mol/L,实验④在0~10min之间,反应物X的浓度变化0.6mol/L,而实验④的温度比实验②的温度高,故A正确;

B.实验①和实验②相比,由于实验①起始时反应物X的浓度比实验②起始时反应物X的浓度大,导致0~10min之间X的浓度变化量实验①大于实验②,所以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B正确;

C.实验②、③相比,温度、浓度均相同,但反应速率实验②、③不同,实验③的速率快,则实验③使用了催化剂,故C正确;

D.在0~10min之间,实验③的平均速率v(X)=0.04mol·

min-1,所以v(Y)=0.02mol·

min-1,故D错误;

2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1.2LCCl4中含C—Cl键的数目1.5NA

B.8.7gMnO2与40mL10mol·

L-1的浓盐酸充分反应,生成的氯气分子数为0.1NA

C.1molNaHSO4固体中含有的离子总数为2NA

D.0.5mol·

L-1K2SO4溶液中,阴阳离子总数为1.5NA

【详解】A.标准状况下,CCl4不是气体,所以11.2LCCl4不是0.5mol,故A错误;

B.MnO2与浓盐酸反应才能生成氯气,随着反应进行盐酸的浓度变小,反应就会停止,实际参加反应的盐酸n(HCl)

0.4mol,生成的氯气分子数小于0.1NA,故B错误;

C.NaHSO4固体中含有的离子是:

Na+、HSO4-,所以1molNaHSO4固体中含有的离子总数为2NA,故C正确;

D.因未给出溶液的体积,所以无法计算0.5mol·

L-1K2SO4溶液中阴阳离子总数,故D错误;

23.25℃时,在25mL0.1mol/L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0.2mol/L的CH3COOH溶液,溶液的pH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B点的横坐标a=12.5

B.C点时溶液中有:

c(Na+)>

c(CH3COO-)>

c(H+)>

c(OH-)

C.D点时溶液中有:

c(CH3COO-)+c(CH3COOH)=2c(Na+)

D.曲线上A、B间的任意一点,溶液中都有:

c(OH-)>

c(H+)

醋酸是弱酸,当氢氧化钠和醋酸恰好反应时,消耗醋酸的体积是12.5ml,此时由于醋酸钠的水解溶液显碱性,即pH大于7。

B点的pH=7,说明醋酸溶液的体积应大于12.5ml,选项A不正确。

根据电荷守恒c(CH3COO-)+c(OH-)=c(H+)+c(Na+)可知选项B不正确。

D点溶液中的溶质是醋酸钠和醋酸的混合液,且二者的浓度相同,所以根据原子守恒可知选项C正确。

若加入的醋酸很少时,会有c(Na+)>

c(OH-)>

c(H+),所以选项D也不正确。

答案是C。

24.取1LFeCl3溶液腐蚀铜板制作电路板,反应后在此残留液中慢慢加入铁粉,溶液中Fe2+的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加入固体引起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n(Fe)=0.5mol时,发生的离子反应为Fe+2Fe3+=3Fe2+

B.当n(Fe)=1.5mol时,溶液中发生的总反应离子方程式为4Fe3++Cu2++3Fe=7Fe2++Cu

C.当n(Fe)=1mol时,溶液中c(Fe2+)=5mol·

L-1

D.腐蚀之前原溶液中c(Fe3+)=4mol·

因为氧化性顺序为Fe3+

Cu2+

H+,由图可以看出当加入铁在0mol至1mol时是Fe3+和Fe反应,加入铁在1mol至2mol时是Cu2+和Fe反应,加入铁大于2mol后是H+和Fe反应,因为残留液中加入1molFe即把Fe3+消耗完了,依据Fe

2Fe3+,所以残留液中含有Fe3+2mol,又因为加入2molFe后残留液中的Cu2+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