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近年出土的汉唐玉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75935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近年出土的汉唐玉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西安近年出土的汉唐玉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西安近年出土的汉唐玉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西安近年出土的汉唐玉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西安近年出土的汉唐玉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近年出土的汉唐玉器.docx

《西安近年出土的汉唐玉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近年出土的汉唐玉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安近年出土的汉唐玉器.docx

西安近年出土的汉唐玉器

西安近年出土的汉唐玉器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玉部》释:

“玉,石之美有五德者。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自古以来,人们常以玉祭祀天地四方之神以及宗庙,以玉比君子,含玉、握玉、佩玉成为人们美好思想的寄托,也成为一种时尚。

研究玉器,也是研究古代宗教信仰、封建礼仪、丧葬习俗、思想观念、社会道德、审美情趣等历史文化。

  笔者就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近年在西安周边发掘的汉唐墓葬中出土的玉器作一整理介绍。

  

  1、玉璧

  青玉玉璧,内含较多杂质。

两面纹饰为横竖阴线相交形成小六边形网格,每格内凸起一小乳钉,多称为蒲纹,内外边界各阴刻一周弦纹,直径14.3厘米,孔径2.4厘米,厚0.55厘米(图一)。

1991年出土于北郊尤家庄西北医疗设备厂42号西汉早期墓中,该墓被盗扰,玉璧出土时置于腹部。

  玉璧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天。

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大玉璧多为素面,小玉璧开始饰精美纹饰,春秋战国出现浮雕纹饰,以蟠虺纹多见,战国晚期和秦代流行卧蚕纹、谷纹及蒲纹,汉代玉璧以战国秦流行的纹饰作为内侧装饰,外侧则盛行变形龙纹和夔凤纹等。

  2、玉圭

  青玉玉圭一件,内有较多白色杂质。

片状长方体,上端呈三角形,两面上部刻划横竖直线,相交形成若干小六边形网格,每格内凸起一六边形小乳钉,之下有两道阴线弦纹和夔凤纹S形身躯局部纹饰,这种纹饰是西汉时期玉璧典型纹饰。

此器应是废弃或残破玉璧改制而成,长9.14厘米,宽2.41厘米(图二)。

2002年出土于北郊北十里铺佳馨花园36号西汉中期墓中,出土时位于墓室里端一侧。

  青玉玉圭两件,一件呈墨绿色,不透亮。

片状长方体,上端呈三角形。

一件正面阴刻横竖直线相交形成六边形网格,每格内凸起一六边形小乳钉,背面光素无纹,长9.2厘米,宽2.4厘米。

另一件正面上方菱形网格内饰涡纹,下部为绳纹,再下为凤鸟纹局部纹饰,背面光素无纹,长9.4厘米,宽2.3厘米(图三)。

2007年出土于北郊张家堡西安行政中心110号西汉中晚期墓中,墓葬被盗扰,玉圭出土时置于近墓室口棺外。

这两件玉圭纹饰均为汉代玉璧常见纹饰,是玉璧改制而成,其中第二件纹饰与1983年西安南郊沙坡汉墓出土的玉璧基本相同。

  圭是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用的一种礼器。

《周礼?

春官?

大宗伯》载: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圭最早始于新石器龙山文化时期,流行于商周秦汉时期。

西汉时期的玉圭,质地大都较差,以青玉为主,表面光素,目前西安地区汉墓出土的玉圭,有相当多是用玉璧改制而成。

  3、玉衣片

  共9片,青玉,内含杂质,正面抛光,温润光亮,半透明,正面边缘抹斜。

一片近方形,四角各一小孔,长3.32厘米,宽3.04厘米。

一片长方形,四角各有一小孔,长边一侧有一稍大孔,长3.27厘米,宽2.13厘米。

七片呈鳞甲形,大小基本相同,其中六片钻5小孔,一片钻6小孔,长4.26厘米,宽3.07厘米(图四)。

从玉片形制和孔来看,应为汉代王侯贵族死后玉殓服的玉片。

2007年出土于北郊张家堡西安行政中心110号西汉中晚期墓中,该墓被盗扰,玉衣片出土时散落于棺内外。

  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发掘出土的玉衣多用金缕或银缕编缀,同时也有用铜缕或丝缕编缀而成的,用缕的种类主要依据墓主的级别来确定。

  

  4、玉蝉(口?

H)

  青玉玉蝉一件,不透亮。

腹平,背部起脊,头呈三角形,双目外突,尾上翘,背部阴线刻出双翼,长4.8厘米(图五)。

1991年出土于北郊尤家庄西北医疗设备厂2号西汉早期墓中,出土时置于棺内一端,邻近还有鼻塞、铅梳,应为口?

H。

此器造型简单,双翼纹饰刻划形象细腻,与1969年西安市雁塔区北池头村秦墓出土的玉口?

H造型纹饰相同。

  青玉玉蝉一件,表面一层钙化为黄色粉末。

腹平,背部起脊,头呈三角形,双目微外突,尖尾,背前部简单几刀刻出头部结构,后部两侧削成斜面表示双翼,以大轮廓展示出蝉的形象,长3.92厘米(图六)。

1998年出土于北郊尤家庄交通学校258号西汉中期墓中,出土时置于头骨处,为口?

H。

  青玉玉蝉一件,较透亮,质温润。

头部略呈弧形,双眼稍外凸,背部线刻出颈部和双翼,尾略上翘,长5.5厘米,宽2.2厘米(图七)。

1999年出土于北郊雅荷城市花园94号新莽时期墓中,置于朽成粉末的头骨部,为口?

H。

  青玉玉蝉一件,内有白色杂质,半透亮。

腹背皆外弧,双目突出,尖嘴,背部阴线刻出头和双翼,尾上翘,腹底刻出腹部纹饰,长6.08厘米,宽2.92厘米(图八)。

2006年出土于南郊缪家寨村北东南三环三标段42号西汉中晚期墓中,墓葬被盗扰,玉蝉出土时置于墓室中部偏前一侧,旁边同出有鼻塞,由此可知玉蝉原应含于口中。

汉代玉蝉一般都是平腹凸背,仅刻出背部纹饰,此器腹背皆凸,均有纹饰,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1995年征集的一件玉口?

H相同,造型形象逼真,雕刻遒劲有力。

  玉?

H因含于口中,因此又常称为口?

H或押舌,这种习俗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沿袭,汉代大盛。

《汉书?

杨王孙传》记载汉武帝时期杨王孙曾说:

“口含玉石,欲化不得,?

d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这应是汉代玉口?

H盛行的主要原因,即希望人死后尸体不朽。

之所以将口?

H做为蝉形,是因为蝉可以脱壳重生,借此希望死者获得重生。

隋唐时期口?

H依然流行,只是种类不再是蝉,出现了金币、银币、铜钱、水晶珠等新种类。

  

  5、玉塞

  青玉,光润细腻。

两件体大,圆柱形,一端略细,两侧稍磨平,为肛塞,一件长5.47厘米,直径1.31―1.4厘米,一件长5.7厘米,直径1.33―1.52厘米。

一件体小,玉色发白,近四棱柱形,为鼻塞或耳塞,长2.4厘米,直径0.65―0.76厘米(图九)。

2007年出土于北郊张家堡西安行政中心110号西汉中晚期墓中,墓葬被盗扰,出土时置于棺外,已非原始位置。

  东汉葛洪《抱朴子》载:

“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由此可见玉塞是用来堵塞死者身体九窍孔,旨在保护尸体不腐烂。

  6、玉?

  黄玉,半透明,质温润细腻。

整体呈一龙形,张嘴,舌上卷,圜眼,双耳贴于颈部,“丫”形双角较长,体尾合一,末端尖细,两侧以阴线勾勒出纹饰,长11.4厘米(图十)。

2007年出土于北郊张家堡西安行政中心110号西汉中晚期墓中,墓葬被盗扰,玉?

出土时置于近墓室口棺外。

  此器纹饰特征与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汉墓出土玉组佩中的冲牙纹饰相似,应为汉代之物。

?

源于上古佩角牙之习,《说文》释:

“佩角锐端可以解结”,玉?

是仿角牙器而制,其形状同于兽角或兽牙,末端尖细锐利,起先单独使用用来解结,春秋战国时转为佩饰,与其他玉器相组形成组玉佩时称为冲牙,穿在组佩最下端,行走时冲击碰撞其他玉器而发出铿锵清脆之声。

此器单独出土,未见与之相组合的玉佩饰,故而称为?

,在墓葬中出土可能用作佩玉,也可能用作握玉。

  

  7、玉剑?

M

  青玉,玉质较细腻。

正面长方形,略外弧,两端内卷,背面偏一端有一长方形穿,正面减地浅浮雕一兽面纹和卷云纹,地纹为网格纹,长6.4、宽2.6厘米(图十一)。

1996年出土于北郊尤家庄电信局110号西汉晚期墓中,置于东侧棺内铁剑旁侧剑格下方约20厘米处。

  一套完整的玉剑饰包括剑首、剑格、剑?

M、剑(也称?

浚?

,剑首用于柄末端,剑格用于剑柄和剑身之间,剑?

M用于剑鞘上部作为装饰,剑用于剑鞘末端。

  

  8、组玉佩

  汉白玉玉佩,温润有光泽,由瑗、衔、冲牙、佩、舞人等组成。

  瑗,圆环形,双面透雕二猴、二熊,之间为卷云纹,直径8.8厘米,孔径4.8厘米(图十二)。

  衔,两件,一件两端龙首回望,躯体相连,阴线刻出眼、耳及身躯纹饰,长10厘米(图十三)。

一件玉质较差,色呈黄褐色,两端龙首形,躯体相交,合而为一,阴线刻出眼和躯体纹饰,上方中部有一小穿孔,长7厘米(图十四)。

  冲牙,两件均为透雕夔龙形,圆眼,云形耳,长角曲卷回勾,四肢卷曲,尾尖长,长11厘米(图十五)。

佩,两件形制大小相同,整体为一透雕站立凤鸟,昂首曲颈,高云冠,圆眼,尖喙回勾,展翅,尾呈S形,与腿相连,长4.5厘米(图十六、十七)。

  舞人,四件,一件体弯曲成S形,头右弯,右臂绕头顶至左肩,左臂下垂,手插腰部,下身弯曲成半圆形,正甩袖折腰,翩翩起舞,阴线刻出眼、鼻、嘴等细部结构,长4.5厘米(图十八);一件面向右下方,右臂绕面左侧上弯,左臂绕身后至右侧腋下,左腿直立,脚向内侧,右腿弯曲,脚尖点地,长4厘米(图十九);余两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矮冠,两侧线刻短发,浓眉大眼,樱桃小口,身倾斜,双手拱于胸前,长5厘米(图二十、二十一)。

  此组玉佩2001年出土于西安东郊动物园北侧海润公司3号西汉文帝时期窦氏墓中,出土时置于侧室内,该墓未经盗扰,但因水淤器物略有移位,组合不甚清楚,与这组玉佩同出器物中还有另一组玉佩。

该墓形制较大,葬具使用一椁两棺,随葬有铜灯、铜盆以及两组玉组佩、玉环、玉?

C形佩,说明墓主非一般官吏,由铜钫铭文“窦氏容四斗十一斤十两”和铜灯铭文“窦氏重四斤十两”以及铜印可知,墓主姓窦,估计应为汉初外戚窦氏家族的成员。

  9、玉镂雕?

C形佩

  青玉,局部呈褐色,质较温润。

片状盾形,内呈鸡心形,上尖下圆。

一件两侧镂雕卷云纹,两面阴刻卷云纹,长7.1厘米(图二十二)。

一件上方及两侧均镂雕更为交错复杂的卷云纹,长4.4厘米(图二十三)。

1992年出土于北郊范南村西汉早期后段陈请士墓中,置于棺内中部。

该墓葬具使用一棺二椁,参照《荀子?

礼论》篇记载: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墓主应相当于大夫一级,可能为九级五大夫,是仅次于诸侯的贵族。

  10、玉五铢

  白玉,质较细腻,较透明,形制与铜五铢钱相同,圆形,方穿。

穿之两侧篆书“五铢”二字,“五”字宽大,竖划缓曲,“金”头三角形,四竖点,“朱”旁上下均方折。

郭径2.41厘米,钱径2.15厘米,肉厚0.09厘米,重量2.95克(图二十四)。

2004年出土于西安理工大学9号东汉早期墓中,出土时含于北侧人骨口中,作为口?

H使用。

  这枚玉五铢是目前西安地区见诸报道的第二枚玉五铢,另一枚出土于西安东郊昆仑厂,墓葬时代为东汉晚期。

这枚玉五铢大小尺寸严格仿照当时的铜钱,将玉的特性和钱币的特性相结合,对汉代丧葬含玉习俗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玛瑙剑?

M

  温润有玻璃样光泽,白色,两端有鸡血红暗纹,正面长方形,微外弧,两端内卷,背部长方形穿略偏于一侧,穿内侧有切割痕迹,光素无纹,通长6、宽2-2.15厘米(图二十五)。

1988年出土于北郊尤家庄西北医疗设备厂1号西汉晚期墓中,置于铁剑外侧。

此器保存完整,玉质特别,色泽艳丽,堪称剑?

M中的珍品。

  12、玛瑙圆柱形器柄

  十分透亮。

圆柱形,上端红褐色,内夹杂灰绿色,中部呈灰褐色,之下为黄绿色层状过渡色,下端白色中夹杂黄色和鸡血红暗纹,一端有小孔,内插一铁质物,长3.29厘米,直径0.97厘米(图二十六)。

2003年出土于南郊潘家庄世家星城38号西汉中期墓中,置于人骨口中,作为口?

H使用,但从小孔内插铁质物推测,估计原应为一件器物的柄或柄部装饰。

整个器物色泽鲜亮,搭配浑然天成,给人以无穷想象。

  13、玛瑙耳坠

  透亮如玻璃。

薄片状心形,上大下小,上端三分之一呈鸡血红,下部三分之二透明无色,红白之间为黄色条纹状过渡色,上端中部有一小穿孔,孔一面有裂纹,下端无色水晶内有裂纹,长1.27厘米,宽0.83厘米(图二十七)。

2006年出土于南郊曲江三兆殡仪馆32号西汉中晚期墓中,出土时置于头骨右侧,应为耳坠。

需要一提的是,仅出土这一件,头骨左侧没有发现。

此器小巧精致,颜色搭配浑然天成,令人称奇。

  14、“陈请士”水晶印、玉印

  水晶印透亮如玻璃,内有云气状杂质,玉印青黄色,质温润细腻,两印形制相同,背四面坡形,覆斗形钮,圆形穿,印面篆刻“陈请士”三字。

水晶印边长2.0厘米,高1.5厘米(图二十八),玉印边长2.1厘米,高1.2厘米(图二十九)。

1992年出土于北郊范南村西汉早期后段陈请士墓中,置于棺内中部,同出还有两枚玉印,无印文。

  西汉时期继承秦代制度,以玉为玺,皇帝六玺皆为白玉,皇后也用玉玺,部分诸侯王如中山王刘胜也使用玉印,汉代玉印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其使用有严格的等级限定。

从使用玉印和水晶印来看,墓主陈请士虽为大夫一级,但实际上可能已比同诸侯。

  15、玉猪、玉握

  一套为青黄色滑石质,不透亮,表面有极细竹丝状打磨痕。

玉猪长嘴,鼻上翘,半月形眼,颈部上方刻出六道凹槽,象征鬃毛,颈粗肚肥,前腿前伸抓地,后腿向后腾空,作奋力奔跑状,双腿之间切割一毫米宽的缝隙使之分开,腹下方及曲折部位可见刀刻痕,长6.34厘米。

整个造型形象逼真,活泼可爱,憨态可掬(图三十)。

玉握淡青色,略发白,滑石质,略有玉质感。

竹节条形,断面扁圆形,一侧有三个齿节,长6.24厘米,直径0.71-0.95厘米(图三十一)。

2002年出土于长安县郭杜镇长里村紫薇田园都市46号唐墓中,出土时玉猪握于右手,玉握握于左手。

  

  一套为灰白色滑石质。

玉猪,似野猪,长嘴,鼻上翘,圜眼,颈上部有齿状鬃毛,前腿直立,后腿刻划不明确,乳钉状短尾,蹲坐于地,好像正全身关注等待猎物,长4.95厘米(图三十二)。

玉握,竹节状条形,断面扁圆形,略有棱角,一侧有四组齿节,每组两齿,表面有刻划痕迹,长5.87、直径0.61-0.86厘米(图三十三)。

2006年出土于南郊缪家寨村北东南三环三标段55号唐墓中,出土时玉猪握于右手,玉握握于左手。

这件玉猪造型特别,不同于其他玉猪或卧或立,比较少见。

  玉握是置于死者手中的玉器,西汉至唐主要以猪为握玉,猪代表生活安定富裕,象征财富,借此期望死者在另一世界也能过富裕的生活。

唐代手握也出现了新的种类,多以铜钱作为手握,同时将玉猪和玉竹节条形玉相组合握于手中,铜钱象征财富,竹节条形玉应是借助竹子的特性来象征生命常存。

  16、玉梳背

  两件,质地形制相同,白玉,鲜润透亮,局部略有黄斑。

整体呈半月形,平侧有薄片形榫,原当嵌于木质或金属梳齿中,两面减地隐起花卉纹。

一件两面分别饰带花苞的牡丹花和盛开的石榴花,长6.3厘米,宽2.2厘米(图三十四),另一件两面均饰盛开的石榴花(五花瓣),长7厘米,宽2.3厘米(图三十五)。

2001年出土于长安县郭杜镇茅坡村邮电学院13号唐墓中①,该墓早年被盗,玉梳背出土时置于墓室口东侧,应非随葬时位置。

  玉梳背主要流行于唐代及以后,这两件器物和《中国古代玉器全集5》中收录的五代时期玉梳背形制相同,唯花卉纹不同,大小差异较大,从大小来看这两件器物应为插于妇女发髻之上的头饰。

此器玉质上乘,纹饰图案精美,堪称唐代玉器中的精品。

  17、玉鸳鸯

  白玉有玻璃样光泽,内含灰色杂质。

体特小,薄片状,背面光滑平整,尖短喙,正面阴刻出羽毛和三角形眼,神态悠闲自得,似正于水面浮游,长2.2厘米(图三十六)。

2002年出土于长安县郭杜镇长里村紫薇田园都市22号唐代晚期墓中,墓葬被盗扰,出土时置于棺内中部偏东。

  18、水晶项链

  由92颗水晶、3颗蓝色料珠、4枚金扣、2颗紫水晶吊坠和2颗绿松石吊坠串成,水晶大小不一,估计原应相间分布(图三十七)。

2002年出土于长安县郭杜镇长里村紫薇田园都市18号天宝十四年唐代米氏夫人墓中,共出还有银盒等女性用品,此器出土时穿绳已朽,珠子散落一堆,看不出原来的组合方式,所见之图为笔者复原图,仅供参考。

  

  出土的这批玉器囊括了礼玉、葬玉、装饰玉器、实用玉器以及工艺玉器,时代主要集中于汉唐时期,应与这一时期长安是都城所在地有密切关系。

秦汉时期出土成组玉器的墓葬多为大中型墓葬,如北郊范南村陈请士墓、行政中心110号墓、东郊海润公司窦氏墓等,级别都很高,玉器有礼玉和佩玉等多件,一般小型墓葬仅出土一件或两件,主要为剑饰、口?

H、九窍塞和玉握等。

隋唐时期墓葬出土玉器数量一般较少,器类中已完全不见礼玉,多为装饰玉器和实用玉器,如玉握、玉鸟、玉梳背、项链等,而且多分散出土于小型墓葬中,这些变化从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用思想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