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文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7492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国文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齐国文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齐国文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齐国文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齐国文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齐国文化Word格式.docx

《齐国文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国文化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齐国文化Word格式.docx

东夷族同华夏族一样,也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40万年以前的沂源人与北京周口店猿人几乎同一时期,他们活动在以沂源为中心的泰沂山脉中段地区,创造了丰富的旧石器文化,可以说是东夷文化的源头。

东夷文化从距今8500年开始,依次经历了距今约8500~7800年的后李文化——距今7300余年的北辛文化——距今65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4500年的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至3500年的岳石文化等阶段。

他们发明了薄如蛋壳、表面光亮如漆的“蛋壳陶”,开始饲养家畜、修筑城墙、种植水稻、冶炼青铜、创造文字。

按照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考察文明起源的四大因素(文字、城市、金属器具、礼仪)来加以科学审视,我们可以断定,东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而淄博、临淄文化源远流长,根基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齐国文化的奠基者---姜太公。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

他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兴周,因首功被封于齐。

公元前1045年,他击退了莱人的进攻,建立了齐国,定都营丘(今临淄)。

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首先以法治国,安定民心。

他诛杀了以所谓的“仁义”乱齐的司寇营汤,和以不合作的姿态和平对抗齐国政权的“贤人”狂矞、华士兄弟,使齐国混乱的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

仅仅五个月时间,就去向周公汇报了安邦定国的政绩。

姜太公在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

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

在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

所谓“俗”,指“夷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

所谓“礼”,指“夷礼”,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

所谓“因其俗,简其礼”就是尊重东夷人的文化传统,不强制推行周礼,而是从齐地实际出发,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礼的新制;

在经济上倡导“农、工、商”三宝并举、“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的宏观战略。

齐国初建时沼泽遍布,土地盐碱化严重,自然条件恶劣,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利。

姜太公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丰富、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等手工业;

还利用齐国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的外贸政策。

在这种开放的经济政策指导下,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其他诸侯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归于齐国,络绎不绝地汇聚到齐都营丘。

这样,齐国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逐步兴盛发展成为雄居于东方的大国、富国。

那么,齐国文化在东夷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姜太公等人的努力之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兴衰历程呢?

齐文化的第一次高潮发生在齐桓公时期(公元前685年—公元643年),公元前685年,姜小白登上君位,就是齐桓公。

他不计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

管仲继承发展了太公思想,辅佐齐桓公,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很快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在行政方面,管仲推行了“四民分业”、“三国五鄙”制度;

在经济方面,农业上,管仲提出“均田分力”,推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

工商业上,管仲提出“官山海”,实行盐铁专卖;

又设“轻重九府”(掌管财政货币的机构)、铸造钱币;

还鼓励外贸,“关市几而不征”(进出境和市场对外商只进行登记管理,不征税),使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在军事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做内政而寄军令”,将军事编制隐于行政编制之中;

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管仲推行了“三选法”的官吏选任制度;

在社会保障方面,管仲实行了“九惠之教”。

“九惠之教”包括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振困、接绝等9个方面的内容。

在外交方面,管仲建议桓公要“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海内诸侯望风归附。

管仲所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地位;

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少数民族对中原华夏族的侵扰。

经过管仲全方位的改革,齐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富庶,基本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从而为齐桓公创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召集宋、陈、卫、郑在鄄会盟。

在这次会盟中,齐桓公首次成为公认的霸主。

公元前667年幽地会盟,周惠王的代表召伯廖以天子的名义,向齐桓公授予“侯伯”的头衔。

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64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管仲伐戎救燕、伐狄救邢、伐狄救卫、伐蔡盟楚,取得了“尊王攘夷”的胜利,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

公元前651年,葵丘之会,标志着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至此,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先后主持了3次武装会盟、6次和平会盟;

还辅助王室一次,完成了春秋首霸的伟业,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齐桓公称霸,将齐文化真正地改造成以兼容并包为特色的文化,使齐文化日臻成熟;

促进了中原各国间的人员、物资交流和文化融合,遏制了四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化的掠夺性破坏,保证了中原文化的健康发展。

齐桓公称霸,大大提升了齐文化在中华文化圈中的地位和巨大影响力,为东方文化中心由鲁至齐的转移、齐鲁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的中心奠定了基础。

齐文化的继续发展,是在晏婴相齐时期(公元前500年前后),晏婴,齐景公时长期担任相国,是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他立足齐国实际,在民本思想的指导下,以礼治国;

敢于直谏,匡君救失;

重民举贤,廉俭力行;

刚柔相济,忠心爱国;

从而使趋于没落的姜齐政权,能够在列国争雄中保持了大国的地位,得到了诸侯们的敬佩,后世的敬仰,被称为一代贤相。

齐文化的第二次高潮,是在战国齐威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齐宣王(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时期,公元前356年,田因齐即位,就是齐威王。

齐威王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他积极接受稷下先生淳于髡、平民琴师邹忌的劝谏,励精图治、一鸣惊人;

注意整顿吏治,用烹刑诛杀了没有政绩、只知贿赂收买朝廷官员求得赞誉的阿大夫以及接受贿赂的官吏,又奖励给虽在朝廷内倍受毁谤却政绩优秀的即墨大夫一万户的封邑;

注意重用人才,把大臣檀子、田朌、黔夫、种首比做“国宝”;

广开言路、悬赏纳谏,下令能当面指出国君过失的,给上赏;

上奏章规劝国君的,给中赏;

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国君过失,给下赏;

改革军事,编辑成《司马穰苴兵法》。

齐威王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公元前354年,桂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两胜当时的强国魏国;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尊齐威王为王。

这就是历史上的“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之后,齐威王成了真正的霸主,齐国也“最强于诸侯”。

公元前319年,齐威王去世,他的儿子田辟疆即位,就是齐宣王。

他在位期间,胸怀“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雄心壮志,励精图治,力图统一天下,使齐国始终处于与秦国分庭抗礼的地位。

齐宣王尊重知识、招揽人才,进一步扩大了始建于齐桓公田午(公元前374年至公元前357年在位)时期的稷下学宫,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

首先,他给稷下先生们很高的政治地位。

当时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76人,皆赐为上大夫的职位;

其次是为他们修康庄大道,建高门大屋,给以很高的俸禄,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

再次是勉励他们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

同时,还发挥他们的智囊作用,经常向他们征询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和看法,让他们办理外交,甚至参与制定典章制度。

这样一来,稷下学者们参政议政的意识空前强烈,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异常高涨,围绕着王霸、义利、天人、人性善恶、世界本原、名实等时代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论辩与交流,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可以说,齐宣王时期的稷下学宫,其规模之大,人数之众,学派之多,争鸣之盛,都达到了稷下学宫发展史上的巔峰。

齐宣王执政时期,齐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当时,齐国是经济最发达、人民最富裕的诸侯国;

齐都临淄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都市之一;

齐国的军事实力强大,军事理论最为先进,《六韬》、《孙膑兵法》笑傲古今。

从学术、文艺、科技来看,齐国的水平和活跃度更为其他诸侯国所望尘莫及,战国时期全国的文化中心、最早的大学和社会科学院——稷下学宫;

最早的行政百科全书《管子》;

最早的短篇小说集《晏子春秋》;

最早的足球——齐国蹴鞠均出现在齐宣王执政时期的齐国。

而且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齐宣王时期出了一大批具有创造力的大家,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开拓性的成果。

如阴阳五行学说的大家邹衍创立了“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

稷下黄老学派创立了以道法合一为基本特征的黄老之学;

孟子、荀子将齐文化与旧儒学融合,形成了新的儒学等。

齐文化的中衰,是在战国后期到齐国灭亡这一段时间内。

齐宣王的儿子齐湣王田地(公元前301年至公元前284年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使齐国继续保持了东方强国的地位。

后期则狂妄骄纵,穷兵黩武,导致内外树敌,亡国丧命。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燕、赵、韩、魏、秦五国合纵攻齐。

济西一战,齐军大败。

济西之战后,各国军队分别退去,燕军在乐毅的率领下乘胜进军,攻破齐都临淄。

燕将乐毅攻破临淄后,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攻占了齐国70余城,偌大的齐国仅剩下了即墨(今山东即墨北)和莒邑(今山东莒县)两座城池没有被攻破。

齐湣王仓皇出逃,最后逃奔到莒,被楚国大将淖齿杀死。

后来,齐湣王的侍从王孙贾杀死了淖齿,立齐湣王之子田法章为齐襄王,守莒抗燕。

公元前279年,即墨守将田单智摆火牛阵,大破燕军。

他挥军乘胜追击,很快就光复了齐国,并去莒城迎接齐襄王田法章回都临淄。

齐襄王在位19年,他胸无大志、信用佞臣、怀疑轻视贤臣田单、偏安自守,基本上碌碌无为。

这一时期,齐国的国力不见起色。

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去世,他的儿子田建继承王位,史称齐王建。

齐王建懦弱无能,一切国家大事全部由母亲——君王后决断。

君王后辅佐齐王建的时期,秦国最强,齐国走向没落。

为了保存实力,齐国采取的政策是“谨事秦”,不与秦国抗衡争雄,对中原五国态度冷漠,坐视秦国对各国蚕食。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率军击齐,齐王建束手投降。

至此,齐国灭亡。

齐国灭亡了,然而齐文化却没有随着国家的灭亡而迅速消亡,只是随着秦的统一,中衰、沉寂了一段时间。

它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继续对秦,乃至西汉前期的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齐文化的复兴与消泯,是在秦朝统一全国到汉武帝“独尊儒术”这一段时间内。

齐文化对秦代全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形成于齐稷下的阴阳五行家的五德终始说,成为秦统一和立法的理论依据。

二是秦始皇对齐地的迷恋和对齐方士的轻信,对秦的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共有四次巡狩,其中三次东巡都以齐地为中心;

他最相信齐国方士,为求长生不死之药,曾派徐福入海,促进了秦代与海外的交流;

正是因为他重用方士,造成了燕齐方士千数人入咸阳的局面,使齐方士由民间走进朝廷。

三是秦始皇与方士之间的矛盾,直接引发了“焚书坑儒”。

齐人淳于越的直谏和方士的欺骗,导致了这位刚愎自用的暴君,将一部分儒生、方士坑掉。

齐文化对西汉前期全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于齐国稷下的黄老之学,成为汉初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黄老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二是齐地学者对汉初经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刘邦重用齐儒叔孙通制朝仪,反映了齐地经学之盛;

汉惠帝四年“除挟书律”后,经学传授复盛,一时大师云集,其中多为齐人,几成垄断之势。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五经八师中,有四位(辕固、伏生、田生、胡毋生)是齐人。

钱穆先生考证,汉初经学博士十二人,其中六人是齐人。

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全国中央集权大一统下的统治思想。

这不仅是鲁文化的胜利,也是齐文化的胜利。

这是因为董仲舒不仅是齐学公羊学大师,其思想主要来自于齐;

而且其标榜的“儒术”,既推孔子、阐扬仁学,有鲁文化的成分;

又采齐学之阴阳五行,大讲天人感应、阴阳灾异,兼有齐文化的因素。

自此,齐文化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文化已不复存在,它与鲁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并融合于统一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综上所述,齐国文化是一种崇尚改革开放、追求务实创新、主张以智取胜的先进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

两周时期的齐国,与古希腊大致处于同一阶段,她们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可称得上是古代世界东西方两颗璀璨的明珠。

而八百年齐国故都临淄,作为齐国文化发祥地和中心,更是久负盛名。

周至汉时期,临淄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为中国最重要的冶金、纺织、制车、制陶、漆器制作、铸镜、手工业科技中心和海盐、丝绸贸易最大集散地,有“东方古罗马”的美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