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7419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高三历史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法家

3.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

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

这一变化表明()

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

4.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

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

“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

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人口增长B.稳定地方秩序C.完善政绩考核D.增加政府收入

根据材料“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可知封建政府的直接目的是增加人口,再联系唐朝的赋税制度,可知其根本原因在于提高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D项符合题意。

A项是直接目的,排除。

BC属于无关项,排除。

故选D。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的发展·

小农经济及其状况

5.“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主张:

“画法以意匠经营为主,然必气韵生动为妙。

意匠易及,而气韵别有三味,非言可传!

”以下作品符合其主张的是()

A.《洛神赋图》B.《步辇图》C.《清明上河图》D.《墨兰图》

由材料信息“画法以意匠经营为主”、“意匠易及,而气韵别有三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文人画。

据此判断选项,可知只有D项符合题意,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绘画艺术·

文人画

6.李鸿章在奏章中说:

“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购一船……倭人心计谲深,乘我力难添购之际,逐年增置。

……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即因快船不敌而言。

”通过上述材料可知()

①北洋水师缺乏政府大力支持②中国海军在整体上落后于日本

③日本海军力量获得长足发展④李鸿章正确指出中国战败根源

A.①③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④

【答案】A

根据材料信息“我军未购一船”,可以看出北洋水师其实是缺乏政府大力支持的,①正确;

根据“倭人心计谲深,乘我力难添购之际,逐年增置”,可以看出日本海军力量却获得长足发展,③正确;

②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

④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经济结构的变动·

洋务运动及其概况

7.《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

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由材料信息“《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主题,即可看出《新青年》旨在反迷信、反封建,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A、C、D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B。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阶段)·

新文化运动·

概况

8.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装暴动问题》一文中指出:

“中国革命现时的阶段,显然到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

”符合材料中“特点”的是()

A.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B.发动秋收起义,建立红色政权

C.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D.纠正左倾错误,迎接革命高潮

【答案】C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27年12月”、“显然到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就是中共开展的土地革命时期的概况,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ABD三项所述历史事件均与题干时间“1927年12月”不相符合,排除。

故选C。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国共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时期的状况 

 

9.我国电影界泰斗周传基教授认为,电影的“本体是由媒材决定的”,电影的媒材是“自动化的纪录机器”,因此电影的本体是由这种“机器”提供的“光波和声波这两个元素所形成的声画系统以及由声画所体现的时间与空间所形成的时空系统”。

下列影片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B.C.D.

根据材料信息“自动化的纪录机器”、“光波和声波这两个元素所形成的声画系统以及由声画所体现的时间与空间所形成的时空系统”,可以看出材料描述的是有声电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符合题意,正确。

A项属于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排除。

B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电影艺术·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10.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

这次会议()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

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由信息“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次会议应该是1953年的日内瓦会议。

进一步可知这次会议讨论的主题是朝鲜和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A、B、D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日内瓦会议

11.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

“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

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

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

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海南岛是1988年才设立成经济特区的,排除A;

享有高度自治权的是特别行政区,而不是经济特区,排除B;

上海浦东开发是在1990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

D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改革开放·

经济特区的设置

12.戴维·

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称,雅典的公民“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并去其公民权”。

材料说明了()

A.公民不具备实际权利B.城邦鼓励派别竞争

C.法律不保护公民权利D.民主限制个人自由

由材料信息“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并去其公民权”,材料主旨即体现出雅典的民主是限制个人自由的民主,D项符合题意。

材料主旨无从体现A、B、C三项,排除。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

特征

13.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

下图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图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D.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本题考查学生识别图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英国的消费品价格指数不断升高,商品价格不断升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掠夺使得大量的贵金属流入欧洲,从而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C项符合史实。

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开辟·

“价格革命”

14.“他认为一个物理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时钟,其中每一个部分都起着特殊的作用,每一种运动和变化都能由运行规律来解释。

”由此可见,“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A.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B.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

C.总结了物体运动的规律D.阐述了相对论的价值

根据材料信息“每一种运动和变化都能由运行规律来解释”,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就是牛顿的运动规律,C项符合史实。

A项是伽利略的,排除;

D项是爱因斯坦的,排除;

B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

近代世界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近代自然科学·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15.“1933年,美元贬值约30%。

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材料中美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

A.开拓国际贸易市场B.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

C.刺激国内消费市场D.巩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

要注意抓住题干“共同目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元两度贬值均与美国的国家利益直接关联,A项表述最为准确。

C项属于无关项,排除。

B、D不属于共同目的,排除。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美国的货币政策·

概况及原因

16.“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

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

A.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B.创办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C.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D.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根据材料信息“他在古巴部署导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据此可知材料中的“他”,即赫鲁晓夫,他选择了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尽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据此排除A,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B、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赫鲁晓夫改革·

集体农庄 

17.1962年5月15日戴高乐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明确表示:

“如果欧洲不包括法国人的法国,德国人的德国以及意大利人的意大利,我不相信这个欧洲还能有什么存在的现实性。

……现在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不可能有别的欧洲。

”由此可见,戴高乐()

①坚持民族利益至上的国家观②不满马歇尔计划对法国控制

③反对由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④表达对欧洲联合的强烈愿望

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由材料信息“如果欧洲不包括法国人的法国,德国人的德国以及意大利人的意大利,我不相信这个欧洲还能有什么存在的现实性”,即可得出①正确;

由“不可能有别的欧洲”,可知③正确;

由“现在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可知④正确。

而材料信息无从体现②,排除②,即排除AB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

欧洲的联合

18.近期,美国学者发布了《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显示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跨国公司掌握产品创意和核心设计B.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地位不利

C.发达国家是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D.经济全球化中的利润分配极不平衡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的能力。

由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知识经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苹果公司掌握产品创意和核心设计等,所以获益最大,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知识经济及特征

19.2014年11月21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博纳宣布,众议院已于当天正式向华盛顿联邦法院起诉奥巴马政府。

起诉书列举了“两宗罪”,包括奥巴马政府“两次推迟实施”医改法案中关于雇主必须为雇员购买医疗保险的条款,奥巴马政府违规使用联邦账户资金向保险公司支付1750亿美元。

材料说明()

A.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B.国会弹劾总统的标准为是否违宪

C.总统拥有支配国家财政的权力D.国会决议未经总统许可直接生效

20.“印象!

印象!

要知道它们只是生活中的偶然事件,而不是生活本身!

不论是艺术家、诗人或雕塑家都不应当把印象与原因分开来,它们原是互不分离的”,“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就取这个模特儿的手,取另一个模特儿的脚,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肩,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所塑造的这个人体里去,把描绘变成真实。

”符合上述观点的西欧文学作品是()

由材料信息“不应当把印象与原因分开来,它们原是互不分离的”、“把描绘变成真实”,可以得出材料主旨,即强调文学创作的原则是要基于真实,《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均与材料所描述的文学作品风格不相符合,排除。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与艺术·

文学成就·

现实主义文学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4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4分。

21.(13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

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

损其郎中令,秩千石。

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

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

百官志》

材料四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

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

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

(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4分)

【答案】

(1)原因:

王室衰微;

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

(2分)破解:

统一国家;

推行郡县制。

(2)演变:

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

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

(3)性质:

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

(2分)目的:

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分)

(4)外在:

时代的变化。

(2分)内在: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的能力。

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周天子弗能禁止”等分析、认知即可得出答案。

关于第二小问,需要学生回忆所学知识,重点把握到“秦国灭六国,统一全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即可。

(2)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

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诸侯国政治地位演变”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紧扣材料二信息,围绕“政治权力逐渐受到削弱”维度展开,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3)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涉及到两个小问,具有一定难度。

关于第一小问的“性质”,把握到“弥补了郡县制的弊端,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即可。

关于第二小问的“目的”,围绕“加强中央集权”维度展开即可。

(4)根据题干要求,本问需要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三则材料信息,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关于第一小问,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到“时代的变化”即可。

关于第二小问,围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度,分“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权(皇权)”依次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分封制及其状况;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制度的确立·

郡县制;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元代的行省制度

22.(13分)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

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业。

……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

“丁已小雨,佑多贾以鬯”……,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

治国》

材料三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

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3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1)状况:

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

(2分)政策:

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

(2)政策:

重农抑商。

(1分)原因:

发展农业,制约游民;

富国强兵(拓展疆域);

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3)观点:

农商并重,相辅相成。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

农商并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

(4)关系:

相互影响。

(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的能力。

关于第一小问,要紧扣材料一信息“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设有‘多贾’管理王室业”等,分析、认知得出答案。

关于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不难把握到“商周时期统治者重视商业”,围绕此维度展开即可。

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等,即能够得出答案。

关于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重点注意从“农业本身的重要性、处理游民、富国强兵”等角度展开认识和归因。

(3)本问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的能力。

关于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信息“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不难得出作者主张“农商并重发展”。

关于第二小问,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重点围绕“宋代商品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农商并重本身的作用”角度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本问以“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比较简单。

综合三则材料,把握到材料总体立意。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角度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商业的发展·

商周时期的商业及其状况;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及其认识;

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23.(14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

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

……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

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制洋器议》

材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