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小学数学听课笔记精选6篇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7249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小学数学听课笔记精选6篇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数学听课笔记精选6篇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数学听课笔记精选6篇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数学听课笔记精选6篇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完整word版小学数学听课笔记精选6篇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小学数学听课笔记精选6篇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完整word版小学数学听课笔记精选6篇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小学数学听课笔记精选6篇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小学数学听课笔记精选6篇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

27=14(个)

薯条呢

77=49(个)

他们用到的乘法口诀是

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

  3、师:

好,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一共有几个杯子、花

好,看这些式子,我们都用到了乘法口诀(板书口诀)。

这样跟7有关的运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练一练

  第一题:

谁能把题目完整准确的读出来。

(读)

那一共用了多少呢

用乘法算式,先看横的、再看竖的各有几块.

有几列、几行,那么算式呢

47=28(块)

  第二、三题(开火车)

  第四题先读题目,再找同学回答。

  2、书上的习题

  自己写检查检查好写1、2题挑同学说答案

  3、延伸

那么,看同学们有想到吗一句乘法口诀能写出2个除法算式吗试一试

  4、思考题:

不出声,想想什么意思老师给解释一遍题目自己做做好找老师对答案。

  意见:

  总结环节是:

复习导入看图找信息口诀加式乘式有一举三总结引题目练习。

整体很完整,课堂效果很好,但是如果在举例计算时,多试几个更好.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二):

  一、发散思维,引出课题

  例题:

将—4,+3,+4,-3分成两组。

  1将-4、-3分在一组,将+4、+3分为另一组,就是将负数分为一组,正数分为另一组.

  2我将—4,+4分在一组,将—3,+3分为另一组,就是把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

  3我把—4与+3分在一组,把+4与—3分在另一组。

理由是两个数的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也不相同。

  二、比较概括,提炼定义

  一般地,一个数由两部分构成,即符号和刚才提到的符号后面的数,思考这两个方面,大家也就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分法.两个方面都不相同是一种分法,把符号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的是已经学过的一组正数和一组负数,把符号后面的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了—4与+4、+3与—3这样成对的数,那么它们又就应叫什么数呢?

  这就是见天我们这节课需要你学习的资料:

相反数.

  为什么叫相反数而不叫别的数呢?

  一个正数,一个负数,表示的好处相反,所以叫相反数。

  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一个数前面添上不同的符号后得到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请你举例说明。

  如5前面添上+-得到的+5和-5是相反数。

  课本上说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说明其它的都相同,包含了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

  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言外之意是符号不同,与课本上的说法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同样的意思,能够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在数学学习中,对此我们就应多加注意。

需要说明的是,课本用只有符号不同包含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好处是使相反数的概念更精炼,同时也避免了使用符号后面的数这一说法容易引起的误会,关于这一点,以后我们还将看到。

互就是相互的意思,如+4是-4的相反数,也能够说-4是+4的相反数,即+4与-4互为相反数。

请大家一齐把+3与-3互为相反数的意思说具体一点。

  课本上个性指出(板书):

0的相反数是0。

  口答练习:

说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7,-0.5,0,6,+1.5

  三、数形结合,深入讨论

  例请在数轴上标出表示+4的相反数的点.

  04

  从数轴上看,相反数的另外一个特点是:

表示每一对相反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相反数的概念中只有符号不同包含着其它的相同,就是符号后面的数相同,在数轴上就是距离相等。

  掌握了老师提到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关于相反数,我们是从符号和符号后面的数两个方面去研究的,这两方面的特点既包含在相反数的概念中,又体此刻数轴上,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将有助于以后的数学学习。

  到此刻为止,关于零的特殊性,表此刻哪些方面?

  生众: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零的相反数还是零;

零不能作除数。

  练习及解答(略)

  附(部分板书)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零的相反数还是零。

  符号相反相反分居原点两侧

  到原点距离相等

  透过这次七年级(三)班李红鸽老师的课,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加油!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三):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圆柱的体积听课记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

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

  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

  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

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

透过这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

  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

(板书:

圆锥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

(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

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胆猜想:

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

  (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谈话:

下面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

  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透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相机板书:

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4.提问:

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提问:

透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

(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问:

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师板书,学生进行对照)

  6.提问:

要求圆锥体积需要明白哪些条件?

公式中的底面积乘高,求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乘.

  7.练习(口答)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

  1.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2.做练一练第1题。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群众订正。

  3.决定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2)圆柱体积必须比圆锥体积大。

()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2立方厘米。

  4.做练一练第2题。

①谁能说一说做第2题的思路?

  ②计算圆锥体积时要个性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学生尝试做题。

交流解答方法。

  

(2)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123能够直接得到答案?

  (3)做实验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2厘米。

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

  7.此刻你能回答本课开始时那个问题了吗?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为什么?

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与心得?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四):

  小学数学《商不变规律》听课记录

  同样的一节"商不变规律"课,使我有了不同的反思、不同的体验

  第一次行动(教学)

  

  1、创设情景

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

里面的资料精彩吗?

这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

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它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分桃子时,它想和孩儿们玩一玩,孙悟空说:

"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猴子吧!

"下面的孩儿们连连摇头:

"太少了!

太少了!

"孙悟空就说:

"那好吧,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怎样样?

"小猴们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

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

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貌:

"那就把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你们总该满意了吧?

小猴子们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

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

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

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2、探索规律

  师:

你能列出算式吗?

师随机板书:

  82=4

  8020=4

  800200=4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个算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开始小组活动。

  生1:

依次扩大10倍,商还是4;

你是怎样观察的?

  (接下来的汇报中有不少学生汇报并没有按照我备课的思路去回答,整个安排全部打乱,耽误了许多时间,在汇报中有的学生还发生了错误。

  反思

  按照我的备课思路,自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就应很顺畅,学生就应能够顺利完成此环节教学的,怎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这样呢?

在反思与本组教师的评课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

自己的安排看似合理,其实没有认真思考到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没有做到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由于自己提出的问题过大,导致在此处的教学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在课堂上我虽然蹲下来"扶学生,学生还是"够不着".看来我的认识与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改善策略

  不要着急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给他们一根"拐杖",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抛出的问题适当并及时地引导、点拨。

因为这是一堂走出校外的观摩课,所以我根据本组教师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反思,在经过用心和独立的思考后,我对第一次的行动计划再次进行了改善,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行动(教学)

  在讲了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后,提问:

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观察并探索出规律:

二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

三式和二式比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

三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0倍,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询问学生:

还有什么发现?

(从下往上看,又有什么规律呢?

)此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完成。

  整节课的反思

  接下来的教学,我与孩子们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样不仅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潜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做一个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这连续两次的教学中,使我的教学品质得到了整体提升。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帮忙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不是"制造"他们;

要学生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去体验、理解;

要让更多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构成的全过程。

此刻,我深深地感到:

课程改革,没有休止符;

课程改革,永远是此刻进行时.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五):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

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

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

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

(学生回答)

  追问:

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

几条边?

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

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

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

你是怎样办的?

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

又是怎样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构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

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

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

还是一样大呢?

你明白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

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理解它的挑战吗?

投影展示图形:

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

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最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

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这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透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带给超多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构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搞笑,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透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忙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潜力、操作潜力、表达潜力及分析、概括潜力。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六):

  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听课记录

  一、提出猜想,引入新知

  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

请同学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呢?

个位是3、6、9的数。

个位是0~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如30、21、12

个位是0~9的数都不必须能被3整除,如11、13、14(沉默片刻后,学生纷纷表示反对,并举出例子进行反驳)

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出现了片刻的冷场)你们想透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这个特征吗?

想!

(跃跃欲试)

  二、实验操作,初识新知

  各小组用自己组里的小棒摆数摆数,并完成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三、汇报交流,理解新知

透过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5:

老师,我发现303、120、450、300、960等数能被3整除。

  生6:

老师,我发现用3根小棒怎样摆都能摆出3的倍数。

是吗,只能用3根小棒吗?

(很多学生举手回答:

6根、9根、12根)

  生7:

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只要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必须能被3整除。

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

再观察一下,你们必须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一阵后开始举手)

  生8:

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就是它所摆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

  生9:

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同学们真棒!

自己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桌间互相再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略)

  五、回顾梳理,内化新知(略)

  本节课中,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透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没有一味地套用教材,而是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猜想──失败──疑问──求知──解决等一系列过程,逐步地感悟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关.当学生透过操作对新知有所感悟后,就必然产生说的愿望.于是,安排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两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各抒己见,大胆争议甚至激烈辩论。

交流的问题并非为了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而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需求,是他们在感悟后急于表达而自然产生的想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体验、去感受,相互纠正和补充自己的片面认识,最终使新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步一步浮出水面.

  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学生感悟和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他们还不断体验数学的魅力,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逐步构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偶然低头,发现一枚黄叶扑入怀中,秋天来了。

真没注意它是如何来的。

叶片碧黄,仿佛有蜡质浸过,叶心倒有参差的绿色,棕色的叶脉很美,又像一株小小的树,画在叶子上,叶柄捏手里,舍不得丢弃。

闻一下,还有那种说不上来的味道。

这是秋天呀,才想起来,邻居一楼的石榴果,仿佛确实摘除了。

山也远了,天也亮了,树的色彩多起来,空气使人喜欢上呼吸.没有觉得秋天到来,是我走入了秋天.绿色不那么逼眼,阳光变得妩媚,草儿更显得丛丛簇簇,水清了,水静了,路上人们稍显臃肿,走路的样子,更加有劲道。

只是,那阳光里的剪影,越发生动形象。

真谈不到更喜欢哪个季节呢。

既然有四季,各有各的道理。

每个季节,就是每种心情,无非人们用季节或者时间,把矫情的自己找到理由,于季节来说,人家自是美的。

春天可以料峭,春天可以和煦.秋天也会丰润,秋天当属肃杀。

就像今晨撞入我怀中的秋叶是美丽的,我喜欢每个季节的每一天只要你包容,只要你欣赏,每个季节,你都会记着它的好。

上周去了个温晴的地儿,暖得让人仿佛永远呆在夏天的尾巴上,单单扯天扯地的垂柳,也足以叫人夜夜相梦了。

哪儿都有绿,绿得丰富,绿得层次,哪儿都有阳光,不炽热,不凄惨的阳光,并且,哪儿都是和和融融的一派。

只要低洼,就有泉水,只要有泉水,就会汇流成河,只要有河,又无时无刻不把那些垂柳倒映着,只要有垂柳,哪儿不是安闲游弋、打水、聊天的人呢?

这水呀,也真有灵气,团团围拢了老城,又被新城簇拥的楼房围着,这就是很幸福的地方了.这还是秋天吗?

说让我忘了秋天,真不过分.夕阳下,小河边,柳枝依依,灯光点点,微风不见,三两成群,不由得,爱上这座老城.哪儿都可以去一次再不去,这里的话,不由得再去.所以,不愿用什么黄色定义秋天。

那是用模具教育的方法。

秋自有秋的美,尤其这个老城的秋天我并不鼓动你前去,也不愿告诉你它的名字.最美的相识,应该是偶然的不期而遇。

最美的地方,应该属于爱它、懂它的人的心里。

所以,一个地方的美,只有特殊的季节,特殊的人和特殊的理解。

所以,有幸此秋去了那里。

人很贪婪.总愿意憧憬这样的场景:

和最相爱的人,在最美丽的时节,怀着最美好的心情,去了最令人回味的地方。

反过来一想,这真是个悲剧,如果果真能够如此,那岂不害了自己?

因为哪种情景更能胜过这种情景呢?

于是,各种不同的失望,接踵而来了.所以,路过的意义,不在外物,而在内心.不论人也好,景也好,时光也好,心中有最好的话,那么就永远不会失望的。

当然,我所说的老城,倒不必和哪个人相跟着前去,自己就好。

对于哪个季节也不苛求,树上柳绦垂垂就行,有风没风,随他去吧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高晓松如是说。

远方是什么?

远方就是你梦想中的天堂,远方就是你向往的目标。

小时候家里穷,每天只能吃地瓜、萝卜还有掺了菜叶的饼子。

那时候,一顿白面馒头就是我的远方,记得第一次可以放开肚皮吃白面馒头的时候,我曾经拍着鼓胀的肚皮,满足的对母亲说:

“娘,以后要是能够顿顿吃上这样的馒头,撑死也甘心了。

”那句话让母亲的眼圈红了很久。

远方就一定是美好的吗?

未必!

也许经过长途跋涉,最终你发现,梦中的远方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就像诗人海子所说:

“远方除了遥远,什么也没有。

”但失望的你千万不要后悔,因为如果没有对远方的追寻,你怎能知道梦中远方的真实样子呢.就如我,自从在小县城参加工作安家落户以来,一直向往着大城市的生活,觉得那里才是自己大展宏图、生活幸福的远方。

然而当自己走进大城市以后才发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啊!

拥挤的交通,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一时茫然无措。

虽然梦想中的远方让我失意,但如果没有比较,如何让我对过去的小城市频频回首,留恋它生活的悠闲自在呢。

所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不要后悔,因为我毕竟追寻过。

远方在招摇,让你无数次魂牵梦绕。

是追寻,还是坚守?

如果你选择了追寻,那就别再犹豫,就如汪国真所说: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

不由想到了那个在北大受了处分的讲师俞敏洪,当年的他拉着一辆三轮车从北大出走,寻找自己的远方,先是筹措自己留学的学费,然后又经营自己庞大的新东方培训帝国,生命在行走追寻中拥有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心动魄的远方。

他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