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教育会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7241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顺义区教育会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顺义区教育会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顺义区教育会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顺义区教育会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顺义区教育会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顺义区教育会文档格式.docx

《顺义区教育会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顺义区教育会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顺义区教育会文档格式.docx

顺义区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美好的发展愿景,使得顺义教育发展将面临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标准要求的挑战。

面临的新形势。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发展战略,教育服务发挥的作用会更加凸显,未来顺义的发展迫切需要教育整体水平适度超前,顺义区的教育工作必须从全局着眼,以新的标准、新的措施,推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顺义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教育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要求教育要整合资源,做到结构、规模、质量协调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

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良好契机,要求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面临的新机遇。

顺义经济建设处于高位发展期,是实现较大跨越的关键阶段,顺义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北京东部发展带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要求顺义教育必须构筑现代化的理念与实践基础,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率先在北京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随着顺义新城建设进程加快,整建制村庄拆迁使人口向城区相对集中,农村户籍学龄人口呈下降趋势,为改善办学条件,进行第三次小学布局调整,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师队伍经过前几年的调整由趋于饱和转向结构性缺编,为引进高学历教师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带来了机遇。

顺义新农村建设、高科技园区的快速发展、“滨水、生态、国际、活力、宜居”的城市现代文明为进一步拓展社会教育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供了发展空间。

  面临的新挑战。

面对新的形势、发展机遇与目标任务,小学教育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

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缺少在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校,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学校在内部管理上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办学思想尚需进一步完善;

教师队伍建设不容乐观,存在结构性缺编问题,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部分学科出现专业教师断档现象,优秀校长和市区级骨干教师数量不足,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发展后劲不强,农村地区骨干相对匮乏,教师专业化水平亟待加强;

教育教学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没有完全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存在靠时间换质量的现象,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

根据教育发展需求,小学教育结构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现存的村完小大部分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处于较低水平。

因此,实施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迫在眉睫。

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目的在于全面推进小学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全区所有小学学校硬件达到新颁《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学校内部管理规范有序,干部教师素质优良,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学校在自主发展基础上办有特色,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到新水平。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京发〔2007〕17号)以及市教委市教育督导室《关于实施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意见》(京教基〔2007〕38号)精神,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示范引导,全面提高”发展战略。

以加强内涵发展为重点,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小学教育均衡发展两大主题,着力推进教育公平与教育创新,全面提升学校品位,使顺义小学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小学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区教育发展一体化、均衡化和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1.均衡优质发展原则。

要在均衡基础上追求优质,在优质指引下达到均衡,最终实现共同发展,整体提升小学办学水平。

2.内涵发展原则。

坚持软硬件建设并举,以软件建设为重点,规范学校内部管理,强化学校特色和风格建设,提高每一所小学的综合办学水平。

3.全面提高质量原则。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4.因校因地制宜、典型引路原则。

树立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规模学校的典型,推动不同类型小学的规范化建设进程。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5年的努力,实现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合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大幅度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迅速,学校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目标。

建成适度超前于顺义经济社会发展,与幼儿教育、中学教育相衔接,具有一定开放创新性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小学教育,立足顺义、带动周边、服务北京,成为首都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

(二)具体目标

1.建立健全小学内涵发展、自主提高的新机制。

通过教育管理重心下移等措施,增强小学办学的自主权,初步实现适度超前、均衡发展、国内领先的小学教育新格局。

2.建设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小学干部教师队伍。

队伍结构从传统人事管理向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干部教师资源转变;

从数量发展向素质提升转变;

优秀校长、骨干教师等教育人才优势逐步转化为教育质量优势。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狠抓课堂教学,实施“三化德育”,完善监控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4.创新资源整合模式,完成第三次小学布局调整。

加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尽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本着服务人民、方便百姓、就近入学的原则,通过新建、改扩建、迁址、撤并等多种方法加快布局调整步伐。

按照新颁《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3年内使所有独立设置的小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在硬件配备主要项目上全部达标。

四、主要措施

(一)注重机制建设,促进小学教育的内涵发展

建章立制抓规范。

依据《小学管理规程》和教育部《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全面调研学校德育、教学、学籍管理等方面现状,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顺义区小学德育工作常规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顺义区小学教学工作常规管理的意见》和《顺义区全面实施小学电子化学籍管理的工作意见》;

指导学校加强内部管理,按照《学校章程》的规定健全和落实各类规章制度,根据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借助外势促提高。

抓住北京实验二小、史家小学在顺义开办分校的契机,引入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和办学模式,发挥两所分校的基地辐射作用;

与西城区全面合作,利用他们的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开展课堂教学、科研、教研和学校管理等多方面研讨交流活动,全面提升顺义区的小学办学水平;

深入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满足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拓宽教育交流渠道;

借助北师大“实施发展性评价”项目组的专家资源,开展多层面的矫正培训等活动;

利用北京市教科所每年一次的学校现状诊断数据,指导学校制定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自主创新办特色。

引导不同水准学校在不同层面上增强进一步发展的原动力,帮助学校寻找新的生长点和发展空间,开展“建项目、创特色、树品牌”活动。

第一步建项目。

学校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挖掘自身优势,确定特色项目,这是建设的初级阶段。

第二步创特色。

学校要对特色项目进行拓展,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这是建设的中级阶段。

第三步树品牌。

学校要在研究和实践中形成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这是建设的高级阶段。

教委将围绕项目建设、科研成果、校园文化、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特色成果等方面内容制定评估细则;

组织参观、现场观摩、交流研讨等活动,加强校际之间相互学习,优势互补,总结提高,示范引导;

加强对学校特色品牌建设的行政引领,开展特色项目、特色教育、特色学校建设论坛;

扩大教育教学免检校范围,为学校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开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命名和表彰活动。

(二)坚持体制创新,全面提高干部教师整体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全员素质。

加强师德建设,师德考核结果作为聘任、职评、晋升、奖励的重要依据,继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加强编制管理,多渠道多形式引进各层次优秀人才充实小学教师队伍;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资格制和聘用合同制;

加强学历提高培训,进一步提升在职教师学历层次;

加强教师岗位培训,开设教师大讲堂,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每两年开展一次小学教师基本功技能展示活动,人人参与,展示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设计、学科专业技能、说课答辩、异地做课等,评课采用参赛者自评+听课者互评+教研员点评的方式,淡化比赛味道,突出活动过程引领。

关注教龄在20年以上经验型教师发展,帮助他们克服职业心理倦怠,做好心理疏导与维护;

注重经验型教师优势发挥,为他们搭设展示的平台,制定单独的评价标准,设立专门的奖项,建立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促使他们成为研究型教师。

发挥骨干作用。

建立优质教育人才库,组建骨干教师讲师团,建立健全优质师资共享机制;

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到边远地区学校兼课或指导教学,建立相应的课时补贴制度,对教学质量高、获得普遍好评的兼课骨干教师,每年给予一次性奖励;

实施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城区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支教,农村骨干教师到城区学校研修。

加强教研组长队伍建设,研究制定教研组长专业标准,在观念、技能自我研修等多方面对教研组长专业素质进行培养,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计划的执行者、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

打造名师团队。

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建立相关制度,深化教研员管理机制改革,分级聘任,明确职责任务,实行动态管理,进行工作质量监控和评价激励,采取多种措施,拓宽教研员教研视野,提高教研员的业务素养;

每三年评选一次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园丁新星、绿港杯十佳班主任;

建齐小学各主要学科名师工作室,依托名师工作室实施“十、百、千”骨干教师带动工程;

每年选派10名市级骨干教师或区级学科带头人向市内外名师拜师学艺或到市内外名校做一个学期的访问学者;

拓展名优教师的国际视野,到2012年选派50名各学科有较好外语基础的教师出国培训。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注重后备干部选拔。

建立后备干部人才资源库,实行全区小学后备干部统一调配,在保证校级干部持证上岗的前提下,加快新任干部的角色适应,保证学校在高起点上的持续发展;

进一步健全干部选拔聘任制度,明确干部选拔标准、规范选拔程序,加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力度,公开选拔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充实到小学干部队伍。

强化在职干部使用。

加大干部培训力度,重点提升整体干部队伍的理论水平、人文素养及实践能力;

运用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职业道德考核与工作业绩考核、干部自评与群众测评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实绩评价;

充分挖掘区内资源,研究探索优秀带动骨干、骨干带动一般,上级带动下级、下级促进上级的循环互动培训模式,进而促进各层面干部间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副校长培养力度。

达到“六个全部”:

全部持证上岗,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五年内全部参加一轮(360学时)以上培训,每年全部参加工作交流或交流调研报告,全部到华东师大或东北师大完成集中理论学习与实践考察,全部分批到本区、北京市、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的干训基地进行挂职学习不少于半个月。

培养高端管理人才。

建立教委机关、农村小学和城区小学之间的校长交流机制,推行小学校长轮岗制度,组建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推动校长队伍的合理流动和校长之间的异地交流;

开设校长大讲堂,加大专家型名校长培养力度,并逐渐达到一定比例;

以名校长工作室、骨干校长共同体等组班形式,实施个性化培训,重点提升领导者的专业品质,打造专家型、学者型干部,引导全区小学办学方向。

(三)实施“三化”德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实施课程化的校园德育。

第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德育主渠道作用。

依托“顺义区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德育实效性研究”项目,实施课程德育工程。

指导学校改变德育活动化倾向,让德育贯穿学生学校生活全过程,变教学过程为教育过程;

引导教师确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观念,自觉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想,推进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

第二,实施养成教育专题课程。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劳动、交往、社会行为习惯等为目标,指导学校利用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班校队会、晨午检、课间活动等专用时间,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继续开展“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示范校”争创活动,培养师生良好的文明素养。

第三,构建生活化实践课程体系。

利用传统节日开设纪念型实践课程;

以送温暖、献爱心、展文明等形式,开设服务型实践课程;

结合节能环保,循环利用等理念,开设生态型实践课程;

以社会焦点调查为主要内容,开设调研型实践课程。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

加强各级各类培训,建设高素质心理健康专兼职队伍;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完善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发挥心理咨询室作用,健全个体参与型心理咨询模式;

依托心理课题研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使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实施规范化的基地德育。

第一,有效盘活原有资源。

在原有18个德育基地开发新的活动内容,创新活动组织形式,保证学生实践活动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重点建设系统内资源。

利用布局调整之后腾出的校园,创建爱国主义教育、科技教育和国防教育三大基地。

支持学校开放现有体育馆、展览馆、图书馆等文体资源,免费接待学生开展文体活动。

第三,积极开发社会资源。

围绕“两河(潮白河、温榆河)、一渠(京密引水渠)、一湿地(汉石桥湿地)、两场馆(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和花卉博览会展馆中心)”建立综合实践基地50个。

实施协同化的社区德育。

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教育协作体制。

在“街道(乡镇)综合活动中心”和“社区(村)活动中心”开辟专门供学生活动的场地,安排校外活动专用时间;

推进“教师下社区、下农村,开展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专人负责学生校外教育工作;

建立学生实践活动信息平台和管理平台,方便学生通过学生卡进行实践活动,实现资源单位和学校间的信息联网;

调动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校外教育工作,鼓励支持文艺、体育、科技工作者以及离退休老同志为学生提供服务,充分利用工会、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

(四)聚焦两项研究,深化课程改革

聚焦课堂教学研究。

深入总结第一轮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完善深化相关机制与制度。

继续开展“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示范校”争创活动,依据示范校评比标准规范课堂教学行为。

聚焦“三课”,抓好常态课视导,完善视导要求和程序,帮助学校教师改进、提高;

研究课分科、分层、分范围举办,引导干部教师观察课堂、分析课堂,改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建立观摩课审定制度,以“学生质量优良、教学思想明确、教学风格突出、教学效果明显、有市级以上研究课评优课”为标准,经学校与学科组共同审定,报教委批准后,组织全区范围的观摩课。

强化校本教研,出台校本教研管理相关制度,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开展校本教研先进学校评比活动;

推进协作教研,学校自由组合与教委指定组合双管齐下,跨学科、跨地区、跨学校合作研究,达到资源共享、教育共赢、共同成长的目的;

开展网上教研,在顺义教育信息网建立网上在线教研,开辟教研员网页,公布教研员电子信箱,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运用音频、视频、数据和网络通讯工具进行教研。

聚焦课程建设研究。

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北京市地方课程基础上,推进《顺义——我可爱的家乡》和《舞蹈》两套地方课程的实施,做好教材的使用、完善、修订工作,加强课程研究,提高课程实施质量;

建立校本课程建设申报审批制度,对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方法和开发程序、管理策略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不同情况的学校可以按不同方式开发,每校都要有一套甚至多套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利用自主课时间开设。

加大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与评价力度,定期组织研讨会、交流会展示活动,制定实施“评选地方与校本课程建设先进学校的意见”,征集地方与校本课程建设优秀论文、案例、视频课例,使课程建设成为打造学校特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五)完善质量监控,不断提升学生群体综合素质

建立数据采集平台。

依据《顺义区小学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试行)》,全面监控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外显质量,包括学生的主要学业成就发展水平、身体健康和体能发展状况、品德行为发展状况和个性特长发展状况。

学业成就发展水平,主要是各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学期、学年或毕业时应当达到的学业水平。

身体健康和体能发展状况,主要是学生的身体形态、运动能力和锻炼习惯应达到的水平。

品德行为发展状况,主要是《课程标准》和《小学德育纲要》等要求学生在道德认知、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应达到的发展水平。

个性特长发展状况,主要是学生的科技特长、艺术特长、体育特长发展状况。

定期组织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全面、全程、全员监控,在评价内容上,兼顾学生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发展;

在评价方式上,书面检测、口试操作、日常观察、集中测试等融为一体;

在评价主体上,教委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组成评价团队,确保数据采集的真实。

建立数据分析平台。

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监控系统始终处于不断完善和改进状态,为区教委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召开校长、各校教学领导、教研组长参加的质量分析会、总结会,对评价情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今后的设想和措施进行严密分析,引导学校领导、教师从学生质量这个视点思考学校的管理工作、教学工作是否有效优质,找出努力方向;

进行典型座谈和个案分析,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在干部教师中牢固树立“向课堂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观念。

建立质量发布平台。

畅通信息渠道,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向学校反馈监控评价结果,并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依据,促进学校改进工作;

定期向区教委所属部门进行通报,各部门根据学生质量和改革中的倾向性问题,调整工作部署,改进工作方式;

定期向区政府报告,为区政府教育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六)科学规划布局,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根据顺义区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常住人口变化趋势,进行第三次小学布局调整。

目前,小学总计39所,其中,区直小学9所,镇中心小学25所(下辖村完小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

本着“适度超前、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城区新建、改扩建3-4所小学;

高端社区、高科技园区周边建设2-3所寄宿制小学;

农村地区坚持循序渐进、自然过渡,保留现有中心小学和4所完小,逐步撤并7所村小和完小;

5所农村小学中心校迁址;

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独立。

在做好布局调整的同时,支持部分学校为学生提供校车接送、午餐、寄宿等服务。

(七)加快硬件建设,切实保证教育教学顺利进行

依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小学规范化、现代化建设。

大力发展薄弱学校的硬件建设,在资金上给予政策倾斜,使薄弱学校的发展速度快于好学校。

到2010年完成小学校舍和操场改造,建好篮球场和排球场;

制定《顺义区小学办学条件分步达标规划》,逐校提出达标时限,到2010年,在专用教室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音体美器材和图书资料等主要项目建设上达标;

优先重点支持办学困难学校和农村完全小学的达标工作,力争实现学校之间硬件的基本均衡。

(八)提供资源支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

完善“校校通”工程。

全区所有小学(含新建)建成校园网,分期进行升级改造,保证网络畅通运行,与区教育城域网、北京教育信息网高速连通,师生共享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和网络服务。

建设教育城域网和学校网站。

对顺义教育网进行升级改造,使学校网站、教育资源管理系统都可以在互联网访问;

加强学校网站建设,集成学校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和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使其对内是学校办公、教师学习的平台,对外是宣传学校,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窗口。

构建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教育管理信息平台、远程教育平台。

安排一定比例经费用于学校教育资源建设,整合资源实现校与校之间资源共享;

完成校园网络设备升级,提升学校校园管理系统平台,加强学籍管理、备课、检测、辅导等方面应用,购置和编制教育教学中常用软件,早日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数字化;

依托北京市远程教学网络,逐步构建远程教学平台,实现优质视、音频资源的共享。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成立由主管副区长为组长,教委主任为副组长,发改委、教委、财政、建委、房管、规划、人事等各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小学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

依法对小学规范化建设工作进行领导和指导,解决建设中资金、搬迁、占地、人员调配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按年度、分步骤,稳步推进,高质量达标。

区教委小教科、基建科、财务科、组织科、人事科、体美科、装备部、信息中心等科室具体负责项目实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保证建设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资金来源利用市里配套资金和区财政投资相结合的办法,同时,充分调动各乡镇政府的积极性。

教委设立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专项经费,本着节约、高效的原则,合理调配资金使用方向,确保资金用在急需的项目上,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开展专项督导和评估验收。

将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

区政府督导室协同各有关部门对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和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对存在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各项计划贯彻落实。

配合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对全区小学进行一次普遍督导,督导结果列为校长任免和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

主题词:

教育学校建设通知

顺义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2008年2月25日印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