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7236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文档格式.docx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文档格式.docx

爱因斯坦提出了两条基本原理作为讨论运动物体光学现象的基础。

第一个叫做相对性原理。

第二个叫光速不变原理。

先生则以光速最大并且不变为一个前提;

再假设两个参照系,其中一个参照系对于另外一个参照系做匀速直线运动为第二个前提。

从这两个前提出发,先生灵活地运用矩阵工具,描述物体、参照系的运动、速度等等,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与矩阵计算,最后的结论是:

时间和长度都有相对性。

它们的相对性表现为:

时钟会因为运动而变慢,尺子在运动时要比静止时短。

经典力学中的速度合成法因而也要重新认识。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基本结论呈现在先生笔下,先生异常坚定地告诉我:

“爱因斯坦批不得!

”他希望能够尽力去阻止那些只能令国际社会耻笑、国家声誉受损的荒唐事情的发生。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确实发现许多小错,例如矩阵中数字的正负号,或者它们在矩阵中的位置。

可是,所有的中间结果一点也不错。

我问这是怎么回事,先生笑了:

“所有的中间结果都是我早就看出来的,那些演算过程是写给别人看的。

我算矩阵就跟你算数字一样。

先生的造诣非常人能比,对他来说直截了当的东西,别人可能觉得太跳跃了,他得给读者搭上几步“台阶”过渡。

于是,先生随手填补些演算过程,那时候他不太上心,难免出些小错,无伤大雅。

16.这篇传记中有不少传神的人物神态刻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向严济慈教授“鞠躬行礼,他微微点头,问过我的姓名后就不再和我说话”,反映文革中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理。

B.得知南方某教师的“实验”情况,严先生“似乎大大放心了”,这是因为他确信该实验简单幼稚,“相对论”不可动摇。

C.听说批判相对论,“华先生始终未发一言,若有所思”,他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在内心里考虑着如何维护“相对论”的问题。

D.“我”问华先生为什么推导有许多小错而“中间结果一点也不错”,华先生“笑了”,意味着这是有意为之,自己明知有错。

17.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科学院批判“相对论”,为人物的行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显示了身处逆境的华罗庚先生坚持科学精神的难能可贵。

B.华罗庚听说科学院批判爱因斯坦,“不久之后”就拿出了证明相对论的手稿,主要是表现他高超的数学水平。

C.当华罗庚先生处在恶劣的环境中,“我”却能冒险去看望他,从一个侧面衬托了先生卓越的科学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D.本文通过叙写一批科学家在“文革”的遭遇及其不屈的抗争,旨在揭露“文革”践踏科学、摧残人才、扭曲人性的罪行。

18.华罗庚是怎样“独创”性地推导相对论的?

试分条加以概括。

(6分)

答:

19.文章关于华罗庚的几处语言描写,各表现了华罗庚的什么品质?

请分别加以分析。

二、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苦闷灵魂的呼声

陈孝全

1922年初春,朱自清为生计所迫,应允了第六师范校长郑鹤春的聘请,从浙江一师只身到台州教书,把妻子和儿女留在杭州。

六师学生很朴实,对朱自清慕名已久,热烈欢迎他的到来。

但3月间,一师同学来信要求朱自清回去,因为他的家小也还在那里,于是决定回杭州。

六师的学生得知消息坚决挽留,盛情难却,他只好答应他们:

“暑假后,一定回台州来!

一师的同学对朱自清的回来感到特别高兴,因为他们正酝酿成立“湖畔诗社”。

朱自清对湖畔诗社给予大力的支持,于5月18日写了《读<

湖畔>

诗集》一文,这是当时对《湖畔》进行全面评价的第一篇文章。

正值此时,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掀起了一阵汹涌的波涛,这一灵魂震颤绝非偶然,而是久已郁积于胸之苦闷情绪的必然爆发。

想当初,五四青年学生们,为改变中国的历史面貌,满怀激情,奔走呼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流一时。

他们满以为经此狂飚扫荡,祖国河山必然焕发一新,猗伟之声定将充沛于宙合。

谁知狂潮一退,依然荒滩一片。

各系军阀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丑剧。

面对如此现实;

和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朱自清感到惶惶然了,当年为他那么热情歌颂的五四“金粒”种子,在中国土地上并没有开花结果呵!

黑夜漫漫,风雨沉沉,光明路径又在何方?

他从心中进发出一声呼告:

这样莽荡荡的世界之中,到底哪里是他的路呢!

朱自清内心虽是痛苦,却始终没有颓唐,他一直面向人生,苦苦探索,这就如他的挚友叶圣陶说的,“佩弦并非玩世,是认真处世”的人。

他也主张刹那主义:

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之位置。

朱自清对俞平伯诉说了自己的懊恼和怅惘,他说自己“因怅惘而感到空虚,只有转向才可以比较安心”。

因为曾答应台州浙江第六师范学校师生暑假结束后要去,因此在9月间,朱自清带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乘轮船到台州去。

一时找不到住处,暂住在新嘉兴旅馆,六师同学听到朱老师来了,欢腾雀跃,连夜赶到旅馆探望。

在台州,朱自清很忙,除了教书备课,还要改六师同学们写的文章;

同时,杭州一师的同学还不时寄来稿子要他批改。

在工作之余,他才整理思绪,继续创作长诗《毁灭》。

风也依然,云也依然。

寂静的环境更适于深思反省,检讨过去,计算未来。

是呵,时光虽已流逝,脚步却仍须向前!

11月7日,他给俞平伯写了一封信,明确今后的生活态度:

丢去玄言,专崇实际,这便是我所企图的生活。

这也就是他所说的“转向”。

这便是所谓从小处下手。

随后,他又给俞平伯去信,进一步解释自己的刹那主义:

我的意思只是生活的每一刹那的趣味,使我这一刹那的生活舒服。

至于这刹那以前的种种,我是追不回来,可以无用过问;

这刹那以后,还未到来,我也不必费心去筹虑。

我们“现在”的生活,往往只“惆怅着过去,忧虑着将来”,将功夫都费去了,将眼前应该做的事都丢下了,这真是自寻烦恼!

他最后结论是:

“我的刹那主义,实在即是平凡主义”。

实际上是追求内心感情的节制与适中,安于自我满足,追求安定和谐。

这种思想后来曾给他带来无穷烦恼,但他那种不务空想,不甘沦落,执著地“只管一步步走”的务实精神,却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坚实风格。

在台州斗室中,他将纷乱的思绪幻化为生动形象,借助想象的羽翅,谱写自己的心曲。

寂静的家庭也有热闹的时候,那便是学生的来访,朱自清教学认真,循循善诱,对人和气,同学都喜欢和他亲近。

或在夕阳斜睨的傍晚,或在灯光溶溶的良夜,他们时常来到他的书房,向他请教问题,翻阅堆积在案头的新书报,十分融洽。

正当《毁灭》于1923年3月在《小说月报》发表时刻,朱自清接受了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的聘请,离开亲爱的台州六师同学,到温州去了。

(节选自《朱自清传》之四,有删改)

16.下列对朱自清“刹那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时间的长河里,每一刹那有它相当的位置,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

B.生活中不必思虑过多,只需求取一刹那的舒服和享乐,回顾与前瞻,都是自寻烦恼。

C.“刹那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追求内心感情的节制与适中的平凡主义。

D.“刹那主义”体现出—种“从小处下手”,不务空想,崇尚实际的务实精神和坚实风格。

17.下列对评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按时间顺序评述了朱自清由惶然苦闷而苦苦求索直至确立了“从小处下手”,不务空想,执著地“只管一步步走”的人生信念的“转向”历程。

B.朱自清写了当时对《湖畔》进行全面评价的第一篇文章《读<

诗集》一文,给予湖畔诗社大力的支持,也因此引发了他久已郁积于胸之苦闷情绪的必然爆发。

C.评传第7节所勾勒的六师学生向朱自清请教问题的场景,渲染了温馨祥和的研讨气氛,突出了朱自清循循善诱、平易近人的特点。

D.从朱自清的工作情状和他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尽职的胜任的语文教师,他的教学是成功的。

18.文章第3节引用叶圣陶的话说“佩弦并非玩世,是认真处世”的人。

请联系全文,说说朱自清是怎样认真处世的。

19.从全文看,朱自清为什么苦闷?

他苦闷的灵魂发出了哪些呼声?

三、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苟子的文学创新

兴盛于汉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特殊文体的赋,前人多从文体流变探其渊源,如“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

诠赋》)。

这主要是从汉赋形式的演变上,探求其受诗、骚等前代文学样式的影响与联系。

但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

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

他的著作《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等五篇。

其中,有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的形象化描写,也有对云、蚕、针等具体事物的逼真摹写。

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方式,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比,韵散间出。

在手法上,则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这些都是后来汉赋作者所全面继承并发展的大赋特点,这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的赋。

看来,荀子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赋作范式的创制者。

这说明赋之最早出现应是荀子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当然,赋体在汉代蔚为大观,类型繁多,其发端和起源,也不会是单一的。

但是荀子作为第一个自觉进行赋创作的人,应是体物赋的创始者。

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

“相如之徒,敷典摛文,乃从荀法”。

说得更确切、通俗一点,就是所谓体物模型的典型的汉大赋是以荀子作赋之法来创作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

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以三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

例如:

“请成相,世之殃,愚黯愚黯堕贤良;

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

”从通篇来看,内涵丰富,亦论亦述。

既用这种弹唱之词来阐发深刻的治国之理,又用来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在形式和表现上,则曲调简短,极富民间劳动的节奏感,且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

荀子的这种文学创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宋以后勃然兴起的弹词正是继承了荀子所创制的这种弹唱文学的特点,才成为以叙说故事为主,深受民间喜爱的文学范式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动力,有其独特的文化之源。

他虽为战国后期的赵国(今山西安泽)人,但他“年十五游学于齐”,在齐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

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推重和赏识。

可见他的一生除曾短时游秦、赵等国谋仕不遂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在齐、楚两国度过的。

而在被孟子称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的战国时代,“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

当时的齐、楚两国,先后形成稷下和兰陵两个文化中心,形成肥沃的齐楚文学土壤。

荀赋五篇,全以隐语写成,说明其产生与隐语风习有直接关系。

《文心雕龙·

谐隐》中即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这说明齐、楚两国都有好隐语的风俗。

而《史记·

滑稽列传》中记载的“齐威王之时喜隐”,《新序》记载“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的事,也说明隐语在齐国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而有着更有效的传播。

正像以隐语来写作的荀赋,只有在齐、楚这样丰厚的隐语土壤中才能培育一样,荀子的颇多文学创新成就,就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的时代结晶。

16.下列对文中《赋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赋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应该是严格意义上最早出现的赋,它是苟子致力于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B.《赋篇》内容丰富,对礼、智等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云、蚕、针等具体事物有着形象而逼真的描写。

C.《赋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在形式和表现上,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词尽意足之妙。

D.《赋篇》以隐语写成,采用主客问答式,以四言为主,善用排比,韵散间出,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1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赋兴盛于汉代,汉赋受《诗经》、《离骚》等前代文学的影响,是自觉全面地继承苟子的创作思想而形成的文学样式。

B.汉赋蔚为大观,类型繁多,所谓体物模型的汉大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苟子创造的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

C荀子《成相篇》的艺术创作范式,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或阐发深刻的治国道理,或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D苟子在齐国游学从教多年,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推重赏识,齐、楚两地的丰富阅历,对他的文学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18.请简要说明苟子的文学创新成就。

 

19.荀子文学创新的文化之源有哪些?

本文反映了文学创作发展的哪些规律?

四、实用类文本的阅读(18分)

①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

祠后有山曰韩山,洞前有水名韩江。

皆因韩愈而名。

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

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公元819年,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修路盖庙,劳民伤财。

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

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

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

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

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

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

韩愈自己也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

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④但是,当他到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

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

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

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

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

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

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

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

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

一是驱除鳄鱼。

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

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

三是赎放奴婢。

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

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

不可想像,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州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

⑤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

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

面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韩愈深恶痛绝,坚决抨击。

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

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

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

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

所以苏东坡说他: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⑥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

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

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

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

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

韩愈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

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

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

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

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⑦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荒蛮之地视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

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选自梁衡《人杰鬼雄》有删节)

16.关于韩愈被贬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韩愈是因为宪宗迎佛骨而勇敢进谏,最终被皇帝认为抗龙颜、揭龙鳞而遭到贬谪,也因为这次贬谪成就了韩愈的身后名。

B.潮州的韩公祠、韩山、韩水都是因为潮州的人民纪念韩愈的功绩,同时以此为韩愈洗清冤屈并对朝廷表示抗议。

C.韩愈虽然因为遭贬而心境凄苦,但之后看到百姓之苦便泰然处之,尽力而为。

D.韩愈遭贬谪和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的挫折相比更为严重,一度心情低落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

17.下面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的人生的逆境大概可以分为四种,韩愈是处在人生的逆境中第二、第三两种逆境。

B.韩愈比屈原、李白多一层高明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而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C.潮州地方偏僻,文化落后,有很多弊政陋习,在韩愈的努力之下大为改观。

D.韩愈在潮州发现当地乡学不兴、文化落后,所以他提倡古文运动,并由此发展成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古文运动,开一代文章先河。

18.文章第6小节说:

“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

”请结合韩愈的经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9.结合全文,韩愈言行一致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五、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访2008奥运会奖牌主创设计师肖勇

昨天,是2008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的日子。

下午2:

30,记者有幸在烟台见到了2008北京奥运会奖牌主创设计师——山东汉子肖勇。

记者:

2008奥运会举世瞩目,能够设计奥运奖牌是一份非常光荣而有意义的工作。

是怎样的机缘,让你有机会参与到这一工作中?

肖勇:

作为年轻一代的设计师,我一直想着用设计来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

前几年,我曾有机会到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参观,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尤其是20XX年北京申奥成功以后,我非常渴望有一天能够参与到相关工作中来。

虽然我个人不是体育迷,但我对与运动相关的设计很感兴趣。

可以说,我一直有这个准备。

听说整个设计工作是由你和你的团队共同完成的,能否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是这样的,我是设计小组的组长、主创设计师,另有杭海、王沂蓬两位教授全程参与,先后有十几位学生参加。

当时的工作很苦!

20XX年1月11日,我们的方案中标,整个团队立刻着手修改。

因时间紧迫,限时3个月完成,24小时加班很正常。

可以说很单调、枯燥。

可不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设计之初,你们拟订了怎样的一系列思路?

我们尽可能屏除任何限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门类进行了地毯式挖掘,然后提出了100多套方案,分10多个方向进行梳理。

第一次复选,我们的方案有多个入围前10名;

第二次复选,我们有两个方案获得前3名,其中有一个最终胜出。

总的来说,最终作品与我们的创意理念是吻合的。

我认为,设计奥运奖牌应该具有前瞻性和突破性,以此来体现中国精神、北京特色。

因此,在最终的设计中,我们也没有过多采用繁复的造型和图案,而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借此实现文化与奥运的沟通。

对于这件作品,有官方评价称:

“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

”选用玉作为奖牌,这个创意是如何产生的?

玉的方案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出来的。

在设计之初,所有设计者心目当中对奖牌的属性和最后的结果是摸不透的。

设计团队成员在中央美院图书馆找了馆藏的所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资料,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元素和有传统文化代表性的线索。

前期共产生了以脸谱、丝绸、敦煌壁画、铜镜、长城等许多代表中国元素的100多套构思方案,然后进行提炼、筛选。

在这个由繁入简、从广至精的过程中,玉的理念逐步清晰。

本届奥运会奖牌与往届有什么不同?

体现在哪里?

我们希望能够赋予奖牌一种新的文化符号,能够展示中国的文化、思想,从创意上真正地创造出与往届很不相同的奖牌设计。

最终的设计,我想大家也看到了,它是中西合璧的。

在整体形态上,融合了圆形和北京奥运的标志,还有包装的方形也体现出天圆地方的形态认识,还有中国传统对于天、地、人,对于自然、对于人文、对于奥运精神的一种追求,同时也真正能够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完美理念。

16.下列不属于肖勇取得成功的主观因素的一项是(3分)

A.对与运动相关的设计很感兴趣,曾进行了长期的准备。

B.重视团队合作,发挥众人的力量。

C.中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元素,如脸谱、丝绸、敦煌壁画等。

D.敢于创新,彰显个性,真正做到了“中西合璧”。

17.下列对肖勇的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整体形态上,融合了圆形和北京奥运的标志。

B.包装的方形也体现出天圆地方的形态认识,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

C.玉的使用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价值观。

D.用玉作为奖牌,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圆形的整体形态和方形的包装充分展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理念。

18.“玉”在中国代表什么?

肖勇和他的同伴是如何产生用玉作为奖牌这一创意的?

答:

19.肖勇设计的奖牌是怎么体现“个性”和“民族”的?

请简要回答。

六、实用类文本

布衣学者张中行

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

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

1936年北大毕业,曾在中、小学教过书;

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

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属低级。

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

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

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著述宏富。

谓其学者,名副其实。

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

80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来,获得了“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

其哲学著作《顺生论》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

张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晚景见晴。

到85岁时才分到一套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