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77174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8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2019年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感谢大家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小学数学材参加课程教材改革实验,为了使大家对我们的一年级下册教材有个概括的了解,我对这册教材做个介绍。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这册教材的编排风格和主要教学内容。

1.这册教材沿袭了上册教材的风格,也是全套教材的风格,教材图文并茂,编排形式活泼多样,“编者的话”和“目录”都以学生喜欢的方式编排。

但编者的话与第一册略有不同,从第二册开始采取了图文的形式,用对话表示所学的主要数学内容。

并介绍二位数学王国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它们的作用很大,当学生遇到困难,需要鼓励时,当学生遇到困惑,需要提醒时,它们就会出来帮忙,这一点老师们在教学时就会体会到。

2.有很丰富的内容:

增加了5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一共有9个单元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以《标准》为依据,按照整套教材的总体知识结构以及阶段性目标来设计的。

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二册相比较,本册教材增加了5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它们与其他几个单元的内容(数与计算)组成了本册丰富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从更广泛的角度观察数学、学习数学,对数学有更全面、更丰富的认识。

3.这九个单元,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空间与图形、数与计算、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及联系实际的内容。

这些内容穿插安排,互相搭配,如数与计算一共有三个单元,都相隔一单元,这样从总体上有所变化,并且每一个单元的内容都考虑到容量要合适,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

第一单元 位置

一、教材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这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是从空间方位的角度引入的。

¿这些内容以前是作为常识性的知识,没有作为小学数学的正式的教学内容。

现在为了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改变过去少“空间”少“图形”,多计算的做法,拓展几何知识的范围,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几何教学的范畴。

¿“上、下”“前、后”“左、右”这三对方位,正好对应着三维空间的三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正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材说明

1.“上、下”“前、后”“左、右”这三对方位,由于“上、下”“前、后”学生已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教材结合一些情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去进行两个物体、或三个物体之间的比较。

对于“左、右”方位的建立,儿童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

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

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

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

①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②再通过“做一做”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③再通过“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2.对于左、右的相对性,儿童也有自己的认知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

6岁左右有儿童在判断物体的位置时,是由以自身为标准逐步过渡到以他人为标准来进行判断的(要确定一个站在对面的人的左右,开始儿童需要真正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才能确定,以后才能逐步想象自己处在那人的位置上,以此确定其左右)。

所以我们在编排时,●先让两个学生面对面,伸出右手握一握,引起认知冲突,为什么同是右手,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对面同学的右手和自己的右手不在同一方向?

这时还可以转到对方同学的位置感受一下,以此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由于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以理解,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如让两个学生面对面,判断两人中间的学具在对面同学的哪一边等,帮助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学习左、右的相对性,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判断方位时,到底以谁为标准?

这是实验过程中,老师们提出来的。

我认为以谁为标准,不是绝对的,要看具体情况。

如当我们与他人交谈时,要给对方指明方位,就要以对方为标准。

如要让对面的人把在他左手边的东西递给我,这时就以对方为标准。

而当我们看一幅图片时,往往是以自身为标准,来说明图片中物体的方位,当然你说“我要以图片中的物体为标准”,也未尚不可。

对于以谁为标准,平时我们说话交流问题不大,稍加勾通就明确了。

那么考试时,有两种可能时,为了明确可以注明以谁为标准。

这个问题是很多老师提出来的,这里说明一下。

3.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些感性认识,因此,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座位引出位置,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数学的作用。

这部分内容,教学的重点应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平面位置,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重点就应放在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上。

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多种活动(正、反两方面的活动都应设计,如指定一个物体,用行、列说出它的位置,或给出行、列去找对应的物体),这方面通过前面的实验,老师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如河南开封的范静老师,●先让学生用前后、左右说明同学的位置。

再按教室的座位介绍好朋友的位置。

接着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位置。

再打乱座位卡,重新找座位。

然后按照教材设计的活动,帮助小朋友在电影院找座位,在方格纸上找位置,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每一项活动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逐步深入。

●并且对教材上的有些活动加以改进,如第7题,教材让学生回答这些爷爷、奶奶……各住在哪里,范老师将这个活动改造得非常巧妙,她把这个活动设计成送信游戏,把其中几人先遮起来(用纸做了两扇窗户),让学生根据信上的指令送信如“把信送给第二门第三层的老奶奶”,送到后,让学生打开窗户看一看是不是送给一位奶奶的。

这题这样一改,就活了,学生争先恐后地想参与。

因此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教学内容比较新,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老师们进行有益的探索,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两点: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如对左、右的相对性只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初步感知,不要求进行抽象的判断,而对位置只要求学生能够用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不要求用数对来描述。

3.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一、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

20以内的退位加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教材说明

知识结构表:

义务教材中我们是按照十几减9、十几减8、十几减7、十几减6、十几减5、4、3、2的顺序编排的,在算法上主要教学“想加算减”的方法。

实验教材将此部分教学内容简化为:

十几减9、十几减几两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教学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计算的编排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类似。

●结合具体情境,教学计算知识。

●在探索计算方法时,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四、具体编排

1.十几减9。

(1)主题图。

从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提倡学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科书第10~11页,老师们可以看一下,这里呈现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有四个小情境,让学生在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材以“卖气球”为例,提出15-9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决。

教材呈现了点数结果、想加算减两种计算方法。

这幅主题图还为学生学习十几减9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套图游戏”通过学生的对话引出了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参与14-9的学习。

“卖风车”“猜字谜”提供了背景资料,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计算问题,探讨计算方法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2)例1。

(P12)

教学十几减9的算理和算法。

计算十几减9的算法很多,这里呈现了两种“想加算减”和“破十法”。

其他方法通过学生问:

“还可以怎样计算?

”来呈现。

以此体现允许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编写意图。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知识基础,其他方法容易理解,这里重点教学“想加算减”和“破十法”。

与义务教材相同,先利用风车的实物图显示“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计算过程,并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加深对两种方法算理的理解。

与义务教材相比,降低了说理要求,不再给出“想”思考的过程。

例1应与主题图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不要单独讲操作,应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3)例2。

(P15)

教学十几减几。

由“小猫观鱼图”,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13-8,13-5两个算式,让学生将“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迁移、类推到这里。

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还通过“你还可以怎样算?

”启发学生想出其他的算法。

由于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已比较熟练,前面又有了“想加算减”的基础,再加上“想加算减”比较快捷,又能同时算出两道算式的结果,所以教材在保证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重视引导学生学生“想加算减”的方法。

这一编排意图在“做一做”和综合练习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4)用数学

这是我们安排的解决问题的内容,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这里和前面有所不同,前面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一般都是直观呈现的,也就是说都是可以数出来的,所求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数来解决。

在这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有的没有直观呈现,只通过文字来给出(举例),因此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通过数来解决,只能通过分析数量关系,结合加、减法的意义来解答。

五、教学建议

1.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首先,应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计算教学,可以从两方面来体现。

一要注意从具体情境中引出计算内容,二要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计算知识,而且使学生体会到计算不只是写在纸上的一个个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其次,要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2.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提倡算法多样化,其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潜能。

所以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

如本单元,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连续减”“点数”等方法,虽然有些方法不很简捷,但是都是学生思考的结果,都应给以肯定,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

但学习还有社会性的一面,应通过交流、比较,吸取别人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

因此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体验,反思,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方法。

3.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按《课程标准》P56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

这个目标不是轻易而举就能达到了,需要老师们想办法,挤时间,组织有计划、有效的练习才有可能达到。

这方面老师都有经验,相信经过老师们的努力,是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

第三元  图形的拼组

一、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所学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