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师专业知识模拟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6077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醉师专业知识模拟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麻醉师专业知识模拟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麻醉师专业知识模拟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麻醉师专业知识模拟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麻醉师专业知识模拟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麻醉师专业知识模拟2Word文档格式.docx

《麻醉师专业知识模拟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醉师专业知识模拟2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麻醉师专业知识模拟2Word文档格式.docx

老年病人心电图示ST下移超过0.5mm,术前用药应避免

A.吗啡

B.阿托品

C.咪达唑仑

D.东莨菪碱

E.哌替啶

B

阿托品加快心率,增加心肌耗氧。

第5题:

脊麻时,局麻药中加入麻黄碱的主要目的是

A.收缩血管,防止麻醉后血压下降

B.减慢局部麻醉药吸收、延长麻醉作用时间

C.因用量小,不致引起脊髓缺血

D.防止麻醉后心率减慢

E.麻黄碱也有一定镇痛作用

脊麻时,常在局部麻醉药中加入血管收缩药的主要目的是减慢局部麻醉药吸收、延长麻醉作用时间。

第6题:

椎管内麻醉期间因神经反射引起血压下降,常伴有

A.房室传导阻滞

B.反射性心动过速

C.室早

D.房早

E.窦性心动过缓

反射性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第7题:

骶管穿刺时穿刺针尖深度不应超过

A.第5腰椎

B.第1骶椎

C.髂后上棘连线

D.髂嵴最高连线

E.髂前上棘连线

C

骶管穿刺时穿刺针尖深度不应超过髂后上棘连线平面,过高则可能穿透硬脊膜。

第8题:

静脉复合麻醉过浅时,下列哪种麻醉药不应只增加剂量来加强麻醉效果

A.普鲁卡因

B.羟丁酸钠

C.丙泊酚

D.氯胺酮

E.咪达唑仑

A

血液中局部麻醉药浓度过高,可引起毒性反应,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心血管功能不全。

第9题:

下列哪项不是低温麻醉的副作用

A.寒战反应

B.苏醒延迟

C.凝血功能障碍

D.酸中毒

E.肾衰竭

低温可延长阻断肾循环的时间,对肾缺血有保护作用。

第10题:

控制性降压的禁忌证不包括

A.脑动脉瘤

B.严重贫血

C.外周血管性跛行

D.肾脏疾病

E.肝脏疾病

脑动脉瘤控制性降压有利于防止瘤体破裂。

第11题:

关于氧化亚氮在产科中的应用正确的是

A.透过胎盘缓慢

B.使子宫收缩力增加,频率减慢

C.吸入浓度不能超过50%

D.由于子宫增大,潮气量减少,吸入氧化亚氮起效慢

E.吸入50%以下浓度对胎儿及新生儿均无明显抑制作用

吸入氧化亚氮50%以下浓度对胎儿及新生儿均无明显抑制作用。

第12题:

中耳手术不宜使用的麻醉气体是

A.恩氟烷

B.氟烷

C.氧化亚氮

D.七氟烷

E.甲氧氟烷

氧化亚氮使闭合空腔量增大,对中耳腔内压力有影响,并有可能影响手术效果。

第13题:

代偿健全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最不常发生的情况是

A.心肌肥厚

B.低氧血症

C.心内膜炎

D.肺炎

E.左向右分流

循环代偿健全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很少发生低氧血症。

第14题:

改善法洛四联症患儿麻醉后低氧血症最有效的措施是

A.提高FiO<

B.增加通气量

C.PEEP通气

D.输入红细胞

E.静注去氧肾上腺素1~2mg或麻黄碱10~15mg

法洛四联症患儿麻醉后血压86/42mmHg,FiO<

0.60,SpO<

87%,应用缩血管药物增加体循环阻力,减少右向左分流量。

第15题:

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循环健全的室间隔缺损很少发生低氧血症

B.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者可双向分流发生低氧血症

C.心脏瓣膜病时PaO<

降低是肺换气受损所致

D.降低左心室后负荷可减轻法洛四联症的低氧血症

E.肺循环血流突然增加可致低氧血症

降低左心室后负荷可增加法洛四联症的低氧血症。

第16题:

关于PaCO<

的描述错误的是

A.正常值为35~45mmHg

B.过度通气时降低

C.通气不足时PaCO<

增高伴PaO<

降低

D.换气障碍早期PaO<

降低伴PaCO<

增高

E.PaCO<

增高使PaO<

换气障碍早期PaO<

也降低。

第17题:

肌松药临床应用不正确的是

A.肌松药必须在一定深度的全麻下使用

B.必须充分供氧,行有效的人工通气

C.肌松药不能代替全麻药,但能减少其用量

D.眼轮匝肌的恢复是肌松药消退的安全指标

E.去极化肌松药后用非去极化肌松药,后者作用增强

拇内收肌的恢复是肌松药消退的安全指标。

第18题:

不属于麻醉性止痛药的是

A.喷他佐辛

B.美沙酮

C.可待因

D.曲马朵

E.二氢埃托啡

曲马朵为非阿片类的中枢性镇痛药。

第19题:

麻醉期间引起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是

A.严重心动过速

B.外周阻力增加

C.中心静脉压偏高

D.血压增高

E.血压降低

心率增加造成舒张期缩短,心肌供血不足。

第20题:

病变累及呼吸道时,麻醉的风险性主要取决于

A.病变的部位

B.气道阻塞程度

C.病变的性质

D.患者的一般情况

E.患者的年龄

病变累及呼吸道时,麻醉的风险性主要取决于气道阻塞程度。

第21题:

中耳手术关闭中耳腔之前应停吸氧化亚氮

A.中耳手术不能使用氧化亚氮

B.60分钟以上

C.至少30分钟

D.15分钟以上,并用空气冲洗中耳腔

E.5分钟以内

正常人吸入75%的氧化亚氮,15分钟左右可达90%的平衡。

第22题:

区分干性与根性坐骨神经痛首选的试验是

A.健腿抬高试验

B.仰卧挺腹试验

C.股神经牵拉试验

D.直腿抬高加强试验

E.直腿抬高试验

区分干性与根性坐骨神经痛首选的试验是直腿抬高加强试验。

第23题:

肝素抗凝作用的机制是

A.肝素本身抗凝

B.通过抗凝血酶Ⅲ起作用

C.仅抑制内源性通路

D.仅抑制外源性通路

E.以上都不对

肝素通过抗凝血酶Ⅲ起作用,它是含丝氨酸残基蛋白酶的抑制药,可使多种凝血因子灭活。

第24题:

合并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术后护理的原则是

A.维持循环稳定

B.保持呼吸道通畅

C.鼓励咳嗽、防止肺部感染

D.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维持呼吸道通畅和足够的通气量;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维持循环稳定。

第25题:

小儿腭裂手术,其手术麻醉的关键是

A.保证呼吸道通畅,防止分泌物、血液、误吸

B.肌松药一定要足够

C.注意血容量变化

D.术后慎用镇痛

E.判断气管插管的难度

小儿腭裂手术,其手术麻醉最关键的是保证呼吸道通畅,防止分泌物、血液、误吸。

第26题:

咽喉部手术刺激及分泌物存留最可能引起

A.支气管痉挛

B.呼吸暂停

C.喉痉挛

D.肺栓塞

E.血气胸

喉痉挛的常见原因是咽喉部手术刺激及分泌物。

第27题:

心脏手术后用纳洛酮拮抗阿片类药物,可能的危险是

A.心动过缓

B.分泌物增多

C.高血压

D.气管痉挛

E.苏醒延迟

心脏手术麻醉清醒时用纳洛酮拮抗阿片类药物的作用后,由于痛觉突然消失,可产生交感系统兴奋现象,引起高血压,心率加快,心律失常。

第28题:

脊麻后头痛描述错误的是

A.典型头痛可在穿刺后6小时内发生

B.疼痛多位于枕部、顶部偶伴有耳鸣、畏光

C.女性的发生率高于男性

D.小儿的发生率高于成年人

E.脑脊液压力降低所致

脊麻后头痛,小儿的发生率低于成年人。

第29题:

车祸致腰部闭合性损伤病人,怀疑脾破裂,麻醉方式首选

A.全身麻醉

B.硬膜外阻滞

C.腰硬联合阻滞

D.腰麻

E.局部麻醉

腰部损伤,禁忌椎管内阻滞,宜选用全身麻醉。

第30题:

WHO缓解癌痛的原则不包括

A.口服给药

B.剧痛时给药

C.按阶梯给药

D.个体化用量

E.可用辅助药物

WHO缓解癌痛的原则是按时给药。

第31题:

肥胖、颈短患者全麻快速诱导后,呼吸道严重梗阻,首要处理措施为

A.环甲膜穿刺

B.加压吸氧

C.头后仰抬起下颏

D.放置口咽通气道

E.立即气管切开

呼吸道严重梗阻时,应立即头后仰抬起下颏。

第32题:

羟丁酸钠麻醉作用的特点是

A.起效迅速

B.镇痛作用强

C.肌松作用强

D.作用相对持久

E.增高颅内压

麻醉和镇痛作用较弱,作用快而久,肌松不良,毒性甚小,可使呼吸道分泌增加。

第33题:

先兆子痫患者,应用硫酸镁后病人呼吸频率18次/分钟,心率90次/分钟,膝反射减弱,尿量30ml/3h,血压150/90mmHg,下一步的处理措施为

A.继续观察

B.停用硫酸镁

C.合用其他降压药

D.应用葡萄糖酸钙

E.血液透析

先兆子痫患者,应用硫酸镁后病人有膝反射减弱,预示可能镁离子中毒,应停用硫酸镁。

第34题:

鉴别气管插管误入食管最敏感的指标是

A.听诊双肺呼吸音

B.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监测

C.脉搏氧饱和度监测

D.按压胸廓导管口无气体呼出

E.胃内气过水声

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监测对鉴别气管插管插入气管或食管最敏感。

第35题:

困难气管插管的病人,最安全的插管方法为

A.清醒气管插管

B.气管造口插管

C.喉罩通气

D.全麻下纤维光导镜插管

E.逆行导管引导插管

麻醉前已怀疑或确认为困难气管插管的病人,清醒气管插管方法最安全。

第36题:

喉痉挛的诱发因素不正确的是

A.低氧

B.喉部手术操作刺激

C.咽喉部血液、分泌物和异物积聚

D.吸入全麻药刺激

E.兴奋交感神经

喉痉挛的发生是喉迷走神经兴奋所致。

第37题:

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术前有气管受压和呼吸困难症状,麻醉操作不妥的是

A.改变头颈位置观察呼吸情况

B.术前行影像学检查确定受压部位及确定气管内径大小

C.气管插管后应仔细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D.快速诱导插管

E.选择加强型气管导管,插管深度应超过气管狭窄部位

应选择清醒气管插管,以防止气道梗阻。

第38题:

全身麻醉患者术中输血发生急性溶血性反应的重要表现为

A.腰背痛

B.寒战

C.血红蛋白尿

D.不明原因出血

E.低血压

血红蛋白尿是急性溶血性反应特异性的表现。

第39题:

Venturi面罩的吸入氧浓度范围为

A.21%~30%

B.24%~50%

C.21%~40%

D.30%~60%

E.24%~100%

Venturi面罩的吸入氧浓度可调范围为24%~50%。

第40题:

患儿行斜视矫正术,麻醉注意事项不正确的为

A.是否合并先天性疾病

B.警惕恶性高热

C.禁用阿托品

D.术后易发生恶心呕吐

E.监测心率变化

斜视矫正术应注意胆-心反射发生,术前足量阿托品有预防作用。

第41题:

气管插管后病人呈异常呼吸运动及难以解释的低氧血症,处理措施不当的是

A.检查气管导管位置

B.听两肺呼吸音

C.查看麻醉机回路

D.检查麻醉气源

E.立即拔除气管导管,检查后重新置入

气管插管后异常呼吸运动及低氧血症应全面检查气管导管位置、氧源及呼吸回路等。

第42题:

小儿最常用的臂丛神经阻滞入路是

A.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

B.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法

C.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

D.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法

E.经颈路臂丛神经阻滞法

小儿最常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易于定位,且并发症少。

第43题:

高浓度氧疗是指吸入氧浓度

A.>50%

B.>70%

C.>80%

D.>30%

E.>40%

高浓度氧疗是指吸入氧浓度>50%。

第44题:

消化性溃疡呕血1200ml,血压85/60mmHg,休克类型为

A.感染性休克

B.心源性休克

C.低血容量性休克

D.过敏性休克

E.阻塞性休克

属失血性休克,有效循环容量不足。

第45题:

失血性休克病人的麻醉处理中不正确的是

A.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B.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改善组织灌注

C.维持重要脏器功能

D.宜选用对循环抑制较轻的药物

E.给予β受体阻断药

β受体阻断药禁用于低血容量病人,可加重循环抑制。

第46题:

麻醉期间低血压的定义是

A.收缩压低于90mmHg

B.血压降幅超过麻醉前30%或收缩压降到80mmHg以下

C.血压降幅超过麻醉前20%或收缩压降到90mmHg以下

D.血压降幅超过麻醉前20%或收缩压降到80mmHg以下

E.血压降幅超过麻醉前30%或收缩压降到90mmHg以下

低血压定义为:

麻醉后血压降低值超过麻醉前基础值的20%或收缩压降到80mmHg以下。

第47题:

经鼻气管内插管描述错误的是

A.导管垂直面部插入鼻孔

B.鼻翼至耳垂的距离相当于鼻孔至咽后腔的距离

C.导管容易在鼻后孔出现屈折不通

D.经鼻插管导管口径应小于经口插管导管1~2号

E.盲探插管时应采用快速静脉诱导

当行经鼻气管内插管时盲探插管需依靠呼吸气流引导。

第48题:

小儿麻醉处理错误的是

A.小儿体温调节机制发育不全,易出现体温过高和过低,术中应注意监测体温

B.婴儿的MAC值比年长儿和成年人大

C.新生儿及婴儿经骶管阻滞可行腹部手术

D.阿托品因可引起心率加快,不宜用于小儿

E.氯胺酮麻醉可抑制喉反射,饱胃的病人不能使用

小儿麻醉应常规应用阿托品,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减少并发症。

第49题:

新生儿复苏时,每分钟胸外按压的次数为

A.140次

B.90次

C.80次

D.120次

E.70次

新生儿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次数为每分钟120次。

第50题: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方式主要是

A.与血红蛋白结合

B.结合成碳酸氢盐

C.物理溶解在血浆中

D.与碳氧血红蛋白结合

化学结合是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约占二氧化碳运输量的94%。

其结合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形成碳酸氢盐(NaHCO<

3<

、KHCO<

),约占二氧化碳运输量的87%;

另一种是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约占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