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高考题型集训冲刺3现代史综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59076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Upload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高考题型集训冲刺3现代史综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Upload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高考题型集训冲刺3现代史综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Upload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高考题型集训冲刺3现代史综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Upload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高考题型集训冲刺3现代史综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Upload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高考题型集训冲刺3现代史综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Upload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高考题型集训冲刺3现代史综合Word文档格式.docx

《Upload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高考题型集训冲刺3现代史综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Upload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高考题型集训冲刺3现代史综合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Upload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高考题型集训冲刺3现代史综合Word文档格式.docx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6.(2015·

青岛第一次联考)谈及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

多伊彻这样说到:

“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头、马400万匹。

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

”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为稳定农产品价格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民消极怠工

C.搞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农民利益被忽视

D.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民消极应对

7.(2015·

衡水二次检测)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的排名表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3

2

1

机器制造业

4

下列对表格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

B.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世界第二

D.1928~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8.(2015·

南昌联考)下表是根据罗斯托著作《世界经济:

历史与展望》中有关数据绘制的,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936~1938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分布简表

地区

资本主义工业国

美国

苏联

亚非拉地区

占世界工业生产比例

100%

76%

32%

19%

5%

A.亚非拉地区落后的根源在于其未发展工业

B.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未显示成效

C.罗斯福新政保障了美国工业经济发展优势

D.资本主义工业国丧失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

9.(2015·

邢台二次联考)美国大学教授罗伯特·

佩普说:

“在21世纪头10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增强。

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

”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国的崛起构成了对美国霸主地位的严峻挑战

B.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其不再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

C.美国实力相对下降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D.美国在国际上的战略行动失去了以往那种自由

10.(2015·

泰安第一次统考)《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对当代世界秩序这样描述:

“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

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

”这里“新的框架”可以理解为(  )

A.两极格局B.单极世界

C.多极化和多元化D.“一超多强”

11.(2015·

枣庄调研)“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

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

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12.(2015·

滨州调研)全球化正从“美国化”异化为“反美化”“去美化”,诚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西蒙·

约翰逊所说:

“我们在过去20年依赖的很多增长驱动器正在消亡……我们将面临一个劳动力流动、资本和政治意志松懈的垮掉的10年,这与全球化相关。

”上述材料认为全球化(  )

A.使美国的全球霸权逐渐削弱

B.对美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C.使美国成为全球的众矢之的

D.使美国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

13.(2015·

日照一中期中)20世纪90年代,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指出:

“新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既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经济,而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

B.苏联的解体使世界冲突的形式发生改变

C.“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不同文化的国家更容易产生冲突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使文化发展更加多元化

14.(2015·

临沂一中期中)“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

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主集中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5.(2015·

新泰一中期中)《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写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

”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

B.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C.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D.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16.(2015·

平顶山二次检测)2015年5~8月,中俄共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系列活动,被媒体评论这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正能量”“必将中俄两国关系推向更高水平”。

20世纪90年代由中俄两国发起最能体现释放和平发展正能量的外交活动是(  )

A.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建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发起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7.(2015·

新泰一中月考)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

“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说: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

”材料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的共同认识是(  )

A.主动融入国际大家庭

B.淡化意识形态的差异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18.(2015·

淮安一中期中)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中国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

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

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担,比5年前增长26%。

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2015·

济宁一中检测)2015年中国市场利润最高的行业依次是房地产、眼镜、化妆品、婴幼儿用品等,社会上相当多的游资涌入这些行业,表面上资金的流向是自发的,但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

这说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  )

A.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20世纪上半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

“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

”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

A.电影和电视B.广播与报纸

C.报纸和杂志D.网络与广播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8分,第22题20分,第23题22分,共60分)

21.(2015·

昌乐期中)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

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

……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6分)

 

材料二 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

……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分析该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美国罗斯幅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

22.(2015·

聊城第一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

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

默许人民的要求,以及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

对于种种慎重的判断、艰难的决定、令人不悦的选择以及使人难堪的事实,人民一定会尽力回避。

民主使智慧边际化……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

——《柏拉图全集》

材料二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

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著名学者约瑟夫·

奈这样评价:

“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有学者也感慨: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摘选自《人民日报》

(1)材料一中,柏拉图对古希腊的民主制持何种看法?

他认为克服这些缺陷的有效手段是什么?

(2)在20世纪初,中国哪一群体制度移植实验的失败能从反面证明材料二的观点?

这种移植来的制度与中国传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导致其在中国无法成长?

(8分)

(3)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是什么?

从学者的感慨中你可得到什么启示?

23.(2015·

通州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资政通鉴·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

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

……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

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

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

伊尼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

……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四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材料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4分)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

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概括列宁心目中无产阶级政权的特点。

(2分)

(5)依据材料五,归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答案精析

冲刺3 现代史综合

1.D [依据材料信息“……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可知这一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故D项正确。

]

2.A [把握时间“1921年”以及材料中的“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可知此时苏俄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方式,选择A项。

3.A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倒退到资本主义,而是由原来的完全公有制经济体系退回到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容忍、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扭转经济崩溃的局面,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新赢得人民的支持,公有制经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进行公平市场竞争。

最后公有制战胜私有制,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在结合材料关键信息“我们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可以判断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权宜之计,故选A。

4.B [从“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和“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5.C [依据题干材料中“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小农经济”的信息说明当时俄国农业的落后性,为了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故本题选择C项;

A、D属于工业化;

B属于商业方面。

6.D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时间为1929年至1933年,主要在欧洲资本主义市场,并未在苏联出现,A项错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时间为1919年至1921年,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

苏联斯大林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题中没有反映重工业的信息,C项错误;

为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出现了题中消极应对现象,D项正确。

7.C [1929年底,苏联掀起农业集体化运动,为苏联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促进了苏联工业化的发展。

故C项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的不满,不利于经济恢复,A项错误;

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并不能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直到1937年苏联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B项错误;

斯大林体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D项错误。

8.C [由表格材料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工业国所占比例高达76%,故排除D项,而美国占32%,说明罗斯福新政效果明显;

A、B两项表述错误,亚非拉地区落后的根源是殖民主义的侵略,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时期取得明显效果,使苏联成为一个工业国,故选C。

9.C [根据材料信息“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同崛起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

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B项观点错误;

材料信息“正在失去”不能理解为已失去,D项是对材料观点的误读;

美国实力的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才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故选C项。

10.C [“冷战”结束后,世界一方面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另一方面总体局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也存在局部的动荡。

A、B两项不符合题干信息“意识形态不再重要”,D项不全面,从属于C项,故本题选C。

11.A [据题干时间“20世纪50年代”解读材料信息,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后欧洲崛起、中国崛起,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反映了冷战时期世界逐渐呈现多极化趋势,答案为A项。

12.A [材料认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正从“美国化”异化为“反美化”“去美化”,说明全球化对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形成冲击,使美国的全球霸权逐渐削弱,故选A。

13.A [从材料“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很容易可以看出是文明和价值观在全球化中是冲突的主要因素,故选A。

14.D [“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表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A、B、C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

15.B [“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聚居”等是我国具体国情,故选B。

其他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16.D [“20世纪90年代”是解题的关键信息,四个备选项分别发生于1949年、1950年、1989年、1996年,故只有D项符合题干要求。

17.A [从材料中“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可以分析出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对外开放意识。

B项在邓小平的话中没有明显体现;

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A。

]

18.A [结合材料中的限定时间“1956年”“1957年”,A项正确。

B项虽然发生于1956年,但中共“八大”的路线没有得到贯彻落实。

C项是在1958年,D项是在1978年,均不符合题目时间的限定。

19.D [着重理解“看不见的手”的含义,“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的经济规律。

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0.A [20世纪上半期,网络还没有出现,当时能影响“说话腔调”的媒体有广播、电影和电视,报纸、杂志不会影响到“说话腔调”。

故正确答案只能是A项。

21.

(1)特点:

出现实业投资热潮;

以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

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

中小企业为主;

工业增长快。

(答对3点即可)

原因: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中华民国建立;

民国初年政府采取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一战期间列强放宽对华经济侵略。

(2)事件:

三大改造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公私合营)

影响: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

(3)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1)从材料一中的信息可概括其特点为:

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集中在民生领域(以轻工业为主),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工业增长快(出现“黄金时期”、快速发展)。

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期间为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春天,内部条件主要是: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提倡国货;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根据时间可以判断回答:

三大改造运动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该事件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积极方面:

通过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表明国家可以通过掌握的生产资料进行工业化建设,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

(3)根据材料四中的信息“美国罗斯福新政……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中国改革……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作答。

22.

(1)看法:

柏拉图认为希腊的民主政治使领袖的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限制,存在着民主权力滥用的倾向;

民主使智慧边缘化。

手段:

柏拉图认为,应该将政治权力和哲学理智相结合,由具有智慧和美德的哲学家治理国家。

(2)群体:

资产阶级革命派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以失败告终。

差异:

①经济:

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工业社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

②政治:

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中国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势力强大。

③文化:

西方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自由平等、民主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3)框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启示:

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必须与其基本国情相适应;

民主政治建设要尊重其历史传统;

民主政治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第一段“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概括。

第二小问从材料第二段哲学王的思想来概括。

(2)问第一小问材料二阐述了政治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结合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可以获得认识。

第二小问通过对中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差异比较中获得认识。

第(3)问第一小问回答新中国初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第二小问可以从符合国情、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等角度思考。

23.

(1)表现:

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