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3769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一、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送韩汝度还关中①[明]何景明

华岳云台万里情②,高秋落日眺秦城。

黄河一线通沧海,身在仙人掌上行。

[注]①韩汝度:

作者友人。

正德九年,因上疏指斥时政,被夺官还乡。

关中:

古代指陕西一带,也是韩汝度的家乡所在。

②华岳’:

即华山,古称西岳,北瞰黄河,南临秦岭。

云台:

即云台峰,华山北峰。

下文“仙人掌”在华山朝阳峰。

8.同为描写黄河、华山,与陆游“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相比,两首诗在写景的视角和手法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o(5分)

9.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是怎样抒情的?

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8.陆诗从平视、仰视的角度,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黄河之远,华山之高,鲜明突兀,气象宏伟;(2分)而本诗从俯视的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华山之高,黄河之细,居高临下,视野开阔。

(3分)(共5分)

9.①直抒胸臆:

汝度回到家乡,虽然远隔万里,但两人感情相连,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宋中① 耿湋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注】①宋中:

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

8.诗歌首联的意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9.请简要解说诗歌最后一句“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景物描写上的相同点和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8.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

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

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

(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9.①羁旅悲愁:

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

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

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

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8.诗的首联与《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的宁静写法相同,请简要分析。

(5分)

9.前人评论这首诗:

“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作者是如何写“不遇”的?

请结合诗歌后三联的任意两联作简要赏析。

(6分)

8.(5分)本诗的首联与“月下荷塘”一节都采用了动静相衬的手法。

(1分)本诗的首联以潺潺的水声,时有时无狗叫声,写出了山乡黎明特有的宁静和寂僻。

(2分)“月下荷塘”用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来表现月下荷塘的静谧。

(2分)

(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

如果写出“反衬”手法,而内容分析不合理只给1分)

9.(6分)①颔联既写景又含蓄地叙事:

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又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②颈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

③尾联诗人以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表现“不遇”的惆怅。

五、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庆清朝榴花王沂孙

玉局歌残,金陵句绝,年年负却薰风。

西邻窈窕,独怜入户飞红。

前度绿阴载酒,枝头色比舞裙同。

何须拟,蜡珠作蒂,缃彩成丛。

谁在旧家殿阁,自太真仙去,扫地春空。

朱幡护取,如今应误花工。

颠倒绛英满径,想无车马到山中。

西风后,尚余数点,还胜春浓。

8.这首词和陆游《卜算子·咏梅》都属于咏物类,但从表达手法上讲,两者又有所不同,请结合全词分析《庆清朝·榴花》区别于《卜算子·咏梅》运用了哪种手法,有何作用?

(5分)

9.《庆清朝榴花》一词结尾有何特点?

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6分)

8.《庆清朝榴花》主要运用了借典寓意的手法(1分),如“玉局、金陵、蜡珠、缃彩、朱幡”等。

(1分)以此交代了写作的目的(缘由,1分),以及自己对榴花前后由盛转衰的无可奈何之情(1分),最终也寄寓了自己对榴花的喜爱与高度赞美之情思。

(1分)

9.回应全文。

“西风后,尚余数点,还胜春浓。

”赵颖了上阕的“西邻窈窕,独怜入户飞红。

”“何须拟,蜡珠作蒂,缃彩成丛。

”(2分),表现出榴花之美态似天生俱在(2分),作者借此歌咏具有相应榴花品质的人,流露出作者对其的咏叹之情。

(2分)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赤壁   杜痒(明)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乌满烟芜。

注:

①杜庠:

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

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8.首诗和杜牧的《赤壁》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

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9.两首诗的尾句历来为人称道,写法有何特点?

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6分)

8.杜庠诗为律诗,而杜牧诗为绝句(1分)杜庠的诗重在写曹军战前的决心和战争中的狼狈,借历史沧桑表达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等伤感情绪(2分)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2分)

9.杜庠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眼前荒岛上满目荒芜、鸥鸟乱飞,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怆意绪,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3分)杜牧诗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的写法,诗中借大乔、二乔两位地位特殊的女子来泛指东吴统治阶级,以铜雀台指代曹魏政权,“铜雀春深锁二乔”貌似小事,实则象征东吴灭亡。

这种手法让诗歌内涵更丰富,更具情味。

(3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注:

1.斗草:

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

2.双脸:

指脸颊。

8.杜甫《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6分)

9.词下阕写人物,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

(5分)

8、《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是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

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周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

9、聪明伶俐、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形象:

表情、神态:

巧笑、笑从双脸生;心理:

疑怪昨宵春梦好;活动:

斗草赢。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利州南渡温庭筠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②,五湖烟水③独忘机④。

注释:

①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

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不得志。

‚范蠡:

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因越王难共安乐乘舟离去。

③五湖烟水:

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

④忘机:

忘却俗念。

8.本诗歌颈联“万顷江田一鹭飞”,与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神韵同出,请从写景的角度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

(5分)

9.诗的尾联作者提到乘一叶扁舟寻找范蠡的足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谁解”、“独忘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析。

(6分)                         

8.【答案】二者都通过动静结合、视觉、色彩等写景角度描绘出空旷、寂静的晚渡图。

(2分)不同之处,本诗巧用了数量词属对工稳,对比强烈,深化了诗境。

承接上句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

王诗,巧用叠词,使得诗歌读来更显律动美、韵味美,增强画面感。

(3分)

9.【答案】尾联借范蠡助越王灭吴后乘舟离去的典故表达诗人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1分)表现了淡泊遗世,忘却机心,厌倦名利的归隐之志,(2分)另一方面,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所以作者借范蠡的事迹暗表达自己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

(1分)“谁解”有无人理会的失意之情。

(1分)“独忘机”流露出人生失意的无奈之情,其实并不能忘机。

(1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

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十、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酒楼秋望华岳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犹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

南宋爱国诗人,写作此诗时正处于南宋国势跕危之际。

8.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分三点简要分析。

(6分)

9.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8、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

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

②色彩鲜明艳丽。

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

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9、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有不同。

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

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注:

1.斗草:

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

2.双脸:

指脸颊。

8.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