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73360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当前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当前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当前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当前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当前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成为不少教师说课、上课、赛课、评课的基本思想。

应该说这是一件可喜的事。

但在欣喜之余,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第一,创新活动,不顾对象。

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考虑教材的难易度,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

阅读、看影视、讨论、辩论、观察、表演、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

在教师的牵制下,学生一会儿看书,一会儿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前后讨论、一会儿角色表演、一会儿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

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

同时,教师所设置的活动或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

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

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

标新立异,忽视科学。

一些教师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往往不顾科学性原则,任意标新立异。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教师在讲红军长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到达陕北,除了教材地图中所标的红军长征路线外,你认为红军到达陕北是否还有更好的行军路线?

”教师设计这一问题的本意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

可以说,学生可以给我们无数个答案,也可以从瑞金画一条直线到达陕北,因为连接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最短。

如果学生一旦设计出高明的行军路线,教师为学生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还是为红军的“愚不可及”而遗憾?

如果按照学生的“路线”行军,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事迹与精神还有意义吗?

在这里,教师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红军长征所走的路线是种种历史因素决定的,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它是最佳路线。

长征路线不是哪个人随心所欲能任意改变的。

第三,严守预案,应变不足。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指导者、组织者,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想得自以为尽善尽美,是无可厚非的。

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设想那样发展。

由于一些教师在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现与“创新”教育相去甚远之事。

其主要表现:

一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势利导,一切教学活动惟教案为是,不敢超越一步,严格要求学生探究的结论必须与教师的预设重合。

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个性的扼杀。

二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缺乏科学的评判。

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见,且相持不下时,有些老师在关键时刻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一句“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还美谓之“教师不当裁判”、“不打击学生思维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教师教学可以存疑,但不能稀泥,沦为学生思维的尾巴。

否则,我们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促进者”,就变了成名存实亡。

(三)重知识能力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动的多了。

但三维目标中情感教育目标因缺乏考试评价体系和可信度而被淡化,教学仍未走出应付功利性考试的圈圈而正逐渐丧失教育的本义。

第一,以知识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问题,不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有这么一个案例:

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段历史时,为整合学科知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是:

“假如董存瑞拉开的炸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怎么办?

”另一个是:

“你能为董存瑞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碉堡方案吗?

”应该说,这两个问题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的确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老师却显然忘记了讲这段历史的主旨是什么。

试想,假如(仅仅是假如)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终于找到了一种两全的炸碉堡的方法,那么,那位老师究竟是为学生的“聪明创意”而赞赏有加呢,还是为董存瑞的“思维迟钝”而喟然长叹呢?

这不得不让人反思隐藏在案例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

第二,教学活动成为掌握知识和提高应试能力的训练场。

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和当前功利性考试的需求,许多教师自觉不自觉绞尽了脑汁,想了种种办法,花样翻新,设计了种种题型,来对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强化训练”,以达到最终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结论,或者多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等等之目的。

这种向学生大脑皮层反复地施以简单的信号刺激的做法与马戏团里训练猴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于是有人戏称这种课堂为“训兽场”。

这种说法听着刺耳,实际上毫不夸张。

我们的课堂太漠视“生命”的存在了。

没有情感的教育不是对人的教育。

正如列宁所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不少误区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形象逼真。

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多媒体教学,无疑有利于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可以说,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很多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但也存在一些误区。

第一,本末倒置,教学活动受控于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是教师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优势,采用音、视频、图象、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时空和动态概念,激活其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果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

这里强调的是辅助性手段,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手段、方法和主体。

有的老师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由于在制作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了“收支平衡”,在课堂教学中,手握鼠标,一路点击,将教学任务基本上交给了电脑,少了激情的语言表达,少了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少了对重要问题分析和理解的诱导,少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倒是轻松潇洒,学生呢,只是看了一场由文字、声音、画面简单构成的“雾水电影”而已。

有的老师是“拿来主义”者,用下载的多媒体课件教学,现炒现卖,缺乏对课件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握,缺乏对课件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方法的理解,也是手握鼠标,一路点击,直到下课,无视学生的感受,自己则“高唱凯歌还”,把本该属于自己演绎、主导的活的课堂变成了由电脑制控的死的教学程序,教师反而变成了电脑的工具。

第二,极端依赖教学设备,教学基本技能退化。

部分老师对技术设备产生了极端的依赖性,一旦设备故障或停电,则惶惶然手足无措,教学风采顿失。

透视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发现的是部分老师教学基本技能退化的严峻事实。

“技术”与“技能”仅一字之差,但前者决不能代替后者。

曾几何时,教师非常推崇的精彩讲述、对问题的精辟分析、系统而合理的板书、快捷而达意的徒手画示意图等基本技能,如今在部分老师中日趋式微,几近销声匿迹。

这些基本技能在今天是否已不合时宜、无用武之地了?

答是否定的。

教学基本技能的高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杆重要标尺,永远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

多媒体技术发展与教学基本技能提高,两者不应相克相斥,而应相融相进,两者应该在提高教学效益的总目标下得到统一。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过滥,变“人灌”为“机灌”。

一些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在使用现代的媒体技术手段后,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日益严重了。

他们不顾教学实际是否需要,不顾所用材料是否切合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只是大量堆砌投影、录像等,或制作一个课件,让计算机来唱“独角戏”,教师反倒“置身事外”了。

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无法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教师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出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起的多媒体课件,其教学手段的先进性远非传统的黑板、粉笔加三寸不烂之舌所能比拟。

但手段的先进并不代表教学方法的先进。

如某些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设计为该节课的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

教师为求知识的完整性,课件设计思路为按部就班式的展现传授知识点;

思路活一点的教师,为体现能力培养,就加一些或深或浅的问题,其多为加强记忆和理解所谓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实际上,不论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观愿望如何,即使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示范性特点,那也是教师的“套路”,而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散打”。

这实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只是把屏幕当成黑板,把鼠标当成粉笔而已,它没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中心地位,没有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更没有培养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第四,信息量大,缺乏精炼。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由于节省了教师书写、绘图的时间,文本、画面的演示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调节,因而给课堂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有些教师在欣喜之余,惟恐课堂容量不足,于是寻章摘句,东凑西拼,将一堂课搞得满满溢溢,习题漫天飞舞。

全省中学教学竞赛,其中有一位参赛老师在课件中设计了多道练习题,仅两道历史材料题,需要阅读的字数就有800字左右,如果加上教材内容,其他文本图片资料,信息量之大可见一斑。

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中,能接受和消化如此多的信息吗?

也是在这一次竞赛活动中,有一位参加历史多媒体课件比赛的老师,在十分钟的比赛时间里,竟然连续六分钟放影某段影视资料,以至于评委都看不下去,要求其停止放映。

空间大了,信息量大了,有些多媒体课件制作在选材上就只顾数量而不顾质量,也不考虑学生是否有时间阅览、思考和理解这些信息材料。

在平常中,象这样缺乏精炼的课件恐怕不在少数。

第五,喧宾夺主,课件内容过于花俏。

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大多采用FLASH或POWERPOINT或AUTHORWARE平台。

无论那种方式,均有一定的特效设计。

于是有的老师片面追求动画的新颖,背景的唯美,文字效果的独特,声音的怪异。

如将文字显示的声音设计为枪炮声、打字声、电击声、怪叫声等,将文本设计为各种变形字,歪扭旋转,并配以各种飞入显示方式,在展示图片时还不忘加上山水花鸟画面繁复的背景图片,在设计的思考题的文本框中配以各种动物的怪异的思考状等,不一而足。

有些老师的课件似乎只是在刻意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

这种繁芜的画面,喧嚣的声音,奇特的动画,虽然使课堂轻松许多,也给了学生较强的感官刺激(时间较长,次数较多,这种刺激的效果会下降),但也影响了教学的严谨性、严肃性、科学性。

(五)教学目标泛化

例如:

有位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三点,过程与方法五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点,共计550字。

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上述这么多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教师备课时,不是从学生实际、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因而导致了教学目标无法达成的现象。

教师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又怎能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呢?

二、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完成中学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种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

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一是要积极学习;

二是要全面准确理解;

三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

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改革学生学习方式,加大阅读课、活动课、研究课等课型的比重。

传统课堂模式,就是师生集中在教室,依据教材进行分析讲解。

为了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

我认为,应增加阅读课、活动课、研究课的份量,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考察,收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开展课堂讨论、辩论……这些活动无疑大大有助于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习教育理论---有效教学理论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①他的这一理论,其实就是怎样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中庸》的二十章《治国》中说: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②,意思是:

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清晰地辨别,要忠实地贯彻。

由此,更进一步阐明,“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③”,意思是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没有收获就不终止。

这一“学—问—思—辩—行”的理论,更全面地论述了实现有效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由此可见,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并非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原创,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在这方面就曾作过精辟的论述。

作为现代教育理论的“有效教学理论”则兴起于上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教学理念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④。

我国随着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并实践。

特别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这一理念倍受中国广大教育学者的关注。

“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由此可见,“效”的高低,并不取决于教师的“教”,而是取决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以学生的收获多少为评价标准。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呢?

有学者认为:

“教学的结果能持久,学生能自由、有伸缩性与自信,能在生活中运用”,⑤这一观点注重从学生的掌握度、实用度及对学生的塑造等方面进行评价。

具体而言,有效教学理论包括:

(1)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

教师教学的主要对象是自己的学生,教学不是舞台表演,没有观众照样可演,而教学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而且必须“以学论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规定课程三大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依据这一规定,判断“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不能单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唯一标准,必须是这三维目标全面达成状况的统一标准。

否则,我们的评价就不客观。

(2)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师有效地“教”。

“教”的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学”的效率高低。

因此,提高“教”的效率是实现有效教育的前提。

“教”的效率,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本身。

从宏观上看,包括教师的专业素质、课堂组织能力、现代技术运用水平、现代教学理论的掌握程度、对教材的处理能力、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师的人格魅力等等,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不足都可能影响到“教”的效率的达成;

从微观上讲,主要是教师的教学各环节,包括确定正确全面的可达成的教学目标、课前充分的教学准备、课堂中科学严谨活泼有序的教学组织、清晰的教学过程、教学时间的高度利用、师生之间和谐民主的关系、及时而富有激励的教学评价及良好的课堂反馈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上述环节“度”的把握直接影响“学”的效率的实现。

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

(3)不断的反思与创新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

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套教学模式,教师不可能直接在课堂上操作运用,也不是一套直接检测教师行为的评价表,只能以教师的专业判断为基础,作为教学策略运用和教学评价标准运用。

因此,要实现“有效教学”,就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精益求精,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

有效教学框架图

 

简要说明:

教师通过研究学生,明晰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材料,拓展课程资源,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创建安全、有效、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创造学习机会,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并不断反思自身教学实践,重视自身经验的加工与交流,所有一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第二,教师应有高尚的品德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我所讲的品德素质,应该是除满足一般公民所应具备的素质外,作为教师还应特有和必备的两个方面。

(1)热爱教育事业。

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工作,并把它作为一项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而不是把它作为谋生的职业。

热爱教育事业就有了干事业的责任感和内动力。

优秀教师无一不是事业型的、奉献型的。

教育专家魏书生高中毕业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正是由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眷恋和执着,终成为教育大师。

(2)关心、爱护、尊重全体学生。

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对最重要的关系。

教师在这一对关系中处于优越地位,很容易造成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现象。

在“尊师爱生”问题上,不少教师往往考虑的是自己的尊严。

一个道德素质高的教师则始终把学生的人格尊严放在第一位,首先考虑的是爱生,是学生的感受,总是尽最大的努力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尽力找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信任他们、鼓励他们,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没有“优生”和“差生”之分。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生活在赞赏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如果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

如果生活在挖苦之中,他就学会了刻薄……有怎样的情感氛围就能塑造怎样的学生。

而情感氛围主要是由教师营造的,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因此,尊重、爱护学生,是教师品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师要有良好的身心素质。

不但要有强壮的身体,更要有健康的心理。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

“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

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老师,那是无比幸福的。

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与学生的成绩并无直接联系,而越是年幼的孩子越容易接受教师的性格、态度、习惯的影响。

如果教师为家庭烦恼、人际关系纠纷等问题所困扰,把烦恼、怨恨转嫁到学生身上,课堂上动辄对学生发脾气,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第三,教师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以完善自我,提高创新的水平与能力。

学习既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也是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新理论,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求教师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瑞士的查尔斯●赫梅尔曾指出:

“终身教育是唯一能够适应现代人,适应生活在转变中的世界和变动社会中的人的教育。

这样的人必须使自己能够不断地适应新情况。

”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在学习时,教师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至关重要。

《礼记》中的名篇《中庸》中提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记,明辨之,笃行之。

”陈云同志在书赠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市长黄菊时,说:

不唯书、不唯上、只维实,反复、比较。

优秀教师应具有思维的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独创性等优秀品质。

要博览群书,但反对人云亦云。

有的教师不能独立作题,今天看见资料上是这个答案,就讲这个答案,明天看到另外资料上讲是另外的答案,就马上变过来讲另外的答案,自己没有主见。

优秀教师应该思维敏锐、洞察入微,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其思维视野广阔,注意通过各种信息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判断。

在思考中,不要被习惯与成见所束缚,要善于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第四,教师要有丰厚的专业素养和渊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教师专业素养的厚薄,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

教学中也不可能做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

当今学科综合化的趋势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专业素养和渊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科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和谐源自于中华文化的“和”观念,主要含义有三:

和睦协调;

配合匀称适当;

和解和好相处。

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一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一些矛盾的失衡和激化;

一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急剧提高,正面回应“中国威胁论”的影响,消除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持续发展的疑虑,强调文明多样性的共存。

蔡治中老师执教了一堂全校性公开课,选取的课题是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为了上好这堂课,他作了大量准备工作,采取问题教学法,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他精心设计的问题为: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

2、主要航海家开辟的航海路线有哪些?

3、新航路开辟带来了什么影响?

4、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主要范围和特点是什么?

可以说问题的设计围绕着教学重点、难点而展开,也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理解。

上课一开始,教学过程沿着他设计的轨道顺利进行,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课堂非常活跃。

谁知,在课堂气氛的感染下,同学们的问题接二连三地提出来了:

哥伦布是伟大的航海家还是可耻的殖民者?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应选择什么时节出发有利,沿途要遭遇哪些困难,他本人为何未回到西班牙?

西班牙、葡萄牙组织了新航路开辟,掠夺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为何反而衰落下去了?

问题提出来了,他是引导点拔,还是置之不理,说实话,他的脑子里有过斗争。

这时候,本节课所剩时间不多了,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他毅然选择了前者,有的问题当场师生进行讨论、探讨,有的问题我将其作为研究性课题布置给学生,介绍他们上图书馆、上网查询,同学们非常满意。

但下课铃响时,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问题无法完成了。

教学任务未完成,这堂课算不算一堂成功的示范课,他们历史组有过争论,他静下心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觉得值!

对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