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思考题答案18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1731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思考题答案18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思考题答案18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思考题答案18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思考题答案18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思考题答案18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思考题答案18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思考题答案18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思考题答案18文档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一思考题答案18文档格式.docx

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政府行政官吏:

从方式上看,追求公平、公正

与客观;

从选拔标准上看,择优录用。

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启蒙运动代表人

物的言论反映出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上升为统治集团的一员,

最后

达到掌握政权的目的。

16

“腹里”包括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在那里设置特别行政区划,

主要是因为其战略地位重要,

维系着京畿重地的安全,

也与无朝的民族等级划分有一定的关

系。

西藏和四川、青海等作为宣政院辖地,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具有民族和宗教的特殊性。

古代帝王集全国行政、经济、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独断专制。

材料阅

读与思考:

“分宰相之权“即分散宰相权力。

唐朝为了分散相权,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三省

长官同为宰相,设立政事堂,让品级较低的官员参;

加政事堂会议,身份等同于宰相。

17

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

19

清代专制政治的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以致无力抵抗外来侵略。

20

丞相制度被废除,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等。

一是军机处总揽了全国军政大权。

二是皇帝通过军机处把一切大权掌握在自己手

中,在军杨处发号施令。

由此,军机处成为集军政大权及将皇帝旨意直接下达百官的机构。

21

页问题探讨:

1、一是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确立皇帝制度,实行独裁统治,并不断变革官

僚制度及机构,强化皇权。

二是历代王朝都注重进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

加强了对边疆的统

治,削弱了地方权力,将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我国早期文明时代

出现了王权,夏商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

西周推行分封制和守法制。

秦统一后确立皇帝制度,

在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汉承秦制,汉

武帝时,为加强皇权,建立了中外朝制度,并确立了严密的监察制度。

隋唐时三省六部完善,

宁朝设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

又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明朝废中书省、丞相,设内阁,

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清雍正时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1

26页问题探讨:

鸦片战争后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政治上严重破坏了中

国的领土和司法主权。

经济上中国开始逐渐变成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的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沭经济的附庸,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7页问题探讨:

对美国而言,“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使美国有了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

实现了在列强瓜分中国过程中没能实现的目标。

对中国来说,使中国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

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8页自我测评:

1、①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方式割占;

武装侵占;

强占租借地。

②鸦片战争

和《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

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根本原因是列强的侵略。

原因:

19世纪以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要求对外侵略扩张。

列强侵略使中国主权完整遭到破坏,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困境,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出现。

材料阅读与思考:

刺激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

使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使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31页问题探讨:

表中的数据反映了在黄海海战中,中日双方海军装备及兵力相差不大,从

战役的结果来看,中国的损失大于日本。

33页问题探讨:

从背景上看,义和团运动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

机空前严重的局势下兴起的;

从斗争的过程看,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

从意义上

看,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维护了国家主权,捍卫了民族尊严。

34页自我测评:

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义和

团运动。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一方面打击了列强,使其认识到:

中国人民具有强烈的反侵

略精神,瓜分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的;

同时人民的斗争也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打击了

清政府的卖国政策,挽救了民族危机。

材料阅读与思考:

原因:

①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是

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②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也坚决反对列强把中

国变为其殖民地。

36页问题探讨:

①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许多惨案。

②违反国际公法,对中国人实行细

菌战和毒气战,用中国人做活人试验。

③对中国进行掠夺。

37页问题探讨:

抗日救亡运动:

指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掀起的一切抵抗侵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

斗争:

①组织抗日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②军队抵抗侵略。

③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④要求抗日民主权利。

⑤学生运动。

⑥联合抗敌。

39页问题探讨: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组织,包括各阶层人民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取胜。

由于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因此,日本也不能迅速战胜中国。

41页问题探讨:

①中国人民抵抗着主要法西斯国家之一——日本。

②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时,也是反法西战争重要战区之一。

42页自我测评: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国共两党合抗战;

中国人民的正义战争得到国际援助。

2、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中国人民进行了全民族的抗战,最终将日

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维护了国家的主权,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42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日本法西斯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

1931年9月即开始对中国武装

侵略,形成东方的战争策源地;

1937年7月,日军全面侵华。

中国人民举国奋战,单独承

担着日本侵略战争的全部压力,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

中华民族虽然作出了巨大牺牲,但牢

2

牢阻挡了日本军国主义北上南进的步伐,破坏了德意日法西斯在战场上配合的计划,使日本

陆军的近一半(1942-1945年平均数)身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

中国的抗战不仅支持了美英继续贯彻其“先欧后亚”的军事战略,而且也是东亚和太平洋战场能够从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的重要因素。

至1945年,57个师团的日军主力既不能回援太平洋和日本本土,又无力

进行大陆决战,只能在中国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43页问题探讨:

1、英国在鸦片战争中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后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

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三元里人民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邓世昌

等人英勇抗敌,刘永福等的反割台斗争,义和团抗击了八国联军。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组织

了四次大会战,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从而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最终推动了抗战的胜

利。

中国军民的抗战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英勇斗争精神。

46页学习思考:

1、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

鸦片战争后,外国产

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同时,清政府为偿还战争赔款,加

大对民众的剥削,促使中国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因此,鸦片战争激化了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而民族矛盾又激化了阶级矛盾。

47页学习思考:

1、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人由传统意识向近代观念转变,反映了他们要用西

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种措施去振兴太平天国,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治理方针上并非是发展关系。

53页学习思考:

没有。

由于清政府与列强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缺乏充分发展的

条件,如政策限制、社会意识落后、资金缺乏、市场狭小等。

55页学习思考:

1、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结局往往有两种:

一是成为改朝换代的工

具,二是被镇压而失败。

分散的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农民阶级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

局限性。

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也不可能超越农民阶级的狭隘性,

提出科学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反

侵略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用“拜上帝会“来屐组织群众,必然导致运动失败,特别是他

们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容易骄傲自满、腐化堕落。

此外,宗派斗争(天京事变)使太平天

国力量大大削弱,丧失了革命大好形势,最终必然失败。

2、主要是由于其领导阶级农民阶

级是小生产者,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49页自我测评:

1、《天朝田亩制度》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主张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

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原则的理想天国,主张消灭私有制,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空想。

《资政

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发展私有制,与太平天国的绝对平

均主义相比是一大进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资政新篇》在经济纲领上是对《天朝田亩制

度》的否定。

2、“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这是由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决定的,农民阶级是分散的小生产者,太平天国领导人骄傲自满、腐化堕落,宗派斗争又使其

丧失了革命大好形势,导致运动最终失败。

这一切无疑能证明这一点。

“但农民阶级也可能

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

由于农民阶级深处社会最底层,其所受压迫较为严重,

因而其革命性较强,如太平天国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改变封建土

地所有制的愿望,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沉重打击了中处反动力势力。

从这个意义

上说,太平天国运动又不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

材料一说明太平天国

反对支持清政府;

材料二说明太平天国主张同所有国家平等往来,反对鸦片输入,提倡正当

贸易。

两则材料充分说明太平天国坚持独立自主、反对外来干涉、平等往来、同一切国家发

展正当贸易的外交政策。

50页学习思考: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等人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清政府,以推翻清政府

3

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与清政府势不两立,所以说自己不是清朝人。

53页史学争鸣:

这道题实际上涉及对辛亥革命的最终评价——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这个问题是目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其中两种看法。

第一

种看法认为,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它没能完成历史使命,因此失败。

第二种

观点认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从经济上讲是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近代的

工业国;

从政治上讲是从君主专制过渡到民主制度。

这个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辛亥革命

推翻了帝制,尽管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没有一步到位,

但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的话,

却是一个

成功的开始。

还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推翻满清帝制,

如果把

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和完全的民族独立作为一个任务强加到辛亥革命头上,这是苛求古人。

因此,按照推翻满清帝制这个标准来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实际上,各家争论的关键在于

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角度,

是主观标准还是客观标准,

是立足短期观察还是“风物长宜放眼

量”。

53页自我测评:

1、原因:

①起义前全国革命形势高涨。

②四川保路运动为起义创造了有利

条件。

③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进行的大量宣传组织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

④起义军人的革

命首倡精神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⑤全国各地的响应。

2、这是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所决定的。

一方面,他们既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又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另一方面,对旧官僚、旧势力存在幻想,对袁世凯寄予厚望,寄希望于用《临时约法》这一

法律形式来达到革命目的。

孙中山的名言表明发展资本主义、

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是世界的发展潮流,

反映了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在当时起到了

号召和宣传发动的作用。

54页学习思考:

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后期成为运动主力,使五四运动规模扩大。

55页学习思考:

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以美国为师,因为他提出要建立三权分立的资产阶

级共和国。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提出“以俄为师”,这是孙中山受到十月革命

和五四运动启发的结果,也是其个人十几年来依靠军阀搞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

通过五四运

动,孙中山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受到很大鼓舞。

57页学习思考1、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②全国农村

人口占大多数,易于组织发动。

③农村中敌人力量薄弱。

④只有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

根据地建设,发展革命势力,才能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2、“又分谷子又分田”指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的进行使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他们积极参军作战,努力发展生产,全力支持革命。

59页学习思考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

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

③进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土地问题。

④广大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和英勇斗争。

⑤国民党自身的腐败。

60页自我测评1、五四运动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开

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李大钊、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克思主义,促成了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毛泽东的观点明

确指出了革命统一战线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28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中共二大

召开后,与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使革命形势大大发展,北伐军胜利进

军。

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共与国民党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抗日,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战胜利后,中共团结

一切爱好和平、争取民主的力量组成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坚决反对国民党独裁,经

过四年人民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60页材料阅读与思考“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是指中共在农村领导建立的人民革命政

权;

“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指在中共领导下,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4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实现过程:

中共成立后,接受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即“农村包围城市”。

在中共领导下,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坚持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61页问题研讨1、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是造成太平天

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该阶级不能担负起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

任务,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

但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

只有无产阶级具有彻底

的革命性,且有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理论,

并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利,完成了彻底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2、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其不能完成民主革命

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在其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后,

必然进行社会

主义革命,总之,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民主革命和社会

主义革命两步走。

65页学习思考:

与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各种政权相比,新中国与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国家

性质和政权性质的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

民主专政的国家,新中国是一个人民民主政权。

66页学习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第

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

它是国家的总章程和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和组织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

它的颁行,

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从法律上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

67页学习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少数民族总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

6%。

除西藏、

新疆等个别地区外,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比汉族都要少。

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少,

但分布区域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60%,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

局面。

69页自我测评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

国家,它的成立为中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此,中国开始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

的新时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2、1953年1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进行选

举并召开大会;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

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

表大会制。

69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

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立法权、

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选举权等国家大权。

这些权力具有全权性和最高权威性,具体体现了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

70页学习思考:

任务:

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要进一步扩大

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同时着手系统的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

健全我国的法

制。

背景:

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探索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之路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一个全新课题。

72

第一,“文化大革命”中建立的革命委员会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中的一次

大倒退。

第二,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7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党内长期以来的“左”的错误,把党的工作中

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来。

此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

时期,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74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和治国方略,标志着国家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74页自我测评1、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

5

瑞罢官〉》,公开点名批判北京市政府负责人。

这件事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导火线。

1966年5月和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分别通过了“五一六通知”

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危害和灾

难的内乱,使国家的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受摧残,

同时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等社会主义事业的

发展也因此而停滞或遭到破坏。

2、成就:

第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982年11

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

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9年,全国人大

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

确定下来。

第二,制定了一大批法律及与法律有关的规章,

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2008年3

月,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宣布“基本形成”。

2011年3月,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宣布“形成”。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了解决党和国家政治

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全面修改,成为中

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82

年宪法对国家机构的设置、职责、管理体制等重

要内容做出了规定,它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里程碑。

1997年9

月,中国共产

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