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副高面试复习题自编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1659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副高面试复习题自编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儿科副高面试复习题自编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儿科副高面试复习题自编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儿科副高面试复习题自编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儿科副高面试复习题自编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副高面试复习题自编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儿科副高面试复习题自编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副高面试复习题自编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副高面试复习题自编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评价。

前3项最为重要,其中A是根本,通气是关键。

⑵新生儿窒息的初步复苏步骤为:

①保暖;

②摆好体位,肩部用布卷垫高2~3cm,使颈部轻微伸仰;

③婴儿娩出后立即吸净口、鼻、咽粘液;

④温热干毛巾揩干头部及全身,减少散热;

⑤触觉刺激。

6.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步骤和程序:

⑴最初评估:

是足月儿吗?

羊水清么?

有呼吸或哭声么?

肌张力好么?

⑵初步复苏步骤:

保暖;

摆好体位;

清理呼吸道:

先口咽后鼻腔;

檫干;

刺激。

⑶气囊面罩正压,人工呼吸。

⑷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胸骨体下1/3,频率90次/分,深度胸廓前后径1/3,心跳与呼吸3:

1。

⑸药物治疗:

给予1:

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5分钟重复一次;

扩容剂:

给予生理盐水,剂量每次10ml/kg,于10分钟以上静脉缓慢推注。

⑹复苏后转运。

7.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诊断及出生三天内治疗原则。

诊断:

⑴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

100次/min,持续5min以上;

和/或羊水III度污染)或者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

⑵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评分1min≤3分,并延续至5min时仍≤5分;

和/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H≤7.00;

⑶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至24h以上,如意识改变(过度兴奋、嗜睡、昏迷),肌张力改变(增高或减弱),原始反射异常(吸吮、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重时可有惊厥,脑干征状(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和前囟张力增高;

⑷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引起的脑损伤。

脑电图、振幅整合脑电图、B超、CT及MRI等辅助检查可协助临床了解HIE时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及明确HIE的神经病理类型,有助于对病情的判断,作为估计预后的参考。

生后3天内的治疗:

此阶段治疗主要针对窒息缺氧所致多器官功能损害,保证机体内环境稳定,积极控制各种神经症状,治疗重点是三项支持疗法和三项对症处理。

三项支持疗法为:

①维持良好的通气、换气功能,使血气和pH值保持在正常范围;

②维持周身和各脏器足够的血液灌流,使心率和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

③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5.0mmol/L),以保证神经细胞代谢所需。

三项对症处理:

①控制惊厥;

②降低颅内压;

③消除脑干症状。

8、简述

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意识:

嗜睡/迟钝。

肌张力减低,原始反射减弱,惊厥常有。

无或有轻度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缩小或无变化,前囟张力正常或稍增高。

症状大多14天内消失,可能有后遗症。

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表现为昏迷,肌长力松软或阵发性伸肌张力增高,原始反射消失,多见惊厥和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不对称或扩大,对光反应消失,前囟饱满,后遗症多,病死率高。

9.新生儿颅内出血有哪些临床表现,怎样治疗?

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有关。

轻者可无症状,大量出血者要顺短期内死亡。

非特异表现有低体温、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贫血与黄疸、频繁呼吸暂停,严重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

神经系统表现有:

⑴意识改变:

早期可激惹与抑制交替出现,严重者昏迷;

⑵呼吸节律改变;

⑶颅内压增高征:

前囟隆起,血压升高,抽搐,角弓反张,脑性尖叫;

⑷眼征:

凝视、斜视、眼球震颤等;

⑷瞳孔不等大和对光反应消失;

⑸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降低。

出血主要分为以下5种临床类型: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小脑出血;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实质出血;

硬膜下出血。

治疗:

①支持治疗:

保暖,保持患儿安静,避免搬动,密切观察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血压,保证热量供给,注意液体平衡,纠正酸中毒;

②止血:

可选择使用新鲜血浆,每次10ml/kg,维生素K、止血敏和立止血等;

③对症治疗:

有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症状者可选用呋塞米、白蛋白与地塞米松等抗脑水肿药,以降低颅内压,惊厥时应用苯巴比妥和地西泮等抗惊厥药,贫血、休克时输洗涤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

④外科处理。

10.胎粪吸入综合征(meconiumaspirationsydrome,MAS)。

⑴诊断:

①临床表现患儿出生后可见其指甲、皮肤和脐带粪染,部分患儿窒息,需要复苏。

表现呼吸急促,可>

80次/分,鼻翼煽动,发绀,呻吟,重者呈现桶状胸、三凹征明显。

肺部听诊可闻及散在的水泡音和干罗音。

②胸部X线检查可见两肺纹理增粗、斑片状影,间有节段性肺不张和过度透亮的泡型气肿,重者并发纵隔气肿或气胸。

③血气常表现为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混合性酸中毒。

⑵治疗:

①一般处理注意保暖,对躁动的患儿适当镇静,维持循环功能,纠正代谢性酸中毒,限制液体入量,保持血糖、血钙的稳定。

②呼吸管理:

a体位引流、胸部物理治疗和定时吸痰有助于胎粪和气道分泌物的排出;

b氧疗;

cCPAP;

d机械通气。

③药物:

a抗生素;

b肺表面活性物质.

④防治并发症:

MAS患儿常合并气漏和持续肺动脉高压等。

11.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诊疗常规

诊断依据:

在适当通气情况下,新生儿早期仍出现严重发绀,低氧血症,胸片病变与低氧程度不平行并除外气胸及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者均应考虑PPHN的可能。

⑴临床表现:

多为足月儿或过期产儿,常有羊水被胎粪污染的病史。

生后除短期内有呼吸困难外,常表现为正常,然后,在生后12h可发现有发绀,气急,而常无呼吸暂停,三凹症或呻呤。

⑵体检及辅助检查:

可在左或右下胸骨缘闻及三尖瓣返流所致的心脏收缩期杂音,但体循环血压正常。

动脉血气显示严重低氧,二氧化碳分压相对正常。

约半数患儿胸部X线片示心脏增大。

单纯特发性PPHN,肺野常清晰,血管减少;

其它原因所致的PPHN则表现为相应的胸部X线特征,如胎粪吸入性肺炎等。

心电图检查可见右室占优势,也可出现心肌缺血表现。

⑶诊断试验:

①高氧试验。

②动脉导管开口前(常取右桡动脉)及动脉导管开口后的动脉(常为左桡动脉,脐动脉或下肢动脉)血氧分压差③高氧高通气试验⑷超声多普勒检查。

PPHN治疗目的是降低肺血管阻力,维持体循环血压,纠正右向左分流和改善氧合。

⑴人工呼吸机治疗:

采用高氧、高频、高压的高通气方式,以造成呼吸性碱中毒达到扩张肺动脉的目的。

⑵纠正酸中毒及碱化血液:

可通过高通气,改善外周血液循环及使用碳酸氢钠的方法,使血PH值增高达7.40~7.55。

⑶维持体循环压力。

⑷药物降低肺动脉压力。

⑸保持患儿镇静。

⑹一氧化氮吸入。

12.试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胸片表现特点?

①毛玻璃样改变:

两肺呈普遍性透过度降低,可见弥漫性均匀一致的细颗粒网状影。

②支气管充气征:

在弥漫性不张肺泡(白色)的背景下,可见清晰充气的树枝状支气管(黑色)影。

③白肺:

严重时整个肺野呈白色,肺肝界及肺心界均消失。

④肺容量减少(未应用CPAP或机械通气条件下)。

13.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治疗原则。

⑴基础治疗:

①中性温度下保暖;

②监护T、R、HR、血压和血气。

③保证液体和营养供应;

④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⑤防治感染;

⑵氧疗和辅助通气。

⑶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

⑷关闭动脉导管。

13.光疗注意事项:

①光疗时要保护眼睛,防止发生视网膜损害;

②夏天注意光疗箱通风,防止发热,冬天注意保暖;

③光疗散热多,常发生脱水,要适当增加补液量;

④光疗分解产物经肠道排泻刺激肠壁,可引起腹泻;

⑤光疗可至皮疹,原因不明,可见斑点样皮疹,停光疗后可消失;

⑥光疗可使核黄素分解,在光疗前或后补充核黄素,不宜同时补充;

⑦血清结合胆红素超过3~4mg/dl时进行光疗,可导致青铜症。

14.新生儿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要考虑为病理性黄疸

⑴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⑵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

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

257μmol/L(15mg/dL);

或血胆红素每天上升>

85μmol/L(5mg/dl);

⑶血清直接胆红素>

34μmol/L(2mg/dl);

⑷黄疸退而复现;

⑸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15.试述新生儿核黄疽的临床表现。

①早期(警告期):

嗜睡,喂养困难,吸吮无力,拥抱反射减弱、消失,肌张力低下。

②痉挛期:

半天至1天后很快发展为双眼凝视、惊厥、尖叫,前囟隆起、呕吐,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

③恢复期:

吸吮力及对外界反应逐渐恢复,呼吸好转,肌张力恢复正常。

④后遗症期:

手足徐动症,听力下降、智能落后、眼球运动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

16.黄疸治疗:

⑴光照疗法,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

⑵药物治疗①白蛋白;

②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③肝酶诱导剂;

④静脉用免疫球蛋白。

⑶换血疗法,换出部分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

换出血中大量胆红素,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

纠正贫血,改善携氧,防止心力衰竭。

⑷其他治疗:

防止低血糖、低体温,纠正缺氧、贫血、水肿和心力衰竭等。

16.新生儿硬肿症治疗:

原则:

低体温者正确复温,防止发生复温后休克和肺出血;

合理供给液量和热卡;

积极去除病因,控制感染;

加强监护,维持脏器功能,及早防治脏器功能衰竭。

⑴复温。

⑵热量和液体供给。

⑶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⑷控制感染,根据感染性质选用敏感、肾毒性小的抗生素。

⑸中医中药。

⑹其他:

大剂量VitE5-10mg/次,也可试用甲状腺素4-6mg/kg·

d。

17.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⑴表现:

呕吐、腹胀、血便

⑵X线片:

麻痹性肠梗阻、肠壁间隔增宽、肠壁积气、门静脉充气症、部分肠袢固定、腹腔积液和气腹。

⑶治疗:

①绝对禁食,胃肠减压;

②抗感染;

③支持疗法:

静脉营养、水电解质平衡、呼吸支持、抗休克。

输血浆、血小板;

④外科治疗:

气腹或腹膜炎。

二、营养性疾病

1.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⑴轻度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有:

体重比正常减轻15%~25%;

腹壁皮下脂肪厚度为0.8~0.4cm;

身长尚正常;

皮肤干燥,面色尚正常;

肌张力基本正常;

精神状态正常。

⑵中度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有:

体重比正常减轻25%~40%;

腹壁皮下脂肪厚度为<

0.4cm;

身长低于正常;

皮肤干燥、苍白;

肌肉弹性差,松弛,肌张力明显减低;

精神萎靡,烦躁不安。

⑶重度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

体重比正常减轻40%以上;

皮下脂肪完全消失,面颊部脂肪亦消失,如皮包骨,呈老人样,身长明显低于正常;

皮肤苍白、干皱、弹性消失;

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运动发育迟缓;

呆痴,反应低下,烦躁与抑制交替;

其他如低体温,心率缓慢,低蛋白性水肿等。

2.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治疗原则:

⑴消除病因,加强护理,积极查明并治疗原发疾病,改进喂养方法。

⑵调理饮食:

①热量供给:

第1~2度营养不良消化能力尚可,可以调整饮食,供应足够热量,第三度营养不良者,消化功能低下,热量供给需由少到多,逐渐增加。

开始可给40~60kcal/kg/日,以后渐增加至120~150kcal/kg/日,待体重接近正常后再恢复正常生理需要热量。

②食物选择;

原则上选适于患儿消化力的高蛋白,高热量和富有维生素的食物。

⑶促进和改善代谢功能:

①应用各种帮助消化药品,如消化酶及口服或注射各种维生素,或应用蛋白同化类固醇制剂如苯丙酸诺龙,10~25mg/次,肌注,每周l~2次。

连续2~3周。

②重症者可小量多次输血或血浆、小儿氨基酸等。

③中医中药治疗。

⑷治疗并发症:

及时发现和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特别是预防和抢救自发性低血糖、角膜软化及心力衰竭。

3.简述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

①围生期维生素D缺乏;

②日照不足;

③维生素D摄入不足;

④生长过速;

⑤肝胆、胃肠道等慢性疾病的影响;

⑥药物的影响。

4.试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的X线表现及生化特点。

⑴血生化:

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也降低(<

40),碱性磷酸酶明显高,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

⑵X线检查:

骨骺与干骺端距离加大,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状、杯口状,骨质普遍稀疏、骨干弯曲或骨折。

5.试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的临床表现。

⑴骨骼系统:

头颅:

颅骨软化、方颅、前囟闭合延迟、出牙延迟;

胸廓:

肋串珠、肋膈沟、鸡胸或漏斗胸;

四肢:

腕踝手镯征、脚镯征,X形腿或O形腿;

脊柱后突或侧弯,扁平骨盆;

全身肌肉松弛,走路延迟,行走困难;

⑵神经精神症状:

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

6.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的治疗与预防。

主要的治疗措施:

⑴维生素D制剂治疗:

①VitD2000~4000IU/日,口服,一个月后改为预防量(400IU/日)维持。

②大剂量突击疗法:

适于重度佝偻病,有并发症或不能口服者。

VitD20~30万,肌注一次三个月后改为预防量,尽可能避免重复注射以免中毒。

⑵钙剂:

应用VitD期间,同时口服元素钙200~400mg/日。

⑶矫形疗法:

轻度畸形多可自行恢复。

重度畸形应手术矫治。

预防:

⑴围生期:

孕妇多户外活动,食用富含钙、磷、维生素D及其他营养素的食物,妊娠后期适量补充维生素D(800IU/日);

⑵婴幼儿期:

关键在于日光浴及适量维生素D的补充。

足月儿生后2周补充维生素D(400IU/日),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双胎生后1周补充维生素D(800IU/日),3月后改预防计剂量。

均至2岁。

夏天阳光充足可暂停补充。

7.试述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⑴主要临床表现:

手足抽搐、喉痉挛和惊厥。

①隐匿性:

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

②典型发作:

血清钙低于1.75mmol/l时可出现可出现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抽搐。

⑵治疗:

①止惊:

可用地西泮每次0.3~0.5mg/kg肌肉或静脉注射,或10%水合氯醛,每次0.4~0.5ml/kg,保留灌肠;

②吸氧:

惊厥期应立即吸氧,喉痉挛者须立即将舌头拉出口外,并进行口对口呼吸或加压给氧,必要对作气管插管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③钙剂疗法:

采取止痉措施后应立即给钙剂,10%葡萄糖酸钙5~10ml加等量或2~3倍生理盐水或10~25%葡萄糖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或点滴(10分钟以上),重症反复发作者,每日可重复2~3次,直至发作停止;

④钙剂治疗的同时可口服维生素D,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补充维生素D。

8.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①神经肌肉:

兴奋性降低,肌肉软弱无力,膝反射、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

②心血管:

出现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降低,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心电图表现为T波低宽、出现U波、QT间期延长,T波倒置以及ST段下降。

③肾损害:

肾浓缩功能下降,出现多尿,长期低血钾可致肾单位硬化、间质纤维化。

①治疗原发病;

②轻度口服氯化钾每日200-300mg/kg;

③重度静脉补钾:

一般每天可给钾100-300mg/kg,浓度小于0.3%,每日补钾总量静滴时间不应少于6-8小时,见尿补钾(膀胱中有尿潴留或小时内排过尿均视为有尿),补钾时应多次监测血清钾水平,持续补钾4-6天或以上。

9.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①心电图异常与心律失常:

心率减慢且不规则,可出现室性早搏和心室颤动。

T波高耸,P波消失或QRS波群增宽,心室颤动及心脏停搏。

②神经、肌肉症状:

精神萎靡,嗜睡,手足感觉异常,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出现弛缓性瘫痪、尿潴留甚至呼吸麻痹。

⑵治疗:

①治疗原发病,所有含钾补液及口服补钾必须终止;

②静注碳酸氢钠1~3mmol/kg,③或葡萄糖加胰岛素,3克葡萄糖加1单位胰岛素;

④10%葡萄糖酸钙静注;

⑤离子交换树脂、血液或腹膜透析。

10.小儿腹泻病的补液。

⑴总原则:

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浓后淡、见尿补钾

⑵总步骤:

定量、定性、定速

⑶补液要求:

一般累积损失在第一日即可完全纠正,第二天以后的补液可根据该日的继续损失和生理需要补充。

⑷三补:

见酸补碱,见尿补钾,见惊补钙

⑸三观察:

尿量(3~4小时增多);

酸中毒(6~12小时纠正);

皮肤弹性(12小时恢复)

⑴第一天补液

①液体总量:

包括累计损失、继续损失和生理需要量,一般轻度脱水约为90~120ml/kg、中度脱水约为120~150ml/kg、重度脱水约为150~180ml/kg,对少数营养不良,肺炎、心、肾功能不全的患儿尚应根据具体病情分别作较详细的计算。

②溶液种类: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全日容量比例,大约相当于等渗脱水用3:

2:

1液(1/2张);

低渗脱水用4:

3:

2液(2/3张);

高渗脱水用1:

2液(1/3张)。

③补液方法与速度:

口服补液:

轻和中度脱水可以口服补液。

累积损失及继续损失可用ORS补给,生理需要量可通过进饮进食补充。

静脉补液:

1)扩容阶段:

重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用2:

1等张含钠液20ml/kg,于半小时至1小时内补入。

2)以补充累积损失为主的阶段:

应用总量的一半,于8~12小时内补入,速度8~10m1/kg/小时。

高渗性脱水按5~8m1/kg/小时。

3)维持补液阶段:

余量12~16小时内补入,速度稍慢,5ml/kg/小时。

④纠正酸中度:

轻、中度酸中毒不必另行纠正。

重度酸中毒可按5%碳酸氢钠6m1/kg可提高CO2cp5mmo1/L(约10VOL%)

⑤低钾血症处理:

低钾时补钾需注意有尿或6小时内排过尿可补钾。

补钾量:

一般按3~4mmol/kg/日(相当10%氯化钾2~3ml/kg/日)。

方法:

补钾尽量口服,严重缺钾或呕吐频繁者可静脉滴注,氯化钾浓度不超过0.3%,速度慢,应在8小时以上。

⑥钙和镁的补充;

低钙时用10%葡萄糖酸钙每次1~2ml/kg(最大量≤10ml),用10%葡萄糖稀释后静滴或慢推。

低镁时可用25%硫酸镁每次0.1mg/kg深部肌肉注射,每日3~4次,症状缓解后停用。

⑵第二天补液:

一般补给生理需要量,按60~80ml/kg/日,用生理维持液。

若继续损失,酌情补充部分1/2~l/3张含钠液。

11.营并不良伴腹泻脱水时液体疗法

⑴按实际体重补液,总量比计算量减少1/3;

补充用积损失量常用2/3张溶液,输液速度每小时每公斤体重约3~5ml,重度脱水伴周围循环障碍者宜先扩充血容量,每次每公斤体重20ml,于1小时内静脉滴入。

⑵补钾:

在扩充血容量后及时补钾,按每日每公斤体重0.2~0.3g(含口服量);

静脉滴注浓度为0.3%;

给钾时间7~10天。

⑶钙、镁的补充:

宜早用补钙,尤其是对合并佝偻病者;

有缺镁时,可给25%硫酸镁。

每次每公斤体重0.1~0.2ml,每日深部肌肉注射2次共l~2天。

⑷注意补充热量和蛋白质。

⑸如肝功能不好,纠正酸中毒宜用碳酸氢钠液。

12.小儿肺炎时的液体疗法。

⑴热量计算:

每日每公斤体重50~60Kcal,水量每日每公斤体重60~80ml,高热喘息者不显性失水增多,总液量可偏多;

重症肺炎有水、钠潴留倾向,且合并心功能不全,液量不宜多。

⑵输液成分:

以2:

1等张含钠液代替生理盐水,选用1/4~1/5张含钠液,可不必常规静脉补钾。

⑶补液速度:

每小时每公斤体重3~5ml均匀滴注。

三、消化系统疾病

1.婴幼儿易感染腹泻病的原因是什么?

①婴幼儿消化系统未成熟。

②生长发育快,胃肠负担重。

③机体防御功能差,胃酸偏低,胃排空快,对胃内细菌杀灭能力弱。

④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分泌型IgA低(1分)。

2.腹泻患儿纠正脱水过程中为何要注意补钾?

胃肠液中含钾较多,呕吐腹泻丢失大量的钾。

进食少,入量不足。

肾脏保钾功能差,缺钾时仍有一定量钾排出。

在脱水未纠正前,由于血液浓缩,酸中毒时钾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以及尿少钾排出量减少,钾总量减少,但血清钾多正常。

随着脱水、酸中毒纠正,排尿后钾排出增加,以及大便继续失钾等原因使血钾迅速下降。

3.产毒素性大肠杆菌性肠炎的发病机理?

病原体侵入肠道后,一般仅在肠腔繁殖,黏附在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不侵入肠黏膜,并释放2种肠毒素,耐热肠毒素和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GTP转变为cGMP,不耐热肠毒素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致使ATP转变为cAMP,cAMP和cGMP均可使肠上皮细胞减少Na+和水的吸收,促进Cl-分泌,使小肠液总量增多,超过结肠的吸收限度而发生腹泻,排出大量无脓血的水样便,导致患儿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4.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机理。

病毒侵入小肠上部的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复制,使小肠绒毛细胞受损,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遗留不规则的裸露病变,消化吸收面积减少(0.5分),致使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0.5分),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

结果引起水、电解质吸收减少导致腹泻(0.5分)。

同时,有病变的肠黏膜双糖酶活力减低,双糖不能水解(0.5分),吸收障碍,且反被肠道内细菌酵解成有机酸(0.5分),增加肠内渗透压,病变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钠-葡萄糖转运的功能障碍,两者均造成水和电解质的进一步丧失而加重腹泻(0.5分)。

5.婴幼儿腹泻的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为:

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不同时期的腹泻病治疗的重点各有侧重,急性腹泻多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

迁延性及慢性腹泻则应注意肠道菌群失调及饮食疗法。

急性腹泻的治疗

⑴饮食疗法:

强调继续饮食,补充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以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应根据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个体消化吸收功能和平时的饮食习惯进行合理调整。

⑵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口服补液可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

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

⑶药物治疗:

①侵袭性细菌所致肠炎一般均需用抗生素;

非侵袭性细菌所致者无需使用,如伴有明显中毒症状不能用脱水解释者,尤其是对重症患儿、新生儿、小婴儿和衰竭患儿应选用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