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华北平原农业项目蒙城项目区社会影响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1511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一华北平原农业项目蒙城项目区社会影响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案例一华北平原农业项目蒙城项目区社会影响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案例一华北平原农业项目蒙城项目区社会影响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案例一华北平原农业项目蒙城项目区社会影响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案例一华北平原农业项目蒙城项目区社会影响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案例一华北平原农业项目蒙城项目区社会影响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

《案例一华北平原农业项目蒙城项目区社会影响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一华北平原农业项目蒙城项目区社会影响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案例一华北平原农业项目蒙城项目区社会影响评价Word文档格式.docx

——人均粮食产量:

从442公斤,增至1154.7公斤;

——人均纯收入:

从124元,增至575元;

——通电自然村:

从150个,增至487个;

——农村年用电量:

从50万度,增至290万度;

——农机总动力:

从1.6万马力,增至3.5万马力。

二、项目运行和维护阶段(1988~1991年)

项目实施阶段完成后,1988~1991年项目区继续进行巩固、提高和加强维护与管理:

——疏浚大沟13条(段),长47公里;

——疏浚和新挖中沟40条(段),长73公里,其中,新挖沟8条(段),长16公里;

——新挖小沟150条,长138公里;

——新挖毛沟400条,长150公里;

——维修桥梁82座

——维修小电灌站303座

——维修和新筑渠道1320条,长380公里,其中,新筑470条,长180公里;

——维修和新建渠系建筑物958处,其中,新建500处;

——维修变压器6台;

——维修和改造输电线路42公里;

——维修和新建砂姜路47条,长137.5公里,其中,新建39条长94公里;

——维修和新增农业机械1870台(件),其中,新增600台(件);

——补种各种树木50万株,紫穗槐300万穴;

——培训各类科技人员800人/月,其中,妇女321人/月。

项目区的变化和表现主要是:

——粮食总产:

从97770吨,增至100140吨;

从575元,增至688元;

从487个,增至501个;

从290万度,增至400万度;

从3.5万马力,增至7万马力。

1991年,粮食面积比1987年少110公顷,而粮食总产量却比1987年增加3370吨,主要是由于扩种水稻5110公顷,稻谷总产量比1987年增加44020吨,而当年的小麦面积比1987年多1590公顷,而小麦的总产量却比1987年少15290吨。

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水稻在项目区的粮食生产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三、社会影响评价报告期(1992~1994年)

项目区的变化和主要表现:

1994年全项目区,大、中沟清淤疏浚14条(段),长51.6公里,维修桥梁71座,小型电灌站64座,整修小毛沟548条,长410公里,灌溉渠210条,长110公里,整修渠道系建筑物1050座,新打小口井460眼,整修砂姜路18条(段),长72公里。

现已普遍形成“岁修”制度,每年冬春对项目工程都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维修。

由于在工程时上有专人负责,有专项经费、专项制度,因此,各项管理办法落实较好,工程完好率经常保持在90~95%以上,能较好地发挥作用。

在1994年夏季严重干旱期间,涡河南北两条引水干渠都几乎断流,通过在南岸鱼场涵和北岸丁沟闸两个咽喉处,各组织14台抽水机,把涡河闸上蓄水翻进两条引水干渠,送往项目区腹地,为各电灌站解决了水源。

河水送不到的地方,普遍打了小口井,挖掘地下水,弥补了地面水的不足。

共灌溉各种作物10666.7公顷,其中,保持4000公顷水稻,2000公顷玉米和1400公顷瓜菜的正常灌水,把干旱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为了提高投资的社会效益和项目办自身的财务收益,在资金的投放上做到了“三优先”:

即在产品质量好、销售好、效益好的前提下,对有规模有基础的项目优先;

对项目区示范作用大的项目优先;

还贷及时的单位优先,并严格审查项目,严格投放手续。

迄今为止,由项目办以往所支持的项目现在已经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例如,白杨林场麦豆良种繁育基地,1994提供良种185万公斤;

漆园镇的水稻制种基地,配制的杂交稻种可供全县使用;

庄周乡养牛状元葛维连1994年引进秦川牛1000余头,为全县养牛基地村提供了良种牛源,现在蒙城县已成为“全国养牛第一大县”;

蒙城县外资兴业养殖总场,1994年出栏肥猪600头,提供仔猪1200头,创产值近100万元,利税222万元;

双涧工业区和老集村的乡镇企业,李訾的蚕桑,马店的蔬菜等都已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的专业生产基地。

“一个基地带动了一个专业市场”,基地加市场,影响一大片,从而大大提高了社会效益,也增加了项目办自身的经济实力。

目前,正在沿着“公司加农户”的路子继续发展。

经过以上三阶段至今项目区的主要变化和特征:

——农户:

从16257户,增至20435户,增加4178户;

——人口:

从81452人,增至86985人,增加5533人;

从0公顷,增至5620公顷,增加5620公顷;

从530公顷,增至4000公顷,增至3470公顷;

从34650吨,增至110000吨,增加75350吨;

——棉花总产:

从310吨,增至1630吨,增加1320吨;

——油料总产:

从1720吨,增至2200吨,增加480吨;

——农业总产值:

从1753.4万元,增至5423.5万元;

——小麦单产:

从每公顷1.73吨,增至3.45吨;

——水稻单产:

从每公顷5吨,增至8.29吨;

——棉花单产:

从每公顷0.26吨,增至0.8吨;

——油料单产:

从每公顷0.87吨,增至1.75吨;

从442公斤,增至1264.6公斤

从124元,增至1128元;

从150个,增至508个

从50万度,增至420万度;

从1.6万马力,增至10万马力;

——林地面积:

从3940公顷,增至3950公顷;

——果园面积:

从100公顷;

增至200公顷;

——复种指数:

从1.72,增至2.04。

目前,蒙城项目区的主要特征是:

农林牧副渔呈全面腾飞的趋势。

鉴于项目从实施至今的十三年间,项目的外部社会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如1983年起农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1985年政府削减了大多数产品的收购定额,取消或降低了多种补贴;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产品提价,农产品市场发展,促进了项目区蔬菜、水果等新作物的增加,以及1985年以后的通货膨胀,等等,社会经济变化十分复杂。

因而,评价中选取类似项目区外部社会经济变化的非项目区作为“无项目”状况与“有项目”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第三部分项目社会效益和影响分析

一、项目水利工程社会效益分析

这里所说的社会效益,主要指的是抗御“涝、旱灾害”的效果。

水利工程的总治理面积11000公顷,设计标准为:

除涝“五年一遇”;

灌溉为两个80%(即有灌溉面积80%,灌溉保证率80%)。

直接工程费用1159.26万元,平均每公顷1053.87元,总费用为2416.59万元(即,项目总费用减去化肥445.73万元和农机70.86万元)。

平均每公顷2196.9元(每亩146.5元)。

共作土方量605.63万立方米,平均每公顷550.6立方米(每亩36.7立方米)。

由于该工程“排灌两用”,对大部分大中沟都采取复式断面,加深沟底,并加深疏浚两条引水干渠,因此,单位造价高于一般除涝工程(100/亩),单位土方量又低于一般除涝工程(每亩50立方米)。

该工程的除涝和抗旱的效果可通过以下事实说明:

1991年,是淮北地区受涝旱灾害较重的一年,先涝后旱,造成小麦沤烂,损失严重。

项目区10000公顷小麦,平均每公顷实收2.43吨,比正常年份减产40%,但与当年邻近的非项目区相比,每公顷仍多收930公斤。

当年秋季,从9月下旬到12月24日降雪,在整个秋种期间百日无雨。

项目区10000公顷小麦全部灌溉播种,有的种后还要灌溉保苗,在这种情况下,仍实施完成秋播任务,其中机播面积达60%以上。

1987年8月中旬到10月上旬,50多天仅降雨16.5毫米,10厘米土层含水量在10%以下,严重影响秋种。

项目区从9月25日~10月8日,灌溉种麦9200公顷,占秋种计划的90%以上,而非项目区小麦等雨播种,错过了播种时期。

1989年,又是先涝后旱,超过了工程的除涝标准:

该年项目区小麦每公顷产量4.02吨,而作为对比的非项目区每公顷为2.84吨。

蒙城县将1991年和1989年工程的抗灾能力采用下列表达式作了说明:

“有项目”与“无项目”抗逆力比率=有项目灾年农产品但产量(吨/公顷)/无项目灾年农产品单产量(吨/公顷)

得出:

1989年有无项目抗逆比=有项目小麦单产4.02吨/公顷/无项目小麦单产2.84吨/公顷=1.42

1991年有无项目抗逆比=有项目小麦单产2.43吨/公顷/无项目小麦单产1.50吨/公顷=1.62

1994年严重复旱,共灌溉各种作物10666.7公顷,其中,包括4000公顷水稻,2000公顷玉米和1400公顷蔬菜的正常灌水,有效灌溉面积79.6%,仍然保持了原工程设计的水平。

二、项目对农业影响的分析

1.通过数学模型:

W=A

B

C

式中:

W表示某作物年总产量;

A表示作物种植结构;

B表示作物总播种面积;

C表示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采用平均法,计算出各种作物历年各变动因素对产量变动的影响,计算所得的结果是:

1983~1991年9年中,项目区各种农作物产量,比1982年增加量累计为616.144千吨,其中50%归功于作物单产的提高,35%因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改变,只有15%是复种指数提高的影响。

2.通过数学模型:

D

W表示作物产品产值;

B表示作物种植面积;

C表示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D表示作物产品加权平均价。

计算所得结果是:

1983~1991年9年中,项目区12种农作物,同1982年相比,其产品产值增加累计金额为39285万元人民币,其中,因农产品价格上升影响占36.3%,因单产提高的影响占34.6%,因种植面积增加的影响占9.9%,因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占19.2%。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项目建设对项目区农作物生产的影响时,既促进了作物种植结构的改变,又促进了作物单产的提高,进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发展畜牧业、养鱼业、蚕桑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建材业和服务行业,直至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小型轻工业等。

三、项目对解除贫困的分析

1982~1994年12年间,蒙城县项目区粮食总产从3.465万吨,增至11万吨,1994年为1982年的3.17倍;

名义人均纯收入从124元增至1128元,为1982年的9.1倍。

从其名义收入来看,蒙城项目区已经稳定地脱离了绝对贫困,并开始向“富裕之乡”进展。

但从人均收入分组,使用各年农村零售物价总指数扣除之后的实际纯收入,并按照世界银行关于《中国90年代解除贫困的策略》的研究报告中所提出的标准来衡量,1989年在222元以下的人数占10%,1990年低于301元的人数近20%,即1/5的人还在绝对贫困线下,直到1994年从总的形势和条件看,蒙城项目区已经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国家的旱涝灾害依然频繁,即使项目区的水利工程年年维护得利(该项目区对水利工程已经形成“岁修”制度),亦不可设想具备抗御超标灾害的能力。

目前该区人均灌溉面积已达1.84亩。

通过扩种水稻,发展牧业、养鱼业,并安排适当比例的果桑、蔬菜,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加工业,项目区的经济显然是可以稳步发展的,这是我国目前花钱最少,扶贫效果最好的典型代表之一。

据1995年4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

广东石灰岩地区异地开发移民,每户补助6500~6900元。

假设按此标准计算,蒙城县项目区要花费1.3~1.4亿元之多。

而该项目总投资还不到3000万元。

四、对提高项目区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分析

蒙城县项目区已经显著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主要表现在增加农民家庭收入及其衣、食、住、行等方面。

项目办抽样调查结果如附表1—1、1—2、1—3、1—4所示:

1.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

附表1-1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对比表单位:

年份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名义人均收入

124

109

215

374

501

575

665

647

662

668

743

902

1128

实际人均收入

112

97

186

303

387

418

413

338

335

331

355

383

402

资料来源:

根据199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1995年发表的“统计公报”农村零售物价总指数(1978=100)计算。

2.农民人均收入分组变化。

附表1-2农民人均收入分组变化情况单位:

元、人数百分比

人均纯收入

200~400

401~600

601~800

801~1000

1000以上

19.6

10.5

74.8

3.2

8.7

2.8

25.6

51.1

14

9.3

2.4

27

36.7

33.9

3.就业效果分析。

根据蒙城项目区的特点,其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效果为正值。

单位投资就业机会=项目所提供的就业人数÷

项目的总投资

附表1-3项目提供的就业机会情况

项目区:

年劳动总工日

762.6万个

1178.6万个

劳均年工日

215个

280个

非项目区:

698.2万个

870.6万个

197个

207个

项目区增加:

劳动年多做工日

18个

73个

共多做工日

63.9万个

307.5万个

相当增加完全就业

2147人

10267人

计算结果:

单位投资就业机会=10267(人)÷

18821(千元)=0.55人/千元

4.分配效益,各群体的分析。

附表1-4各群体分配情况单位:

万元

上缴税金

43.2

2.80%

140.91

2.60%

257

4%

324

3.60%

集体提留

178.2

11.50%

382.2

7.10%

199

3.10%

218

2.40%

农民所得

1322.7

85.70%

4869

90.30%

8459

94%

合计

1544.1

5392.11

5980

9001

从上表不难看出,农民收入逐年增加,集体提留逐年减少,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不利于兴办必要的公共和公益事业。

五、项目对提高妇女地位的分析

1.妇女总劳动量变化。

妇女总劳动量变化情况可见附表1-5所示。

附表1-5妇女总劳动量变化情况表

女劳动力数

占总劳力%

妇女年工日(万)

占年总工日%

妇女年

人均工日

比对比区妇女多

17435

49.1

373.1

48.9

214

21100

50

523.3

44.4

248

58

22532

520.5

48

231

67

23447

512

48.4

74

2.项目区妇女受教育情况变化。

项目区妇女受教育情况变化可见附表1-6所示。

附表1-6项目区妇女受教育情况变化表

女学龄

儿童

入学率

女大中

学生

占大中学生%

女成人

受教育数量

占女成人%

占男女受教育%

6120

89

722

45.7

24487

11019

45

7520

94.5

1411

48.1

25493

15295

60

7600

98.7

1800

49.2

26116

19590

75

49.5

8200

99.4

2015

49.8

26674

21339

80

49.7

1.项目区妇女接受技术培训情况。

项目区妇女接受技术培训情况可见附表1-7所示。

附表1-7项目区妇女接受技术培训情况表

培训人数

农民女技术员

女示范户

3501

14.3

39

137

5982

23.47

87

298

9633

36.86

198

518

10547

39.54

294

602

以上各表说明,项目区的妇女积极参与项目各项活动,不仅增长了本身在科学、生产技能、文教卫生等方面的才干,而且为实现项目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对改善和提高项目区农民生产手段的分析

在农业项目社会评价中,分析劳动手段,主要是考察项目对农业生产工具改善的效果,尤其是分析项目建设带来的农业劳动技术装备的变化,分析项目区农业项目生产的机械设备使用状况。

在分析劳动手段效果时,我们主要用新增劳动技术装备率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新增劳动技术装备=年均农业机械设备新增值(马力)÷

年均参加项目农业劳动力人数

其中:

年均农业机械设备新增值,是项目计算期内,新增农业机械设备价值总和与项目计算期年数之商。

计算结果见附表1-8所示。

附表1-8项目新增劳动技术装备情况

新增劳动技术装备率

0.027

0.029

0.032

七、目标农产品贡献量分析

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为主要目标的农业项目,百元投资年农产品(折粮)增量如果低于规定的临界值,一般认为该项目不是十分成功的。

华北平原农业项目评估时,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为主要目标,但“该项目后来事实上变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农村发展项目”(见世界银行评议局1989年4月28日《中国华北平原农业项目执行情况审查报告》第22节,报告编号:

7736)因此,首先应对“目标农产品的贡献”进行分析。

单位投资所增农产品产量指标计算公式为:

百元投资年农产品(折粮)增量=(项目生产期内年平均新增农产品的折粮数量×

100)÷

项目总投资值

1987年:

100元投资年农产品(折小麦)增量=330公斤。

1991年:

100元投资年农产品(折小麦)增量=393公斤

我国1989年规定的临界值为:

折合小麦150公斤/百元投资(农业部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农业区域开发管理办法》,1989年10月)。

八、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分析

据安徽省农业环境监测总站于1992年对项目区所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认定:

1.项目区经过五年治理,五年巩固,农业生态环境趋向好转,农、林、牧、副、渔五业结构与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的改良,社会的需求等因素正处于一个较佳的动态平衡之中。

2.农作物秸秆还田逐年增多,已经达到可归还绝对量的60%左右;

土壤肥力上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由0.96%提高到1.21%,全氮由0.07%提高到0.082%,全磷由0.071提高到0.094%,PH值由8.1~8.4下降到7.7~8.0;

提高了土壤的适耕性,耕层增5~10厘米,抗旱防渍能力增强,改善了农业环境,环境质量趋向良性转化。

3.林木覆盖率由基期的7~9%,提高到12~17%(新增自然植被率,1987年为19.4%,1992年为20.6%,1994年为23.1%)。

4.涡河水质。

据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1986~1990年统计:

涡河COD枯、丰、平水期的最高平均值都在1988年出现,五年最大值为39.20mg/L,和最高超标率100%,最低超标率6.7%;

BOD5各水期平均值和逐年测值范围年际变化小,5年最大值为1990年的15.00mg/L,各年皆超标;

氨氮各水期平均值在后三年有升高趋势。

据地质部门化验,项目区地下水质良好,矿化度低,PH值中性,水位高,水量丰富,是农灌的最好水源,建议逐步扩大井灌面积。

九、项目对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的影响

1.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项目区乡乡有中学,共有普通中学7所(其中高中1所,职业中学2所),校舍由1982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