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0092doc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70860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0092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0092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0092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0092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0092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0092docWord文件下载.docx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0092doc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0092doc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0092docWord文件下载.docx

1.1 目的

为优化我省城市市政工程管线布局,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指导市政管廊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推动新技术的应用,促进地下管线行业技术进步和智能化网络运行管理,编制本指南.

1。

2依据

1.2.1上位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1.2.2 现行规范、标准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50289-98)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50282-98)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50318—2000)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34—2002)

《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5221-2005)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50014-2006)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50028-2006)

《建筑防火设计规范》(50016—2006)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D70-2004)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026。

1-1999)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50395—2007)

1.3 原则

3.1 坚持“三统一”原则

市政管廊应贯彻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三统一”原则,坚持政府统筹主导和市场机制运作相结合,逐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引导城市发展,使基础设施建设从基本适应型向适度超前型发展.

3.2  坚持全面协调的原则。

加强各类工程管线间的统筹与协调,克服各自为政的不利格局;

强化市政管廊与城市规划、环境景观、地下空间利用等方面的协调,实现城市发展的规范和有序,保障城市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3坚持资源节约的原则

市政管廊应从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着手,最大限度地在市政管廊内占用资源和耗用资源等方面实现节约.

1.3.4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在有限的市政管廊空间内,科学规范、优化布局各类工程管线,确保作为城市生命线的各类市政工程管线安全、有序、高效、运行.

3.5 坚持科技先导的原则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先导作用,加快市政管廊的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现代化水平,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1.3.6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

针对不同地区特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建设标准,实现分类指导,将需求与可能相结合。

1.4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江苏省范围内市政管廊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活动.

5一般规定

1.5。

1 定义

市政管廊也称为市政综合管沟,是指设置于地面下、用于容纳两种及以上市政管线的构造筑及其附属设备.

1.5.2入廊管道的种类及选择

城市市政管线主要包括给水(生活、消防)、污水、雨水、再生水、电力电缆、通信电缆、路灯、热力(供热、供冷)、燃气、废物收集管道等.对于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市政管廊纳入何种管道,应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以及管道性质的不同,经过技术、经济、安全以及维护管理等因素综合考虑。

同时,需要深入研究各类管道特点及纳入管廊后对管廊建设产生的影响,确保可实施性。

5.2.1电力电缆、通信电缆

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具有可以变形、灵活布置、不易受管廊纵横断面变化限制的优点,在市政管廊内设置的自由度和弹性较大,且不受空间变化(管道可弯曲)的限制。

所以,在管廊的建设中较易纳入。

传统的直埋方式受维修及扩容的影响,造成挖掘道路的频率较高。

同时,电力、通信电缆是最容易受到外界破坏的城市管道,在信息时代,这两种管道的破坏所引起的损失也越来越大.由于电力电缆对通信电缆有干扰,在管廊内宜布置在两侧,并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5.2。

2 给水(生活给水、消防给水)、再生水管道(中水、雨水利用)

给水(生活给水、消防给水)、再生水管道是压力管道,布置较为灵活,且日常维修概率较高,适合纳入市政管廊.

管道入廊后可以克服管道漏水、避免因外界因素引起的管道爆裂及管道维修对交通的影响,可为管道升级和扩容提供方便。

1.5.2.3 燃气管道

燃气管道是一种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压力管道,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和破坏造成泄漏,引发安全事故。

所以,可以纳入市政管廊。

但由于燃气管道的特殊性,在管廊内必须设置独立的腔室,并不得与高压电力电缆同侧布置,而且应配备监控与燃气感应设备,随时掌握管道工况,维护运行成本较高.

1.5.2.4 热力(供热、供冷)管道

热力管道的特点是要求补偿量大,需设置伸缩器,且自身散热较大,在市政管廊内,会引起管廊温度升高,对电缆安全性不利,需作保温隔热处理后入廊。

热力管道入廊后,可以克服管道直埋易腐蚀现象、延长管道使用寿命,便于维修,减少对周围环境影响;

敷设位置应高于给水管道,如为蒸汽热力管道宜采用独立腔室敷设.

5.2。

5污水管道

有压污水管道可以参照给水管道做法直接纳入管廊。

重力污水管道由于有一定的排水坡度,每隔一定的距离要求设置检查井,污水管道内会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易燃、易爆的气体,影响管廊运行安全,对管廊的埋设深度产生不利影响,大大增加建设费用。

因此,不宜纳入市政管廊。

5.2.6 雨水管道

雨水管道与重力污水管道类似,需要有一定的坡度,每隔一定的距离需要设置雨水收集口,同样,不宜纳入市政管廊。

1.5.2。

7 废物收集管道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达国家在市政管廊的建设中,甚至纳入了垃圾的真空运输管道。

我国在21世纪初开始,逐步在深圳、天津、上海等地推广应用,目前我省无锡等地也在积极应用。

因此,输送生活垃圾的废物收集管道纳入市政管廊将成为可能和未来发展的必然。

1.5.3 等级分类

市政管廊一般分为干线管廊、支线管廊、干支线混合管廊和缆线管廊等形式。

1.5.3.1  干线管廊:

一般设置于机动车道或道路中央下方,主要输送原站管道(如自来水厂、发电厂、燃气制造厂等)到支线管廊,一般不直接服务沿线地区.干线管廊主要纳入的管道为电力、通信、给水、燃气、热力等管道,有时根据需要也将排水管道(大都是污水压力管)纳入在内。

在干线管廊内,电力从超高压变电站输送至一、二次变电站,通信主要为转接局之间的信号传输,燃气主要为燃气厂至高压调压站之间的输送。

干线管廊的断面通常为圆形或多格箱形,管廊内一般要求设置工作通道及照明、通风等设备.

1.5.3.2 支线管廊:

一般设置在道路的两旁,是连接干线管廊和用户的管廊.支线管廊的断面以矩形断面较为常见,一般为单格或双格箱形结构。

管廊内一般要求设置工作通道及照明、通风等设备。

1.5.3。

3 干支线管廊:

一般适用于道路较宽的城市道路,设置于机动车道或道路中央下方.它既能克服干线管廊不宜设置接口的问题,同时又可避免支线管廊多处接口的问题。

应根据功能需要,合理确定管廊断面形式和尺寸,设置工作通道及照明、通风等设备。

5.3。

4缆线管廊:

一般设置在道路的人行道下面,埋深可灵活确定,一般较浅。

主要纳入电力、通信、道路照明等电缆。

缆线管廊的断面以矩形断面较为常见。

一般不要求设置工作通道及照明、通风等设备,仅增设供维修时的工作手孔即可.

6 市政管廊特点

1.6.1 综合性强:

建设市政管廊有利于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将市政管线集中综合布置,构建新型的城市地下智能化网络运行管理系统.

1.6.2 使用寿命长:

市政管廊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可保证“管廊”使用寿命达50年以上,并按规划要求预留各专业管道发展增容空间,做到一次投资,长期有效使用。

1.6。

3 维护方便:

市政管廊内预留巡检和维护保养空间,并设置必需的人员设备出入口和配套保障的设备设施,为管道更换、检修、使用提供必要的保障。

6.4 科技含量高:

市政管廊内外设置现代化智能化监控管理系统,采用以智能化固定监测与移动监测相结合为主、人工定期现场巡视为辅的手段,确保市政管廊内全方位监测、运行信息反馈不间断和低成本、高效率维护管理的效果.智能化监测使管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发现隐患,将危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1.6。

5 安全性能好:

市政管线集中设于市政管廊内,除满足市政管线相互间的安全外,还可抵御地震、台风、冰冻、侵蚀等多种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

管廊内预留适度人员通行空间,兼顾设置人防功能,并与周边人防工程相连接,非常状态下可发挥人防功效。

6.6 环境效益明显:

市政管线按规划需求一次性集中敷设,可为城市环境保护创造条件,地面与道路可在设计年内不会因为更新管道而再度开挖。

同时,各专业管道在市政管廊内可以得到更好的维护和保养,其使用寿命可以大大增加。

管廊的地面出入口和风井,可结合维修管理和城市美化需要,建成独具特色的景观小品.

6.7 营运可靠:

管廊内各专业管道间布局与安全距离均依据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并沿管廊走向,结合防火、防爆、管道使用、维护保养等方面的要求,设置分隔区段,并制定相关的营运管理标准、安全监测规章制度和抢修、抢险应急方案,为市政管廊安全使用提供了技术管理保障。

1.7 术语

7.1市政管廊

在城市地下建造的市政公用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给水、燃气、热力等市政管道,根据规划的要求集中敷设在一个构筑物内,实施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

1.7.2 现浇管廊

采用在施工现场支模并整体浇筑混凝土的方法施工的管廊。

1.7。

3 预制管廊

采用预制拼装工艺施工的管廊.包括仅带纵向拼缝接头的预制拼装管廊和带纵、横向拼缝接头的预制拼装管廊。

1.7.4 排管

按规划电缆根数开挖壕沟一次建成多孔管道的地下构筑物。

1.7.5 投料口

用于将各种管道和设备吊入管廊内而在管廊上开设的洞口.

7.6  通风口

为满足管廊内部空气质量及消防救援等要求而开设的洞口.

1.7.7 管道引出段

管廊内部管道和外部直埋管道相衔接的部位。

1.7.8 集水坑

用来收集管廊内部渗漏水或给水管道排空水、消防给水的构筑物.

7。

9 安全标识

为了便于管廊内部管道分类管理、安全引导、警告警示而设置的铭牌或颜色标识。

7.10普通电缆支架

又名悬臂支架,具有悬臂形式用以支承电缆的刚性材料支架。

7.11 电缆桥架

又名电缆托架,由托盘或梯架的直线段、弯通、组件以及托臂(悬臂支架)、吊架等构成具有密集支承电缆的刚性结构系统之全称。

12  防火间距

防止着火建筑的辐射热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且便于消防扑救的间隔距离。

7.13 防火分区

在管廊内部采用防火墙、防火包等防火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

1.7。

14阻火包

用于阻火封堵又易作业的膨胀式柔性枕袋状耐火物。

1.7。

15  给水系统

指从给水设施将生活给水、消防给水输送到用户的管道系统。

1.7.16 再生水系统

指污水、雨水再生利用水源输送到用户的管道系统。

1.7。

17废物收集管道

指利用负压技术将生活垃圾抽送至垃圾收集站的管道系统。

2.市政管廊规划

2.1 规划编制

2。

1.1 编制原则

2.1。

1 管廊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城市管线综合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

2.1.1.2 管廊规划应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管线综合规划为依据,与各类市政管线的专业规划相衔接,满足市政管线的容量需求和技术要求,充分发挥市政管线服务城市的功能。

2.1.1.3 管廊规划应注重城市地下空间的整体开发利用,与道路综合交通规划相衔接,加强与其它地下空间的统筹协调。

2.1.1.4 管廊应统一规划,分期建设,注重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的协调统一,使得管廊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根据城市的经济能力和发展阶段,确定合适的建设规模。

1.2 编制深度要求

2.1.2.1 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

结合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及发展时序,确定城市管廊系统总体布局;

结合城市交通主干线、市政管线主干线,明确干线管廊布局,形成管廊系统的总体框架;

对干线、支线、缆线、干支线混合管廊的设置原则和区域提出要求。

2.1.2.2详细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依据城市管线综合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按用地单元细化管廊布局。

与相关市政管线专业规划相衔接,确定入廊管道.明确管廊断面形式、道路下位置、竖向控制,并提出规划层次的避让原则和预留控制原则.

2.1.2.3 市政管廊专项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与道路交通及相关市政管线专业规划相衔接,确定城市管廊系统总体布局。

合理确定入廊管道,形成以干线管廊、支线管廊、缆线管廊、支线混合管廊为不同层次主体,点、线、面相结合的完善的管廊综合体系。

明确管廊断面形式、道路下位置、竖向控制,并提出规划层次的避让原则和预留控制原则。

2。

2.4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确定管廊与地铁、地下商业街、地下通道、地下车库、地下广场等城市地下空间的共建方式,并提出平面布置、竖向控制及交叉处理原则。

2.2  系统布局

2.2。

1一般要求

各城市可根据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市政管廊建设区域,优化方案。

对于地下管道敷设矛盾突出、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可以进行较大规模的建设,但应从前期决策、规划设计到建设实施作出详细论证。

暂无条件建设的城市,也应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先在重点地段进行试点建设,逐步推广。

2.2.2 适建区域

2.2.2.1城市新区:

新建地区需求量容易预测,建设障碍限制较少,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高起点、高标准地同步建设市政管廊。

2.2。

2.2 城市主干道或景观道路:

在交通运输繁忙及工程管线设施较多的城市交通性主干道,为避免反复开挖路面、影响城市交通,宜建设市政管廊。

2.2.2.3重要商务商业区:

为降低工程造价,促进地下空间集约利用,宜结合地下轨道交通、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等地下工程同步建设市政管廊。

2.2.2.4 旧城改造:

在旧城改造建设过程中,结合架空线路入地改造、旧管道改造、维修更新,尽可能建设市政管廊。

2.2.2.5 其它区域:

不宜开挖路面的路段、广场或主要道路的交叉处、需同时敷设两种以上工程管线及多回路电缆的道路、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选择。

2.2.3平面设置

2.2.3.1平面布置

管廊平面线形宜与所在道路平面线形一致,平面位置应考虑与建筑物的桩、柱、基础设施的平面位置相协调。

为了减少工程投资,节约道路下方地下空间,管廊均考虑布置在道路的单侧。

同时,在道路建设时预留足够的进入地块的各类管道过路管。

2.2.3.2 管廊在道路下位置

干线管廊一般设置于机动车道或道路中央下方,一般不直接服务沿线地区.

支线管廊一般设置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纳入直接服务沿线的各种管道。

缆线管廊一般设置在道路的人行道下面。

干支线混合管廊可设置于机动车道、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方,可结合纳入管道特点选择敷设位置。

2.2.3.3 平面间距

管廊与工程管道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表2。

9的规定。

干(支)线管廊与邻近建(构)筑物的间距应在2米以上,缆线管廊与邻近建(构)筑物的间距不应小于0。

5米.

2.2。

4 竖向控制

2.2.4.1覆土厚度

管廊的覆土厚度应根据设置位置、道路施工、行车荷载和管廊的结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

考虑各种管廊节点的处理以及减少车辆荷载对管廊的影响,兼顾其他市政管线从廊顶横穿的要求,管廊顶部覆土厚度一般为1.5—2。

0米。

缆线管廊一般设置在道路的人行道下面,覆土厚度一般不宜小于0.4米.

2.2.4.2竖向间距

管廊与工程管线及其他建(构)筑物交叉时的最小垂直间距应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表2.2.12的规定。

2.2。

3交叉避让

管廊与非重力流管道交叉时:

其他管道避让市政管廊。

管廊与重力流管道交叉时:

应根据实际情况,经过经济技术比较后确定解决方案。

管廊穿越河道:

一般从河道下部穿越.

3附属设施布局

2.3.1 种类

管廊附属设施种类包括三大类:

附属用房,如控制中心、变电所等。

附属设施,如投料口、通风口、人员出入口等。

附属系统工程,如信息检测与控制系统(包括设备控制系统、现场检测系统、安保系统、电话系统、火灾报警系统)、排水系统、通风系统、照明系统、消防系统等。

2.3.2 设置要求

2.3.2.1 总体要求

按照规范设立防火分区,以防火分区为单元设置投料口、通风口、人员出入口和排风设施。

各类孔口功能应相互结合,满足投料间距、管道引出的要求,同时需满足景观要求。

除缆线管廊外,其他各类管廊应综合考虑各类管道分支、维修人员和设备材料进出的特殊构造接口要求,合理配置供配电、通风、给排水、防火、防灾、报警系统等配套设施系统.

2.3.2。

2 附属用房规划要求

附属用房应邻近管廊,其间应有便捷的联络通道。

附属用房可以采用地上式或半地下式建筑,但其功能必须满足管廊使用要求,同时满足通风、采光等建(构)筑要求,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2.3。

2.3  附属设施规划要求

管廊投料口、通风口、人员出入口的设置位置和大小应满足管廊内所敷设管道的下管要求,均匀分布,有防火分区时,每个防火分区应分别设置,宜在防火分区的中段。

投料口位置应靠近设备及大管径管道安放处,尺寸以满足设备最大件或最长管道的进出要求为宜。

通风口应注意与地面建筑物、构筑物、道路之间的关系,使之与周围协调.

人员出入口应开启方便,宜兼具采光功能、均匀分布.

具备人员出入条件的投料口也可作为人员出入口.

3.2.4 附属系统规划要求

1 信息检测与控制系统

按照可靠、先进、实用、经济的原则配置管廊附属设备监控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安保系统、配套检测仪表、电话系统。

管廊设备监控系统:

应能反映管廊内各设备的状态和照明系统的实时数据,同时具备管道报警、通讯等功能。

采集的信息包括温度、湿度、氧气浓度、易燃易爆气体浓度等;

集水坑的水位上限信号、开/停泵水位;

爆管检测专用液位开关报警信号;

通风机、排水泵、区段照明总开关工况;

投料口红外报警装置报警信号。

管廊火灾报警系统:

报警装置可选择烟感报警器或缆式报警器,但应保证其安全可靠,具备报警功能.

管廊安保系统:

投料口应设置探测器报警装置,其信号能通过控制器送入控制中心监控计算机,产生报警信号.

2 排水系统

为排除管廊内积水,管廊应有一定的坡度,其坡向宜与道路、周边地势坡向一致.管廊最低点处应设集水坑,廊底应保证一定的横向排水坡度,一般为2%左右.

积水收集到集水坑后应通过泵提升入就近雨水管内,条件许可时可重力排入附近水体,但必须有可靠的水封装置。

3 通风系统

管廊应有通风装置,以便换气散热。

干线管廊或干支线管廊宜采用机械通风,在两个风机之间设进气孔进气。

进风孔应设在能够形成空气对流的位置,可利用管廊出入口作为进风孔。

支线管廊可以采用自然通风。

4照明系统

管廊内可采用自然采光或人工照明。

绿地下的管廊上部宜采用自然采光。

5消防系统

管廊应按照规范设置防火墙,同时安装室内消火栓,并在人员出入口处配备干粉灭火器。

当有管道穿过防火墙时,应按照防火封堵相关规范或技术规程执行。

3.市政管廊工程设计

3.1总体设计

3.1.1总体设计应符合规划的要求,管廊的分类或形式根据规划及功能确定。

3。

2 总体设计应确定管廊的断面形状、分室状况、断面大小、附属设施等特征要素。

3.1.2.1 断面形状与施工方式有关,采取开挖浇筑工法的多为矩形结构,采用盾构工法一般为圆形结构。

1.2.2管廊分室状况应考虑管道之间的相互影响,以保证管廊运行安全,并满足接出、引入、分支等要求。

3.1.2.3断面大小主要取决于管廊的类型、地下空间的限制、入廊管道的种类与数量,宜保证管道的合理间距、人员通行巡查和管道维护、相关设备的布置,并考虑管道扩容需求等。

3.1。

4各类孔口等附属设施平面布置根据管廊的分类形式、规范要求、周边环境条件等综合考虑确定。

3.2主体工程设计

3.2.1主体工程设计应满足收纳管线种类、数量、规格等要求。

2主体工程设计应包含平面设计、断面设计、附属设施设计等。

3.2.3  平面设计

3.2.3.1 平面中心线宜与道路中心线平行,一般不宜从道路一侧转到另一侧.

3.2。

2当市政管廊沿铁路、地铁、公路敷设时应与其线路平行。

如必须交叉,宜采用垂直交叉;

受条件限制,可倾斜交叉布置,其最小交叉角宜大于30度。

3.3 穿越河道时应选择在稳定河段,埋设深度应按不妨碍河道功能和管廊安全的原则确定。

在一至五级航道下面敷设,廊顶应在河底设计高程2米以下;

在其他河道下面敷设,廊顶应在河底设计高程1米以下;

 

当在灌溉渠道下面敷设,廊顶应在渠底设计高程0。

5米以下。

3.2。

3.4 对于埋深大于建(构)筑物基础的市政管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应按下式计算,并不得少于2。

5米。

 式中 

―管线中心至建(构)筑物基础边水平距离(m);

  

―管线敷设深度(m);

    

―建(构)筑物基础底砌置深度(m)

   

―开挖管沟宽度(m)

  

―土壤内摩擦角(°

3.5 市政管廊最小转弯半径,应满足市政管廊内各种管线的转弯半径要求.

2.3.6 干线、支线市政管廊与相邻地下构筑物(管线)之间的最小间距应根据地质条件和相邻构筑物性质确定,且不得小于表3—1规定的数值。

表3-1 干线、支线市政管廊与相邻地下构筑物(管线)之间的最小间距

施工方法

相邻情况

明挖施工

非开挖施工

管廊与地下构筑物(管线)之间的水平间距

不小于1.0m

不小于管廊外径

管廊与地下构筑物(管线)之间的垂直间距

不小于1。

0m

0m

2.3.7干线、支线管廊应设置投料口、通风口,其外观宜与周围景观相协调。

投料口、通风口等露出地面的构筑物应有防止地面水倒灌的设施。

1  投料口应兼顾人员出入功能,投料口最大间距不宜超过400米.投料口净尺寸应满足管线、设备、人员进出的最小允许限界要求。

2 通风口净尺寸应满足通风量要求.

2.3.8干线接支线、支线接支线、支线接用户节点设计应综合考虑管线的种类、数量、转弯半径等要求。

3.2。

4 纵断面设计

1管廊的覆土厚度宜满足管廊内管线从管廊顶部穿出、管廊外管线从管廊顶横穿、以及管廊顶设置通风风道的要求。

3.2.4。

2管廊纵断面最小坡度需考虑廊内排水的需要,纵坡变化处应综合考虑各类管线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