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文档格式.docx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如何建设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
7.高职院校应如何加强实训、实习的教学?
8.如何理解“加强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
9.高职院校应如何体现课程的高职特色?
10.“四平台八模块”课程模式是什么?
11.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什么?
12.“13X”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什么?
13.“311”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是是什么?
1.如何理解“高等职业教育”?
答:
(1)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2)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
(3)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4)高等职业教育要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5)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6)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
(7)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是针对区域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是工学结合。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三个关键环节是实验、实训和实习。
(4)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5)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1)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2)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
(3)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4)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5)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50%以上。
(6)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7)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1)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2)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
(3)选择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
(4)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点。
(5)形成国家、省、学校三级专业建设体系,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6)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
(7)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90﹪以上(江苏省标准)。
(1)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2)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加强课程建设,建设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
(5)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6)加强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
(7)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1)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2)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行业企业一线定期实践制度,系统掌握业务技术流程,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大量聘请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比例。
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4)建立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完善老中青三结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
(5)加强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建设一批“双师”结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1)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学分)的50%以上。
(2)企业参与、系统设计实践教学,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等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
(3)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车间、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
(5)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升教学效果。
(6)搭建校企互动信息化教学平台,探索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课堂和企业兼程教师在生产现场远程开展专业教学的改革。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3)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加强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5)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6)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7)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但不是岗位技能至上,不能理解为“只要有某项技能,其他可以不考虑”。
(1)课程改革要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基本取向,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
(2)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企业专家的主导作用。
(3)课程标准要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4)课程体系要以工作体系为基础,课程结构要以工作结构为逻辑。
(5)课程内容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
(6)课程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创设真正工作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
(7)课程评价要以多样化为特征,兼顾形成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兼顾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
第二部分镇江高专内涵建设解读
我校基于“能胜岗+能转岗”的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四个明确”(即明确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高教性”;
明确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教育理念;
明确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对接;
明确职业能力与基本素质能力有机衔接)的要求,于2009年研究确立了“四平台(Flat)八模块(Module)”(简称4F8M)高职课程模式。
如图1所示
图1.“4F8M”高职课程模式结构图
“基本素质教育平台”下的2个课程模块是为了有效传递社会政治思想,突出价值观教育,实现课程的“学历性”、“人本性”和“政治性”特征,提升所有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基本能力。
这些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是学生从事任何职业所必需的,是学生掌握行业通用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迁移性,对人的终生发展影响深远,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
“职业能力培养平台”下的3个模块是为学生从事职业岗位奠定必备的专业知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出专业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相关职业能力。
“行业通用能力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主要是提高学生岗位变化后的适应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主要是直接针对就业岗位,满足学生的即时就业需要。
使学生做到行业通用能力要“精”,专业核心能力要“强”,专业拓展能力要“会”。
“素质拓展平台”下的“素质拓展课程模块”是开设与专业相关的一些基础学科与周边学科知识,既与专业的知识或技能有一定的联系,又是相对独立的学科。
将这样一些课程内容告知学生,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虽然学生就业时不一定立即用得上,但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和身心发展有所帮助。
“综合能力提升平台”下的“综合实训模块”和“创新实践模块”是通过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实施的,是在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应用操作教学与训练,是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是毕业前的“实战演习”,是在“工作过程”的学习中实现技能、知识与价值观的系统整合,学习行为由局部经验的习得升华为职业综合能力的获取。
11.我校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什么?
我校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基于“4F8M”课程模式构建的,由三大模块构成:
根据专业大类对应行业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行业通用技术技能,将行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形成行业或专业大类(专业群)的通用能力课程模块。
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做到“精”;
根据岗位核心能力,参照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确定由5-8门课程组成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
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做到“强”;
根据发展岗位要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确定由5-8门课程组成的专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
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要求做到“会”。
如:
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面向就业岗位是电气设备装配岗、电气系统调试维护岗、电气产品质检岗、电气设备维修岗、电气系统设计与应用岗,其拓展岗位是基层生产管理岗(生产班(组)长)、电气技术管理岗、电子产品装配岗等,经分析有50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将之归纳成10-13项职业能力,把职业能力转换成行业通用能力课程9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6门,专业拓展能力课程6门。
(如图2所示)
图2.电气自动化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我校“13X”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4F8M”课程模式构建的,即“一条主线,三个层次,X个模块”(如图3所示)。
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将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与教学内容接轨,将职业资格认证所要求的应知应会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特别是各项职业技能证书能力考核的内容,均安排在教学计划的实践项目中解决,使学生在完成有关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后,即可顺利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并取得证书。
图3.“13X”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图
一条主线”,是指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展开,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体现了“能胜岗+能转岗”要求;
“三个层次”,是指把实践教学活动分为专业基础技能、岗位技能、综合创新能力等三个逐渐递进的能力层次,确保能力训练的递进和提高;
“X个模块”,是指实践教学包含多个课程模块:
行业通用技能模块、岗位核心技能模块、岗位拓展技能模块、技能竞赛模块、综合实训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综合社会实践模块等。
各专业根据实际确定具体实践模块数量。
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如图4所示。
图4.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37”实践教学体系示意图
实践教学体系系统化、多层次、模块化,使基本技能掌握、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梯度推进。
使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生硬到熟练再到自如、由单项到综合,体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应用的逐步深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就业后胜任岗位快、岗位变化转岗能力强。
13.我校“311”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是什么?
我校“311”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是基于“4F8M”高职课程模式构建的。
“3”是“三元一体”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基本能力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课程模块,是根据学制和高职特色进行文化素质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设计,切忌“多而滥”,要求“少而精”;
两个“1”分别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以及“通过浓郁校园文化氛围培养人文修养和职业素养”。
如图5所示。
图5.“311”文化素质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