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解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9749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解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解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解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解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解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解读Word格式.docx

《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解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解读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解读Word格式.docx

这些成就使他于1991年获得了约翰·

贝茨·

克拉克奖。

他还创建了新经济地理学帮助我们理解农村的衰退和城市的增长。

据此,2008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其获奖声明及授奖评语中说,贸易模式和区位一直是经济争论中的关键问题。

自由贸易与全球化会带来什么影响?

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克鲁格曼构建了一套全新理论来回答这些问题。

他也因此整合了经济研究中先前完全互不关联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这两个研究领域,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新理论[1]。

事实上,克鲁格曼的经济思想并不局限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学,他在国际金融、货币危机、汇率变化与萧条经济学领域也有着突出的贡献。

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创性,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具体现实问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他的货币危机理论(克鲁格曼曾先后提出了第一代、第二代、第四代货币危机模型和著名的“三元悖论”)成功预言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并对危机的形成以及本质上的制度缺陷给予了解释。

数年后他断言美国乔治·

布什政府的经济和外交政策终将引发严重经济危机,2008年由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的大规模、世界性的

1克鲁格曼学术生涯简介

保罗·

克鲁格曼(PaulKrugman),1953年出生于纽约,1977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先

后在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任教,2000年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任经济与国际事务教授。

1982—1983年,在白宫担任经济顾问。

从1999年起,克鲁格曼开始给《纽约时报》撰写专栏文章。

他撰写和编辑的经济类书籍有20多本,经济类论文超过200篇。

他的文笔清晰流畅,深入浅出,能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讲述严肃的经济学问题,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大众经济学家。

克鲁格曼是主流经济学派的追随者和代表者,是萨缪尔森和索罗的好友。

但同时,克鲁格曼又是一位创新者,敢于向任何传统理论开战。

他所创建

收稿时间:

2008-11-18;

修回时间:

2009-02-1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

40535025)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编号:

2007JJD790124)联合资助。

364经济地理第29卷

金融危机,对此断言又是一次有力的佐证。

正是克鲁格曼重视解释现实问题,且其模型研究和现实拟合度较好,使得他成为知名度极高的“通俗”经济学家。

他目前担任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咨询顾问,对这些国家如何利用公共政策手段应对世界经济波动给予指导。

如他的汇率变化理论[2]研究了汇率在目标区内变动的特征,当汇率在中心汇率上下一定幅度内波动时,政府不予干预,当汇率接近浮动上下限时,政府才出面干预。

他的萧条经济学理论(1996年出版专著《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在否定东亚奇迹的经济成就后,指出当前经济的普遍问题是需求不足,并强调重视克服需求不足问题。

而治理萧条的办法,对于富国而言应利用利率杠杆,对于穷国而言应放弃固定汇率,要改善对银行的监管,而且在出现危机时政府必须果断地实施紧急管制。

克鲁格曼对学术研究执着、大胆。

成名后,他要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说、参加研讨会、会见各式各样的人。

但是面对荣誉和金钱,他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潜心于学术研究。

克鲁格曼性格刚直,不附和权贵,敢于直言社会不公,有着一个学者的社会良知。

其2007年新作《美国怎么了?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

[3]知》,阐述了1970年代以后美国不断加剧的两极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模型是在其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与区位有关的运输成本,发现了经济活

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特点,从而弥补了传统经济地理学对空间集聚难以数理模型化的不足,“重新发现

[5]

了地理学”。

其“中心—外围”模型阐述了在规模收益递增(increasingreturnstoscale)、运输成本和劳动流动的相互作用下,基本条件原本相同的两个区域是如何最终演变成工业区的中心和农业区的外围的,揭示了不同贸易成本下引致的不同的区位格局和动态演化(即当运输成本很低或很高时,集聚不会产生或不可持续;

只有当运输成本足够低、制造业差异化产品种类足够多、制造业份额足够大时,互为投入—产出联系的厂商之间的前后向联系效应最强,集聚才可以发生并持续下去),进一步从贸易视角打开了“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这个黑箱。

2.2从规模收益递增、要素流动和运输成本分析空间集聚

收益递增机制是经济地理尤其是空间集聚中

收益递增在许多层最重要的机制。

克鲁格曼认为,

一些特定行业次上影响经济地理。

在最低层次上,

的区位(如汽车在底特律、芯片在硅谷),很明显反映的是被“锁定”的转瞬即逝的优势。

在中等层次上,城市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收益递增现象。

在最高层次上,整个地区的不均衡发展可以是由累积过程驱动的,这些过程又是根植于收益递增的[6]。

低层次的收益递增带来产业地方化,高层次的收益递增带来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

集聚是经济地理学经典的研究领域,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

为什么会产生集聚?

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从许多影响因素出发对此问题进行

“集聚源于集聚经济了定性或定量论述,但大多有的获得”这类循环解释的嫌疑。

事实上,集聚经济是

经济活动因集聚在一起而获得了平均成本下降的好处,无论是经济活动在同一个企业内部集聚而获得的内部规模经济,还是不同企业集聚而获得的技术外部经济和金融外部经济,都是一种规模收益递增,也就是说集聚相当于空间上的规模报酬递增。

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是引起经济地理差异的关键因素。

运输成本的存在引起商品价格差异,进而造成工人名义上和实际上的工资差异,引起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规模收益递增(包括市场的规模经济)使这种差异和流动持续下去,进而决定贸易在哪里发生。

克鲁格曼在规模收益递增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就抓住了引起经济地

分化和社会不公,并警醒世人不要冷漠对待社会经

济不平等问题,以免错失改革良机。

2克鲁格曼对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贡献

2.1从贸易理论进入区位理论

2.1.1从贸易角度阐述了地理区位的作用。

早在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

俄林(B.G.Ohlin)在其名著《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andInternationalTrade)》一书中就明确提出需要更好地理解地理区位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他强烈倡导区域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之间进行更密切的合作。

在1966年该书的修订版中他又提出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交叉融合的观点,认为国际贸易理论是接近于区位理论的,区位理论比国际贸易理论更为广泛,贸易理论的一大部分可以看作是区位理论的一小部分[4]。

但直到1980年代,随着计算机批处理复杂系统能力的发展及经济理论的进步(尤其是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发展),克鲁格曼才将以上观点进一步延伸拓展,以此来解释经济活动跨空间分布的现象。

2.1.2从贸易视角构建了经济地理区位演化模型。

第3期李小建,李二玲:

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365

理差异的关键点。

基于以上三个关键因素的分析,克鲁格曼建立了空间集聚模型。

在模型中,克鲁格曼克服了长期

以来困扰主流经济学空间集聚模型化的技术难题,

“冰山”以规模收益递增为前提假设,以萨缪尔森的形式简化运输成本,以动态模型考虑要素流动问题,巧妙地实现了将空间收益递增等要素的计量分析。

这种对空间经济问题的分析,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

2.3从历史、预期和路径依赖解释区域发展路径2.3.1区域发展具循环累积与路径依赖。

克鲁格曼在解释空间集聚时发现产业的集聚具有自增强机制,是一种动态的累积过程。

初始的微小优势经过累积和路径依赖被放大,打破原有的均衡形成地方产业,地方产业的形成又增强了本地的集聚力,这种循环的关系使业已形成的产业模式锁定。

因此,区域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

比如当一国或一个地区不论何种原因,取得了外部规模经济后,即使已不再拥有比较优势,该国或该地区仍然能够维持其先期获得的竞争优势地位。

2.3.2历史与偶然事件对区域产业的最初区位产生深远影响。

既然区域发展具有路径依赖与自增强机制,那么最初的集聚和累积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对此,克鲁格曼特别强调历史和偶然事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认为,在许多层次上(从最小的集聚层次到最大的层次),历史和偶然事件都对生产的区位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一个小小的历史偶然事件,可使一个地区成为工业中心的一部分,另一个地区成为初级产品为主的外围区;

某些并无什么特色的区位,却成为千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这些都是对历史依赖的有力证据[6]。

2.3.3预期在区域发展演变中具特殊作用。

克鲁格曼在强调历史偶然性的同时,认为区域发展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个“自我完成的预期”。

在区域经济变迁的过程中,路径依赖和锁定会使一个区域生产的地理结构长期没有变化,但潜在条件的累积变化可能导致突变。

突变的方向是不确定的,不仅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还会受到预期的作用。

如果某种原因使得每个人都认为某个地区会发展为中心,并根据这个信念采取行动搬迁到那里,并且这种搬迁迅速发生,预期就会成为自我完成的预言[6]。

相反,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商人和工人对一个地区的前景变得非常悲观,这种悲观也可能变成自我证实的结果。

2.4以量化模拟研究区际关系

2.4.1揭示了城市之间等级体系形成的自组织原理。

无论是地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克鲁格曼认为各层次的收益递增、要素流动、消费者多样化的偏好相互作用会自发产生多中心的城市等级关系。

他在《自组织经济》一书中,运用自组织理论对城市等级体系进行了量化模拟。

高人口区域具有吸引力因为它们具有丰富的差异化商品选择机会。

企业有移向高人口区域的激励,因为他们也能减少运输成本,同时从规模经济中获益。

一个自增强过程就产生了,人口往城市迁移产生更大的规模经济,从而更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

“集聚产生集聚”,引发了

“选择”;

而微观群组的选择,在经济体系规模持续

收益递增的内在规定性作用下,“自下而上”地“从不稳定”最终演化出宏观上新的“有序”的多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包含许多不同等城市空间结构[7]。

级行业的经济体的增长,会自发形成城市等级体

系。

在这个层级体系中,与较低级别的城市相比,较高级别的城市包含更多的行业种类[5]。

新城市诞生、厂商重新定位、现有城市合并等过程使城市体系的演化在空间和行业结构上具有自组织性。

2.4.2对区域之间不平等发展进行模型解释。

在中心—外围模型的基础上,克鲁格曼创建的国际专业化模型还解释了区域间差异化发展问题[5]。

在国家层面,商品可以在国家间贸易,但由于国界的存在,人口不能流动,因此人口意义上的集聚不会发生。

然而,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效应会导致特定产业向几个国家集聚,导致制造业在国家间的非均衡分布,随之就会出现工资率和生活水平不平等的可能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可以通过降低性。

由此可见,

商品和人口的流动壁垒来缩小区域间的收入差距。

2.4.3对区域之间产业扩散进行模型解释。

克鲁格曼创建的多国多产业模型[5]阐述了工业化进程中不同的产业在国家间的扩散过程。

模型发现,各国专业化发展的典型模式都是先生产某些产品,然后再把这些产业让渡给紧随其后的国家而向“高级产业(upscale)”转移。

比如,对于劳动密集度不同的产业来说,假设最初国家A集聚了所有的产业,高工资导致产业重新选址,劳动密集度最高的产业最先离开国家A到国家B或国家C扎根,后转移的产业(即劳动密集度较低的产业)比先转移的产业能够更迅速地进入别国,这是因为先转移的产业形成了前向和后向关联,从而便于其他产业厂商的进入。

这也解释了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现象。

366经济地理第29卷

3克鲁格曼创新研究对经济地理学的启迪

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其他诺贝尔奖一样,对研究成果的原创性有很高的要求,即要求有革命性的发现。

这种发现能够革命性地改变我们的思路,对人类有重大贡献。

克鲁格曼的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的成果作为获奖的两个重要发现之一,已经证明其具有重大原创意义。

他的这种革命性贡献背后,是其与范式和方法。

传统经济地理学不同的研究思路、3.1研究视角:

宏观微观兼顾

前已述及,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思想与国际贸易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被认为是其国际贸易理论的拓展[8]。

在解释为什么经济活动会在空间上集聚时,克鲁格曼没有满足于人们关于集聚带来企业之间技术上相互溢出从而使相关企业受益的观点,而是借用并发挥了俄林联系区位理论和国际

建立了国际贸易与产业集贸易理论的研究思路[4],

聚的数学模型。

克氏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尤其是相似国家同类产品的贸易,代表了这些国家根据规模收益递增原理而发展专业化的结果,与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关系不大。

假设市场环境为不完全竞争,在规模经济和收益递增的驱动下,产出规模扩大带来生产成本下降。

各国通过发展专业化和贸易,提高其收益[9]。

将这种国际贸易新理论拓展到区域层面,克氏引入了“金钱外部性”(pecuniaryexter-nalities)概念(供给与需求联系概念),认为,以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为纽带的“金钱外部性”带来的集聚力量可以使初始状态完全相同的地区,由于某种“扰动”,而最终实现集聚的“差异”状态[8]。

从以上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克鲁格曼的研究视角从两方面融合着不同的尺度。

一是沿着规模经济和收益递增的研究脉络,他由国际层面对国家专业化的研究推延到国内区域层面的产业集聚研究;

二是在以上两类研究中,他均关注了单个企业的经营偏好与企业群体效应。

这也许可以启示我们,立足宏观视野的经济地理研究,可以使我们远观森林;

而在微观层面的精细研究,又使我们近察树木。

两者结合,优势互补,弱势互避,更有利于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构建。

3.2研究范式:

规范分析

上个世纪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化,伴随着不同研究范式的更替。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包括了个体动机与地理区位的关系。

在构建理论时基于理性人假设,十分重视微观均衡分析。

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具有以问题为导向的实用主义特点(解决企业选址

问题),故把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描述作为观察重

这种研究范式一直延续到之后的区位论和区域点。

科学研究之中。

1960年代的数量革命,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

克鲁格曼的研究,则承继杜能及主流经济学的规范研究范式,重视理论的演绎,强调以精练的模型来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个体理性动机,强调在理论演绎的基础上进行计量分析,即计量分析是对理论假设的检验,但理论假设并不直接来自计量研究[10]。

基于该研究范式,他将不完全竞争、规模收益递增和运输成本纳入空间分析之中,将产业集聚的个体理性动机归结为规模收益递增,设计出解释集聚形成的区域模型(中心—外围模型)、城市模型(城市层级体系演化模型)和国际模型(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模型)。

与克鲁格曼等相对应,地理学家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受政治经济学和结构主义的影响,强调从社会、政治和文化角度解释经济地理现象[11]。

这种思想及其研究成果逐渐成为国际地理学界的研究主流,在解释特殊背景下的经济地理现象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尽管本世纪以来地理学家与经济学家分庭抗礼一段时间后,开始了互相借鉴和交流,但目前国内外地理学家中,还是很少人接受主流经济学家的研究范式。

我们有必要冷静思考,在特殊经济地理现象的背后是否存在一般性的解释?

如果承认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承认,我们长期远离了能够产生一般性解释的规范范式的经济地理学研究。

真正科学的研究,应该在关注结构主义以及“多维转向”的同时[12],同样关注主流经济学家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结论。

3.3研究方法:

重视计量

克鲁格曼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十分注重建构清晰、严谨、精致的模型。

首先,他根据所研究问题,在对相关前提条件进行简化之后提出假设。

接着,基于这些假设,他按照经济学原理,对研究对象的经济行为进行十分严谨的分析。

因此多数观点伴以严格的数学证明。

如果简化假设基础上的抽象分析与实际有出入,再对这些假设条件进行修改。

如在

城市集聚时,为了建立向心力和离心研究工商业、

力相互作用下的一般均衡模型,克鲁格曼利用了四种技巧:

用于解释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D-S模型”、用于衡量运输成本的“冰山模型”、用于描述历史和偶然事件带来的地理空间结构的特定动态演化(adhocdynamics)”方法以及研究空间自组织

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与经济地理学发展367

形成的“计算机模拟”方法。

有人分析了近3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情况,认为经济学研究在不断走向深入和精细。

西方现代经济学已被人称作是硬科学,它具有所有被称之为科学的一个根本的共同特征:

一个命题及其证明可被重复试验,可以证伪。

这也正是克鲁格曼及其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研究风格。

它之所以十分注意模型分析,就是要用数学语言来严谨地说明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

它将许多过去地理学所熟悉的经济活动空间格局思想(如集聚/分散、吸引/排斥、向心力/离心力相互作用等)以实在和精细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些应该是地理学,尤其是一些还没有经过数量革命和严格科学训练的地理学家所值得认真学习的。

当然,这不是要我们非要在研究中搬用数学公式或数学符号,而是养成严谨的分析方法,争取使一些分析结果具有同等条件下的可重复性[13]。

际贸易上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仅进一步在学术上承认了克氏在经济活动区位上的研究具有重要开拓意义,而且,在世界学术界第一次宣告经济活动的空间性或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学中占据

通过诺贝尔奖本身及其相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时,

关的媒体宣传,它也使社会大众进一步认识了经济

地理学学科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当然不等于说经济地理学家,尤其是地理学背景的经济地理学家可以自我陶醉其中。

十分清楚,来自地理学家的经济地理研究与经济学家还有一定的不同。

相关研究如何真正得到全社会普遍认可,还需要学者们共同努力①。

我们要使经济地理学实实在在为经济社会提供多维度的服务,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经济地理现象作出科学精细地解释。

4.2对经济地理学范式方法的影响

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创新研究对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本土化的研究范式局限:

这些研究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表达,很难登上国际学术交流的主流平台[15]。

第二,它使我们进一步明确我们所了解的来自于西方地理学家的所谓的主流经济地理学,仅仅是世界范围内地理学研究的一部分。

在它之外,还存在着同样十分有生机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地理学。

在西方发达国家之外,还存在其他不同的研究范式。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以下影响:

第一,促使引入相关学科理论。

近20年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进展,与整个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大背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

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中不完全竞争、收益递增和多重均衡等模型分析,得益于诸多经济学家的贡献。

第二,促使合理使用模型与计量方法。

在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构建中,在注重定性和定量两者相结合的同时,应该考虑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地理学科性质,强调在合适的场合使用科学方法和计量方法。

复杂的地理事物难以概括出定律、公理,但通过模型的重建,可以凝练出相对共性的观点,促进地理理论的不断完善[12]。

4.3对经济地理学发展方向的影响

随着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奖,是否会把经济地理学发展拉向主流经济学方向?

目前西方学术界

4克鲁格曼获诺贝尔奖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影响

4.1对经济地理学社会地位的影响

尽管克鲁格曼对经济活动空间集聚进行了富有说服力的理论阐述,但是他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地理学家的很好认同。

地理学家批评他的模型分析过于简单,很难具体应用于实证研究;

分析中对社会政治因素考虑不够;

重视市场规模经济同时忽视了

“新经济地技术的影响等。

甚至地理学家对其使用

理学”名词也颇有非议。

但是争论本身,必然引起学界关注,从而也助于其学科地位的提高。

正如克鲁格曼与藤田昌久对话中谈到的那样,经济学家使用“新经济地理学”并开展相关研究是很有建树性的,至少它吸引了传统地理学家的关注,使人们发现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在理解和对待经济空间上是如此不同[14]。

不仅如此,地理学家在与经济学家的交流对话中,开始逐渐认识经济学家从独特视角对经济地理学的贡献,逐渐认可其经济活动空间格局一般性解释的科学意义,认可其在经济空间预测的特殊作用。

从另一个侧面看,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关于经济空间的研究贡献,逐渐得到主流经济学家的认可。

从而有助于逐渐改变经济学忽视空间的传统,有助于把经济活动空间研究拉入经济学的主战场。

尤其是2008年克鲁格曼以其在经济活动区位和国

①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家的成果不断得到国家决策层面的重视。

如陆大道先生的“点轴理论”被用于指导国家空间规划,一些地理学家关于主题功能区的思想被政府采纳,等等。

但是,经济地理学家被社会的普遍关注程度与经济学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368经济地理第29卷

的反应似乎并不支持这种判断。

地理学家对经济活动区位作为经济学诺贝尔奖授予的主要贡献之一的反响并不十分热烈。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地理学家会一意孤行,死死固守现行的研究思路,坚持现行的发展方向。

由此带来的是,不同观点交融会进一步加强。

上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中,曾有不少不同观点的交流融合。

新世纪伊始所开始的经济学与地理学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上的实质性交流[13],将会不断为该学科注入新的研究观点和方法。

从事经济地理学的学者们,不管来自于地理学还是来自经济学,均会有更开阔的思路,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技能。

人们不会过分强调哪一种研究方法是正确的哪一种是错误的,而会发现多种方法均有其正确性,均有其适用的范围。

然后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

与此相关联,经济地理学前瞻性研究成果有望逐渐增多。

过去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多侧重于对已有地理现象(事实)的描述和解释。

预测性或前瞻性成果不多,尤其是缺少像经济学那样可以经常推出在解决现实重大问题上的大型政策指导性研究成果。

与此相比较,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些结果,则表现出预测性特点。

与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交流或进一步地与主流经济学的交流,会带动经济地理学向此方向努力。

综合多种观点的经济地理学,或称统一经济地理学,将可望成为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