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年春季学期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9112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年春季学期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最新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年春季学期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最新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年春季学期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最新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年春季学期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最新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年春季学期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年春季学期文档格式.docx

《最新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年春季学期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年春季学期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年春季学期文档格式.docx

评议评语

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动手、动口,注意矫正反馈,注重双基训练。

2017.2.28

蓝广平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一、引入新课

1.教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

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1)教师:

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

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

分的结果是怎样?

(4)指导算式的写法。

板书,20÷

4=5

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4=5

被除数除数商

小结: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

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

教科书第19页的做一做的第1、2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20—21页练习四的第4—6题。

语言幽默风趣,将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的传授,能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双基落实,效果大为显著。

2017.3.6

基本的笔算除法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2如果去掉4个十,还剩下几个一?

2、板演。

订正时,请同学们说一说是怎样求出商的,每道题各用哪一句口诀求商,我们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3、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1)理解图意。

(2)说一说你从图中看懂了什么。

(3)想一想:

我们能用前几节课学过的方法来算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的结果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5页例1。

(1)解决学生甲提出的问题:

42除以2等于多少。

(2)明确42÷

2表示什么意思。

(3)提问:

乘法口诀表中有“二()四十二”的口诀吗?

你能用前面学过的方法算出它的结果吗?

(4)想一想:

写竖式要分几步来写?

(5)试一试,写出竖式。

(6)交流笔算方法。

(7)图式结合。

从图上看,每份是21根;

从竖式上看,得数是21。

2、师生共同归纳笔算除法的方法。

三、课堂作业

1、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的

2、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的

四、思维训练

你能尝试解决同学们提出的主题图中的第二额问题吗?

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备课充分、讲解精辟、重点突出、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2017.3.16

林崇

小数的性质

(2)

【复习导入】

1.复习:

小数的性质是怎样的?

2.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那如何利用这一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呢?

3.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知识点1化简小数

1.出示教材第39页例3。

化简下面的小数。

0.70=105.0900=

让学生讨论,口答化简结果。

0.70=0.7105.0900=105.09

在105.0900中9左边的“0”能去掉吗?

105.0900中9左边的“0”不能去掉,小数的性质指的是小数末尾的“0”。

2.练习强化。

不改变大小,将下面各数化简。

3.0090010.8000107.010

知识点2改写小数

1.教学教材第39页例4。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4.08=3=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口答:

0.2=0.2004.08=4.0803=3.000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商店里为什么将商品的单价标作:

辣椒:

2.50元/千克充电器:

18.00元电视机:

3680.00元

这是因为我国的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商品标签上的标价是精确到分。

所以,有时根据需要在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两个“0”,或在整元的右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1、2题。

2.化简下列各数。

0.3001.800000.0000412.002

【课堂小结】

问: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注意知识的衔接,运用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懂。

学生主动参与性不够,有待提高。

2017.3.22

体积和体积单位

1.认识体积的概念。

2.体积单位的认识。

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

(2)认识体积单位。

老师:

请你猜一猜1cm3,1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

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

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

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

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3)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粒蚕豆的大小是1cm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1cm3的物体。

②一个粉笔盒的大小是1dm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dm3大小的物体。

③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4)练习:

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

教材第32页练习七1~5题。

教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

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课堂容量足,条理清晰。

但课堂少活泼,很多可由学生解决的由教师替代了,拖堂也较长。

2017.3.27

蓝瑞年

比例尺

(1)

【情景导入】

1.比例尺的意义。

(1)教师讲解比例尺。

(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最简整数比。

(2)教师出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1∶100000000。

(3)组织学生议一议:

比例尺中的“1”表示什么?

“100000000”表示什么?

教师说明:

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

(4)引导学生观察线段比例尺1。

(5)教师用投影出示图纸。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比例尺2∶1表示什么?

指名汇报:

2∶1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2倍。

教师小结: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纸上。

这时比例尺的前项比后项大。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2.教学例1。

(1)教师出示教材第53页例1。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议一议:

什么是比例尺?

教师指名汇报,板书:

实际距离

=2.4cm∶120km

=2.4cm∶12000000cm

=1∶5000000

(2)巩固应用。

教师出示教材第53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中检查。

教材第56页练习十第1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感受?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017.4.5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一、复习

口答下面各题。

1.36里面有()个十和()十一。

2.5个十和7个一是()。

3.65里由()个十和()十一组成的。

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二、新授。

1.教学例8.

(1)课件演示:

他们一共买了几瓶乐百氏饮料?

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30+2=32

30+2表示几个十与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

3个十和2十一合起来是32。

(2)从32瓶中拿走2瓶(课件演示)。

还剩多少瓶?

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32—2=30

2个一加3个十共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30=32

2.练习:

第48页“做一做”。

第1题

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对着摆的小棒写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计算,并集体订正。

第2题

以做游戏的形式出现,看看谁的头脑最灵活。

1.口算下面各题.

(1)50+630+760+920+86+507+309+608+20

(2)90+820+350+970+698-823-359-976-6

2.做练习十一的第1题。

四、布置作业

30+8=77-7=70+2=9+20=10+5=

28-8=65-5=3+20=90+9=

课堂讲解层次清晰,注重启发、拓展,板书相当清晰、规范。

但对学生能力要求可再提高一些,课堂上可适当给予学生互动的空间。

2017.4.10

混合运算

一、激趣引入

二、新授

(一)乘加问题。

教师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乘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

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乘减问题。

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

刚才我们通过为春游准备午餐,一起认识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现在请大家再来看看这些综合算式,(出示)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

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找2个同学说)

(3)除加、除减问题。

通过3、4题我们知道了像这种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要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或减法。

(找2个同学说)。

那么通过我们上面的学习内容,你能总结一下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时,我们应该按着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吗?

在算式中,有加减或乘除法,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板书)

三、练习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4+4=25—3×

7=72÷

8—4=20—63÷

9=

2.当小老师,判断,并改错。

6+9÷

3=55÷

5+5=69—3×

2=1248÷

8—4=2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老师相信只要你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你就会越来越聪明的。

教师教态自然,语调亲切,并不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推进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准确的把握了设疑的方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积极的的思维状态。

2017.4.19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一、学前准备

1、学习教材第66页例4.

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摆小正方形的个数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去设想:

是不是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

宽”呢?

它是不是适合所有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学生们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便填表。

小组合作完毕后,由各组汇报本小组通过拼摆后的填表结果,教师提问:

通过拼摆和表格的填写,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

让学生齐读并记住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

“长和宽相同那是什么图形呢?

”(正方形)在正方形里,长和宽相等,我们就把长和宽统称为边长。

那么你们知道正方形面积怎么求吗?

教师板书: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

边长

通过让学生观察板书,说一说,今天的学习收获和应该记住的公式。

3、学习教材第67页例5.

让学生读题找出相关条件和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道题给出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学生说明计算过程后老师指导并说明书写格式。

教师提示:

同学们要注意单位名称不要写错。

教师引导:

同学们学会了面积的计算,你们想知道数学教材封面的面积吗?

同学们可以先估算一下封面的面积再动手计算一下。

一个长方形游泳池,长45米,宽30米,占地面积是多少?

如果在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1、把表格补充完整。

2、从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步骤设计合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知识讲解准确,教学设计合理,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上台交流展示等形式,师生配合默契,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017.5.2

三角形的特性

【情景导入】

【新课讲授】

知识点1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例1。

1.做一做:

请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画一画:

让学生自己画出三角形,并在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说一说:

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4.做一做:

请学生动手用三支笔拼成一个三角形,并说说三角形的顶点、边、角。

知识点2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知识点3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例2

做一做: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边框,分别拉一拉边框,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讨论回答。

拉动三角形边框,形状不会改变,拉动四边形边框,形状会改变。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1.教材第61页“做一做”,学生举例。

小结。

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五第1~3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课堂教学效果好,语言清晰,能注重学法指导。

2017.5.9

分数的基本性质

(1)

1.说出下列各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和它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商不变规律。

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教学教材第57页的例1。

2.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请代表发言。

3.提问: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4.观察以上例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汇报。

板书: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为什么0要除外?

(学生讨论)

分子和分母如果都乘上0,则分数成为

,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

又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0。

5.提问:

你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生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四的第1~5题。

谁能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教师示范---学生板演---巩固练习的过程清晰且训练较具体,巩固及时。

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意细节,另外也多了一点严肃,少了一点轻松。

2017.5.16

数的运算(4)

【复习回顾】

复习复合应用题。

1.出示教材第78页第10题。

解决问题时一般可以分成几个主要步骤?

每一步做什么?

2.教师:

同学们,我们就按刚才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来解决例2吧!

同学们,你们经常是怎样分析题意的?

你知道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有几种方法吗?

让学生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

学生汇报。

解决问题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两种:

①综合法:

从已知信息入手,利用已知信息看能解决什么问题,直到求出未知数。

②分析法:

从所求的问题出发,逐步找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条件,依次推导,直到问题解决。

3.教师:

请你用喜欢的方法来分析这道题吧。

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解答并检验。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为了方便我们分析题意,还应该记住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

复杂应用题都是以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基础的,所以掌握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式对我们来说很有帮助。

教材78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讲。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讨论式、参与式运用自如,挥洒入流。

备课充分讲解精辟重点突出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安排合理效果良好。

2017.5.25

连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看昨天的三个小朋友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好吗?

(二)新知

出示课本主题图

1.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板书。

3.怎样求可以装满几袋呢?

是不是能全部装完?

讨论交流。

汇报板书每次都减去9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课“用连减解决问题”

4.这道题为什么是用连减的方法来解决呢?

学生发言。

说自己的想法。

板书28-9-9-9=1

说明什么呢?

5.验证做法

我想知道这样做对吗,可以怎样验证呢?

小组讨论。

9+9+9+1=28

6.拓展应用课本第78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八第3、4题。

(四)课堂小结

课前准备充分,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017.6.2

近似数

一、游戏引入:

猜数:

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

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1、教学例8

(1)出示主题图和近似数“约是1500人”。

请猜猜育英小学的准确数是多少。

猜中之后提问:

你如何想到这个数的?

(2)比较1500和1506两数

指出:

1506是一个准确数,1500是它的近似数,在不需要准确数据的情况下,选择一个近似数可方便记忆。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唯一

出示主题图2“新长镇有9992人”

9992的近似数有什么?

同学们说的数哪个最接近9992?

在不要求准确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个数来表示新长镇的人数?

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2、生活中的数学

近似数的使用

举例:

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

购物总价钱2998元,可说大约3000元。

学生举例

3、练习:

P794、5、6

三、课堂作业P808、9

四、课后任务P807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效果好,语言清晰,能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设计富有启发性。

2017.6.5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1、十位上是“2“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2、个位上是“0“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3、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7、3、9.

1、用0、1、3、5能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