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一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8911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一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一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一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一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一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一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一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一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一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注释】①作者曾登过海山楼,写过《登海山楼》一诗。

②陈与义:

南宋爱国诗人,后期诗风雄浑沉郁。

③单父台,指宓子贱琴台。

孔丘的学生宓子贱,曾作单父宰,鸣琴而治,政绩斐然,后人思之,因名其弹琴之高台曰琴台。

杜甫《昔游》诗说“昔者与高李,晚登……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

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

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描写唐玄宗时的盛世景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海山楼之雄峻。

B.颈联中“还”却”的运用使诗句富于起伏顿挫,抒写了诗人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悲愤之情。

C.尾联化用杜甫诗句,同是登高望远,今昔情势迥异,诗人怀古伤今,将感情推向高潮。

D.诗人遥望海山楼,抒发家国之感、时局之忧,全诗章法谨严,气象雄浑,格调豪迈雄放。

2).有人认为本诗颔联颇为精妙,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①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

①北梁。

语自《楚辞·

九怀》:

“绝北梁兮永辞。

”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

千里"

和"

百年"

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

北梁,北边的桥。

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奉,侍奉;

潸然,流泪的样子。

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D.全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寒雾、暮烟衬托离愁别绪,渲染了悲伤、沉郁的氛围,情感真挚动人。

2).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问题。

卧病

许浑

寒窗灯尽月斜晖,珮马①朝天②独掩扉。

清露已凋秦塞柳,白云空长越山③薇。

病中送客难为别,梦里还家不当归。

惟有寄书书未得,卧闻燕雁向南飞。

【注】①珮马:

饰有佩环之马,官员所乘。

②朝天:

上朝。

③越山:

越地之山。

此处泛称东南地区,代称故乡。

1).下列选项,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诗歌氛围凄凉、情感哀伤,使用了“灯”“月”“窗”等意象,营造出悲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因做官不能回家的无奈之情。

B.“凋”原意凋零,这里指早晨的露珠凋零,青青柳枝枯萎,诗人借露珠和柳枝,突显出诗人内心的落寞悲伤之感。

C.“空”原意徒然地,白白地。

这里指薇蕨在诗人家乡白白地生长,因为自己却无法看到,借此表明诗人内心的惆怅。

D.颈联描写出生活环境的清冷,烘托出作者的落寞忧伤之情以及有家不能归的苦闷无奈之情.

E.“寒窗”是以凄寒幽暗的灰色调的语词来修饰窗,所构成的窗意象都蕴含着低沉、阴郁的情绪。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十七)

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①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②。

[注]①萧艾:

杂草。

②鸟尽废良弓:

语出《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蜚(飞)鸟尽,良弓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点明幽兰的环境和品性:

生长在前院,饱含着芳香,等待着清风。

B.三四句暗含对比,写在清风吹拂下,含香的幽兰与萧艾等杂草区别明显。

C.五六句写作者想在官场有所作为却失意,感到出仕顺其自然或许能走通。

D.最后“鸟尽弓藏”的典故政治寓意深刻,也表明作者“觉悟当念还”的缘由。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义公①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②净,方知不染心。

【注】①义公:

唐代高僧。

②莲花:

为佛家语,佛教以莲花为最洁,亦指《莲花经》。

A.诗为题赞诗也是山水诗,义公禅房点明了身份地点,与义公习禅呼应。

B.空林是禅房背景,空寂的山林为义公安心修禅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C.禅房驻足,可仰观高峰,可欣赏深壑,所见之景气象宏大,意境清远。

D.连绵雨后,夕阳斜照,翠影斑驳,庭院阴冷,义公禅房尽显空寂落寞。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

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

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

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

雅正的诗篇。

④伏:

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

短李"

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哭李商隐(其二)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豌[注],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豌:

屈曲,弯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云丈万”“虚负”“未曾开”高度概括了李商隐世途坎坷、怀才不遇的一生。

B.颔联一问一答。

“鸟啼花落”让人联想到李商隐的身世,“竹死桐枯”则暗喻李商隐的去世。

C.“三光”指日月星,“文星”即“文曲星”,常指有文才的人,此处指李商隐。

D.全诗按惜才、誉才和哭才的顺序来写,先惜而誉,由惜而哭,以哭寓愤,情感浓烈。

(2)诗的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什么含意?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

1).A;

2).①绿竹摇曳影落书案,泉水潺潺声来耳边,“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周遭景致的清幽。

②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静内心的体现。

③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专注求学态度的赞美之情。

解析:

1).“生活贫穷”错误,“穷”并非生活的贫苦,而是境遇的困窘。

2).先初步解读诗歌颈联两句“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的意思,即: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竹影”与”泉声”,诗人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表现弟侄书房周围景色的清幽、静谧。

而“书案与砚池”则表现了弟侄“在干戈地”仍能静心读书,一切景语皆情语,弟侄书房周围景色的清幽、静谧正是主人公心境的体现,诗人借此赞美弟侄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仍能静心、好学、尚礼。

【赏析】这首诗是杜荀鹤为侄子的书堂所题的诗,目的是勉励侄儿为了终身的事业,要珍惜光阴,勤奋学习。

首联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

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

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

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

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

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

若就其佳句来说,真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

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是杜荀鹤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

2.答案:

1).D;

2).①动静结合,“天影”“春容”是静态,“人”“来”两个动词则写天光云影与春日气象,使整个境界为之飞动。

②远近结合,“天影”是远景,“海潮”“楼台”“春雨”是近景,写景富有层次。

③此联不仅雄浑壮阔,而且以这种潮水奔涌、风雨齐来的危楼景象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不安,为后两联抒情做铺垫。

“遥望海山楼”错误,诗人是身在楼中遥望海面。

“豪迈雄放”错误,从后两联来看,作者的情感应是悲伤抑郁的。

3.答案:

2).①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

②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

③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

D项,借景抒情只在颈联能够体现,不足以说明是主要的表现手法。

4.答案:

1).AD;

2).①孤独失落之情.卧床无眠,在凌晨的寂静中听到马蹄声、佩玉声,官员们上朝,而自己却不在其列,只能独自叹息。

②思乡之情.想回家乡却不能回,只能在梦中回乡;

想给家人写信,又无法送给家人,只好把乡思托与南飞的大雁。

A这诗歌表达了诗人因做病不能回家的无奈之情。

D.是颔联。

5.答案:

1).C;

2).①表达出自己对高洁情操的坚守;

②表达出对官场黑暗的不满;

③表达出希望过顺应自然的隐逸生活。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C项,“五六句写作者想在官场有所作为却失意,感到出仕顺其自然或许能走通”理解错误。

原诗中说的是,不停的向前行走会失去旧路(隐居之路),顺应自然之道,前面的道路或许才能通。

故选C。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题要求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作答本题,要求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完成。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意思是:

幽兰生长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风。

清风轻快习习至,杂草香兰自分明。

诗人在前四句中说要像幽兰一样自始至终保持芳洁的品质,绝不像萧艾那样见风使舵、随波逐流,表明自己对高洁情操的坚守;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意思是:

前行迷失我旧途,顺应自然或可通。

既然醒悟应归去,当心鸟尽弃良弓。

前两句用行路受阻来写自己在仕途上的坎坷,表达出希望过顺应自然的隐逸生活;

后两句是说既然醒悟就应当归去,当心鸟尽弃良弓。

结合注释可知,这里使用《史记》中的典故,这是对仕途险恶的警戒以及官场黑暗的不满。

6.答案:

2).①对义公禅房及周围美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义公追求禅境、超凡脱俗情怀的赞美。

③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庭院阴冷,义公禅房略尽显寂落寞”错,应该为清幽淡雅的环境,烘托了义公的潜心修禅、清心寡欲。

全诗以突出“清净”为主,由景清写到心净,层层递进,相互照应,笔致疏淡,意境清远,淡人心魄,用语明朗轻快,词采清雅秀丽。

7.答案:

2).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因“生计愈萧然”,生活窘迫,心生忧愁;

②从颈联“衰老形枯少睡眠”看,诗人因年事已高,身体衰弱,晚上睡不好觉;

③从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看,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忧心忡忡又无法改变现状,因而“少睡眠”。

1).颈联其实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

2).老学庵是陆游蛰居故乡山阴时书斋的名字,是陆游晚年生活的精神家园。

首联点明了诗人窘迫的生活环境,描述了老学庵的狭小和简陋,它就是用竹子搭建、上面盖着茅萆的几间房子。

颔联写诗人在老学庵里的读书生活。

房间虽小,但他能从早到晚坐在窗下在万卷书中打发光阴。

这两句对仗工整,塑造了诗人废寝忘食读书的形象。

颈联表明诗人日夜读书的缘由:

一是“太平时期”老百姓只有高兴而无愁叹;

二是自己年岁大了,晚上本来就睡不着觉。

这两句既写了客观因素,又写了诗人自己的因素。

联系陆游此时所处的时代,金兵已经占领宋朝的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绍兴一带自然是“太平”无战事的,但陆游一腔热血,想的就是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因此他对偏安江南的所谓“太平”充满忧虑。

他无力改变这种状态,其举举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无处伸展,只有寄情诗书。

透过此联,可以看出诗人当时极端苦闷的心情,以及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奈。

尾联写诗人请了南村一个跛脚的小孩来帮自己煎茶、扫地,富有生活气息。

“跛童子”“随缘”一方面写出了诗人对物质要求不髙,另一方面也点出了其生活的窘迫,照应了首联。

8.答案:

1).CD;

2).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

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1).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白居易并无此意。

D项整体表述错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说明作者还是想得到当世的认可的。

2).题目要求从“戏赠”入手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态度,所以不仅要体会其表层情感,还要体会作者“戏赠”背后的微妙心思。

诗歌首联,写作者的诗歌成就;

颔联,写自己的诗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气。

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

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表现了自己在当时不被重用,体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

尾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悟态度有两种:

一是作者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一是作者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

【诗歌鉴赏】

元和十年,作者白居易因在朝中直言不阿,作讽喻诗针砭时弊,鮏怒了权贵,从而遭谗被贬江州。

这段时期,作者极为苦闷,专门对自己半生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做了全面的回顾与总结,他痛苦,愤激,但对自己的追求并不后悔。

此诗既是作者为自己的诗集题记,又是赠友之作,而且是“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

首两句,作者举出自己的代表作,表现自己以诗歌干预现实的思想和成功实践。

三、四句表现出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五、六句是作者对自己命运遭际的车骚话,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最后两句,作者更以故作骄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9.答案:

(1)D;

(2)第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喻示李商隐的悲剧是埋没人才的黑喑社会所致;

第二句用典,借伯牙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的故事,表达了诗人与亡友真挚的情谊和对其沉痛的哀思。

(1)“誉”即夸耀,赞赏。

首句中“凌云万丈才”是夸耀李商隐的才华。

全诗按誉才、惜才、哭才的顺序来写,由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内容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先初步感知颈联所写内容,同时分析颈联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理解其含意。

颈联前一句写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

诗人是用良马来比喻李商隐,喻示李商隐的才华被埋没是因为没有遇到良主,也说明了社会的黑暗。

第二句用典,春秋时,俞伯牙鼓琴,只有钟子期闻琴音而知雅意,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因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

诗人借此典故,表达了与亡友真挚的情谊和对其沉痛的哀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