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区高三语文一模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8289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朝阳区高三语文一模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语文一模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语文一模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语文一模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北京朝阳区高三语文一模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朝阳区高三语文一模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北京朝阳区高三语文一模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朝阳区高三语文一模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朝阳区高三语文一模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庆历三年秋,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使坐而书以对。

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陛下所欲为,则天下幸甚。

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举贤才。

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

然后海隅徼①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

呜呼,盛矣!

庆历三年秋天,皇帝开设天章阁,召见主持政务的八位大臣,问治理天下的关键在哪几个方面,在当今应该最先做什么,让大臣们坐着写下来回答。

八个人都惊恐万分,离开座位,俯身叩头,说这些不是我们这些臣子能够想到的,只要(施行)陛下您想做的,那么就天下的大幸了。

于是(皇帝)多次颁下诏书,鼓励农桑,举荐贤才。

第二年三月,就颁布诏书(要求)天下都兴办学校,任命主管办学的官员。

这之后从海滨到边塞,四方万里之外,没有不兴办学校的。

哎呀,(那声势也够)浩大了!

学校,王政之本也。

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

《记》曰:

“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

”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

是以诏下之日,臣民喜幸,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

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

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

今知州事李侯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

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

学校,是帝王治政的根本。

古时候治政的兴盛衰败,(就)看是否重视兴办学校。

《记》记载:

”这是(夏商周)三代极为昌盛时非常完备的制度。

宋朝建立,大概有八十四年了,但是天下的学校,才开始大规模地兴建,(这)难道不是一件极好的事,需要一段长久的时间之后(才能)达到完备吗?

因此诏书下达的那天,臣民们欢喜欣幸,(那些)为兴办学校竭力奔走的人,都以落在别人之后为羞耻。

这年十月,吉州的学校落成了。

吉州原来有夫子庙,在县城的西北。

现在掌管吉州事务的李侯到任,和吉州人商量搬迁并扩大夫子庙,把(它)作为校舍。

这件事情刚刚上报请示,诏书就已下达,学校就因此建成了。

李侯治吉,敏而有方。

其作学也,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

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

其良材坚甓②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

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李侯治理吉州,(处事)敏捷而有方略。

他兴办学校,吉州的读书人凑集他们个人的钱一百五十万来资助。

所用的人力总共达二万二千个人工,但吉州人却不把(这)当作辛苦事。

(修建学校)所用上好的木材和坚实的砖瓦,总共达二十二万三千五百,但吉州人却不把(这)当作花费多。

(学校)建成之后,来求学的人常有三百多人。

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进不能赞扬天子之盛美,退不得与诸生揖让乎其中。

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

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

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

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

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

问于其俗,婚丧饮食皆中礼节。

入于其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

行于其郊,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

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

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而立诸其庑以俟。

我家世代居于吉州,(我)在朝廷充数担任官职,进不能颂扬皇帝的盛大美好,退不能与读书人在朝中相互礼让。

然而我听说教学的法则,(要)从人性出发,(通过)磨练改变,使(人)趋向善;

学校教育要勤于鼓励人,要逐渐影响人;

善于教人的人以诲人不倦的态度,要有长久的付出,达到礼让之风盛行,风俗纯美,这之后办学才有成效。

希望后人不要废止怠慢皇帝的诏命,懈怠而中途停止。

希望我日后能荣归故里,到学校拜谒,将要看到吉州的读书人都品德卓异可以做公卿大臣。

询问乡里的风俗,婚丧饮食方面都符合礼节。

来到乡里,(看到)长幼在家行慈尽孝。

行走在田野上,(看到)年轻人搀扶着老弱的人、强壮的人在路上替他们背着重物。

看遍学舍,(就会)思慕称赞李侯留给我们的爱心,不也很美吗!

所以在学校落成的时候(写下这篇文章),将它刻写在石碑之上,立在厢庑之下来等待(后人读到它)。

(取材于欧阳修《吉州学记》)

【注】①徼:

读jià

o,边界。

②甓:

读pì

,砖。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问治天下其要有几要:

关键B.今知州事李侯至也知:

掌管

C.其作学也作:

兴办D.而滥官于朝滥:

过度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C

A.施于今者宜何先B.学校,王政之本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风之积也不厚

C.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D.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

A.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这是(夏商周)三代极为昌盛时非常完备的制度

B.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

为兴办学校竭力奔走的人让我们这些后来的人感到羞愧

C.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

吉州的读书人凑集他们个人的钱一百五十万来资助

D.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

希望后人不要废止怠慢皇帝的诏命,懈怠而中途停止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

A.庆历三年,皇帝多次颁下诏书,鼓励农桑,举荐贤才,第二年要求天下都要兴办学校。

B.学校是帝王治政的根本,从古代是否重视兴办学校,可以推知朝廷治政的兴盛和衰败。

C.教育的法则是从人性出发,使人向善,达到礼让之风兴盛,风俗纯美,才算办学成功。

D.作者晚年荣归故里后,亲眼目睹吉州读书人品德卓异,社会风气改变,成了礼仪之乡。

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部分断句。

(5分)

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

望见郑公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敬公欲尽其言公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取材于《隋唐嘉话》)

望见郑公/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敬公/欲尽其言/公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评分参考】①答对2处得1分。

②答错2处扣1分。

太宗得到(一只)鹞鹰,极其漂亮珍稀,私下里(把鹞鹰)架在胳臂上。

远远看到郑公,就(把鹞鹰)藏在怀里。

郑公(其实)知道这件事,就走上前汇报事情,委婉地来劝谏(太宗)。

(郑公故意)说了很久,太宗担心鹞鹰快要(被闷)死了,但(因为)向来敬重郑公,(所以)想(让他)把话说完。

(但)郑公说个没完,鹞鹰(最终被闷)死(在太宗)怀里。

11.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

(8分)

①,再而衰,。

(《左传·

曹刿论战》)

②天时坠兮威灵怒,。

,平原忽兮路超远。

(屈原《国殇》)

③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前赤壁赋》)

⑤塞上长城空自许,。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⑥鹰击长空,,。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11.(8分)①一鼓作气三而竭②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④驾一叶之扁舟渺沧海之一粟

⑤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⑥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评分参考】①每句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

②回答超出4小题者,只判前4小题。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①②题。

(7分)

眼儿媚

无名氏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

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

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

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萧萧江上荻花秋”,点明了词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和季节。

B.“做弄许多愁”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荻花对词人无端寻愁的嘲弄。

C.“半竿”“两行”“一叶”,连用三个数量词,别致新巧,情趣盎然。

D.“明朝心上,后日眉头”两句通过想象,表达离别后无尽的思念。

①(3分)B(“荻花对词人无端寻愁的嘲弄”与词意不符,“做弄”意为“有意弄出”,这里是用拟人的手法,写荻花仿佛有意弄出许多忧愁的样子,使词人见了更添愁闷)

②请简要分析“直待醉时休”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②(4分)这句词的意思是,在这即将别离的时刻,只有一醉才能暂时解除心中的忧愁(2分,解说词句,要点:

“醉”、“解除忧愁”)。

作者借醉解愁,突出了离愁之重,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谊(2分,解说主旨,要点:

“离愁之重”、“深厚情谊”)。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3.王国维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从上面这首《眼儿媚》和你读过的其他诗文中各举一例,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不少于200字)(10分)

13.(10分)

【评分参考】①词中举例赏析4分。

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分析中肯,即可得满分。

②结合其他诗文赏析4分。

③语言表达2分。

语言顺畅,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

④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⑴假设你有写日记的习惯,从五岁开始,每天写两千字的日记,一直写到一百零五岁,那么,你一共写了七千三百万字。

一万三千本这样的日记,也只不过刚好能填满薄薄一片存储器。

它只有指甲盖大小,只有半克重。

如果有人想要在一百年内读完这片小小存储器中的文字,他需要不眠不休,并且每秒钟扫过三百字才行。

⑵我们用一个更轻飘飘的数字来描述它的容量,就是2TB。

这个个位数的描述,却意味着五十万首MP3歌曲,或者六十七万张一千万像素的照片,这是五百年前最博学多识者也无法想象的庞大信息量。

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却能轻轻地放在我们的指尖上,一不小心就可能乘风飞去。

⑶在这片数年之内即将面世的存储装置面前,浩如烟海算得了什么,汗牛充栋早已成笑谈。

它足以记录几代人毕生的所学所想,并可以很容易地传诸后世。

⑷人们一直试图为后人留下些记忆。

从公元前一万五千年的岩洞壁画开始,这种设想才逐渐成真。

文字的发明是一大革命,它让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与知识简单方便、明确快捷地置于身外,使之有机会代代传承。

岩石、金属、泥陶、骨骼、皮革、布帛、竹木都曾被用于记忆的传递,而人们也一直在寻找更轻更快更好的载体,以便能够将所有在险恶生涯中艰难累积的智慧记录下来,不致遗失。

⑸从纸张、印刷术到磁、光、半导体存储设备,存储密度变得越来越高,存储设备也越来越复杂。

今天的人们可以用很少的代价,将自己的记忆完全交给这些不会忘记的金属、半导体和塑料,解放自己的大脑,让它去做更擅长的工作。

无论是对机器还是对人来说,这可能都是最好的分工。

⑹世界上数据存储量正在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几乎每两年就会翻一倍。

在追求更高存储密度、更低能耗、更长久保存的存储设备上,人们似乎永不满足。

这又是一个相互纠缠而发展的范例:

当我们拥有更多存储设备的时候,就会发现有更多的内容需要存储;

而这又使得我们不得不添置更多存储设备。

这像是一条不归路,却也许正是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⑺虽然今天的存储设备已经能够达到惊人的效率,但是研究者们依然在不断努力,试图创造出堪称完美的存储设备。

当这种介质被发明出来的那天,也就意味着人类的群体记忆,将会与人类这个物种延续最少同样长的时间。

(取材于科松《记忆传承,信息永生》)

1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现在使用的只有指甲盖大小的2TB存储设备,能存储古人无法想象的庞大信息量。

B.为了有效传承人类艰难累积下来的智慧,人们一直在努力地寻找更轻更快更好的载体。

C.存储设备的改进,让人们可以放心地把记忆置于身外,解放大脑让它去做更擅长的工作。

D.当完美的存储设备发明出来时,人类的群体记忆将可能保存到人类这个物种消亡之后。

14.(3分)A(“我们现在使用的”有误,原文“数年之内即将面世”表明这样的存储设备尚未面世)

15.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堪称完美的存储设备”的特点。

要求:

分条概括,写序号。

不超过10字。

15.(4分)

①密度高②能耗低③保存久【评分参考】①意思对即可。

②三个要点答全得4分,少一个减2分,少两个减3分。

③超过10字不得分。

④不分点概括不得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催魂铃

⑴电话之来,总是从颤颤的铃声开始,那精确而间歇的发作,那一叠连声的催促,凡有耳神经的人,没有谁不悚然惊魂,一跃而起的。

最吓人的,该是深夜空宅,万籁齐寂,正自杯弓蛇影之际,忽然电话铃声大作,像恐怖电影里那样。

旧小说的所谓“催魂铃”,想来也不过如此了。

王维的辋川别墅里,要是装了一架电话,他那些静绝清绝的五言绝句,只怕一句也吟不出了。

电话,真是现代生活的催魂铃。

⑵古人鱼雁①往返,今人铃声相迫。

鱼来雁去,一个回合短则旬月,长则经年,那天地似乎广阔许多。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②那时如果已有电话,一个电话刘十九就来了,结果我们也就读不到这样的佳句了。

⑶而活在当世,催魂的铃声一响,没有人不条件反射地一跃而起,赶快去接,要是不接,它就跟你没了没完,那高亢而密集的声浪,锲而不舍,就像一排排嚣张的惊叹号一样,滔滔向你卷来。

⑷我家的电话,像一切深入敌阵患在心腹的奸细,竟装在我的书房里,注定我一夕数惊,不,数十惊。

四个女儿全长大了,连最小的一个竟也超过了“边城”里翠翠的年龄。

每天晚上,面对书桌,正要开始我的文化活动,她们的男友们也纷纷出动了。

四个女儿加上一个太太,每人晚上四五个电话,催魂铃声便不绝于耳。

⑸绝望之余,不禁悠然怀古,想没有电话的时代,这世界多么单纯,家庭生活又多么安静,至少房门一关,外面的世界就闯不进来了。

哪像现代人的家里,肘边永远伏着这么一枚不定时的炸弹。

那时候,要通消息,写信便是。

比起电话来,书信的好处太多了。

首先,写信阅信都安安静静,不像电话那么吵人。

其次,书信有耐性和长性,收到时不必即拆即读,以后也可以随时展阅,从容观赏,不像电话那样即呼即应,一问一答,咄咄逼人。

书信往还,中间有绿衣人作为缓冲,可以慢慢考虑,转肘的空间宽得多了。

书信之来,及门而止,然后便安详地躺在信箱里等你去取;

哪像电话来时,穿堂入室,直捣你的心脏,真是迅铃不及掩耳。

谁也抗拒不了那催魂铃武断而坚持的命令,谁没有过从浴室里气急败坏地裸奔出来,一手提裤,一手去抢听筒的经历呢?

⑹电话动口,书信动手,其实写信更见君子之风。

我觉得还是老派的书信既古典又浪漫:

古人“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优雅形象不用说了,就连现代通信所见的邮差、邮筒、邮票、邮戳之类,也都有情有韵,动人心目。

在高人雅士的手里,书信成了绝佳的作品,进则可以辉照一代文坛,退则可以怡悦二三知已,所以中国人说它是“心声之献酬”,西洋人说它是“最温柔的艺术”。

但自电话普及以后,朋友之间要互酬心声,久已勤于动口而懒于动手,眼看这种温柔的艺术已经日渐没落了。

电话来得快,消失得也快,不像文字可以永垂后世,向一代代的痴顽去求印证。

我想情书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即使如徐志摩和郁达夫的多情,恐也难再。

⑺有人会说:

“电话难道就一无好处吗?

遇到急事,一通电话可以立刻解决。

”这我当然承认。

可是我也要问,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你可以用电话去救人,匪徒也可以用电话去害人,大家都快了,快,又有什么意义?

在高速紧张的年代,一切都即生即灭,随荣随枯,爱情和友情,一切的区区与耿耿,都被机器吞进又吐出,成了车载斗量的消耗品了。

电话和电视的恢恢天网,使五洲七海千城万邑缩小成一个“地球村”,几十亿兆民都迫到你肘边成了近邻。

人类愈“进步”,这大千世界便愈加缩小。

⑻野心勃勃的科学家认为,有一天我们甚至可能探访太阳以外的太阳。

长空万古,渺渺星辉,让一切都保持点距离和神秘,可望而不可即,不是更有情吗?

留一点余地给神话吧,何必赶得嫦娥仙女都走投无路,如此“逼神太甚”呢?

⑼对无处不达的电话与关山阻隔的书信,我宁愿选择后者。

在英文里,叫朋友打个电话来,是“给我一声铃”。

催魂铃吗?

不必了。

不要给我一声铃,给我一封信吧。

(取材于余光中的同名散文)

【注】①鱼雁:

代指书信。

②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出自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刘十九,即刘禹锡。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电话的普及给作者带来诸多烦恼,相比之下,作者更喜欢单纯而宁静的生活环境。

B.书信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通讯方式已经一去不返,作者对此充满遗憾和无奈。

C.快节奏的生活也给匪徒的作案提供了方便,但他们难以逃脱电话电视的恢恢天网。

D.作者对科学家探访遥远星球的设想难以认同,认为人类应与太空保持距离与神秘。

E.本文语言典雅而流畅,也不乏风趣幽默,尤其是几处比喻句的运用更是形象贴切。

16.(4分)B、C(B“书信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通讯方式已经一去不返”与原文“我想情书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不符,C“难以逃脱电话电视的恢恢天网”于文无据)

【评分参考】①答对一项得2分。

②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7.本文表现手法多样,语言生动。

请以第⑸段中画线句子为例,作简要赏析。

17.(5分)这句话运用了比拟和对比的手法,(2分,要点:

“比拟”或“拟人”、“对比”),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书信安静舒缓和电话咄咄逼人的特点(2分,要点:

书信和电话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书信的喜爱,对电话的厌恶(1分,要点:

作者对书信或电话的态度)。

【评分参考】①意思对即可。

②如写“夸张”“仿词”等其他手法,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联系全文,概括“催魂铃”的含意及作用。

18.(7分)“催魂铃”的含义是:

电话铃常常突然而至(1分,要点:

“突然”),催人接听(1分,要点:

“催人接听”),干扰了生活的宁静,令人惊恐不安(1分,要点:

“干扰宁静”或“令人惊恐不安”)。

在文中的作用是:

以“催魂铃”为题,醒目有趣,引起阅读兴趣(1分,要点:

作为题目的作用);

贯穿全文,首尾呼应,起到线索作用(1分,要点:

结构作用);

借此表达了作者对电话铃声的厌恶(1分,要点:

表达的情感);

表现了对现代社会生活中喧嚣浮躁的现象的批评(1分,要点:

表达的主旨)。

19.第⑺段中说:

“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现代生活的“快”的认识和感悟。

19.(10分)

【评分参考】①作者态度解说2分。

意思对即可。

②联系现实生活谈感悟6分。

④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作文(60分)

请以“其实我一直在你身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一、1~5CBCAD

二、6~9DCBD

三、(共30分)

10.(5分)

11.(8分)①一鼓作气三而竭

②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④驾一叶之扁舟渺沧海之一粟

⑤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

⑥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2.(7分)

①(3分)

B(“荻花对词人无端寻愁的嘲弄”与词意不符,“做弄”意为“有意弄出”,这里是用拟人的手法,写荻花仿佛有意弄出许多忧愁的样子,使词人见了更添愁闷)

②(4分)

这句词的意思是,在这即将别离的时刻,只有一醉才能暂时解除心中的忧愁(2分,解说词句,要点:

四、(共7分)

14.(3分)

A(“我们现在使用的”有误,原文“数年之内即将面世”表明这样的存储设备尚未面世)

①密度高②能耗低③保存久

五、(共26分)

16.(4分)

B、C(B“书信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通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