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育教学论专业基础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7978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育教学论专业基础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课程与教育教学论专业基础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课程与教育教学论专业基础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课程与教育教学论专业基础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课程与教育教学论专业基础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育教学论专业基础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

《课程与教育教学论专业基础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育教学论专业基础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与教育教学论专业基础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

(2)基础理论课程:

6学分

(3)专业课程:

9学分

2、非学位课程(10学分)

(1)专业选修课程:

6学分

(2)跨专业选修课程:

2学分

(3)公共选修课程:

2学分

3、学术活动(2学分)

(1)科研成果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其他成果1学分

(2)学术报告至少听6次、公开做1次学术报告1学分

4、实践活动(2学分)

(1)教学实践不少于36学时1学分

(2)社会实践答辩前至少完成1篇社会实践报告1学分

5、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本专业大学本科主干课程2-3门,每门课程不少于54学时,不计学分。

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培养计划表。

五、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

研究生必须参加相关考核,成绩合格者取得相应学分。

考核成绩记入成绩总表,并归入研究生本人档案和学位档案。

1、课程考核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考核标准要科学,考核结果要客观、公正,考试内容能确实考核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2、课程考核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学位课程的考核采用考试方式,非学位课程的考核采用考试方式或考查方式。

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学术活动及社会实践等必修环节由指导教师和培养单位写出评语,评定成绩。

考试方式可采用笔试(开卷或闭卷)、口试或口试与笔试结合等形式。

学位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考试方式要包含闭卷考试形式,且闭卷考试分值所占比例不能少于该门课程总成绩的50%。

考查方式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在开课后两周内提出,并报所在单位分管领导审批。

3、学位基础课、专业课和非学位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的考核由研究生处统一部署,各培养单位具体组织;

学位公共课和非学位公共选修课的考核由研究生处和有关教学单位共同组织。

学位课程的考试时间每科不能少于2小时。

4、考试和考查成绩应按百分制评定,教学实习、学术活动及社会实践等必修环节的考核成绩可按合格或不合格评定。

学位课程达70分为合格,非学位课程达60分为合格,达到合格要求的可获得学分,否则不得学分。

教学实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必修环节的成绩合格即可获得学分。

考核不合格的课程应重修。

同一门课程重修不得超过1次。

5、研究生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核者,须在考核前提出缓考申请,经任课教师同意,学院(部)主管领导批准(学位公共课须经研究生处批准)后,方可缓考。

擅自缺考者,该课程成绩记为0分,并不允许重修。

6、研究生若违反考核纪律或考试作弊,该课程考核成绩无效,并按学校规定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

给予开除学籍以下处分的,经教育表现较好,研究生处批准后,可重修1次。

其他具体规定见学校有关文件。

六、培养环节

1、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

研究生指导教师和导师组要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新生入学后三个月内,指导研究生制订出个人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须经学位点负责人审核、院(部)领导批准、报研究生处备案后实行。

2、中期筛选

中期筛选是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以后,以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

其目的是为了考查研究生入学以来的学习、科研情况,及时发现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探讨解决的途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促使研究生由课程学习阶段转入论文写作阶段,强化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督,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在筛选过程中,对不能按期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达不到中期筛选要求的研究生,应进行淘汰或分流。

中期筛选应在第四学期初进行,4月中旬前完成。

3、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授予资格申请

第六学期4月份,毕业研究生要向学校提出毕业申请,学校将按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全部完成培养方案要求和个人培养计划任务的研究生方可取得论文答辩的资格。

经毕业资格审查合格者,方可获得申请硕士学位的资格。

七、培养方式

1、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确保培养质量。

2、以课程学习为主,采用课堂教授、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讨论和实践(社会调研与参与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3、在学习年限内,要求学习者保证规定的在校学习时间。

4、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个性。

5、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践和科研训练,将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6、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让研究生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及时了解最新的学术信息,把握本学科发展与研究动向。

7、采取多种形式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采用考试、考查与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等形式,准确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8、按照学校规定做好中期筛选、开题报告、论文写作指导等工作。

八、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

1、在第3或第4学期分别安排36学时的本科教学实践;

2、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

3、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开展基础教育实践调研,每年至少1次。

每年至少撰写1篇研究报告。

九、学术活动

1、积极参与院系和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申请各类科研基金,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

2、学习期间参加1-2次相关的学术会议。

3、学习期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独立或首位至少公开发表1篇学术论文,且署名单位为聊城大学,方可达到学位要求。

4、在读期间,累计听取学术报告10场以上,给本科生或研究生至少做2次学术报告,并有相应记录。

十、毕业(学位)论文工作

1、开题:

一般安排在第4学期四月底以前,确定论文题目,通过开题报告,并拟定相应的论文写作计划,开始论文写作。

提前修满学分者,可提出提前开题申请,经研究处批准后,可随上一年级进行论文开题。

毕业论文从通过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应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否则,将不准参加论文答辩,延期授予学位。

2、中期论文检查:

研究生论文撰写期间,导师及导师组根据写作计划进行检查,及时给予指导,确保论文质量。

中期论文检查须在12月份完成。

3、论文答辩:

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时间满一年,第六学期四月份完成论文写作并打印成册,五月下旬作好答辩组织工作。

4、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的具体规定按《聊城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细则》办理。

达到学位授予各项要求者,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十一、毕业(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问题与不足,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学位论文题目。

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学术价值或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新的见解。

2、论文开题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写出开题报告,并经有关专家论证,经正式开题后进一步修订确定。

研究生必须撰写完整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

所选题目目的和意义、比较系统和清晰地介绍国内外该研究领域进展的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内容框架、核心观点、创新环节、疑点难点以及相关的文献综述。

论文开题通过后,原则上不允需变更题目。

确需变更者,需报学校有关部门批准,并重新开题。

3、论文撰写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该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作阶段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的结构、思路、方法和观点,硕士研究生必须保证投入论文写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论文中期检查,以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

论文的封面、中外文提要、正文、图表、计量符号、附录和参考文献的编排,都必须符合国际通行的学术论文规范。

十二、文献阅读

为了开阔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学术水平,研究生除了学习学科课程外,还应围绕所开课程阅读一定数量的专业书籍和学术期刊,并写出相应的读书笔记。

本专业研究生阅读书目见后表。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基础理论)攻读硕士学位教学计划表

课程

类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学位课程

0002000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2

70

考试

00020003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36

00010001

第一外国语

基础英语

3

216

一、二

00010002

专业英语

1

40

基础课程

00400001

教育心理学专题研究

54

00400002

中外教育史

00400003

教育学原理

00400004

教育研究方法

00400005

课程与教学论

非学位课程

00400006

课程理论发展研究

考查

00400007

教育哲学

00400008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

00400009

教学设计

00400010

教育管理学

00400011

课程管理专题

00400012

教育社会学专题

00010005

应用英语

00010006

英语听说

00010007

英语翻译与写作

00010008

日语(二外)

72

00030001

计算机应用与技术

跨专业选修课

00400301

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进展

00400307

学校心理学研究

00400203

发展心理学

必修环节

00040001

学术活动

科研成果

一至六

00040002

学术报告

听6次做1次

00050001

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

三至四

00050002

社会实践

完成1篇报告

同等学力

或跨专业补修课程

00400016

普通心理学

00400017

外国教育史

00400018

现代教育技术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基础理论)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阅读书目

序号

书目名称(作者、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或期刊名称、主办单位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

钟启泉总主编“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

《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后现代课程观》、《比较课程论》、《理解课程》、《教学原理》、《教学机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钟启泉主编“当代中小学课程研究”丛书:

《课程设计基础》、《课程流派研究》、《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

裴娣娜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研究》丛书:

《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瞿葆奎主编:

《教育学文集:

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6.

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7.

钟启泉编著:

《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

陈侠著:

《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9.

[美]比彻姆著,黄明皖译:

《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0.

[美]麦克尼尔著,施良方等译:

《课程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1.

李定仁主编,《教学思想发展史略——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

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3.

泰勒著,施良方译,瞿葆奎校: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4.

施良方著: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5.

[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

《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6.

黄甫全、王本陆主编:

《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

施良方、崔允漷主编:

《教学理论:

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

张华著:

《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

张华等著:

《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

赫德永著:

《课程研制方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

丛立新著:

《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

汪霞著:

《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

[美]奥恩斯坦等著,柯森等译:

《课程:

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4.

丁邦平著:

《国际科学教育导论》,陕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5.

高文著:

《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6.

《课程研究:

现代与后现代》,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7.

张红霞著:

《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

钟启泉主编:

《课程与教学概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29.

桑新民主编:

《学习科学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0.

桑新民等著:

《教育哲学对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1.

加涅著:

《教育技术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2.

《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

巴拉·

西尔斯等著:

《教学技术:

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4.

尹俊华等:

《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5.

WalterDick等著:

《教学系统化设计》(第五版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6.

RobertHeinich等著:

《教学媒体与技术》(第七版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说明:

以上参考书目不包括各专业方向导师指定的书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