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音乐论文电脑音乐创作论文论电脑音乐对传统音乐创作方式的影响和变革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7576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脑音乐论文电脑音乐创作论文论电脑音乐对传统音乐创作方式的影响和变革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电脑音乐论文电脑音乐创作论文论电脑音乐对传统音乐创作方式的影响和变革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电脑音乐论文电脑音乐创作论文论电脑音乐对传统音乐创作方式的影响和变革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电脑音乐论文电脑音乐创作论文论电脑音乐对传统音乐创作方式的影响和变革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电脑音乐论文电脑音乐创作论文论电脑音乐对传统音乐创作方式的影响和变革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脑音乐论文电脑音乐创作论文论电脑音乐对传统音乐创作方式的影响和变革文档格式.docx

《电脑音乐论文电脑音乐创作论文论电脑音乐对传统音乐创作方式的影响和变革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脑音乐论文电脑音乐创作论文论电脑音乐对传统音乐创作方式的影响和变革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脑音乐论文电脑音乐创作论文论电脑音乐对传统音乐创作方式的影响和变革文档格式.docx

笔的艺术,以静态刻画为主要方式,电脑艺术则“动静咸宜”,而且以动取胜,作曲家笔下的乐谱,如今可以轻而易举地变成令人回肠荡气的电子音乐。

电脑为我们展现了光怪陆离的图像,播放着悦耳动听的乐曲,传达着丰富多样的信息。

如果我们深入到电脑内部去观察的话,即可以发现这一切都基于一连串的“0”和“1”。

这些二进制数字构成了独特的世界。

如果说笔的艺术是以模拟为基础的话,现阶段的电脑艺术却以数字化为自己的特点。

电脑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包括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三种类型。

计算机只认识二进制数,人们输入的其它形式的数字、符号和字母,都只有转换为二进制数,才能由计算机进行处理。

人们把原有的艺术工具的功能、规律、经验、技巧等翻译成严格遵守形式逻辑规则的数字化信息,以及当前计算机所能接受的数据和指令。

软件的特征在于指令,主要形式是可执行文件。

与传统文本相比,这种文件虽然也是由语言写成的,但所使用的并非自然语言,而是编辑语言,虽然也包含了某种信息,但信息的形态有底、面之分。

源代码是“底”,通过运行指令而生成的作品是“面”。

传统艺术家运用软件时可以无须关心源代码和相关软件的技术细节。

2计算机在传统风格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2.1精神创作阶段的影响

以乐谱为音乐创作记录方式的音乐创作过程分为精神创作和物质创作两阶段。

在精神创作方面,当作曲家已经从现实生活的体验中积聚起创作情绪,并开始着手创作时,总是先停留在内心的构想当中,这种构想不带有任何物质性的行为,纯粹由心灵在创造、在建构。

整个精神创作过程都在内心完成,并且都在已经完成了主题的构思以后,为整部作品设计框架或完整的音响结构,但它仍然处在一个酝酿和准备阶段,因为作曲家的任务是为演奏家提供演奏的依据,而演奏家只能从可视的音符中获得这种依据。

内心的精神创作对于实质性的物质创作来说只是一种准备。

利用计算机进行音乐创作,精神创作阶段固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但与传统的精神创作过程又有区别,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

作曲家开始着手创作时,在内心构想的同时,可直接把乐思、主题输入计算机并播放出来,把内心听觉即时转化为现实的听觉,并且可以随时监听并作出修改,然后保存,直至整部作品的总体框架或完整的音响结构完成,作曲家都可以在精神创作即内心创作的同时监听实际的音响效果并修改到作曲家本人认为完美。

在整个精神创作阶段,作曲家虽然还是以内心创作为主,但已不单只是为物质创作阶段作酝酿和准备,它本身已带有了物质的因素,已把内心的、精神性的听觉异化为现实的、可感的音响,使个人内心的东西装化为了独立于个人以外的、可被人审视的对象,并且这个对象可以完全保存下来,成为现实之中的确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乐谱为记录方式的音乐创作的精神创作阶段,作曲家也可以通过在乐器上试奏或本人的试唱审视音响效果,但这种效果试验与利用计算机进行监听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利用乐器或人声试验音响效果的方法要受到各方面的限制,首先是时间上的限制,作曲家会由于对自己头脑中的新乐思的演奏或演唱在技术的熟练程度上不够,使作曲家在试验时的音响效果在时值上与头脑中的乐思不完全吻合;

其次是空间上的限制,尤其是在多个声部,多种乐器的音乐作品中,作曲家无法同时充当多个角色,而只有逐个声部、逐个乐器试验音响效果,或者只使用钢琴来充当所有乐器、声部,逐个进行试验,这样出来的音响效果对于作曲家头脑中的立体的音乐形象差距甚远,即使是器乐独奏作品,作曲家或许也会受到个人手型大小的限制;

再次,作曲家不一定同时是演奏家、歌唱家,在试奏或试唱的过程中会受到个人技巧的限制而达不到头脑中想象的音色。

而利用计算机监听效果则不同,可以把音一个一个地输入计算机,然后按照自己计划的节奏把它们排列好,播放时可做到准确无误;

多声部、多乐器的作品则可以逐个部分通过不同音轨输入,然后同时播放;

音色、音强则可以选择和调试。

这样出来的音响效果就能和作曲家内心的想象听觉完全吻合,突破了时间、空间和技巧的限制。

总的来说,传统手段的音乐创作中,精神创作阶段完全依靠内心的听觉,真正的音响效果只能在作曲家的头脑中,是完全属于意识中的。

而借助计算机的音乐创作,在精神创作阶段作曲家就可以把意识中的音响效果转化为独立于自己以外的、现实的、可被自己监听的实际音响,并且两者之间具有一致性,这种精神创作的手段与传统手段的不同就在于带上了物质因素。

2.2物质创作阶段的影响

作曲家完成了精神创作后,就进入了物质创作阶段。

以乐谱为记录方式的音乐创作,作曲家一旦完成了内心的音乐构想后,就进入了书面的笔头工作,即作曲家将内心的构想落实到具体的、富有物质性意义的乐谱上。

物质创作的目标是使精神创作获得的模型“客体化”,既包括作曲家用笔写下来的乐谱,也包括演奏家完成的实际音响。

音乐的物质创作具有二重性,它比其它艺术更为复杂。

物质创作过程并非任意的、自由自在的,而是随时都会遇到各种监督。

当作曲家的创作处在精神创作阶段时,无论思路怎么清晰,内心的音乐模型是怎样完整,与最终呈现在乐谱上的作品相比还是模糊的,只有当作曲家着手物质性劳动,并完成这一劳动过程以后,它才豁然开朗。

他需要通过技巧为内心的音响模型填充“血”和“肉”,并把它准确无误地写在乐谱上,使它不但符合音乐审美的要求,而且还应符合音响科学和作曲技术的各种规则。

物质创作是对精神模型的反复梳理、调整和充实的过程。

与以乐谱为记录方式的音乐创作不同,以计算机为音乐创作的记录方式,作曲家并不是完成了内心的音乐构想即音乐模型以后才进入物质创作的,而且物质创作的手段不是笔头工作,物质创作的结果也不是乐谱。

音乐创作以计算机为记录方式,作曲家的物质创作实际上在精神创作阶段已经开始,并与精神创作交替进行,可称为物质创作的前期。

当精神创作的音乐模型完成并整个保存在计算机中,物质创作前期完成,剩下了的工作就是使这个模型更加完善和条理化,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物质创作后期。

需要处理的已不是作曲家头脑中模糊的内心听觉,而是已保存在计算机中的已比较清晰的,物质化了的现实音乐模型。

从物质创作前期到物质创作后期是音乐音响以大致的模型到完整的音响形式,从较清晰到极清晰,从不完善到最终完善并确定下来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

传统方式的物质创作依靠的完全是人的逻辑和技巧,作曲最终完成是否符合音乐审美要求、音响科学和作曲技术的各种规则,取决于作曲家对这些要求和规则的了解、掌握程度和是否正确运用;

而计算机软件则可以帮助甚至代替人来完成这些步骤,对于不符合要求和规律的地方进行自动更改,使作品最终准确无误地完成。

3计算机在现代音乐中的运用

3.1电子音乐的发展史

20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电子音乐”的出现改变了一些音乐家的思想和作曲手段,电子音乐“与由传统乐器共鸣体自然发音音乐是完全不一样的”,“泛指一切利用电子手段产生、修饰而做成的音乐。

电子音乐的运用最早是通过操作留声机唱片创作音乐,通过慢放、快放、回放以及处理唱片片段重复播放等等,探索新的音乐品种。

很快录音带音乐取代了留声机唱片音乐。

磁带记录了各种噪声、打击乐器声、讲话声、音乐片段以及音响效果。

以及各种方式循环、拼接、并置和处理。

后来录音带音乐又发展成为以采用自然界的日常生活中的音响为主,而主要采用设备本身的电子振荡器发出的电子音响来作为新的声音来源。

电子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是出现了电子合成器。

合成器可以直接创造音响、音高、振幅、音色、回响、调制等一概自动控制,不必像以前的磁带那样要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合成音乐。

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一代数字化合成器开始出现,计算机也开始普及,导致了合成器与计算机的结合。

计算机音乐“可以通过编程采用数字形式构造声波,通过数模转换将它变成声音,从而合成音响,这种音响包括音乐、话语、各种杂音、各种自然界中没有的声音等等,几乎无所不可。

”使用计算机进行声音合成,作曲者必须将所需要声音的细节向计算机详细说明,包括它的频率、泛音结构、包络线等等,所有这些都能在设计被随时改变。

计算机波形的样本用数字的方式大量储存,所有被储存的数字按照预定的比率从计算机发送到一个数字-模拟变换器,它把数字转变成电压,能开动一个扬声器,作为合成声音波录入磁带。

3.2计算机为音乐创作观念的改变提供方便

3.2.1音乐感性材料的非自然性被打破

传统音乐作品中所发出来的声音———乐音是经过作曲家精心思考创作出来的,这些声音在自然界绝对不存在,是非自然性的,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来的音响,是一种创造性的声音。

人们从自然界中发现乐音,并把它排列成一种有规律的顺序。

电子音乐出现以来,音乐感性材料的非自然性被打破,早在录音带音乐出现的时候,自然界中的声音就开始被磁带记录下来,运用于音乐创作中。

自然界的音响在音乐中的运用,更多的是对传统音乐创作的点缀,在音乐作品中适量地采用,使听众准确地联想到音乐表现的对象,自然音响不起主导作用。

在20世纪“先锋派”的音乐中,出现了音响材料录取于自然,自然音响起主导作用的音乐作品,如1948年,法国作曲家谢菲尔和几位志同道合者开始生产“拼盘”磁带,这些磁带作品记录了各种噪音、打击乐器声、讲话声、音乐片段以及音响效果,他们以各种方式循环、拼接、并置和处理,使之成为一首“音乐作品”,称之为“具体音乐”,因为它们多半来源于“真实的”和具体的声音。

谢菲尔创作了第一首具体音乐作品《火车练习曲》,把火车的滚动、喷气、汽笛等声音拼接录制而成。

计算机音乐的出现进一步方便了自然音响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人们在自然界中听到过的各种声音、杂音、话语等,都可以通过编程采用数字形式构造声波,通过数模转换将它变成声音,从而合成音响,音乐作品的音响可直接取材于这些合成的音响而不用到自然界中录制。

3.2.2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非概念性被打破

传统的音乐创作观念认为:

“一个能够被音乐表现的对象,首先必须是包含明确的感性特征的对象,并且其感性特征也必须与音乐音响具有联带的对应关系,即这一对象的感性特征还必须能够具体分解为与兴奋性相关的感性特征、与强度感相关的感性特征、与紧张感相关的感性特征、与时间感相关的感性特征、与时间变化率感相关的感性特征及与新异感相关的感性特征。

”“由于音乐音响的构成还受纯音乐听觉感性样式良好性原则的制约,因此音乐的音响有可能与任何一个对象都不能构成充分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传统音乐创作中,音乐的感性材料与其表现的对象之间的共同点是它们的感性特征,而音乐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而电子音乐,包括电脑音乐中自然音响材料的运用则打破了自然声音与音乐声音的界线,音乐声音也可以像自然声音一样,与它们的含义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不存在中介因素,也不需要依靠某些中间环节去加以沟通,人们无须去思考和想象就能感知它的对象是什么。

在传统的音乐创作中,作曲家认为音乐的声音不像语言、文字那样具有语义性,它不是概念的符号,既不能直接表现某种概念,更不能直接表述抽象的逻辑思维,复杂的思想、观念,所表现的只是作曲家在一定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情绪、感情的反应。

由于感受音乐的听者不需要像欣赏文学作品那样通过文学概念这个必经中间环节,因此音乐能够非常直接而迅速地激发起人的情绪、感情波澜,引起共鸣。

而20世纪的先锋派音乐,情感不再是唯一的表现对象,作曲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用音乐表现深奥的哲理观念、复杂的科学定律、概念,甚至音乐的材料也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高度理性的方法,由概念直接决定音乐材料的生成。

计算机音乐的出现也更方便了由概念生成音乐的创作手法。

因为在这种创作观念的支配下,作曲家不需要考虑音乐的听觉感性样式是否良好,也不需要个人的情感体验有音乐的移植,而运用的仅是逻辑思维,由作曲家选定为表现对象的观念、概念、定律通过某种逻辑关系向音乐音响的转译,而计算机擅长的正是这样的“逻辑思维”。

1956年法国作曲家雅尼斯.希那基斯创作了《概率的作用》,作曲家根据17世纪瑞士数学家伯努利的“大数定律”组织起这首作品的音乐材料,根据苏格兰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尔的“气体分子运动论”来确定音块的密度和乐曲的结构,这一切都是借助计算机而得到的:

先做成图表,然后转译成传统的记谱。

3.2.3音乐感性材料的创造性进一步拓宽

前面已经提到过,计算机方便了自然声音在音乐中的运用。

但这些被运用的自然声音依然具有创造性。

首先它是人工合成的,并非直接录取于自然界;

其次“当它们被作曲家所利用的时候,特别是当它们被作曲家有目的地排列和组合在音响整体之中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渗透了创造性的因素;

它们已失去了自然声音的原有功能。

”另一方面,计算机音乐可以通过采样模拟各种乐器的音色、音响,而乐器的声音本身就是人的创造,是自然界不存在的。

而计算机音乐在音乐感性材料创造性上的最大突破是计算可以合成各种自然界中没有的声音。

电子合成音乐的设备和技术主要包含四部分:

①声音发生装置。

包括振荡器(能产生正弦波,即没有泛音的纯音)、锯齿波(即基音上加上的各个泛音、是人工合成的复合声波,不是自然的乐音)、方形波、三角波。

②声音处理装置。

包括混频器(不同频率声音的结合)滤波器(减少某个声音的一部分振幅)、平衡器(增加一个音某部分振幅)、环形调制器、混响器(产生回声、造成空间感)。

③声音控制装置。

包括包络发生器(控制声音波形)、音序器、键盘。

④声音录入装置。

这样,作曲家就可以通过计算机获得无限多种的音响,不再需要把音响材料创造性的范围局限于已有乐器之内。

“传统作曲家是同普通乐器发出现成的声音打交道的,而电子音乐的创造性必须亲自搜集用来建筑结构的各种音响因素,将各种色彩的音作为他们工作的材料。

”而电脑音乐的创作者更须亲自创造各种音响因素。

4计算机不能代替人脑创作音乐

4.1计算机不能代替人脑思维

20世纪美国语言分析哲学家约翰.塞尔在《心、脑与科学》一书中说过,数学计算机概念的要点是其运算能被纯形式化地表述,我们是用抽象的符号来表述计算机运算过程中的步骤,但是符号本身并没有意义,它们不具有语义内容,不涉及任何事物,它们只能纯粹按照形式的或语法的结构加以确定。

而人的不仅仅是形式的或语法的过程,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具有某种内容,人的思想要涉及任何事物,符号串也必有某种意义。

计算机即使行为正确无误,仍然不可能从语法中得出语义,因为要理解语义,以至要完全具有心理状态,就要具备比仅仅一套形式符号更多的东西,就要具备一种释义,而每一台计算机不会比单纯的形式符号具有更多的东西,意识、思想、感情、情绪以及心理的所有其他属征远非语法所能包容,不管计算机的模拟能力多强,也不能复制那些特征。

任何计算机程序自身不足以使一个系统具有一个心灵,简言之,程序不是心灵。

不能用计算机代替人脑进行音乐创作。

音乐从形态来看,只是一些具有一定频率、一定振幅、一定波型的声音在时间中的组合。

音乐的外部表现特征是音乐的形式,形式各异的音乐也是由几个基本要素即音高、音强、音色及时间结合而成旋律、节奏、和声、复调、曲式等基本组织形式,这些音乐的基本组织形式按照一定的规律或法则即形式美的法则有机结合构成音乐形式的全景。

音乐的形式既反映了构成音乐的各种基本要素的外部组织及结构关系,同时也反映着音乐自身特殊的内部组织规律。

然而,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意识现象、思维领域中的现象,总是包含着某种音乐音响之外的内涵,否则它就脱离了它自身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使之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情感是音乐表现的最主要的内容。

电脑作曲软件虽然是人在对音乐形式规律有深刻认识的前提下把这些规律通过程序设计移植到软件中的产物,但它毕竟不是人,本身没有意识、思想、情绪、感情,也就是没有心灵。

这些软件无论在帮助我们进行音乐创作时多么正确无误,但它仍然是形式化和规则化的,本身不涉及任何事物,不具有要反映的内容。

因此,音乐只能是人的音乐,电脑只是人创作音乐时的辅助工具和记谱方式。

4.2人与计算机共同思考、创作,互相取长补短

计算机创作的一个优点是不落俗套。

人的思维具有模式化的特点,模式的运用使人们的思考变得省事,但也造成了常落俗套的可能。

但计算机创作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按不同比例将随机性和规则性结合起来,对作品作种种实验,程序究竟会产生什么音响,并不完全是由程序设计师规定的。

计算机常常会形成一些始料未及的旋律,以至于使作曲家认为完全可以放弃自己原有的设想,根据计算机提供的思路和材料进行创作。

随机性的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人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这些作品本身究竟是否吻合“艺术”的要求,归根到底是要由作曲家判定和作出选择的,在这种判定过程中,是作曲家的价值观、审美理想、艺术标准在起主导作用。

作曲家应将计算机当做一个创作伙伴,人与计算机共同思考,使自己的乐思与计算机所提供的作曲家意想不到的音响根据自己的需要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修改、补充,产生完美的音乐作品,使之具有极其独特的风格。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炤:

《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2〕宋瑾:

《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M〕,上海音乐出版社

〔3〕于润洋:

《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

〔4〕周海宏:

《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5〕庄翟:

《探索与狂热-现代西方音乐艺术》〔M〕,东方出版中心

〔6〕[美]库斯卡:

《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

〔7〕童忠良:

《现代乐理教程》〔M〕,湖南文艺出版社

〔8〕约翰·

塞尔:

《心、脑与科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

〔9〕黄鸣奋:

《电脑艺术学》〔M〕,学林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