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诊疗指南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7362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胰腺癌诊疗指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胰腺癌诊疗指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胰腺癌诊疗指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胰腺癌诊疗指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胰腺癌诊疗指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胰腺癌诊疗指南Word文件下载.docx

《胰腺癌诊疗指南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胰腺癌诊疗指南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胰腺癌诊疗指南Word文件下载.docx

目前已为断面影像学检查所取代。

(五)血液免疫生化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早期无特异性血生化改变,肿瘤阻塞胆管可引起血胆红素升高,伴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酶学改变。

胰腺癌患者中有40%出现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异常。

2.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

胰腺癌血清中CEA、CA19-9升高。

(六)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诊断。

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可确定胰腺癌诊断。

可通过术前/术中细胞学穿刺,活检,或转至有相应条件的上级医院行内镜超声穿刺/活检获得。

(七)胰腺癌的鉴别诊断。

1.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渐进性的广泛胰腺纤维化病变,导致胰管狭窄阻塞,胰液排出受阻,胰管扩张。

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以及发热。

与胰腺癌均可有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腹泻、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临床表现,二者鉴别如下:

(1)慢性胰腺炎发病缓慢,病史长,常反复发作,急性发作可出现血尿淀粉酶升高,且极少出现黄疸症状。

(2)胸部CT检查可见胰腺轮廓不规整,结节样隆起,胰腺实质密度不均。

(3)慢性胰腺炎患者腹部平片和CT检查胰腺部位的钙化点有助于诊断。

2.壶腹癌:

壶腹癌发生在胆总管与胰管交汇处。

黄疸是最常见症状,肿瘤发生早期即可以出现黄疸。

鉴别如下:

(1)因肿瘤坏死脱落,可出现间断性黄疸。

(2)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可显示十二指肠乳头部充盈缺损、黏膜破坏“双边征”。

(3)B超、CT、MRI、ERCP等检查可显示胰管和胆管扩张,胆道梗阻部位较低,“双管征”,壶腹部位占位病变。

3.胰腺囊腺瘤与囊腺癌:

胰腺囊性肿瘤临床少见,多发生于女性患者。

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治疗以及预后均与胰腺癌不同。

影像检查是将其与胰腺癌鉴别的重要手段,B超、CT可显示胰腺内囊性病变、囊腔规则,而胰腺癌只有中心坏死时才出现囊变且囊腔不规则。

4.其他:

包括一些少见的胰腺病变,临床鉴别诊断较困难。

三、胰腺癌的分类和分期

(一)胰腺癌的组织学类型。

参照2006版WHO胰腺癌组织学分类(附件1)。

(二)胰腺癌的分期。

1.胰腺癌TNM分期中T、N、M的定义。

(1)原发肿瘤(T)。

 

Tx:

不能测到原发肿瘤。

T0:

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Tis:

原位癌M1远处转移。

T1:

肿瘤局限于胰腺,最大径≤2cm*。

T2:

肿瘤局限于胰腺,最大径≥2cm*。

T3:

肿瘤扩展至胰腺外,但未累及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

T4:

肿瘤侵犯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

(2)区域淋巴结(N)。

Nx:

不能测到区域淋巴结。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区域淋巴结转移。

(3)远处转移(M)。

Mx:

不能测到远处转移。

M0:

无远处转移。

M1:

远处转移。

注:

*经CT测量(最大径)或切除标本经病理学分析。

2.胰腺癌TNM分期

胰腺癌TNM分期(UICC/AJCC2002)

分期

TNM

0ⅠA

ⅠB

ⅡA

ⅡB

ⅢⅣ

Tis,N0,M0

T1,M0,N0

T2,N0,M0

T3,N0,M0

T1-3,N1,M0

T4,任何N,M0

任何T,任何N,M1

四、治疗

(一)治疗原则。

胰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

综合治疗是任何分期胰腺癌治疗的基础,但对每一个病例需采取个体化处理的原则,根据不同患者身体状况、肿瘤部位、侵及范围、黄疸以及肝肾功能水平,有计划、合理的应用现有的诊疗手段,以其最大幅度的根治、控制肿瘤,减少并发症和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对拟行放、化疗的病人,应作Karnofsky(附件2)或ECOG评分(附件3)。

(二)外科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原则。

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患者获得最好效果的治疗方法,然而,超过80%的胰腺癌患者因病期较晚而失去手术机会,对这些患者进行手术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应完成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及全身情况评估,以腹部外科为主,包括影像诊断科、化疗科、放疗科等包括多学科的治疗小组判断肿瘤的可切除性和制定具体治疗方案。

手术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无瘤原则:

包括肿瘤不接触原则、肿瘤整块切除原则及肿瘤供应血管的阻断等。

(2)足够的切除范围: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范围包括远端胃的1/2-1/3、胆总管下段和/或胆囊、胰头切缘在肠系膜上静脉左侧/距肿瘤3cm、十二指肠全部、近段15cm的空肠;

充分切除胰腺前方的筋膜和胰腺后方的软组织。

钩突部与局部淋巴液回流区域的组织、区域内的神经丛。

大血管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等。

(3)安全的切缘:

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需注意6个切缘,包括胰腺(胰颈)、胆总管(肝总管)、胃、十二指肠、腹膜后(是指肠系膜上动静脉的骨骼化清扫)、其他的软组织切缘(如胰后)等,其中胰腺的切缘要大于3cm,为保证足够的切缘可于手术中对切缘行冰冻病理检查。

(4)淋巴结清扫:

理想的组织学检查应包括至少10枚淋巴结。

如少于10枚,尽管病理检查均为阴性,N分级应定为pN1而非pN0。

胰腺周围区域包括腹主动脉周围的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术后复发的原因之一。

2.术前减黄。

(1)术前减黄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瘙痒、胆管炎等症状,同时改善肝脏功能,降低手术死亡率。

(2)对症状严重,伴有发热,败血症,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可行术前减黄处理。

(3)减黄可通过引流和/或安放支架,无条件的医院可行胆囊造瘘。

(4)一般于减黄术2周以后,胆红素下降初始数值一半以上,肝功能恢复,体温血象正常时再次手术切除肿瘤。

3.根治性手术切除指证。

(1)年龄<

75岁,全身状况良好。

(2)临床分期为Ⅱ期以下的胰腺癌。

(3)无肝脏转移,无腹水。

(4)术中探查癌肿局限于胰腺内,未侵犯肠系膜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等重要血管。

(5)无远处播散和转移。

4.手术方式。

(1)肿瘤位于胰头、胰颈部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2)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可行胰体尾加脾切除术。

(3)肿瘤较大,范围包括胰头、颈、体时可行全胰切除术。

5.胰腺切除后残端吻合技术。

胰腺切除后残端处理的目的是防止胰漏,胰肠吻合是常用的吻合方式,胰肠吻合有多种吻合方式,保持吻合口血运是减低胰漏发生的关键。

6.姑息性手术问题。

对术前判断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如同时伴有黄疸,消化道梗阻,全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行姑息性手术,行胆肠,胃肠吻合。

7.并发症的处理及处理原则。

(1)术后出血:

术后出血在手术后24小时以内为急性出血,超过24小时为延时出血。

主要包括腹腔出血和消化道出血。

①腹腔出血:

主要是由于术中止血不彻底、术中低血压状态下出血点止血的假象或结扎线脱落、电凝痂脱落原因,关腹前检查不够,凝血机制障碍也是出血的原因之一。

主要防治方法是手术中严密止血,关腹前仔细检查,重要血管缝扎,术前纠正凝血功能。

出现腹腔出血时应十分重视,量少可止血输血观察,量大时在纠正微循环紊乱的同时尽快手术止血。

②消化道出血:

应激性溃疡出血,多发生在手术后3天以上。

其防治主要是术前纠正患者营养状况,尽量减轻手术和麻醉的打击,治疗主要是保守治疗,应用止血药物,抑酸,胃肠减压,可经胃管注入冰正肾盐水洗胃,还可经胃镜止血,血管造影栓塞止血,经保守无效者可手术治疗。

(2)胰瘘:

凡术后7天仍引流出含淀粉酶的液体者应考虑胰瘘的可能,JohnsHopkins的标准是腹腔引流液中的胰酶含量大于血清值的3倍,每日引流大于50ml。

胰瘘的处理主要是充分引流,营养支持。

(3)胃瘫。

①胃瘫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常用的诊断标准时经检查证实胃流出道无梗阻;

胃液>

800ml/d,超过10天;

无明显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异常;

无导致胃乏力的基础疾病;

未使用平滑肌收缩药物。

②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症状、体征,消化道造影、胃镜等检查。

③胃瘫的治疗主要是充分胃肠减压,加强营养心理治疗或心理暗示治疗;

应用胃肠道动力药物;

治疗基础疾患和营养代谢的紊乱;

可试行胃镜检查,反复快速向胃内充气排出,可2-3天重复治疗。

(三)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的目的是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1.辅助化疗。

胰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可延长生存。

常用化疗药物为吉西他滨1000mg/m2静脉滴注>

30分钟,每周1次,用2周停1周,21天一个周期,总共4周期(12周)。

辅助化疗注意事项:

胰腺癌的辅助化疗应当在根治术1月左右后开始;

辅助化疗前准备包括腹部盆腔增强CT扫描,胸部正侧位相,外周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肿瘤标志物CEA,CA19-9等。

化疗中及时观察并处理化疗相关不良反应。

2.姑息化疗。

同辅助化疗。

3.治疗效果。

化学治疗的疗效评价参照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附件4)或RECIST疗效评价标准(附件5)。

(四)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主要用于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胰腺癌的综合治疗,术后肿瘤残存或复发病例的综合治疗,以及晚期胰腺癌的姑息减症治疗。

1.治疗原则。

(1)采用5-氟尿嘧啶或健择为基础的同步化放疗。

(2)无远处转移的局部晚期不可手术切除胰腺癌,如果患者一般情况允许,应当给予同步化放疗,期望取得可手术切除的机会或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3)非根治性切除有肿瘤残存患者,应当给予术后同步化放疗。

(4)如果术中发现肿瘤无法手术切除或无法手术切净时,可考虑术中局部照射再配合术后同步化放疗。

(5)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无远处转移患者可以考虑给予术后同步化放疗。

(6)不可手术晚期胰腺癌出现严重腹痛、骨或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时,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允许,通过同步化放疗或单纯放疗可起到很好的姑息减症作用。

(7)术后同步化放疗在术后4-8周患者身体状况基本恢复后进行。

(8)放疗应采用三维适形或调强适形放疗技术以提高治疗的准确性以及保护胰腺周围的重要的正常组织和器官,骨转移患者姑息减症治疗可考虑使用常规放疗技术。

2.防护。

采用常规的放疗技术,应注意对肺、心脏、食管和脊髓的保护,以避免对身体重要器官的严重放射性损伤。

化学治疗的疗效评价参照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或RECIST疗效评价标准。

(五)胰腺癌分期治疗模式。

1.可手术切除胰腺癌,可以考虑术后4-8周辅以同步化放疗。

2.可手术胰腺癌术后有肿瘤残存,建议术后4-8周同步化放疗。

3.如果术中发现肿瘤无法手术切除或无法彻底手术时,可考虑术中局部照射再配合术后同步化放疗。

4.不可手术切除局部晚期胰腺癌,无黄疸和肝功能明显异常,患者身体状况较好,建议穿刺活检,再给予同步化放疗。

5.局部晚期不可手术患者,存在黄疸和肝功能明显异常者,胆管内置支架或手术解除黄疸梗阻,改善肝功能后,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建议(5-Fu/吉西他滨)同步化放疗/单纯化疗。

6.术后局部复发患者,无黄疸和肝功能明显异常,身体状况较好,建议(5-Fu/吉西他滨)同步化放疗,存在胆道梗阻和肝功能异常者,先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再考虑治疗。

7.不可手术晚期胰腺癌出现严重腹痛、骨或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时,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可考虑同步化放疗或单纯放疗以减轻病人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六)介入治疗。

1.介入治疗原则。

(1)具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2)必须严格掌握临床适应证。

(3)必须强调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

2.介入治疗适应证。

(1)影像学检查估计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

(2)因内科原因失去手术机会的胰腺癌。

(3)胰腺癌伴肝脏转移。

(4)控制疼痛、出血等疾病相关症状。

(5)灌注化疗作为特殊形式的新辅助化疗。

(6)术后预防性灌注化疗或辅助化疗。

(7)梗阻性黄疸(引流术、内支架置入术)。

3.介入治疗禁忌证。

(1)相对禁忌证:

①造影剂轻度过敏。

②KPS评分<70分。

③有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不能纠正及明显出血倾向者。

④白细胞<4000,血小板<7万。

(2)绝对禁忌证:

①肝肾功能严重障碍:

总胆红素>51umol/L、ALT>120U/L。

②大量腹水、全身多处转移。

③全身情况衰竭者。

4.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1)将导管分别选择性置于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行动脉造影,若可见肿瘤供血血管,经该动脉灌注化疗。

(2)若未见肿瘤供血动脉,则根据肿瘤的部位、侵及范围及供血情况确定靶血管。

原则上胰头、胰颈部肿瘤经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化疗;

胰体尾部肿瘤多经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灌注化疗。

(3)如伴有肝脏转移,需同时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或/和栓塞治疗。

(4)用药:

通常采用铂类、阿霉素类、吉西他滨单药或联合应用。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体表面积、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具体决定。

5.经动脉介入治疗(TAIT)为主的“个体化”方案。

(1)伴有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可行内支架置入术。

(2)伴有腹腔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且引起症状的患者,可联合放射治疗。

(七)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控制疼痛。

疼痛是胰腺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首先需要明确疼痛的原因,对于消化道梗阻等急症常需请外科协助。

其次要明确疼痛的程度,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按时、足量口服鸦片类止痛药。

轻度疼痛可口服消炎痛、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等非甾类抗炎药;

中度疼痛可在非甾类抗炎药的基础上联合弱吗啡类如可待因,常用氨芬待因、洛芬待因等,每日3-4次;

重度疼痛应及时应用口服吗啡,必要时请放射治疗科协助止痛;

避免仅仅肌肉注射杜冷丁等。

注意及时处理口服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便秘、头晕头痛等。

2.改善恶液质。

常用甲羟孕酮或甲地孕酮以改善食欲,注意营养支持,及时发现和纠正肝肾功能不全和水、电解质紊乱。

五、诊疗流程和随访

(一)胰腺癌诊疗流程。

胰腺癌诊断与治疗的一般流程(附件6)。

(二)随访。

对于新发胰腺癌患者应建立完整的病案和相关资料档案,治疗后定期随访和进行相应检查。

治疗后2年内每3个月、2年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腹部CT/B超、胸片,直至5年,以后每年复查1次,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腹部CT/B超、胸片。

介入治疗后3至6周进行随访,疗效判定采用国际通用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间隔通常为1月-1.5月,或根据患者再发疼痛时间决定重复TAIT的时间。

附件:

1.2006年WHO胰腺外分泌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2.Karnofsky评分(KPS,百分法)

3.Zubrod-ECOG-WHO评分(ZPS,5分法)

4.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5.RECIST疗效评价标准

6.胰腺癌诊疗流程

7.胰腺癌标本大体所见的常规描述

8.胰腺癌显微镜下所见的常规描述

附件1

2006年WHO胰腺外分泌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上皮性肿瘤

良性

浆液性囊腺瘤

粘液性囊腺瘤

导管内乳头-粘液腺瘤

成熟畸胎瘤

交界性(未确定恶性潜能)

粘液性囊性肿瘤伴中度不典型性

导管内乳头-粘液腺瘤伴中度不典型性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恶性

导管腺癌

粘液性非囊性癌

印戒细胞癌

腺鳞癌

未分化(间变性)癌

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未分化癌

混合性导管-内分泌癌

浆液性囊腺癌

粘液性囊腺癌

非侵袭性

侵袭性

导管内乳头-粘液腺癌

侵袭性(乳头-粘液腺癌)

腺泡细胞癌

腺泡细胞囊腺癌

混合性腺泡-内分泌癌

胰母细胞瘤

实性-假乳头状癌

其它

非上皮性肿瘤

继发性肿瘤

附件2

Karnofsky评分(KPS,百分法)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健康状况正常,无主诉和明显客观症状和体征。

能正常活动,有轻微症状和体征。

勉强可进行正常活动,有一些症状或体征。

生活可自理,但不能维持正常生活或工作。

生活能大部分自理,但偶尔需要别人帮助,不能从事正常工作。

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经常治疗和护理。

生活不能自理,需专科治疗和护理。

生活完全失去自理能力,需要住院和积极的支持治疗。

病情严重,必须接受支持治疗。

垂危,病情急剧恶化,临近死亡。

死亡。

附件3

Zubrod-ECOG-WHO评分(ZPS,5分法)

1

2

3

4

5

正常活动。

症状轻,生活自理,能从事轻体力活动。

能耐受肿瘤的症状,生活自理,但白天卧床时间不超过50%。

肿瘤症状严重,白天卧床时间超过50%,但还能起床站立,部分生活自理。

病重卧床不起。

附件4

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1.完全缓解(CR):

肿瘤完全消失超过1个月。

2.部分缓解(PR):

肿瘤最大直径及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达50%,其他病变无增大,持续超过1个月。

3.病变稳定(SD):

病变两径乘积缩小不超过50%,增大不超过25%,持续超过1个月。

4.病变进展(PD):

病变两径乘积增大超过25%。

附件5

RECIST疗效评价标准

目标病灶的评价:

完全缓解(CR):

所有目标病灶消失。

部分缓解(PR):

目标病灶最长径之和与基线状态比较,至少减少30%。

病变进展(PD):

目标病灶最长径之和与治疗开始之后所记录到的最小的目标病灶最长径之和比较,增加20%,或者出现一个或多个新病灶。

病变稳定(SD):

介于部分缓解和疾病进展之间。

非目标病灶的评价:

所有非目标病灶消失和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

未完全缓解/稳定(IR/SD):

存在一个或多个非目标病灶和/或肿瘤标志物持续高于正常值。

出现一个或多个新病灶和/或已有的非目标病灶明确进展。

最佳总疗效的评价:

最佳总疗效的评价是指从治疗开始到疾病进展或复发之间所测量到的最小值。

通常,患者最好疗效的分类由病灶测量和确认组成。

附件6

胰腺癌诊疗流程

附件7

胰腺癌标本大体所见的常规描述

胰十二指肠(whipple)

胰十二指肠切除标本,远端胃,大弯长厘米,小弯长厘米,十二指肠长厘米,周径厘米,胆总管长厘米,周径厘米,胰腺大小--×

--×

--厘米,于(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下端/胰头部)见(外观描写)肿物,大小--×

--厘米,切面性状;

浸润深度(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下端)至。

累及/未累及肿物旁其它器官。

肿物旁或肿物周围肠管粘膜/肌壁内所见(息肉/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必要的阴性所见)、胃壁所见(必要的阴性所见)、胰腺所见(必要的阴性所见)。

十二指肠、胃、胆总管、胰腺断端及腹膜后切缘(标记或临床单送)。

大弯找到淋巴结(数/多/十余/数十余)枚,直径至厘米;

小弯找到淋巴结(数/多/十余/数十余)枚,直径至厘米。

肠壁找到淋巴结(数/多/十余/数十余)枚,直径至厘米;

肠系膜找到淋巴结(数/多/十余/数十余)枚,直径至厘米;

胰腺周找到淋巴结(数/多/十余/数十余)枚,直径至厘米。

附件8

胰腺癌显微镜下所见的常规描述

1.肿瘤。

1注组织分型。

2注组织分级。

3注浸及范围。

4注脉管浸润。

5注神经周浸润。

2.切缘。

4、远端胰腺。

5、胆总管。

6、近端(胃)。

7、远端(十二指肠)。

3.其他病理所见。

(1)慢性胰腺炎。

(2)不典型增生。

(3)化生。

1◆ 其他。

4.区域淋巴结(包括胃,十二指肠,胰腺旁及单独送检淋巴结)。

●总数。

(2)受累的数目。

5.远处转移。

6.其他组织/器官。

7.特殊的辅助检查结果(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

8.有困难的病理提交上级医院会诊(提供原始病理报告以核对送检切片的正确减少误差,提供充分的病变切片或蜡块,以及术中所见等)。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