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到八单元综合复习训练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7020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到八单元综合复习训练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到八单元综合复习训练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到八单元综合复习训练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到八单元综合复习训练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到八单元综合复习训练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到八单元综合复习训练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到八单元综合复习训练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到八单元综合复习训练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到八单元综合复习训练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5、地理大发现前,商人经营自己的生意只能限于一定的区域,而殖民主义扩张使得跨国界甚至跨洲际的贸易成为可能,商品市场空前扩大。

这种转变

A.推动了欧洲新航路的开辟

B.导致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C.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D.拓展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6、下表所示为1750~1851年英国人口数量(单位:

百万人)情况。

这可用于佐证英国

年份

1750年

1781年

1801年

1811年

1821年

1831年

1841年

1851年

人口数

10.5

13.0

15.9

17.9

20.8

24.0

26.7

27.4

A.工业革命期间经济发展迅速

B.农村劳动力不断地涌入城市

C.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城市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农村

7、19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人托马斯解决了含磷铁矿石的脱磷问题。

1879年,莱茵钢铁厂和霍尔德尔联合会等德国钢铁企业将这一专利引入了德国,德国的钢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德国依靠它在钢产量方面将英法等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这一现象反映出德国

A.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B.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C.与英法之间的矛盾激化

D.重视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8、鸦片战争后,虽然中国对洋货的进口量在不断增加,但主要进口商品,如洋布等所侵占的是大中城市市场。

当时深入农村市场的只有在非植棉地区的洋纱、洋铁、洋油以及洋针等少数品种。

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

A.家庭手工业遭遇了重创

B.民众生活质量有了提高

C.农村自然经济解体程度较低

D.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9、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同许多工厂都有产销关系,这些工厂生产的布匹上要织上“瑞蚨祥”字样。

除定织外,瑞蚨祥还经常向厂家提供花色品种的意见,许多工厂在设计新产品时都先征求瑞蚨祥的同意,或将图样交其审阅。

这一史实可用于说明

A.瑞蚨祥与工厂关系密切

B.近代商业资本对工业的影响

C.瑞蚨祥有自己产销渠道

D.近代商业带有明显的买办性

10、1946年,郑振铎在发表的文章中指出:

“它没有现代的托辣(拉)斯或卡特尔一类的独占组织,它并不是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所结合的独占资本。

(它是)利用特殊的政治地位,来为所欲为的。

”据此判断,郑振铎意在

A.建立垄断组织

B.鼓励发展工业

C.呼吁实业救国

D.批判官僚资本

11、下图所示为我国1949年、1952年和1957年工农业生产总产值的情况。

图中所示变化表明这一时期

A.农业是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B.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大跃进”运动成效显著

D.农业合作化运动日益发展

12、《旱地变稻田》中写道:

“干劲足,意志坚。

双脚跺塌地,两手搬倒山。

一夜河水改了道,万亩旱地变稻田。

不是神,不是仙,我们是社员!

”该作品

A.反映了当时社会建设热情高涨

B.表明国家经济政策倾向于农业

C.是当时农业发展的形象反映

D.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3、19世纪中期时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只登行情物价、航运消息等内容;

《上海新报》上广告、船期、行情等信息占据了绝大多数版面。

由此可知,报纸

A.仅反映轮船运输业概况

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是商业信息的重要载体

D.发挥了评述时政的功能

1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消费观念逐渐变化:

过去讲求吃饱,现在讲求营养保健;

过去讲求穿暖、结实,现在讲求款式漂亮;

过去只求席地安身,现在追求舒适、宽敞。

这种消费观念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

B.中国政治运动的推动

C.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D.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

15、美国前总统胡佛于1929年3月上任后,把大企业家邀请到白宫,要求他们不减工资,还要求铁路和公共设施部门的高管增加扩张与维修支出以创造就业机会。

这说明胡佛政府

A.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试图干预经济运行

C.促进了公共工程的大量兴起

D.重视调和劳资矛盾

16、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用于吃、穿、用的开支比重下降,用于教育、文娱、旅游、住行、医疗、保健、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开支比重上升,这就促使第三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这表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A.与民众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相关

B.是社会福利政策覆盖面较广的产物

C.与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和消费水平有关

D.是两极格局下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

17、1921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十大上做报告时指出:

“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

”为实现这一目标,苏俄实施了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实物配给制

18、20世纪20年代,苏共“党内头号思想家”布哈林指出:

“工业的发展依赖于农业。

农民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愈大,则我们的工业就发展得愈快。

同样,没有城市工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

A.完全否定了斯大林模式

B.有益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说明新经济政策存在着严重弊端

19、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出现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20世纪60年代,东南亚地区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

20世纪70年代,非洲成立了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成立。

这些现象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趋缓

B.发展中国家综合实力壮大

C.国际市场区域化趋势明显

D.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20、全球贸易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增长速度始终成倍地快于全球GDP的增长速度。

但是,2012~2016年,全球贸易量的实际增长率分别为2.7%、3.4%、4.0%、2.4%和1.9%,而同期全球GDP的实际增长率分别为3.5%、3.4%、3.4%、3.2%和2.3%。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世界贸易的衰退

B.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

C.贫富差距的扩大

D.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二、解答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现代工业兴起之前,作为“生存于农村经济上面”的市镇,其活力全部来自周围农村经济。

然而,正是在江南农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这些市镇作为新型的工商业据点,散布在广袤的乡村地区。

各式工匠的手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一道,构成了此类市镇经济的主要成分。

市镇周围的农业生产(包括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是市镇赖以生长的土壤;

交汇于市镇的水陆交通,则是为市镇输送养料的孔道。

——摘编自葛金芳《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

由于能够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这些新增城市人口也就得以生存下来。

与此同时,技术和医学上所取得的重大进步也能够消除以前曾害死大批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使城市生活变得更可忍受,更令人满意。

这些进步中较重要的包括:

充分供应洁净水,改善集中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保证充足的粮食供应,以及预防和控制传染病。

因而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到1930年时城市人口已达41500万,占人类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我国江南市镇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90年代末,大规模的工业托拉斯垄断组织,在美国的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它们已成为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

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城市公用事业的托拉斯总共达到445个。

他们合并了近8700家公司,拥有资本203亿7900万美元,控制着1528个大企业。

1909年,美国所有企业全部产值的50%左右集中掌握在只占企业总数1%的大型企业手里。

——摘编自张友伦等《美国工业革命》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对国民经济中垄断性和影响公众生活的产品和劳务实行价格管制;

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控;

通过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和遗产税调节收入分配;

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和贴现率调节货币供应量。

多年来美国先后制定和实行了《反托拉斯法》《环境保护法》《食品药物检疫法》《贸易法》《国家劳工关系法》等,以此对市场经济实行严格的法制管理。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分别采取了类似美国的经济调控办法。

——摘编自樊爱霞《当代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当时奉行的经济政策,试析垄断组织出现对美国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美国在经济领域中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调整的认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制度实现了从“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绝对优势”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蜕变;

调控手段实现了从“高度集权的中央调控”到“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转变。

这些转变的顺利实现得益于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以及“先试验后推广、以点带面、先增量后存量”等具体政策的成功实行。

同时,中央政府还非常重视利用国际和国内市场,注重市场化与国际化之间的相互推动,这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赢得了多种推动力量。

——摘编自李刚、周加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创新与反思(1978—2018)》

材料二 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之下,企业和联合公司的权力很小,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

戈尔巴乔夫上任初期,苏联正在小范围内进行利润分成试验,将企业的利润留成比例由原来的41%提高到70%,企业的折旧基金也全部留给企业,列入生产发展基金。

这样企业自己就有钱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并进行社会方面的发展,同时,提高企业对最终成果、完成供货任务等方面的责任。

它们能得到多少用于发展生产、支付劳动报酬等的经费,取决于其经营活动的好坏。

——摘编自李树果《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趋向初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体制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措施和结果,分析造成20世纪中苏两国改革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B

材料中“稻”“粟”“仓廪”“齐纨鲁缟”等描述了农业生产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富庶情况,而这一切都源于“男耕女桑不相失”,故B项正确。

“自然经济”在这之前就已形成,排除A项;

统治者的开明是“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之一,但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

“农业动力革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2、C

材料中的“在本道两税之上,每千钱增加二百文”即在征收两税的基础上,再加征税,这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C项。

A项说法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排除。

3、B

由材料可知,宋代铜产量不断提高。

铜是铸造货币的主要原料,铜产量的提高为宋代大量铸造货币提供了条件,而货币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

青铜铸造业在宋代时已经衰落,排除A项;

C、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

4、A

由材料可知,福建、广东与湖州府之间的生丝贸易规模较大,贸易往来频繁,故正确答案为A项。

B、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5、D

材料“殖民主义扩张使得跨国界甚至跨洲际的贸易成为可能,商品市场空前扩大”说明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不断扩大,故D项正确。

先有新航路开辟,然后才有殖民扩张,故A项不正确;

B、C两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6、A

由材料中的时间“1750~1851年”可知,这与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时期基本相符。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英国人口数量是快速增加的,这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B、C两项虽与英国工业革命的史实相符,但从材料中无法判断;

材料体现不出D项。

7、B

材料体现了当时的德国钢铁行业对托马斯的最新技术成就反应迅速,这说明德国重视新科技的应用,这促进了德国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正确。

A、C、D三项所述在材料中经济均没有提及,故排除。

8、C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深入农村市场的只有在非植棉地区……少数品种”,这说明外国经济的侵略对农村经济的冲击没有对大中城市的大,说明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程度较低,故选C项。

材料体现不出家庭手工业的概况,排除A项;

材料无法说明B项;

鸦片战争前,中国各地经济发展就存在不平衡现象,且材料也没有强调这一问题,排除D项。

9、B

材料体现了工业为商业服务,依照商业资本的要求和条件,进行加工订货以得到报酬,这反映了商业资本控制和支配民族工业,故B项正确。

A项对材料的解读过于片面,排除;

材料没有提到瑞蚨祥的销售渠道,排除C项;

商业买办性是指主要为外国资本推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服务,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0、D

与材料中“利用特殊的政治地位”有密切关系的是官僚资本,官僚资本利用国家政权力量来发展经济。

“来为所欲为的”说明郑振铎是反对官僚资本的,故选D项。

A、B、C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11、B

由图可知,工业总产值由低于农业总产值到1957年超过了农业总产值,这与“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关,也说明该时期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故选B项。

图片表明1957年工业总产值高于农业总产值,A项错误;

“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

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1949年、1952年不符,排除D项。

12、A

根据材料信息“双脚跺塌地,两手搬倒山。

一夜河水改了道,万亩旱地变稻田……我们是社员”可推知,这首《旱地变稻田》创作于“大跃进”时期,客观上反映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故A项正确。

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在当时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曲折,排除C、D两项。

13、C

材料中的“行情物价、航运消息”“船期、行情”均是有关商业方面的消息,这说明报纸是商业信息的重要载体,故选C项。

A、D两项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

材料体现不出这些信息是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

14、D

从材料所述内容来看,这种消费观念的变化与改革开放相关。

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故D项正确。

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是消费观念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

B项所述与题干时间不符合;

C项不符合题意。

15、B

由材料“要求他们不减工资”“还要求铁路和公共设施部门……创造就业机会”可知,胡佛政府试图以政府干预来调整经济运行,故选B项。

A项与材料意思不符;

C、D两项均从材料中体现不出。

16、C

材料中的“用于吃、穿、用的开支比重下降”到“用于教育、文娱、旅游、住行、医疗、保健、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开支比重上升”说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是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和消费水平提高的结果,故C项正确。

A、B两项所述虽然与国民收入水平有关,但与题意不符合,故排除;

D项所述与题干内容无关。

17、B

由材料中的时间和“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为了保障农民个人利益,决定实行固定粮食税,故选B项。

A、D两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

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

18、B

材料信息强调了农业和工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

布哈林比较注意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问题,这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B项正确。

布哈林的观点与斯大林的不同,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A项结论;

C、D两项所述与题干内容不符合。

19、C

由材料中“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信息可知,区域组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故选C项。

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一,A项表述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B项;

D项与史实不符。

20、B

由材料可知,2012~2016年,全球贸易量的实际增长率与同期全球GDP的实际增长率打破了全球贸易增长速度始终成倍地快于全球GDP的增长速度的规律,而同时世界经济仍在发展。

据此可知,此时全球贸易增长缓慢的原因应是各国设置了贸易壁垒,这种做法实质上违背了全球化的潮流,故B项正确。

A项表述对材料理解片面,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排除。

21、

(1)条件:

江南农业经济发展;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江南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江南水陆交通便利。

(答出两点即可)

(2)特点:

新兴工业城市兴起;

城市化发展迅猛,且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相关;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原因:

工业革命兴起,大机器工业快速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各国政府对城市化建设的重视和支持。

(答出三点即可)

22、

(1)经济政策:

自由主义。

影响:

使美国的政治经济生活越来越深刻地打上了垄断资本的烙印;

美国完成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并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托拉斯帝国主义国家。

(2)调整:

政府通过行政和立法手段、货币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性和制度化的干预。

认识:

美国在经济领域的调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经济在战后的持续发展,同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但这种调整本质上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不可能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3、

(1)主要变化:

从“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和政府的正确指导;

采用逐步推广的政策;

重视利用市场的力量;

注重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推动。

(2)措施:

扩大企业的权力。

结果:

失败。

中国:

中国相较于苏联而言,改革的阻力较小;

中国走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道路,实现了稳定与改革的统一;

中国的改革适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等等。

苏联: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苏联前期的改革只满足于对原有体制的修补,因此效果不明显;

戈尔巴乔夫急于求成,制定了激进性的经济改革方案,不适应当时的国情;

美国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