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2《师说》课前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662563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22《师说》课前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22《师说》课前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22《师说》课前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22《师说》课前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22《师说》课前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22《师说》课前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 22《师说》课前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22《师说》课前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22《师说》课前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22《师说》课前预习学案苏教版必修1

《师说》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明白“从师”的重要性,发扬“师严道尊”的民族传统。

重难点:

积累文言知识点,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二、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什么要从师?

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3.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4.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

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三、反思总结

文章第一段论述了老师的基本任务是“______________”,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进而提出“______________”的从师标准。

第二段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一层以“古之圣人”与“______________”作对比,第二层从对其子与“______________”的角度对比,第三层将“____________”与“_______

四、当堂检测

㈠、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贻(yí)  嗟乎(jiē)  针砭时弊(biǎn)

B.蹉跌(cuō)严谨(jǐn)不拘于时(jū)

C.鞭笞(chī)阿谀(ā)杀一儆百(jǐng)

D.沏茶(qì)联袂(mèi)不屑一提(xiè)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策之不以其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择师而教之

吾从而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与“论”相比,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

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何陋之有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未见其明也    明:

聪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

竟然。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

句中的停顿。

D.则耻师焉,惑矣惑:

疑惑。

7.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  )

A.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其出人也远矣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反

8.对下面句中“于”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 ③学于余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其皆出于此乎 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①和③相同,②与④相同,⑤与⑥不相同

B.①和③不同,②与④不同,⑤与⑥相同

C.①和③相同,其余皆各不相同

D.①和③不同,其余全部相同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D.①④不同,②③不同

10.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韩愈的传世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毁》)

  ·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送孟东野序》)

  ·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事业无穷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已而有识者曰:

“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

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

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

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

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

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

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③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

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

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

①僇(lù)辱:

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

吵嚷。

③手泽:

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

赠送。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示:

告诉。

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效:

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厌厌:

满足。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B.文章第二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做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有识者曰:

“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三、轻松练笔

本文第三段引用了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从而有利地论证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

引用名人名言,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彰显文化底蕴,丰富写作素材。

请引用名言名句写一个400字左右的片段。

四、类文欣赏

我的老师(节选)

贾平凹

  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

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平时不准父母杀鸡剖鱼,很有些良善,但对家里的所有来客却不瞅不睬,表情木然,显得傲慢。

开始我见他只逗着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认了他是老师。

许多人都笑我认三岁半的小孩为师,是我疯了,或耍矫情。

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误了,谁规定老师只能是以小认大?

孙涵泊!

孙老师,他是该做我的老师的。

  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

阿姨摘了一抱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

阿姨问:

“你不要?

”他说:

“花疼不疼?

”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它的美好了,不爱惜,不保卫,有时是觉出了它的美好,因为自己没有,生嫉恨,多诽谤,甚至参与加害和摧残。

孙涵泊却慈悲,视一切都有生命,都应尊重和和平相处,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晚上看电视,七点前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

我是没有这种大气派的,为了自己的身家平安和一点事业,时时小心,事事怯场,挑了鸡蛋挑子过闹市,不敢挤人,唯恐人挤,应忍的忍了,不应忍的也忍了,最多只写“转毁为缘,默雷止谤”自慰,结果失了许多志气,误了许多正事。

孙涵泊却无所畏惧,竟敢指挥国歌,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在他家书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一手掏耳屎。

他爹问:

“你来看什么?

”他说:

“看写。

”再问:

“写的什么?

”说:

“字。

”又问:

“什么字?

”说:

“黑字。

”我的文章和书法本不高明,却向来有人恭维,我也是恭维过别人的,比如听别人说过某某的文章好,拿来看了

  街上两人争执,先是对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

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他便跑过立于两人之间,大喊:

“不许打架!

打架不是好孩子,不许打仗!

”现在的人很烦,似乎吃了炸药,鸡毛蒜皮的事也要闹出个流血事件,但街头上的斗殴发生了,却没有几个前去制止的。

我也是,怕偏护了弱者挨强者的刀子,怕去制伏强者,弱者悄然遁去,警察来了脱离不了干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一走了之,事后连个证明也不肯做。

孙涵泊安危度外,大义凛然,有徐洪刚的英勇精神,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话少,对我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不布置作业,他从未以

  

赏析:

作者选取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刻画了一个小小的老师的形象。

孩子惜花时的爱心,不怕尖刀的勇敢,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老师?

向孩子学习,就是向真善美学习,生动地印证了《师说》中的观点: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 说答案

课前预习

1.dòu fǒu tán cháng dān pán zhuàn

Xiāngyíyú

2.

(1)“受”同“授” 

(2)“不”同“否”

3.B 解析:

B项“师”解释为“学习”。

4.

(1)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2)句中的第一个“圣”和“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3)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辱。

(4)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5.

(1)古义:

求学的人;今义:

有专门学问的人。

(2)古义:

用来……的;今义:

因果连词。

(3)古义:

两个词。

从,跟随;而,而且。

今义:

因果连词。

(4)古义:

在小的方面学习;今义:

是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古义:

不一定;今义:

用不着,不需要。

6.

(1)

(2)是判断句,(3)(4)(5)(8)是状语后置,(6)是定语后置,(7)是宾语前置。

7.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3)则必有我师 (4)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当堂检测

一、1.B 解析:

A项“砭”应读“biān”;C项“阿”应读“ē”;D项“沏”应读“qī”。

2.C 解析:

C项“习”解释为“学习”。

A项分别解释为“超出”“出自”;B项分别解释为“疑惑”“糊涂”;D项分别解释为“道理”“方法”。

3.D 解析:

D项,连词,表顺承。

A项,第一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第一个“其”,代词;第二个“其”,语气词。

C项,第一个“乎”,介词,相当于“于”;第二个“乎”,语气助词。

4.C 解析:

C项,范仲淹应为欧阳修。

5.D 解析:

D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二、6.D 解析:

D项“惑”解释为“糊涂”。

7.A 解析:

B、C、D三项均为代词;A项表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

8.C 解析:

①③向,介词;②表被动;④比,介词;⑤从,介词;⑥对于,介词。

9.C 解析:

①④道理;②说;③道德。

10.

(1)参考答案:

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出他们是聪明的。

解析:

注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宾语前置特点。

(2)参考答案:

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反而赶不上他们,真是令人奇怪啊!

解析:

第一个“其”是代词,他们的,即“士大夫们的”;第二个“其”是语气词,用在句首,有加重语气的作用。

课后练习与提高

二、1.B 解析:

B项,“示”是“给……看”的意思。

2.D 解析:

D项中“仿古、造假”属无中生有。

3.

(1)参考答案:

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说:

“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当做珍宝来收藏,不要使它毁坏。

解析:

“宝藏”译为“珍藏”也算对。

(2)参考答案:

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

注意“是非”“好古”“特”“同好”等词语的翻译。

参考译文:

  我家有方古砚,是过去因友人的赠送所得到的,接受后就一直放在那里,当做一方(普通的)砚台使用着,不知道它是一方(珍贵的)古砚。

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

“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当做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我听到了这样的劝告后,也就依从了他的话(把这方砚)当做了宝贝。

但没时间来辨识它是否真的是五代、宋代时的物件。

  虽然这样,这器物如果真的是五代、宋时的东西,当初的人也仅仅把它当做一个砚台来使用罢了,哪里知道一定不能毁坏、还一定要把它传到现在而成为一件古物呢?

传到现在,然后才知道它是五代、宋时(的宝物),不知道它在五代、宋时,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当做珍宝的人,对这块(五代、宋时的)砚台又如何(看待)呢?

但又不知道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拿来给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人看,那时期的人看这些器物又怎样呢?

  人们看到世上那些和和乐乐的人,沉醉于奢华艳丽的享乐中,在权贵和地位显赫的人的门前来回奔跑,卑躬屈膝的样子,遭受羞辱却不知道羞耻。

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改变这种风气,高高直立守道自重,凭淡泊的心态守住自己的操守,拿古代先人琴书图画、器物爱好来娱乐自己,并且美其名叫“

  唉!

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既然与平庸世俗的人爱好相同,可是还要吵嚷着要拥有好古的名声,来显示与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不一样。

不知道他们的名声是这样,而他们真实想法却不是这样的。

我所说的好古的人,想学习(先人或前辈的)道义,写他们那样的文章,思念他们的人却不能相见,上下徘徊,期望只能得到他们的遗墨、遗物来保存把玩,就好像恍然见到他们真人一样,因此喜好而从不满足。

所以古代的那些“好古”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留下的器物,而是他们的为人。

  我看当今世人所爱好的,大都像这样。

不能详尽阐述,只能表述相近似的,就写了一篇《古砚说》。

三、轻松练笔

答案示例:

  我有一个梦想,碧蓝的天空鸟儿快乐地游嬉,蓝天下尽是那“风吹草低见牛羊”,尽是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尽是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我要把这梦放进篮子里,让它在篮子中发芽。

你要问我为什么,我不告诉你。

  我有一个梦想,碧水荡漾在清澈的湖里,到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还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澎湃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在这梦想里,尽是秦淮河畔来回的船只和歌女的吟唱,还有身着素衣,在溪水边洗衣的浣纱女,坐在船上唱着山歌的刘三姐。

我要把这个梦放进篮子里,让它在篮子里发芽。

你要问我为什么,我不告诉你。

我有一个梦想,到处都是深竹幽篁,鸟儿鸣唱,有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有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有着宁静致远、淡泊雅致的世界。

我也要把这个梦装进篮子里。

你要问我为什么,我不告诉你。

  我有一个梦想,这是最后一个。

我要让地球妈妈等等我,等我的梦想发芽,等到春天,我要提着篮子把梦送给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