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统一测试文综历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5555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统一测试文综历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统一测试文综历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统一测试文综历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统一测试文综历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统一测试文综历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统一测试文综历史文档格式.docx

《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统一测试文综历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统一测试文综历史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统一测试文综历史文档格式.docx

  

3.恩格斯说:

“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

”以下能够佐证这个观点的材料是

A.“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B.“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

题干材料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体现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道德就属于上层建筑,“贫富之道,莫之夺予”意思是贫富的形成,没有人能给予他们,也没有人能剥夺他们,体现不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排除A项;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这体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故选B项。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义气,而小人看重的却是利益,体现的是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C项不符合题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体现的是社会上拜金逐利的风气,D项不符合题意。

4.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

“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

评论二:

“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

评论三:

“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解析】本题考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

根据题干材料“海外文”“欲制夷患,比筹夷情”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本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的思想,他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这一主张。

故选A项。

 

5.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

在研究“李鸿章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关系时,以下材料中最有史学价值的是

A.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B.网络搜集的李鸿章轶闻

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评论

D.李鸿章的部分奏折、书信影印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学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是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D项就属于这一类的史料,故选D项。

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评论等,A、B、C三项属于这一类史料,需要考据佐证,价值不如一手史料。

 

6.霍布斯认为,现有的国家体制解散时,人类将恢复到初民状态。

初民状态中,公众的权力尚未展开,既无政府亦无法律;

既无法治,也谈不上公平与不公平。

在作战的条件之下,只有强权与欺诈算数。

下列时期,与这一特征最为相似的是什么时期

A.北洋军阀混战

B.洋务运动

C.工农武装割据

D.维新变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

根据材料“既无政府亦无法律;

既无法治,也谈不上公平与不公平。

在作战的条件之下,只有强权与欺诈算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社会动乱,战争频发,符合题干意思,故选A项。

B、C、D三个选项时期政府权力较大,社会相对稳定,故排除。

7.2021年是红军长征胜利结束80周年。

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总结: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下列对长征意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了转移 

 ②长征后开创了中国革命新的局面③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④长征精神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大转移,经历了江西、贵州最后到达陕北,总的行程两万五千里,是历史上最大的转移,故①正确;

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故②正确,在长征过程中,召开了遵义会议否定了错误的军事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故③正确;

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故④正确。

故选D项。

 

8.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

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材料中所说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

A.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解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据题干材料“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可知这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由“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可知这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C项正确。

9.柏拉图曾警告说:

“极端的自由导致极端的奴役”,此语体现了柏拉图的政治观点是

A.民主城邦里应一切自由

B.人人享有直接参政权利

C.直接民主存在体制危机

D.专制是束缚自由的镣铐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

根据题干材料“极端的自由导致极端的奴役”可知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是直接的民主,直接的民主就会导致极端的自由和极端的奴役,所以,此语体现了柏拉图的政治观点是直接民主存在体制危机,故选C项。

10.没有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没有后来的英国“工业帝国”。

这说明殖民帝国的建立

A.为“工业帝国”提供了政治保障

B.为“工业帝国”提供市场和资金

C.为“工业帝国”提供劳动力和市场

D.为“工业帝国”提供技术与资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工业革命。

根据题干结合并所学知识可知,在工业革命以前,英国通过战争建立了自己的海上霸权,并从事黑奴贸易和殖民掠夺。

这些为工业革命的开展积聚了大量的可用资金。

数量众多的殖民地,也成为广阔的海外市场,正是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才引发了工业革命。

所以说,没有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没有后来的英国“工业帝国”。

故选B项。

  

11.下图反映了1929—1937年美国失业工人人数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个时期失业人数逐步回落的直接有效的措施是

A.推行“以工代赈”

B.公布《存款保险法》

C.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D.实施《全国劳工关系法》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美国失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失业人数逐步回落”可知失业人数减少,让失业工人找到了工作最直接的就是给他们工作,“以工代赈”就是最有效的措施,故选A。

12.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的名画(下图),它所反映的时代对应的是

A.18世纪末19世纪初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30年代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世界艺术的发展。

根据题干要求“毕加索的名画所反映的时代”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毕加索是现代派美术的代表,他的作品所反映的时代是20世纪以后,故选D项。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共3题

13.教育与人才选拔体制的改革关乎国运兴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选官制度的变革为视角,解读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的变化。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

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

“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

“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

“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

“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

“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2)结合材料,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

分析这些改革措施所起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日本早在1871年就成立了文部省,着手近代教育改革,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令》,这个学制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制度,其提出的“全民教育”是当时日本教育的基本方针,之后陆续发布《教育令》和《帝国大学令》,奠定了近代学制。

义务教育的实行使教育迅速得以普及,到1907年基本上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97%。

——沈红梅、朴凤玉《日本三次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此次教育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答案】

(1)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比例呈下降趋势,不利于人才选拔;

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

北宋时改革完善科举制度,寒门子弟录取名额大大增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寒门子弟入仕比例的不断上升,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式趋向公平、客观。

(2)特点:

废除旧式教育,提倡共和、倡导男女平等;

注重实践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等。

作用:

有利于民主、共和、平等观念的传播;

有利于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有利于教育等领域的近代化等。

(1点2分,总分不超过6分)

(3)背景:

明治政府成立后,为摆脱危机,富国强兵,推行“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政策,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为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

作用:

教育得以普及,提高了国民素质,促进科学文化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教育。

(1)问,从表格教据可知寒门子弟入仕比例经历了逐步减少和逐步增多的两个变化,结合表格中的时间可以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和废除、科举制的实行和发展的影响分析。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说明南京临时政府主张废除封建教育;

“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说明南京临时政府主张提倡共和;

“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说明南京临时政府主张男女平等;

“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说明南京临时政府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小问,积极作用可从对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影响回答。

第(3)问,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871年,可知日本这次教育改革的背景是明治维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治维新的教育措施和作用即可。

14.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如大型抗旱水库),成立宗旨在促进亚洲区域建设、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世界市场由“看不见的手”操控着。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导致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

1933年6月,66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喧嚣时代:

20世纪全球史》

根据材料,说明20世纪初世界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20世纪4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结果如何?

【答案】问题:

自由主义思想盛行,在贸易、关税、汇率等方面缺乏国际规则(或出现严重争端)。

解决:

1944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7年成立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结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税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

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的全球化。

第一小问“20世纪初世界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从材料中归纳,“世界市场由‘看不见的手’操控着”说明自由主义思想盛行;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说明各国在贸易、关税、汇率等方面争端严重。

第二小问“如何解决”要联系教材知识回答,20世纪初的世界市场缺乏管理规则,完全由看不见的手操控,因而容易发生经济危机。

战后通过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个经济组织规范了市场秩序。

第三小问“结果”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的影响。

15.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与他国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会上有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人们担心会议会发生激烈争论,走向歧途。

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在会上作了补充发言。

他说: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

周恩来的发言,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使会议取得积极的成果。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概括指出材料中所说的“同”和“异”分别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求同存异”的方针对这次会议和新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

【答案】“同”:

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

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异”: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挫败帝国主义国家企图破坏会议的阴谋,避免了与会各国因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促成会议取得成功;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同”,要从与会各国在历史上的遭遇以及面临的相同历史问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异”的内容根据材料“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从与会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进行思考。

第二小问,对这次会议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三小问,对新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要结合中国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和万隆会议对中国的影响进行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