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苗木育苗基地建设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5342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8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化苗木育苗基地建设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绿化苗木育苗基地建设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绿化苗木育苗基地建设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绿化苗木育苗基地建设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绿化苗木育苗基地建设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化苗木育苗基地建设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绿化苗木育苗基地建设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化苗木育苗基地建设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绿化苗木育苗基地建设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项目新建育苗基地1000亩。

主要分两大区:

苗木繁育区800亩(杨树类300亩,柳树类100亩,槐树类100亩,松树类100亩,灌木类100亩,经济林类100亩);

苗木移植区200亩(阔叶大苗100亩,针叶大苗100亩)。

项目新增平田整地200亩,土壤改良1000亩,防渗渠2000米等田间工程;

苗木检验室100平方米,机井2眼,圃道5880米等辅助设施;

办公室400平方米,锅炉房100平方米,车库200平方米等办公及公用设施。

项目需购置各类设备549台(套、亩、辆),包括修剪工具、固定喷灌、活动喷灌等生产设备530台(套、亩);

苗木检验设备等辅助设备2套;

办公设备及公用设备8套;

车辆9辆。

1.7投资使用计划

项目建设期使用固定资产投资1820.4万元,其中包括建筑工程费689万元,设备购置费616.8万元,设备安装费用23.4万元,其它费用491.2万元,预备费用55.3万元;

建设期利息27.9万元。

项目第3年投产,流动资金1617.5万元。

1.8总投资与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3465.8万元;

项目建设所需资金拟从三个渠道筹措,一是申请国家资助1000万元,二是申请银行借款1200万元;

二是企业自筹1265.8万元。

1.9财务效益

项目正常年销售收入1731万元,利润总额5174.98万元,所得税1749.04万元,税后利润3551.09万元。

投资利润率13.23%,投资利税率13.23%;

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后12.69%,所得税前15.21%;

财务净现值(Ic=9%)所得税后827.14万元,所得税前1617.45万元;

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后8.55年,所得税前7.92年。

借款偿还期6.19年。

1.10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1—1。

表1-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序号

指标

单位

数量

备注

1

产品方案

1.1

杨树类苗

万株

38.0

1.2

柳树类苗

15

1.3

槐树类苗

13

1.4

松树类苗

350

1.5

灌木类苗

30

1.6

经济林类苗

20

1.7

阔叶树大苗

7

针叶树大苗

2

总投资

万元

3465.8

3.1

固定资产投资

1820.4

3.2

投资方向调节税

0.00

3.3

建设期利息

27.9

3.4

流动资金

1617.5

4

全场定员总计

120

5

全年生产天数

360

6

燃料、动力

6.1

万吨

20

6.2

万度

4

6.3

700

7

总成本费用

1221.39

8

年销售收入

1731.0

9

销售税金及附加

10

所得税

197.61

11

税后利润

401.21

12

投资利润率

%

13.23

13

投资利税率

14

财务内部收益率

12.69

税后

15

15.21

税前

16

财务净现值(Ic=9)

827.14

17

1517.45

18

投资回收期

7.92

19

8.55

借款偿还期

6.19

21

盈亏平衡点(以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

42

1.10结论

该项目实施后,每年可向社会提供480万株种类绿化苗木,对加快城市绿化,减少粉尘污染,净化城市空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项目背景

2.1项目建设背景

1)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把我国扶贫开发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2001年9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01—2010年),决定从2001年到2010年,集中力量,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把我国扶贫开发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

纲要提出我国2001—2010年扶贫开发总的奋斗目标是:

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

纲要提出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等基本方针。

指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导贫困地区群众在国家必要的帮助和扶持下,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扶贫开发必须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

扶贫开发的重点是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国家把贫困人口集中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并在上述四类地区确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并指出要继续把发展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

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是贫困地区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径。

要集中力量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业项目。

贫困地区发展种养业,要以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着力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要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2)山西省关于加快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的决定

2006年7月,山西省做出”关于加快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紧紧抓住中央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机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从项目、投入、政策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以及人才开发等方面向“两区”倾斜,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产业发展为龙头,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带动改善生态,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加快推进“两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目标是按照“3年打基础、5年上台阶、10年大翻身”的战略部署,2006-2008年,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产业开发项目和必要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使“两区”开发有一个良好开局,力争县(市、区)财政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0%;

经过5年努力,到“十一五”期末,基本摆脱财政增收能力较弱、农民增收缓慢的局面;

经过10年努力,力争“两区”在产业规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有更大发展,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山川秀美的新吕梁、新太行奠定坚实基础。

决定还指出要以产业开发为龙头,着力增强“两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继续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积极争取、优先布局建设项目。

抓住革命老区、贫困山区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在“两区”布局一批能源、材料、交通、生态、水利、农业、社会事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

实行积极的产业扶持政策。

省级建立产业扶持专项资金,由省财政新增专项资金、各部门切块专项资金和扶贫资金三项构成。

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以及对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贡献的大小,对列入省规划的项目主要分三种情况予以支持:

对国家有总量调控的资源性项目,省里要在国家批准我省总量范围内,给予立项支持;

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大的新兴产业项目,省、市积极协调银行给予贷款支持,对关键设备和技术引进给予贷款贴息;

对发动千家万户农民发展种养业、带动农民增收明显的农业产业化和农畜产品加工业项目给予一定比例启动资金。

3)各级政府重视生态林业建设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速度还在加剧,每年沙化土地达到3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掉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大江大河输沙量增加,导致河水变浑,河床抬高,淤积湖泊和水库。

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使我国生态建设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

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作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阶段中国农村改革的总体方向。

三中全会让新阶段农村改革的目标、路径更清晰。

这为今后我国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有些地方森林、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村经济落后。

针对山西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山西省在落实《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制定了全省生态建设规划,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的指导。

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朔州市森旺苗木种植有限责任公司,进行1000亩苗圃基地建设,本着生态综合治理的方针引导农民发展种苗业。

为了进一步提高荒山、荒坡和荒沟的利用率,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探索生态治理的新模式。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扶贫开发是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

1)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国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我们解决了2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范围内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充分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只是完成这项历史任务的一个阶段性胜利

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当前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解决的难度很大。

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群众,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他们的温饱还不稳定,巩固温饱成果的任务仍很艰巨。

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其温饱的标准还很低,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小康、进而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

,需要一个较长期的奋斗过程。

至于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状况,缩小地区差距,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

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继续把扶贫开发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做出不懈努力。

2.2.2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加快荒山、荒地和荒沟的绿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生态屏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保护生态环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措施。

黄土高原是我国典型的水土流失区,土地支离破碎,农民生活贫穷。

政府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植树造林,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但由于体制、管理、树种选择等方面的原因,植树造林收效甚微,形成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山还是秃山,水土流失依然严重。

本项目的实施,将带动当地农户进行苗木基地的建设,是整个生态治理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在确保公司得到合理收益的基础上,水土流失的局面得到控制,促使荒沟、荒山、荒坡变成绿洲。

逐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2.3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当地林业产业建设的发展

林业作为一个产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

以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承受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和风险,随着苗木市场的逐步放开,我国林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推进林业产业建设,是林业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的必由之路。

各地在探索林业产业建设的道路时,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其中,公司+基地的方式得到许多地区的首肯。

本项目考虑企业的发展,以基地的形式对苗木进行集约化生产,提高了林业的生产力,每年可以为全省提供优良的绿化苗木100万株,通过项目的示范,可带动当地周边村镇发展苗木种植,充分发挥朔州市森旺苗木种植有限责任公司龙头带动作用,将广大农户联合起来,有效促进当地林业产业建设的发展。

2.2.4项目实施有利于提高生态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实践证明,生态林业如无经济效益,则不能吸引和调动农民的栽植积极性,种苗业是生态建设的基础。

本项目的实施,就是让农民通过苗木基地的建设见到利,从而激发起农民的发展种苗事业的积极性和管护力度,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生态林业的稳定健康发展,进一步改善山区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建设不仅可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而且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可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形成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3项目区概况

2.3.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朔州市平鲁区位于山西省北部,西北沿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南与本省忻州地区相邻,东连山阴县,北接右玉县。

总面积2314.5平方公里。

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境内矿藏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完备,发展经济潜力巨大。

境内山脉连绵,峰峦起伏,东端西部和北部三面环山,东南及西北部为黄土丘陵,中部县城附近有小片平地,整个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峰:

东端洪涛山,海拔1947米,西部人马山,海拔1883米,北部五大头山,海拔1732米,南部黑驼山,海拔2147米,为本境最高点,河流主要有西部另山河,为偏关河上游,属黄河水系,境内气候寒冷干燥,多风沙,年均气温4.5℃,一月零下11℃,七月20℃,年降水量450毫米左右,初霜期九月下旬,无霜期100天至120天。

2.3.2社会经济状况

平鲁区辖2个镇、11个乡,总人口20万人。

井坪是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北距呼和浩特市160公里,南距省府太原270公里,东距煤都大同市138公里,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平鲁区自然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植物有林木、果木、药材、花卉、藻类、菌类等。

其中,草本植物上百科近千种,乔灌木59种,牧草600种以上。

矿藏资源其中以煤以尤,储量大,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浅,易开采,煤质优良。

驰名中外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就在区境内。

高岭土储量丰富,产品试验表明,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并有部分超过美国安全煅烧质量标准,具有特殊的经济开发价值。

全县农作物以谷子、莜麦、土豆、豆类为主、小麦、玉米也有种植,经济作物以胡麻为主。

工业以采煤为主,其他有机械、电力、化肥、印刷、陶瓷、农副产品加工等生产。

项目所在村人口185人,土地面积2340亩,人均年收入2600元。

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生产。

2.4项目承担单位概况

2.4.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承担单位朔州市森旺苗木种植有限责任公司,是以培育经营造林绿化苗木为主的农林业综合企业。

公司在平鲁区高石庄乡,苗圃位于大辛窑水库四周,是一家具有发展潜力的苗木生产企业。

项目单位资金实力雄厚,生产管理和营销运营能力在同行业具有明显优势,完全具备承担本项目的能力和条件。

第三章市场分析

3.1市场形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围绕我国城市化建设和林业六大工程建设,我国绿化种苗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总体结构向好的方向发展。

据国家林业局统计:

2003-2005年全国林业苗木育苗面积平均每年以24.32%高速度增长,2005年达到506.66万苗,苗圃存苗量376.98亿株,当年可出圃苗木250.93亿株。

分析全国林业育苗统计资料可以看出:

2003年全国育苗面积与苗圃存苗量比上年分别增长12.06%和11.77%,基本上是同步增长,而2004年与2005年育苗面积分别比上年增长24.86%和36.05%,苗圃存苗量分别增长15.37%与7.43%,育苗面积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苗圃存苗量。

这说明苗圃单位面积的存苗量减少,多年生、大规格苗木增加,也就是说城市、四旁绿化和速生树种育苗量迅速增长。

根据2003-2005年当年可出圃苗木量分析也显示:

2003年以后阔叶树和四旁绿化当年可出圃苗木量平均分别以26.54%与48.31%的高速度增长,分别达到38.07亿株和89.63亿株,而针叶树与经济林则相对平稳,分别为2.66%和11.62%。

林业育苗发展的总体趋势符合当前绿化造林多元化的新形势。

山西省2007年实有育苗面积为2.41万hm2,过渡性苗圃面积为0.57万hm2。

在实有育苗面积中新育苗面积为1.35万hm2,国有育苗面积为0.40万hm2,私有企业育苗面积为0.54万hm2,个体户育苗面积为1.27万hm2。

总产苗量为223901.9万株,其中一般造林树种为苗木数量为209567.6万株,干果经济林苗木数量为14334.3万株。

2年生以上苗木为123252.6万株,容器苗18288万株,2年生以上的容器苗15072.4万株。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林业工程建设的开展,苗木生产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国营育苗企业在苗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减弱,个体户苗木生产已经成为山西省苗木供应的主渠道。

2007全省育苗企业总数为17160个,实有育苗面积为2.41万hm2,平均每个企业仅有1.4hm2育苗面积,而山东省2006年育苗面积已经达到8hm2,种苗生产品种达3000多个,大中型种苗龙头企业已经达到2000多家,其中333.3hm2以上的种苗基地16处,66.7hm2以上的58处。

相比之下,山西省低档次“家庭作坊式”的苗木基地势必造成,苗木品种单调,多样性差,品种质量低,不能满足全省林业生态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从2005年开始,山西省实施省级林业六大工程,林业发展速度显着提高,对苗木的需求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但由于苗圃建设跟不上林业建设的速度,近年来大量引起外省的苗木,给苗木市场造成一定的紧张,同时也由于引进苗木不适应当地气候以及远距离调苗木等原因,造林成活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2市场前景分析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绿化种苗需求稳步增加。

根据200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到2010年,全国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

2001年全国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2001年全国城市新增公共绿地为2009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6平方米,也就是说2010年全国人均绿地面积要达到10平方米,在2002-2010年间,全国平均每年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还要增加2万多公顷。

除公共绿地稳步增长外,各地居住区、单位、防护绿地和借地绿化也快速发展,公共绿地和其它绿地在整个城市绿化中所占的比重,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同和不同年份有所差异,杭州市2002年完成的754公顷新增绿地中公共绿地仅为117公顷,占15.52%,由此可以看出在今后-个时期我国城市的非公共绿地的发展要远远高于公共绿地的增长,城市绿地总量将迅速扩大。

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是绿化种苗产业发展的又一潜在市场。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在我国许多地区,小城镇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但周边环境的脏乱差的状况依旧。

2002年,建设部与中国农业银行在北京签署了小城镇建设项目合作协议,农行承诺在未来10年内意向性提供总额为300亿元人民币的信用额度,重点支持全国小城镇建设项目,它必将推动小城镇的绿化美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的环境整治已经全面展开,北京市2001年卫星城,小城镇完成绿化面积600公顷,2002年又把小城镇绿化列入北京市十大绿化工程之一,南京市把小城镇绿化列入林业八大工程,浙江省2003年起启动万村整治工程。

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给绿化种苗产品市场的持续稳定地增长奠定了基础。

从2002年起,全市财政收入状况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一举打破了2001年之前连续四年徘徊不前的局面,跃上了10亿元,当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2.42亿元。

以后的四年中,尽管财政收入基数逐年增大,但财政增收的势头不减,在2004、2005、2006三个年头中,分别以21.3亿元、35.05亿元和51.4亿元的优异成绩,连续实现了三次突破和飞跃,在全省十一个地级城市中保持了年度财政增长第一的位置。

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总量规模比十六大前的2001年增长6.1倍,年均增长接近48%。

五年间,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34.88亿元,是十六大前五年累计量的4.17倍。

这样的社会经济发展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济基础。

朔州市发展林业生产既有地域优势,又有政策优势,更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优势。

一方面朔州地处山区,地域面积广泛,宜林地宽裕;

另一方面朔州属于首都临近地区,有国家积极倡导的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三北防护林带,保护首都水资源的任务;

其三,朔州建市后,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城市建设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定位在园林工业城市上,因此,汇集多方面有利和积极因素,朔州市的植树造林工作每年都要取得不小成绩。

一方面在发展城市绿化方面已经成为全省的样板城市,另一方面在退耕还林方面,力度和成效也十分显着。

近年来,全市林业工作依托政府的支持,取得骄人业绩。

十一五期间累计造林14.12万公顷,比前五年累计造林面积增长55.1%。

从社会效益上讲:

为改善朔州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奠定了基础,也为建设全省雁门关生态畜牧基地和北方生态园林工业城市奠定了基础,同时有效地发挥了保护首都资源环境的积极作用。

从经济效益上讲:

林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正在逐年增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也在逐年提高,在2006年全市40.74亿元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林业产值16887万元,是2001年的2.88倍,产值比重4.145%,比2001年提高1.045个百分点。

而且2006年全市林业产值取得56.1%的高速度增长成绩。

多年来坚持植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