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笔记精选10篇Word文档格式.docx
《文献阅读笔记精选10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阅读笔记精选10篇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区是城市中的一个人文和空间复合单元,社区规划旨在创造一个环境优美、方便舒适、安全卫生的居住生活环境,完整意义上的社区规划还应考虑发展动力源、社区类型、规划过程、人群需求特征。
本文将研究如何将社区规划的相关理念、方法运用居住区规划中。
6
研究方法
及思路
通过与传统模式下的居住区规划进行比较,得出“社区化”理念下的城市居住区规划具有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并以合肥市大圩新市镇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进行验证。
7
研究创新
从城市社区体系结构组织、交通组织、公共空间组织、社区资源
配置四个角度探讨居住区规划模式。
8
研究结论
“社区化”理念引入城市居住区规划,一方面使得社区规划的相关理念和方法在城市居住区中得以体现,提高了社区规划的可实施性;
另一方面使得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过程中,能够更多的注入人文关怀,体现对人性交往的关注,塑造亲切宜人的城市空间尺度感,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相关社会问题。
“社区化”理念下的城市居住区规划是一项重要的综合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和相关规划的整合,意义深远。
10
文献价值
高
简要评述:
“社区化”是将社区规划的相关理念、方法运用到城市规划中解决当前城市社会问题的一种科学理念。
社区规划旨在创造一个环境优美、方便舒适、安全卫生的居住生活环境,完整意
义上的社区规划还应考虑发展动力源、社区类型、规划过程、人群需求特征。
“社区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指运用社区规划的理念、原则和方法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社区的实践过程。
“社区化”理念下的城市居住区规划,即将社区规划的相关理念、方法融入居住区规划,并以此为依据,科学合理指导城市居住区建设。
通过科学创新的研究方法,并对实地项目的考察研究为例进行验证,得出了“社区化”理念对于居住区规划具有巨大的良好效果。
本文也对于居住区“社区化”建设具有指向性的意义。
2017年9月13日
半开放性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模式探讨
李博/2013.05
中国知网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我国现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将住区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组团。
实际操作中居住区规划设计因为居住区规模较大,所以通常处理为多个居住小区的组合,各居住
小区间通过城市道路来分割;
而组团因为规模较小,在我国当下住区总量中数量很少。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占建成住区比例最大的居住小区级别住区。
半开放性住区是本文提出的关于居住小区开放程度的一种设想,其内容是在居住小区规模的基础上,以居住组团为单位,将原居住小区级的封闭化处理降一级,组团单元内实施封闭,在居住小区的级别上对城市开放。
因为开放了居住小区而封闭了居住组团,所以从封闭的程度上来说应该是半开放性住区而不是开放性住区。
1)以城市规划为主线,以建筑学为辅线,并结合城市设计、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文化研究、景观设计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综合研究;
2)通过参考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经验,以时间为线索,纵向梳理中国城市居住区的流变。
3)结合亚太区城市规划的类似经验和理念,以地域为线索,对城市居住区领域进行横向比较和分析。
4)结合实例调查分析。
理论层面上,本文的研究可以拓展国内住区研究的视野,更全面综
合地考虑居住区规划和诉求。
从土地供应方式、城市用地规划尺度的角度思考大体量居住区对城市交通拥堵、城市服务配套不均匀以及住区缺乏活力等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
从城市规划的视点结合城市设计、城市社会调查和城市文化研究等多方面因素,并重点与亚太地区其他类同城市做出横向比较。
半开放性住区是本文提出的关于居住小区开放程度的一种设想,其内容是在居住小区规模的基础上,以居住组团为单位,将原居住小区级的封闭化处理降一级,组团单元内实施封闭,在居住小区的级别上对城市开放。
本文探讨的是半开放性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模式。
中
在亚太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居民喜闻乐见的线性公共交往空间—街道,是发生这三类活动的最佳场所。
而如果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将住区封闭,则会切断这种广泛的交往机会,居住区成为城市中的一个个社会孤岛,而社会性活动也仅仅只能在很浅的层面上发生或者干脆消失。
改变现有土地使用性质的单一性,向使用性质的综合性方向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突破原居住区规范限定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个大幅度跨越的既定规模,改变大型居
住区粗暴割裂城市脉络的现状,使其回归城市,成为城市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本文从城市住区规划操作层面提出建议,使规划实践中更系统地制定城市住宅用地区域的划分。
2017年9月15日
城市生活的癌症—封闭式小区的问题及对策
缪朴/2014.05
中国知网/《时代建筑》期刊
文章对中国居住区规划的流行模式—封闭式小区所产生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一个既能保证安全又可避免这些问题的规划模式。
通过研究我国封闭式小区的特点,找出城市生活的癌症,并与与
传统坡市相比较,提议一个新的设计模式。
1.作为防卫单元的建筑群
2.取消私有街道
3.作为公共中心的共享街道
4.取消小区
封闭式小区的问题不是单靠物质手段可以解决的。
市政府必须为街道提供专业份力巡逻再加上改替了的居民自然监视,这一套综
合措施会有效地防范犯罪。
由整个城市来支持巡逻队伍其成本对居民来说肯定会比每个小区各自维持自己的保安更经济。
但要使这些成为现实,我们首先必须推动政治改革以增强地方政府回答普通市民需求的资任感.必须对公众开展教育以增进市民对社会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经历了单位大院.七十到九十年代开放式居住小区,以及目前居民收入水准仍相对多样化的封闭小区以后.有些发展商最近开始弹冠相庆“先进“的第四代居住形态终于在我国城市中出现t这不仅是指封闭的而且是专门为一个“特定阶层”及其“共同的利益关系和价值准则`'
设计的居住区。
这意味.我国城市空间将会被更为割裂及巴尔干化.不同居民群体之间
的隔离将会更趋严重.以至有朝一日在群体之间形成敌对心理。
本文详尽的剖析了我国封闭式小区的特点,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实际情况,提议一个全新的相对封闭式小区更完善的居住区设计模式。
2017年9月17日
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赵蔚赵民/2002.06
中国知网/《城市规划汇刊》期刊
CSSCI
城市的发展演变是人类对自身的居住环境从不自觉到自觉的一种调控过程。
正是在这个人类不断发展自身和生存环境的过程中,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彼此交互作用,形成了各自相异的社会关系,因此,城市规划从其产生初始就不可避免的带有其社会方面的属性。
规划专业人士已渐渐认识到这些问题,因而有必要通过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导入,借鉴其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帮助完成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变,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文首先讨论住宅区、居住区、社区等概念,并介绍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的缘起及内容。
然后探讨了城市规划领域的社区规划问题,涉及我国城市社区规划的演进、社区规划的原则等问题。
整意义上的社区规划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根据社区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工作方式,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工作路线和方案;
(2)弹性原则。
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非量化方面内容的弹性,其二是量化指标的弹性;
(3)持续滚动原则。
一方面规划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一次规划中应包括社区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与策略(内容详细程度可不同),另一方面社区规划应随社区发展而跟踪研究,根据社区结构的发展变化定期修编。
目前,政府发展计划中的社区规划主要由民政部门安排、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研究由社会学家承担。
现行的城市规划法律中并没有将社区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社区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尚没有合法的地位和相应的规范。
虽然城市规划在社区发展问题的实践中尚处于摸索阶段,但多学科的渗透和优势互补必定会有助于社区的健康发展。
城市规划中本来并没有社区的概念,但随着规划师对人类居住环境关注的宽度与深度的发展,及随着规划职业自身在理论及方法论上与相关学科的互补发展,社区的概念和理论被引
借到城市规划中。
但是社区概念在城市规划和社会学中还是存在一些区别(见表1),社会学中的社区(以自然意愿形成共同联系),是作为与社会(以理性意愿形成相互关系)相对立的概念进行研究的;
在城市规划中,社区多数时候与城市、居住等概念联系在一起,是城市某一特
定区域内居住的人群及其所处空间的总和,因此,笔者文中的社区特指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居住社区。
城市规划中对于社区规划的实践一直大体停留在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学科对于社区规划的研究和实践,综合而言,与原有住区规划的理念相比,社区规划在社区的地域界定、规划工作方式、核心内容、规划目标、关注层面,以及社区成员的参与度和规划师的角色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本文基于以往居住区中存在的社会关系问题探讨解决了“社区”建设的问题。
促进交往的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初探
周萱/2005.05.06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选择“促进交往的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两个基本概念:
住区与交往。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调研发现住区空间环境与居民交往模式的矛盾与问题,并引发思考。
将住区看作一个社会空间系统,借鉴了城市社会学、人类学、行为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理论,并结合建筑学理论与方法,对城市住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以增强住区的归属感、凝聚力和活力为目的,探讨满足当代居民交往需要的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通过对大量居住区进行调研与资料收集,实地观察居民行为模式
与交往活动的特征,运用建筑设计与规划学科的专业知识,结合社
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促进交往的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进行了研究。
本文以社会人文研究为视角,研究内容突出了“人”在居住空间中的主体性地位,侧重研究住区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物质空间环境的关系。
将居民的日常交往作为研究的对象与落脚点,去研究居民交往行为心理与物质空间环境的互动规律,并进一步指导具体空间环境的设计。
对居住空间本质的探寻就是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城市住区作为城市系统的子系统,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的特征,它应该与城市在信息、能量、物质上进行交流。
住区自身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特点。
它还是一个“开放系统”,可以随着环境与时间的变化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
住区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特征要求居住社区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物质空间环境与经济效率的关注,还要对社会结构、居民生活、交往行为、文化观念等进行关注。
论文以“如何优化住区空间环境
以促进交往”为研究目的,通过对当代住区现状的剖析,借鉴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提出了“物质空间结构支持住区社会结构”的观点,并分析了一系列设计原则,总结了相应的设计策略。
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高飞/2006.06.12
通过对居住区环境与室外空间的设计探讨,力争创造适合于居住的室外空间环境和人文景观.
通过研究居住区空间环境的功能要求和居住区发展趋势及其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以及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影响因素.总结出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要点并得出结论。
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应根据环境的功能特性合理布局小区空间,特别是应符合人的需求。
一个良好的人居绿地环境是建立在环境的质与量之上的,这就需要兼顾构思、总体布局以及单体与细部的进一步处理以到居住区空间环境功能性、合理性、观赏性和生态性的统一,为居者筑造一个可持续的完美人居空间环境。
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定居基地,居住区这一地域的空间构成和环境特点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对于新世纪的中国来说,社会经济文化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变:
在社会领域,我国已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在经济领域,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住宅制度由福利分房向货币分房变革的进程之中;
在文化领域,人们追求更多的是文化品位,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
这些领域的变化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必然影响我国居住小区的功能和空间构成以及内部布局和内容的变化,因此,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呈现出许多新趋势。
低
文章对城市街区的概念、构成及合理规模进行阐述,从而有助于我们对街区型城市住宅区的主要物质载体——城市街区有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了解。
然后,对街区型城市住宅区的概念、分类及特点进行解析,从而建立对街区型城市住宅区的正确认识和系统研究,为后面的研究提供思想理论基础。
本论文通过对居住区环境与室外空间的设计探讨,力争创造适合于居住的室外空间环境和人文景观.系统地论述居住环境与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人们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
人性化的住区道路系统规划研究
周晓源/2007.01.28
本文旨在探讨人性化的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方法
1.试图搭建起一个针对住区道路系统规划的综合性基础理论框架
2.掌握住区交通发展的内涵与规律
3.指导城市住区良性发展
1.规范研究的方法由于现有的统计数据缺乏权威性和全面性,本文将从国外已有的对居住区道路体系的理论研究入手,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报刊、杂志,搜索相应网站后,对资料进行汇总,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建立人性化住区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
2.实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上海市若干居住区交通系统的案例研究,实地调查、取证、收集资料,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可以揭示、验证普遍的内在规律和理论成果的应用价值,为城市的住区和交通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可持续的住区道路系统应:
关注公共交通的核心与凝聚作用,发展混合的住区形式,加强住区中步行为主和公众参与的公共空间系统,在生态方面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并在住区的社会与经济方面达到平衡的考虑。
1.汇总和分析了国内外住区交通组织方式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提
出了对我国住区交通组织规划的有益启示。
2.分析了我国私家车普及与居住区环境塑造的尖锐矛盾,分析了
国外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
3.选取上海市不同类型住区的道路系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
数据的汇总分析,指出了当前存在问题与解决问题建议。
本文认为住区的地理区位、规模档次与社会因素等都会对住区交通产生影响与作用,住区道路交通应当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规划。
4.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考虑我国住区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分析
了影响住区交通发展因素,提出了住区道路系统的发展目标、设
计原则、设计方法与设计标准。
住区交通体系会随着时代的推进及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而不断发展,并且受技术、环境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更大,这些因素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出行观念。
只有依照科学的发展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规划居住区道路,以实现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相结合的住区交通方式。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未来的住区交通发展趋势究竟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在依据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理性分析与思考,发现可能出现的交通需求与交通问题并加以引导和避免,为未来的住区交通发展留有余地,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参考价值所在。
现代小区交通系统的人性化设计研究
董怡娜/2011.12.27
本文以现代小区交通系统的人性化设计为研究重点,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以及现阶段我国小区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试图寻求一条适合我国国情,顺应国民意愿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性化规划思路,通过小区交通系统的合理设计,解决现阶段小区中存在的主要交通问题,从而提高小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小区的活力与凝聚力,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及小区交通与城市交通的协调发展。
人们认知一个事物一般会经历一种: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
同样,针对私家车大量普及在小区中引发的一系列交通问题和社会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归纳总结出现阶段小区中存在的主要交通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分析问题的实质,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
通常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文献研究、实例分析
现阶段对于小区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点,那就是只有做到人车分流,才能减少小区的安全隐患,保证小区道路系统的良性发展。
其实这句话是有失偏妥的,随着住宅的郊区化发展,以及私家车数量的急剧增长,小区交通问题已经不再单单的局限于小区内部道路系统是否安全、通畅、可达,也影响到小区居民的出行方式、步行半径,以及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转。
倘若一味的实行人车分流,不仅不利于小区居民间的交往互动,而且对于规模较大的楼盘来说,居民会因为出行步行半径过大,而增加对私家车的依赖,从而增加小区和城市的道路运行负荷。
由此可见,人车分行并不是解决小区交通问题的一把万能钥匙,在规划设计时我们应该根据小区的具体特点,做到因地制宜的选择小区内的道路交通组织形式。
(1)通过分析国内外小区道路交通系统在各个时期、背景下的发展演变过程,总结出现阶段我国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的重点。
(2)通过对国内外成熟的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方法的归纳总结,结合我国小区道路系统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矛盾,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方法。
(3)通过对各种小区道路交通系统组织模式的比较以及优缺点的分析,提出各自的适用范围。
(4)对不同规模、不同物业形态、不同区位的小区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通过实际工程项目来印证某些设计方法是否合理以及人性化。
(5)在综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区道路交通系统人性化设计的原则、方法以及目标,希望对今后小区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章通过对国内外小区交通系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汽车时代的不断推进,西方国家在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过程中呈现出一种:
人车混行—人车分行—人车混行动的态发展过程,这种表面上看似轮回的发展过程其本质上体现出“提倡城市宜居性”、“土地利用节约化”等规划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私家车经历了抑制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普及,根据城市机动化发展的特点,我国目前正处于汽车交通时代,这对我国城市以及居住小区中的交通问题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如何通过小区道路系统的人性化规划设计,来应对私家车快速增长所引发的各种矛盾,是当今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结合我国国情,适当借鉴西方国家小区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模式,对我国小区交通系统的人性化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写作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对小区道路系统的人性化设计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今后小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从而为居民营造出更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住区交往空间研究
于冬亮/2007.03
通过结合环境心理学、行为建筑学、社会心理学,从人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并且结合大量已有实例的分析,来探讨更有效的户外交往空间的设计手段和方法。
研究方法:
论文采取的是理论分析与实态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研究主要是运用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等边缘学科的理论与建筑领域相关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对查阅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借鉴它们的理论以及对相关实践的分析,结合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研究体系和框架。
实态调研部分主要是在明确自己所关注角度的情况下,对所拟定的几个住区进行实地观察,录像,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再进一步进行分析、数据统计和比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论文分别对住区中心交往空间、住区院落交往空间、住区道路交往空间和入口交往空间进行了分层研究,并且结合对住区的实态调研,提出了相对应的设计手法。
1.人群非均质的特征使居住环境里人们的生活方式、活动特征、交往方式也各不相同,空间环境的优劣最终只能有使用者来评述。
因此,了解住区的主要使用对象的年龄构成,职业状况,并且了解不同使用对象的交往方式、使用需求、行为心理特点是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的前提。
2.老人和儿童是住区交往的主要人群并且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因此在进行住区空间设计时应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