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慎独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3525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己慎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修己慎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修己慎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修己慎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修己慎独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己慎独Word文档格式.docx

《修己慎独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己慎独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修己慎独Word文档格式.docx

当然,还有一些党员或干部,在有人监督的大庭广众之下,才会显示出“极高”的思想觉悟,表面看上去“修己慎独,表里如一”,可一旦脱离组织或群众的监督,假、丑、恶在其肮脏的环境中就会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领导面前,阿谀奉承、善拍马匹;

在同学或同事面前,居高自傲,自以为是,不合群,爱挑衅,这种人自身修养的多面性,甚至更显得其精神腐朽,无知落后,腐败无能,他算不上一个“修己慎独”的人,更算不上一个有本色的人。

这种人群中,不乏学生干部或所谓的优秀学生。

“修己慎独”虽是一种道德修养趋近完美的境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格品质。

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在现代人的认识观念中,趋近完美实可难登,作为初踏社会的大学生们,我们达不到古人或学者的修养,但起码应做到其中最基本的东西,做到人前人后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使没有群众监督或疏于监督的情况下,仍能按照要求和规矩办事,决不因恶小而为之,也决不因善小而不为。

在这个极具物质和美色诱惑的社会和校园中,要达到这样的思想境界决不是靠一时的感情冲动或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成就的,要靠我们学生点点滴滴、扎扎实实的长期努力修炼而成的,要靠内在不断增强的自身免疫力和坚定的意志信念对不良风气的自觉抵制而完成的。

总之,“修己慎独”的力量,古人自有传承,其无限大的精神魅力在于我们的探索和自身认识。

一个人崇高的品德和无私的胸怀,不是古人的教导就能得到的,他来源于思想深处对他人的无限关怀,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和对事业的高度负责感。

“修己慎独,表里如一”——当代大学生,切记……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所房子里有一瓶打翻了的蜜糖,一群苍蝇闻到蜜糖的香飞了过来,落在蜜糖上大吃起来,当他们酒足饭饱之后,想要飞走,这才发现脚已被蜜糖牢牢的粘住,动弹不得了。

苍蝇块断气时后悔不已的说“我们太傻了,为了一点小利就把自己给交待了。

 生活之中,有些不该属于自己的好处是绝不能沾的,沾了就会因小失大,不但不能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会赔进去。

遗憾的是这样显浅易懂的道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懂得的。

银子是白的,眼珠是黑的。

见钱而不眼开,或并不容易。

贪财之事,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钱之为物,人所共爱。

但仔细分析“钱”的结构,却给人不小的启示。

“钱”,用明朝人郑喧的话来说,“金旁着戈,真杀人之物,而人不自悟也”(《昨非庵日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取之无道则贪,迟早有被杀之日。

“从来有名士,不用无名钱”。

 不贪为宝美哉斯言。

清代雍正年间有位廉吏叫叶存仁,为官三十年仍然两袖风。

退休前后,部属们连夜送来一大堆礼品。

为何是连夜呢?

据说是考虑到不能坏了老上级的名声,所以特待夜静更深的时侯前来意思,可见用心良苦。

叶存仁知道后,感慨而发,遂赋诗一首,最后两句是“赶群情重还群赠,不为人知畏己知”。

把礼品全部退回。

好个“畏己知”!

这就道出了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修己慎独。

 中国的传统道德历来“慎独”的告诫。

“君子不贪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屡薄冰”。

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行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

为官“内不愧心,外不愧民”说到了问题的实质。

堵住心的贪欲之门,才是最重要的。

 慎独需要提高人的内部修养,说到底,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是高度的自觉性。

客观环境再好也有尘埃,制度在完善也有空隙,一旦有机可乘,内部的贪欲就会“脱颖而出”。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内心端正才能确保无虞。

大凡贪官在“犯事”后都说自己“丧失了理想信念,社会风气不好,小人们来自己下水……”诸如此类的话,暂且不管他说这些话是否在推托自己的罪行,但多少有一定的道理。

人格不健全的人本性并不纯粹,个性不纯真,本性不纯正,因此这种人更不会有纯洁的、真地、坚定的信仰。

这种人年儒家经典只会先把好话说尽,后把坏事做绝;

念佛家典,不是求佛保佑,便是借佛骗财;

念道家经典不是求福禄寿,就是装神弄鬼。

一言蔽之:

假善人、花和尚、假道士而已,与我们所说的修己慎独毫无关系,难怪古人将正心修养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

 

清廉是一种美德,是古往今来从政为官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清者,不浊也,清白而高洁;

廉者,不贪也,寡欲清心。

清正廉洁,应该说是对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要求。

组工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一言一行都会引起人们的议论和评说,更应视名节如重之山,修己慎独,做清正廉洁的表率。

  做普通之人善待手中的权利。

小平同志曾说:

“一个共产党员,第一,他是普通人,第二,他是普通人中的先进分子”。

组工干部手中多少有点权利,无形之中被党员群众“高看一眼”。

权利在带来潜在名利的同时,也制造了“火药桶”、“高压线”。

越是这样,组工干部就越应该把自己当作平常人,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尊不移公仆心,始终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致富作为“第一目标”,心中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切实为基层干部和群众排忧解难,真正把党的温暖送到广大干部群众心坎上,在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中,树立组工干部良好形象。

  做坦荡之人持博大宁和心态。

面对名利是泰然处之还是趋之若鹜,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折射。

古人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在组织部门工作,任务繁重,要求严格,生活比较清苦,待遇相对较低。

面对如此工作环境,组工干部必须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宁静平和的心境,用感恩之心,对待组织、对待领导、对待长辈和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集中心思干事创业,干出成绩,让领导放心,群众满意,亲人高兴;

用淡泊之心,对繁重、单调、枯燥的组织工作,耐住清贫,守住寂寞,挡住诱惑,平静看待荣辱得失,坦然面对进退去留;

用自豪之心,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在繁重工作面前,甘当无名英雄,勇挑重担,勇于付出,多做贡献。

  做律己之人管住小节经住考验。

“公生明、廉生威”,威信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

作为组工干部,既要多干事,干成事,还要防出事,要把干事与干净统一起来,严于律己,模范地执行规章制度,不违法违纪,不损公肥私,不以权谋私,反腐倡廉,拒腐防变。

要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和朴实的生活作风,追求高雅的情趣和格调,洁身自好,慎重交友。

要从小节做起,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慎始”,严防第一,不搞下步为例;

“慎独”,严于律己,不抱侥幸心理;

“慎微”,见微知着,不要堤溃蚁穴;

“慎欲”,常思贪欲之害,以俭养德。

当在原则与情感发生冲突时,讲原则、讲政策、守规矩,知所爱、知所守、知所拒,不断提高自身在群众心目中的公信力、亲和力和吸引力

清廉是一种美德,是古往今来从政为官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党员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一言一行都会引起人们的议论和评说,更应视名节如重之山,修己慎独,做清正廉洁的表率。

领导干部手中多少有点权利,无形之中被党员群众“高看一眼”。

越是这样,领导干部就越应该把自己当作平常人,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尊不移公仆心,始终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以人为本”作为“第一目标”,心中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切实为基层干部和群众排忧解难,真正把党的温暖送到广大干部群众心坎上,在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中,树立领导干部良好形象。

特别在某些领导岗位上,任务繁重,要求严格,生活比较清苦,待遇相对较低。

面对如此工作环境,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宁静平和的心境,用感恩之心,对待组织、对待领导、对待长辈和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集中心思干事创业,干出成绩,让领导放心,群众满意,亲人高兴;

用淡泊之心对待繁重、单调、枯燥的工作,耐住清贫,守住寂寞,挡住诱惑,平静看待荣辱得失,坦然面对进退去留;

作为领导干部,既要多干事,干成事,还要防出事,要把干事与干净统一起来,严于律己,模范地执行规章制度,不违法违纪,不损公肥私,不以权谋私,反腐倡廉,拒腐防变。

要从小节做起,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慎始”,严防第一,不搞下不为例;

当在原则与情感发生冲突时,讲原则、讲政策、守规矩,知所爱、知所守、知所拒,不断提高自身在群众心目中的公信力、亲和力和吸引力。

纵观税务系统内的腐败大案,不难看出,腐败基本上都是从一点“小意思”开始的,腐败都是从一点“小面子”开始的,就是这一点“小意思”、“小面子”叩开了某些税务干部的心门,满足了他们膨胀的虚荣心,致使他们背弃了最初的人生理想。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为一个国家公务员,要做到慎微、慎初、慎独,时刻警醒。

慎独。

“自我保护”贵在自觉,重在自律。

大庭广众之中,众目睽睽之下,一旦犯事,即成过街之鼠,因此,这种情况下“守”住自己容易。

难的是慎独,因为那时独立主张,无人监督,细微末节的坏事都能慎守,就足见其觉悟和功夫了。

现实生活中,那些“阴阳”两面人,总想在“没人看见”之时偷偷地捞上一把,自以为“天知地知我知”,殊不知,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古往今来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贪官,个个都是铁证。

领导拍板,同志们焉有不服从的道理,更何况“维护领导权威”本来就是每个同志都应该做到的,更何况,领导肆意为之,即使“睁着”眼睛,也只能当“瞎子”了,除非想坐“冷板凳”,除非“乌纱帽”不想再戴了,否则有几个能挺身直言,人性的弱点导致监督的缺失,给了贪官们可乘之机。

监督失效、约束失衡,是近几年来贪污腐败案反映出来的一个共性问题。

强化监督,使监督职能有效发挥,让贪官们觉得身边有了“拿鞭子的人”,“敲警钟的人”,在他的心被蒙蔽的时候,有了“拨开云雾的人”,有了这样的人,伸出的手也会也会颤斗,得利以后的喜悦也会打折吧。

两千年前中国的哲人老子揭示了“胜人者智,自胜者强”的人生哲理。

人要矢志不移,“自胜”以至把握到“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境界当然是不容易的。

由于人生的漫长,要想一点错误不犯也不可能,但只要耳畔警钟长鸣,慎守自我,大的人生悲剧也应可以避免

注重人身修养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的自律性、反躬修己的性质。

孔子提倡:

“君子求诸己,小求诸人。

”意思是说,有修养的人,经常严格要求自己,没有修养的人,才苛求别人。

所以他又告诫人们:

“躬自厚,而薄责二十人,则远怨矣!

"

“躬自厚”,是多做自我批评,“薄责于人”,是少批评别人多做自我批评,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减少对立面,减少怨言。

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把孔子严以律己、注重自己身心修养的思想总结成一条指导人生的格言: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梁漱溟在论述中西文化的区别时说道:

中国文化是向内用功夫的(强调自我修养),西方文化是向外用功夫的(提倡认识物性)。

重视人生修养不但是中国文化之特点,也是中华民族之美德。

普通的人通过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才可以取得事业的成功,中国文化总是把做人、修养放在首要位置。

(三)强调关心国家利益、他人利益,以人民利益为先

孔子的仁学,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墨家的兼爱非攻,都是以爱他人,关心他人利益为重。

按照“忠恕之道”,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对待别人的慈爱之心,也就是“推己及人”,亦即平常所谓“群体和谐”精神。

北宋开明政治家范仲淹更把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概括为脍炙人口的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流芳数百年,激励开明政治家去关心人民利益的传统美德。

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也以此为高尚的道德标准,为民兴利,为国除害。

四、借优秀传统,塑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是具体的、现实的。

儒家有儒家的理想人格,道家有道家的理想人格,墨家有墨家的理想人格,古代有古代的理想人格,现代有现代的理想人格,东方有东方的理想人格,西方有西方的理想人格。

现代的理想人格,一定是在继承古代理想人格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方理想人格的可取成分的条件下,融合、转化而成的。

这是对古代理想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完成对古代理想人格的创造性转化,才能成就现代的理想人格。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志士仁人”的人格,成为体“仁”的人也就是理想人格,即所谓“圣人”人格。

“仁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他能够做到“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能够“泛爱众”“博施于民”的人都是“仁人”。

“泛爱众”“博施于民”就不容易做到。

其中最重要的是“克己复礼”“忠恕之道”,“克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具体的要求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忠恕之道,要求做到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比,也就能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矜而不争”。

这些理想人格的文化、道德素质,在古代看来已经很理想,今天看来就很不够了,它只是一个侧面而已。

_

道家的理想人格是能够“体道”的人格,也就是“真人”或“至人”的人格。

所谓“体道”或“真人”的人格,即是能顺乎自然,“无欲”“无争”“知足长乐”的人格。

这在道家看来己经是很理想了。

但是,今天看来也是很不够的,都缺乏现代意识、现代精神。

现代新型的理想人格,应该是既有传统的美德,又有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又有现代科学及管理知识。

现代意识与时代精神,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全球意识。

实事求是地说,这四种意识都是中国固有传统文化所缺乏的。

我们培养跨世纪人才,造就新型的理想人格,必须在继承、发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与现代意识、时代精神相结合,掌握现代的科学与管理知识。

在此条件下,建立新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审美观、这种人格,善于调处个人与环境、个体与整体、需要与奉献、欲望与现实等等的关系,既表现为自尊、自爱、白律、自信、自强、自进的精神,又具有开放、创新、竞争、奋斗品质,既有忧患意识,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既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又有“公天下”“天下为公”“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

这就是我们要造就的21世纪理想人格。

如何培养新型的理想人格呢?

也就是培养理想人格的方法问题。

孔子称作“为仁之方”。

他在《论语》中讲了许多内容,概括起来,不外乎学习、笃行、内省三种方法,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借鉴与启发意义。

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又说: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些都是学习好的品德的具体方法。

孔子要求其弟子除了学习之外,强调实行,怎样实行呢?

他主张效法身边的榜样去身体力行。

说: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已。

”何谓“能近取譬”呢?

就是效法身边的榜样,以身边的仁人为榜样去实行仁德,这便是实践仁的方法。

儒家最重视内省的修养方法,曾子说:

为人谋而下忠乎?

”儒家提倡做人要有修养,有修养的核心在于能经常用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去做自我反省。

儒家的基本经典《大学》强调: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为什么这样强调修身呢?

《大学》一文解释得非常明白:

“意诚而后心自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原来,修身可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效果。

《中庸》一文则将这种修养方一法叫做“慎独”,所谓“君子慎其独也”。

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有修养的人,常做自我批评,自己扫除心灵上的尘埃。

以上儒家的修养方法,今天看来,虽然有脱离实际之处,但是,它那种自尊、自重、自律的精神对我们今天仍有教益,仍有启发。

希望青年朋友们,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现代意识,造就新型的理想人格,站在世纪之交的制高点,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推进人类文明多做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

十年寒窗苦是每个学子人生的必然经历,虽有此历程,但不一定人人都能走向辉煌。

现今一朝金榜提名时,业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进入名牌大学并不意味进入天堂。

考取一般地方院校也并非前途渺茫。

古语言:

师傅带进门修行在个人。

大学生学习及以后学业再进一步成功的关键是个人的“慎独”工夫。

一、古人修身的启示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修身养性。

修养身性的目的乃在于明“大学”之道。

朱熹曾编了本书叫《四书章句集注》,《大学》名列其首。

何谓“大学”?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盖自天降斯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大学之道乃古代士大夫、帝王将相们的修身养性之道、“治人之道”也。

按照《大学》的说法,“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为《大学》之三纲领。

而《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乃为实施三纲领之具体步......

何为“慎独”  “慎独”源于儒家的《大学》、《中庸》。

《大学》有云:

“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舍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中说: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东汉郑玄的解说中最早提出“慎独”一词,他说:

“小人闲居而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不见,听之无声,犹戒惧恐怖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也。

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必肆尽其情也,若有觇听之者,是以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

”由此可见,郑玄的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居、独处时,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所闻之处,也要时刻做到谨慎遵守道德规范。

郑玄之说与刘向在《说苑·

敬慎》中的说法相似,之后北齐刘昼的《刘子·

慎独》、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南宋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中关于“慎独”的解读实际上都继承了郑玄对于“慎独”的阐说。

  而这其中朱熹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郑玄的说法,但他的解读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慎独”的传统理解。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

“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

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

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舍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

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

然欲舍其恶而卒不可舍,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

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

”在《中庸章句》中,朱熹又注:

“独者,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

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

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

”…通过对朱熹的章句集注以及其他文字的研习,我们不难看出朱熹除了沿袭自郑玄以来的传统看法,即认为“慎独”就是在独处时更要谨慎戒惧,在人所不知不闻之地加紧个人道德养成,不可自欺,要在个人修养上实当用力之外,还将“独”的内涵扩大了。

例如,朱熹强调“‘慎独’之‘独’,亦非特在幽隐人所不见处。

只他人所不知,虽在众中,便是独也”。

朱熹还说“这独又不是恁地独时,如与众人对坐,自心中发一念,或正或不正,此亦是独处。

”由此可以看出,朱熹的解读较之郑玄的进步之处在于使“独”包含了精神性与内在性的意义。

在郑玄看来,“慎独”之“独”只是空间上的独处,是别人无法干预的地方。

而朱熹理解的“慎独”之“独”除了上述之义外,还指一种内心意念刚刚萌发而众人不知我独知的“独”,由此可以说,朱熹把“独”从个人独居的空间推致到了一个虽在众人中但缺乏外界舆论监督与压力的空间。

这是对于“独”的理解上的深化。

  上述从郑玄到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