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2758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肇庆市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司马迁“贬天子,退诸侯,斥大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执行他对历史人物的批判。

司马迁借贾谊评秦始皇曰: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评二世曰:

“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司马迁不但对前代帝王有贬辞,对本朝帝王乃至对他的当今皇帝亦有微词。

如《叔孙通列传》中评汉高祖曰:

“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

”这就无异说,刘邦“谋计用兵”以外,一无所长。

司马迁在《封禅书》中讥讽武帝惑鬼神,求神仙,迷巫祝,信方士。

而陈涉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一个叛逆,司马迁把陈涉的起义比之汤武的革命、孔子的作《春秋》。

他在《陈涉世家》中说: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

”又说陈涉起义之时,虽圣人之徒,也去参加他的革命。

从以上的评语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善与所恶,所贤与所贱,所是与所非;

《史记》不仅是为了叙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

司马迁作《史记》不是为了清算古人,而是为了要从古书中找出一些历史教训,教育他同时并世的人。

他在《高祖功臣侯年表》中说: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

”这是他作《史记》的用意。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批判,有些不合于封建的教条,所以班固批评他说:

“其是非颇缪于圣人。

”而刘向、扬雄等皆称“迁有良史之才,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摘编白翦伯赞《司马迁的历史批判》)

1.下列关于司马迁历史批判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在《史记》中直接指斥君王,大胆贬抑权贵,敢于歌颂“叛逆”,同情贫困弱小,其历史批判态度鲜明,思想深刻。

B.司马迁以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进行历史批判,这种批判有力地揭发了历史的黑暗,抨击了人类的罪恶。

C.司马迁的《史记》充满着批判精神,他采用标题、书法、在叙述中夹以批判、“太史公作曰”等几种形式执行历史批判。

D.司马迁的历史批判纵横百代,褒贬古今,体现他善恶、贤贱、是非标准,表明价值取向,以吸取历史教训教育同世之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把陈涉列人世家,肯定了项羽的历史功绩在陈涉之上;

把范蠡、子贡归入货殖之列,则隐含着对经商者的批评。

B.司马迁对于一般人,用其人之名作标题;

对刺客、循吏、儒林等则用其人的行为作标题:

暗示司马迁的抑扬之意。

C.对孔子、老子、庄子不书名,对孟子、荀子直称其名,对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微妙地表明了司马迁对这些人物的态度。

D.《史记•晁错列传》末记载的邓公一番话,说明邓公不赞成汉景帝诛杀晁错的做法,其实也表现出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批评秦始皇、秦二世,对汉高祖、汉武帝也有微词,这表明司马迁有胆有识,不但敢贬前代帝王,对本朝帝王也不回避。

B.司马迁写作《史记》不仅是为了记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后人对这种批判认识不同,评价不一。

C.司马迁赞赏陈涉在秦朝末年率先起义的行为,肯定了陈涉起义的影响,这种歌颂叛逆的评论与当时统治者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

D.司马迁作《史记》的用意是“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因此,《史记》的批判意义深远,记述的严谨难免不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易水不寒卢世龙

(1)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

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2)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

世间孤胆锄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

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3)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

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

然后,春夏之季,慢慢溶化。

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4)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

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5)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

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

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6)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

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

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

如同一个小小的“!

”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

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

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

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

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

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沙踩伏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

有砂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

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

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

原来,水是有的。

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湫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

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

(7)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

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的底部是个啥模样。

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

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

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

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

世界真是越来越莫明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8)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

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扑来。

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

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

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

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

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

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

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9)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10)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11)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

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12)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

遂问,这是易水河吗?

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

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

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湫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厦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13)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

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慷慨悲壮的英雄荆轲写起,引出易水的生存现状,主要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严重污染的痛心,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的人文精神滋养,就会迷失自我。

C.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D.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

5、在文章第(11)段里作者为什么说“易水不寒,心寒”?

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5分)

6、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或荆轲的故事谈谈你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边城的守望者——沈从文

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

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

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

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

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

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中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

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

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

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

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

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

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

他的作品最早载于1922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

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

193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

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热点研究。

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

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

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

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

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

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摘编自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相关链接

①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

(常青《读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②建国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

(刘敏《阿湄〈边城的守望者〉之思考》)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常常逃学,因为他厌倦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被当地的染坊、豆腐作坊、面馆吸引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神奇的湘西养育了一代大师沈从文,他的创作也包蕴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

C.沈从文“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表明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应该回避社会矛盾,目的在于把希望留在人间。

D.沈从文是一个“奇迹”,一是因为他只上过小学,竟成为大作家、大学教授;

二是因为他离开文坛后且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沈从文幼时从不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的认知,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自然生活以外本人生活的大书。

B.沈从文年轻时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湘西的人事与民风,为自己的创作打下了生活基础,储备了写作素材。

C.沈从文最早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有作品见报,这些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军旅生涯,结集为《湘行散记》,使他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D.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告诉人们,哪怕一个人的学历不高,但只要他执着追求理想,永不言弃,就一定能让自己的人生开出绚烂之花。

E.本传记先总述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后分阶段具体介绍沈从文的坎坷成长之路,语言清新,结构严谨,为我们描叙了一个有责任感、执着追求、思想深刻的文学家形象。

9.作者认为“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你怎么看?

请结合材料详细回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16题

(2),!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

“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

“王负剑!

王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

货币

B.比诸侯之列比:

并,列

C.卒起不意卒:

通“猝”,突然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

掷击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B.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D.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1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燕王拜送于庭

B.使毕使于前

C.见燕使者咸阳宫

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3.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霜天晓·

角梅(南宋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

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

此情谁共说。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前两句写景,傍晚天气放晴,风也住了,刚刚来临的暖意一下子又大大折减了。

B.词人用词精准巧妙,“脉脉”写出了梅花的含情之态,“数枝雪”写出了梅之疏。

C.“胜绝,愁亦绝”一句承上启下,“胜绝”概括上阙写景,“愁亦绝”引出下阙的抒情。

D.词的最后两句说只有低飞的大雁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实际是说看不到所怀之人。

E.全词借写“梅”来抒情,以哀景来写愁情,表达了春夜倚楼之人孤寂无侣的惆怅。

15.词中说“胜绝,愁亦绝”,“愁”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中描写仰望和俯瞰之景的句子是:

“,。

(2)《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易水诀别时悲壮的唱词是:

“,。

(3)《再别康桥》中描写河畔金柳的比喻句是“”,表达诗人对康桥深深的喜爱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一开腔便先声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轰然叫好。

②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③自安倍上台以来,日本经济就一直处于悬崖的边缘,目前已是如履薄冰,尤其是今年6月23日的英国脱欧事件,更是给了日本经济当头一棒。

④两人的矛盾本来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他却铤而走险,实施打击报复行为,最终害人害己,锒铛入狱。

⑤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在大众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⑥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18.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在战争结束70多年后的今天,日本在华遗弃的化学武器仍对中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和危害。

B.甘肃残疾学生魏祥致信清华大学希望解决生活的特殊问题,随即表示,将为魏祥提供一切尽可能的生活帮助。

C.在历史进程中,侠逐渐与公理正义和天下苍生产生联系,武侠文学中的侠客成为为国为民、扶危救困的理想人格。

D.《朗读者》用最真挚的访谈展现了最平实的情感,用最经典的文本体现了最感人的阅读,广泛获得了好评。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帮助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

B.王勇获奖,他好朋友小明在电话里对他说:

“恭喜你,改天我一定莅临你家当面祝贺。

C.请柬:

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寒舍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D.凡在本店购物满二百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礼品,欢迎光临。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以来,除了载人航天飞行器会回收之外,其他上天的人造物体陆续被遗弃在太空中,①    。

太空垃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

比如厄瓜多尔的一颗卫星升空后不到一个月,就与太空中的火箭残骸相撞而报废。

这种威胁不仅仅发生在太空,甚至地球上的人类生活也会②    。

因此,    ③ ,应是人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

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6分)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1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2   

3

四、写作(60分)

半命题作文

题目:

有_____相伴滋味长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

高一10月份月考参考答案

1、【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可将文本中有关“司马迁历史批判”的表述同题中各选项的文字进行对照,以确定正误。

题中,A项错误在于,该项的“直接指斥君王”表述有误。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对照,以确定正误。

题中,A项“肯定了项羽的历史功绩在陈涉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