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62611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0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整体性和差异性

灵丘一中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学科

地理 

课题

第八部分整体性和差异性

执笔

王鸫 

课时

8 

课型

自主2节展示6节

设计

时间

 

1、20XX年高考可能利用模式图或区域图,考查气候、生物、水文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

多种要素有机组合后的新功能,也要予以关注。

2、通过地理环境差异性知识及自然带,考查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

习目标

1.理解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2.掌握不同地质时代相应的生物发展阶段。

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4.通过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5.学会分析地域分异基本规律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6.掌握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特点。

7.掌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重难点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2.学会分析地域分异基本规律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3.掌握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本部分内容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和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情景创设及引导点拨,引领学生主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

依据这一思路本部分内容我设计了需六课时及以下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启发导学

(1)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为启迪创新思维创设有利条件。

(2)出示由现成的知识结论改编成的探究学案,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考、探究的目标和方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

2、自主探究质疑

(1)教师引导鼓励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自读教材内容,自查资料、自主探究。

(2)引导学生对本部分基础知识有基本了解并能达到简单的分析应用。

(3)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边学边思,边学边问,解决一些问题,提出一些问题。

3、小组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鼓励各小组成员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可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共同研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教师引导学生对自主探究环节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来集中通过这一环节解决。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3)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要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4、课堂展示、能力提升

(1)各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对学案中要求的讲解式展示问题进行讲解,其它小组可对其进行补充或质疑,教师也要参与到补充或质疑当中。

通过讲解展示使问题在各组间进行了研讨探究,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2)教师选定学生上讲台对学案中要求的背诵式展示问题进行展示,根据情况进行批评或鼓励,以督促检查学生对本部分基本知识点的记忆,以夯实基础。

5、重点讲评、拓展延伸

(1)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探究展示的情况,对本部分内容进行简要归纳、概括。

(2)教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要联系典型试题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

(3)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要注意知识的迁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知识应用能力。

6、自主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1)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我反思,首先反思在本部分内容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

的体会、感受或经验、教训等,并进行小组间交流,以实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效果。

(2)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进行反思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从理解问题的方式方法及知识的迁移应用上去反思总结,从而通

过不断的积累而形成能力。

(3)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可以通过建立“反思总结本”、“备忘录”等来强化这一环节。

 

小组

自主课问题反馈

学生自主展示中暴露的问题

教师针对学生反馈问题的解答点拨及补充

解决问题方式方法设计

教师导入:

前面我们复习了地壳的物质循环、大气的三圈环流、水循环、洋流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它们体现了某种单一地理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地理环境就是由这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

通过这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地理要素彼此依存、相互影响,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和运动,环境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构成了一个成有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当然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区域也存在差异。

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三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整体性理解

1、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解释:

总的来说:

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某地域环境特征的形成中,地形、气候往往起主导作用。

具体来说:

⑴气候:

对流层中大气中的热量和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乃至运动特征。

⑵水文: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分交换、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交换

⑶地貌:

是由内外力共同塑造的

⑷生物:

植物的生长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

⑸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每一个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理解举例:

以中亚地区为例:

深居大陆内部的地理位置是中亚地理环境的核心,由于远离海洋使得干旱成为该区最主要的气候特征。

在干旱的气候下多沙漠景观;多内流河和内陆湖;有水源的地区发展灌溉农业,种植棉花;没有灌溉水源的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主要牲畜是羊。

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还使本区成为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亚欧大陆桥。

(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理解举例:

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图所示:

(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理解举例:

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教师补充: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以物质和能量交换为基础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中的能量交换、物质运动往往跨越圈层界线,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应抓住其内涵与表现两方面的内容:

所谓内涵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表现有: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注意:

所谓整体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地貌和土壤)的内在联系。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从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入手。

分析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这一内在联系有两种主要表现:

一种是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元素迁移、物质循环及能量交换。

另一种是它们之间,这一要素影响其他要素,这一部分的变化影响另外部分的变化。

注意: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

在学习中需要联系一些具体可感知的例子,由现象到本质地进行认识,然后再由这些典型的案例,由此及彼地理解与其相类似的实例,这种能力就是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补充案例:

厄尔尼诺现象:

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将会导致鱼类死亡、大气环境异常、水旱灾害频发等连锁反应。

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差异,归纳总结。

洋流状况

大气环流

气候状况

海洋生物

正常年份

秘鲁寒流沿秘鲁沿岸向西北流

存在对流性环流,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

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

生物繁盛形成秘鲁渔场

厄尔尼诺发生年份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

大陆西岸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了解土壤知识)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地带的自然地理要素是土壤。

教师补充:

土壤概念:

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作用:

结合陆地环境的枢纽、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

土壤的肥力:

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组成:

矿物质:

土壤的物质基础,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

集中在表层,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水分:

液相

空气:

气相

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求

土壤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土壤的形成受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1、成土母质和土壤

(1)成土母质概念: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物质基础和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标志着土壤的成土的开始。

(2)成土母质≠土壤:

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

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3)了解成土母质的粒度和化学成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粗细状况)关系密切: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

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

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

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

含石块较多

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

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基性岩母质(二氧化硅含量45%~52%)上发育的铁锰镁钙含量高

酸性岩母质(二氧化硅含量65%~75%)上发育的土壤:

钙含量高

2、气候和土壤

(1)直接影响:

气候通过土壤和大气之间的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

气候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与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气候和土壤举例:

我国东北黑土和南方红壤,哪一种有机质含量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