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论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61688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毕业设计论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docx

《本科毕业设计论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设计论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科毕业设计论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docx

本科毕业设计论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

前言

联合国已走过了近60年艰难曲折的历程,它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其权力核心的安理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前国际关系发生巨变,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总大变化,改革和加强联合国的呼声空前高涨。

作为其核心机关,安理会的改革是联合国改革中最棘手、最复杂、最关键的改革。

安理会改革的改革关系到联合国的命运和前途,进而影响到人类历史的进程,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问题,开展对安理会改革问题的研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中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我国对安理会态度和政策也自然会影响安理会的改革,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自然也关系到中国未来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带着这种思考,笔者慎重的选择了这一课题,对安理会改革问题进行研究。

 

目录

摘要1

1.安理会的历史1

1.1.安理会的酝酿和建立1

1.2.安理会近60年的运作历史3

1.3.当前安理会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和推动改革的力量5

2.安理会的改革7

2.1.安理会的扩大问题7

2.1.1挑选安理会新成员的条件和标准7

2.1.2安理会扩大应坚持的原则7

2.2.安理会决策程序的改革8

2.2.1“否决权”问题8

2.2.2决策民主化、透明度问题9

2.3.安理会与大会之间关系的问题11

3.中国与安理会改革12

3.1.中国在安理会的特殊地位12

3.2.安理会改革与中国的国家利益13

3.3.中国对安理会改革的态度立场13

结语15

注释:

16

参考文献18

致谢20

 

论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

摘要:

联合国安理会是联合国履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职能的核心机构,其地位和作用在冷战后得到了提升。

但是冷战之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得到加速发展,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新兴经济大国和地区大国崛起,中小国家的作用增强。

安理会,作为建立在“雅尔塔体制”之下的联合国的现行体制之一,其旧的权力结构受到了国际政治经济新形势的冲击,因此对安理会的改革势在必行。

论文第一部分回顾了安理会的历史,重点阐述了安理会及其机制的形成与运作,说明了安理会是大国既合作又斗争的产物,安理会的运作受到了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指出了安理会运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在新形势下安理会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论文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安理会改革的问题,阐述了安理会扩大的问题、决策程序的改革和安理会与大会之间的关系问题。

论文第三部分结合国际国内现状,分析了我国在安理会改革中的处境,阐述了我国对安理会改革应采取的态度和对策。

安理会改革势在必行,但这一过程牵扯到各方的利益调整,势必充满矛盾和斗争,中国应积极关注和参与这一进程。

关键词:

安理会改革;否决权;扩大;民主化

1.安理会的历史

1.1.安理会的酝酿和建立

由于自身机制上的缺陷,国联未能防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但国联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其失败激发人类去追求和创造一种更完善、更有效的新型国际组织和集体安全机制。

安理会及其集体安全机制就是以美、苏、英、中为核心的反法西斯盟国在吸取国联经验教训基础上,抱着大国合作共同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强烈愿望,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协商而最终建立起来的。

为了不让新的国际组织免蹈国联覆辙,建立起切实能够维护国际和平安全的新机制,为此,美、苏、中等大国于1943年前后都提出了各自的设想与方案。

美国主张新的国际组织不应成为国联的翻版,应能切实有效地维护和平,防止侵略国再次发动新的世界大战。

而要切实有效地维护和平,应确保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国际警察的作用,美、苏、英、中应充当这样的大国,在其中美国要取得苏联的合作与支持,发挥领导作用。

由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与影响,苏联无可争议地成为美国眼中的大国和打交道的主要对象。

中国的大国地位的取得则有不少波折。

丘吉尔对罗斯福把中国作为大国和“四警察”之一有很大保留,苏联则明确反对给予中国大国地位。

只是由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牺牲,起了不可替代的极大的作用,拥有无穷的发展潜力,在美国的坚持下,英、苏才迫于事实与压力勉强同意中国的大国地位,尽管内心并未真正把中国作为大国看待。

[1]对于新的国际组织,苏联特别强调大国的一致行动是该组织保障和平的唯一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主张该组织应拥有制止侵略的最低限度的武力,维持和平与安全应是该组织的唯一宗旨,苏联的主张实际上是将新国际组织建成一个以大国为核心的纯安全组织。

英国最后接受了美国的方案。

中国主张新国际组织应该是强有力、永久和普遍性的。

[2]至此,以反法西斯盟国中的大国为核心组建新国际组织的方案获得美、苏、中、英四大国的赞同。

1943年10月30日,美、苏、中、英在莫斯科发表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明确宣布要在尽速可行的时间内建立起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新的普遍性国际组织。

宣言迈出了筹建新国际组织关键性的一步。

美国代表赫尔在回国后向国会的演说中称:

“苏联、英国、美国和中国已为战后世界合作奠定了基础”。

[3]1943年11月下旬,美、苏、英、中四国首脑分别在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上就新国际组织的重大原则问题交换了意见。

在美、苏、英德黑兰首脑会议上,罗斯福提出建立一个由美、苏、英、中四国建立的警察委员会以维护战后和平。

罗斯福强调提出:

“美国、俄国、中国和合众国及其盟国,代表了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只要这四个军事大国团结一致,决心维护和平,就不会出现一个侵略国再次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

”[4]为贯彻《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1944年8月至10月,美、苏、英、中四大国举行了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勾勒出未来国际组织章程的基本轮廓和主要内容,为召开旧金山制宪会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会议达成一致,建立“联合国”这一新型国际组织,设立安全理事会并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权力赋予该理事会,美、苏、英、中及“于相当时期后”的法国在安理会中拥有常任理事国席位并对安理会决议拥有否决权,安理会决议对所有会员国均有拘束力。

[5]这种安排赋予五大国在安理会中的核心地位,又赋予安理会在新国际组织中的核心地位。

但这一次会议没有就安理会的投票程序问题达成一致协议,并且争论十分激烈。

鉴于安理会在未来国际组织中的核心地位,鉴于大国在安理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为防止大国之间的冲突,美、苏、英对于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这一总的原则没有异议,分歧在于苏联坚持绝对的无限制的否决权;美、英则主张大国是争端国时它就不应享有否决权,并认为中、小国家很难接受苏联的绝对否决权的概念。

[6]

安理会投票表决问题在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雅尔塔首脑会议上得到解决。

苏联在得到安理会的权力不会被用来反对苏、美、英三大国的明确肯定的答复后,接受了美国提出、英国表示赞同的安理会表决方案:

(1)安理会每一理事国拥有一个投票权;

(2)安理会关于程序事项的决议,应以七理事国的可决票通过;(3)安理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的决议应以七理事国的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通过,但是对于争端的和平解决和以区域办法或以区域机关而求争端的和平解决各事项的决议,争端当事国不得投票。

这一投票方式被通称为“雅尔塔公式”。

[7]

1945年4月25日,美、苏、英、中共同发起召开了由五十个国家参加的旧金山制宪会议。

会议期间五大国起着主导作用,最重要的工作常常是由五大国的首脑代表拍板定案,其中美、苏代表的意见更为关键。

会上对大会与安理会的关系问题及安理会表决程序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许多中小国家主张扩大大会权力,削弱安理会权力,美国支持,苏联则坚决反对,最后斗争妥协的结果是:

大会权力有明显扩大,但仍不能通过有拘束力的决议。

以澳大利亚、新西兰、拉美国家为主的四十多个中小国家对大国的否决权也进行了激烈抨击,提出种种取消或限制否决权的方案。

大国则坚决维护否决权。

但大国在向中小国家解释雅尔塔公式时发生分歧,苏联主张对是否将某一争端列入议程的问题时大国也应享有否决权,其余四大国则主张这一问题是程序问题,不应适用否决权,以保障安理会讨论问题的自由。

斗争的结果是苏联接受了其余四大国的解释,五大国共同发表了关于安理会投票程序的声明,强调为使新国际组织能有效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大国否决权是有必要的。

在宪章修改程序满足了中小国家在将来适当时机全面审议修改宪章的要求后,雅尔塔公式才在近二十个国家弃权、缺席、反对的情况下勉强通过。

[8]

至此,安理会的职权、结构、决策程序等制度才最终确立。

1.2.安理会近60年的运作历史

安理会已经走过了近60年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在其运作过程中,既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纪录,给世人留下许多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教训。

安理会开始正式运作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己被消灭。

然而,战时主要盟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却加剧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进一步突出,这些都使安理会正常运作所依赖的战后美苏合作关系面临危机和考验。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美苏两大集团的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被赋予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重任的联合国安理会也陷入了冷战的漩涡中,成为美苏对抗的“主战场”,安理会内充满了争吵、斗争其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公然入侵科威特,引发海湾危机,对恢复活力的安理会提出严重挑战,在大缓和的国际背景下,安理会对这一危机作出了历史性反应,从8月2日到10月29.日接连通过了谴责、制裁伊拉克的11项决议。

1990年11月.29日安理会通过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以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同时请求所有会员国对上述行动“提供适当支持”。

[9]1991年1月17日至1991年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成功实施了军事行动,迫使伊拉克宣布无条件地全面接受安理会的12项决议。

海湾战争尽管暴露出安理会集体安全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但12项决议都是建立在安理会五常任理事国协商一致的基础上,[10]本身即说明联合国创建者们所希望的大国团结一致共同维护和平局面的形成。

海湾战争考验了联合国,提高了安理会威信、地位,而作用加强了的安理会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关系的缓和。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导致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安理会运作的大环境自然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际社会对联合国安理会寄予了越来越大的期望,但联合国在此时再次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联合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处境十分艰难。

1999年3月25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对主权国家南联盟大打出手,悍然发动了代号为“盟军行动”的持续78天的大规模空袭,终于炸到南斯拉夫屈服,同意交出科索沃让维和部队管治,只保留了名义上的主权。

这场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无视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关于不容许干涉别国内政宣言,绕开联合国,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的干涉战争,它是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联合对付一个弱小的主权国家的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使联合国的宪章遭到粗暴践踏,联合国安理会在其发展历史上再次蒙羞。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无视联合国武器核查工作取得进展和成效的事实,无视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在未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发动了旨在解除伊拉克武装、推翻萨达姆政权的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是以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为特点的美国新帝国战略在新世纪的首次试验,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波。

构成国际安全体系和联合国机制作用基石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集体安全体制”、“多边主义”、“行使武力的正当性”等这些迄今被视为常识或基础的东西,面临被伊拉克战争冲击而悉数动摇的危险。

伊拉克战争重创了联合国安理会已摇摇欲坠的权威,给它造成了双重伤害:

其一,它使联合国安理会处于一种遭受左右夹击、两面讨嫌的境地;支持这场战争的人(如美国的鹰派)谴安理会没有授权美国发动这场战争;反对这场战争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