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7第7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Word版含答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9610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推荐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7第7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Word版含答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最新推荐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7第7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Word版含答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最新推荐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7第7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Word版含答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最新推荐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7第7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Word版含答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最新推荐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7第7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Word版含答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推荐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7第7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Word版含答文档格式.docx

《最新推荐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7第7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Word版含答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推荐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7第7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Word版含答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推荐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7第7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Word版含答文档格式.docx

(2)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优越性。

(4)文艺复兴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的伦理观。

(5)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从侧面揭露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和对人性的扭曲。

考向一 文艺复兴的背景

1.(2019·

陕西省汉中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14世纪末,佛罗伦萨的市民代表谈到:

“由于对宗教的信仰和对上帝的敬畏之情都已消失殆尽,因而人们无论起誓或做什么许诺,早已成为空话,只是在对自己还有利的时候才遵守;

起誓或许诺只不过是为了进行欺诈而采取的手段。

”这表明(  )

A.社会发展呼吁理性时代到来

B.文艺复兴思想局限于城市环境

C.世俗精神催生人文主义意识

D.宗教信仰在佛罗伦萨已不存在

[名师点睛] 题干信息“对宗教的信仰和对上帝的敬畏之情都已消失殆尽”“只是在对自己还有利的时候才遵守”

自我意识的凸显。

[解析] 根据材料“因而人们无论起誓或做什么许诺,早已成为空话,只是在对自己还有利的时候才遵守”可知,体现的是世俗利己精神催生了人文主义的意识,C选项符合题意。

理性主义强调的是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材料未涉及理性主义,A选项排除。

文艺复兴思想局限于城市环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宗教信仰在佛罗伦萨已不存在的说法过于绝对,D选项排除。

[答案] C

2.(2019·

山西省考前适应性训练)15世纪,书写文化在欧洲蔓延开来,人们喜爱写日记、歌谣,撰写自传和家族历史,摘录箴言,编写神秘剧,在书页空白处涂鸦。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新航路开辟改变了社会观念

B.人文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

C.教会垄断文化局面被打破

D.市民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

[名师点睛] 题干关键信息“书写文化在欧洲蔓延开来”“喜爱写日记、歌谣,撰写自传和家族历史”

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解析] 材料中的“人们喜爱写日记、歌谣,撰写自传和家族历史,摘录箴言,编写神秘剧,在书页空白处涂鸦”等信息,表明15世纪个人意识的深入发展,体现了人文主义价值观,故答案为B项。

新航路开辟开始于15世纪晚期,时间不符,排除A项;

教会垄断文化局面被打破和市民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利于题干中现象的出现,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两项。

[答案] B

3.(2019·

浙江金丽衢十二校模拟)15世纪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皮科曾说:

“上帝赋予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人文主义B.禁欲主义

C.理性主义D.社会契约

[名师点睛] 题干信息:

15世纪;

意大利;

“上帝赋予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的能力”

结合所学文艺复兴相关知识思考

人文主义的思想。

[解析] 材料体现以人为中心,强调的是人的自主性,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故A项正确;

禁欲主义是天主教神学提倡的,是对人性的压抑,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强调独立判断,理性思考,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

社会契约思想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思想,是用以反封建、争取平等自由的政治地位的思想武器,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考点二 文艺复兴的思想内涵

4.(2019·

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16世纪欧洲上演的一部戏剧中,女主人公鲍西亚曾发出感叹:

“一个活着的女儿的意志,却要被一个死了的父亲的遗嘱所钳制”,但“年轻人是一头不受拘束的野兔,会跳过老年人所设立的理智的藩篱。

”这部作品(  )

A.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发端

B.彰显了作者理性主义的精神

C.反映了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

D.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

[名师点睛] 题干信息“年轻人是一头不受拘束的野兔,会跳过老年人所设立的理智的藩篱”

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

[解析] 根据材料“年轻人是一头不受拘束的野兔,会跳过老年人所设立的理智的藩篱。

”可知,体现的是对人性和价值尊严的肯定,体现的是人文主义,C选项符合题意。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的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A选项排除。

理性主义是在启蒙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B选项排除。

浪漫主义强调的是人的情感抒发,D选项排除。

5.(2019·

河北省模拟)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普遍主张,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只要能实现幸福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无所谓。

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

A.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B.是欧洲人文主义的中心

C.肯定了人的价值和欲望D.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

人的欲望应该得到满足;

满足欲望的手段无所谓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

[解析] “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说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价值和欲望的肯定,故C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人文主义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故A项错误;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中心,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故D项错误。

考点三 文艺复兴的意义

6.(2019·

浙江模拟)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一文中评价某次变革时说:

“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这次“变革”(  )

A.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鼓励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

C.呼唤人的彻底解放

D.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

文艺复兴相关历史切入思考。

[解析] 据材料“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可知该变革是指文艺复兴,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古希腊时代智者运动,故A项错误;

文艺复兴的核心即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鼓励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故B项正确;

呼唤人的彻底解放是启蒙运动,故C项错误;

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7.(2019·

河南洛阳模拟)有资料显示,在14世纪初的佛罗伦萨9万人中,约有8000~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教育(  )

A.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B.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

C.意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D.渗透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

“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

人性关怀

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 材料并未体现反宗教神学的一面,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注重培养“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并非注重培养政治素养,故B项错误;

14世纪,文艺复兴,是假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推行资产阶级文化,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以人为中心,是人文主义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法 立足“历史解释”考查文艺复兴

8.(2019·

河北省示范性高中高三联考)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指那些精通希腊艺术和拉丁文法的学者,他们对古希腊、古罗马古典学术的研究,主张“回到本源”,在虔诚的基督徒中引起了一种重新考据、诠释基督教的原始文献的热潮。

由此可见,文艺复兴(  )

A.有利于推动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以重建基督教信仰为初衷

C.恢复了古希腊罗马经典文化

D.对教会持一种包容的态度

[名师点睛] 题干信息“回到本源”“重新考据、诠释基督教的原始文献”

人文主义色彩。

[解析]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材料“在虔诚的基督徒中引起了一种重新考据、诠释基督教的原始文献的热潮”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推动基督教原始文献的研究热潮,这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条件,故A正确;

文艺复兴并不是以重建基督教信仰为初衷,而是反对天主教神学世界观的统治,故B排除;

复兴古希腊罗马经典文化并不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故C排除;

材料未涉及文艺复兴运动对教会的态度,故D排除。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在全国卷中所占比例极低,建议把它放在人文思想发展的总体趋势中把握。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文艺复兴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时代背景是备考时予以关注的重点。

视角1 从经济基础和文化传承角度,认识文艺复兴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视角2 从社会观念转型和文化教育普及角度,认识文艺复兴的深远影响。

视角3 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的角度切入命题。

考点二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1)经济条件: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思想条件:

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人们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3)政治条件:

天主教会与德意志间的矛盾加深。

(4)导火线:

1517年,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1)序幕:

1517年,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2)扩展:

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如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

3.主张

(1)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无需购买赎罪券。

(2)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3)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4.影响

(1)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

(2)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3)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的异同

(1)相同: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2)不同:

①“因行称义”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和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②“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③“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考向一 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三模)日内瓦从两方面彻底改革教会组织:

一是大大简化教会组织和仪式;

二是神职人员民主选举产生。

其中牧师、圣师、执事和长老四种教职均“由投票选举”产生。

民主教会建立的深远意义主要表现在(  )

A.有利于强化封建君主的权威

B.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兴起

C.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改革使国王成为教会的最高首领

[名师点睛] 题干关键信息“教职均‘由投票选举’产生”

选举意味着共和

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兴起。

[解析] 日内瓦改革教会组织,牧师、圣师、执事和长老四种教职均“由投票选举”产生,民主教令建立有利于确立主权在民的原则,故B正确;

封建君主是世袭的,与材料民主选举的信息不符,排除A;

民主选举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排除C;

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神职人员,而国王是世袭的,D不符合题意,排除。

衡水中学模拟)黑格尔认为宗教改革的实质内容就是:

人通过自己本身被规定,要去自由地存在。

这表明宗教改革(  )

A.打破了中世纪的宗教世界观

B.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发展

C.开启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D.结束了教会统治

“人通过自己本身被规定,要去自由地存在”

宗教改革主张人应该自由发展,宗教改革推动了人的解放。

[解析] 从材料中的“人通过自己本身被规定,要去自由地存在”,可以看出黑格尔肯定的是宗教改革强调个人信仰自由,使人们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故答案为B项。

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开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潮流,排除C项;

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1521年,马丁·

路德对罗马教廷的审问进行了严词抗议。

此后,马丁·

路德被剥夺了帝国的公权,其作品被焚烧,路德本人被逮捕并移交皇帝处理。

这表明(  )

A.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被打破

B.人文主义思想已渗入宗教界

C.路德教的影响力波及全世界

D.宗教改革触及罗马教廷统治

[名师点睛] 题干信息是马丁·

路德遭到罗马教廷迫害

宗教改革危及到了教廷的统治。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521年德意志宗教改革已经开始,马丁·

路德对罗马教廷的抗议以及被逮捕,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已严重触及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1521年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虽遭到冲击,但尚未被打破;

B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路德教对罗马教廷的影响,而非体现其世界影响力。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考点二 民族和主权国家意识的形成

福建省南平市第二次综合质量检查)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

同一时期,马丁·

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

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  )

A.民主思想广泛传播B.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文艺复兴渐入高潮D.宗教改革纵深发展

[名师点睛] 题干关键信息“更崇拜母语”“马丁·

路德创造了‘德语’”

民族语言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

[解析] 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文字“更崇拜母语”“马丁·

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可知,宗教改革时期,将《圣经》翻译为本国民族语言的做法促进民族意识逐步形成,故答案为B项。

A项,根据所学可知,民主是针对专制而言的,材料强调的是要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而且宗教改革时期尚未进行政治制度方面的建构,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根据所学可知,翻译《圣经》为民族语言的做法是宗教改革时期而不是文艺复兴时期,排除;

D项,宗教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但不是纵深发展。

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宗教改革进入纵深发展的阶段,改革的重点转向教义及宗教仪式,但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

福建省泉港一中高三期末考试)1648年,欧洲国家达成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

承认新教合法地位,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地位平等;

各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

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

这些规定(  )

A.促进了欧洲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表明了罗马教会立新教为合法宗教

C.造成了各诸侯邦国割据的状态

D.推动了宗教改革和主权国家的形成

[名师点睛] 题干信息“欧洲国家达成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

承认新教合法地位”“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

助推宗教改革和主权国家的形成。

[解析] 材料中的规定与欧洲国家政治统一进程无关,故A项描述错误。

据材料可以知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欧洲国家达成的,不是罗马教会颁布的,故B项错误。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要造成了德国封建割据时代的到来,并未造成整个欧洲的分立割据,故C错误。

据材料“承认新教合法地位”“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可以知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推动了宗教改革,也使得王权独立于教权,有利于主权国家的形成,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四川绵阳模拟)欧洲中世纪的通行文字是拉丁文,《圣经》就是典型。

但到近代初期方言文学勃兴,很多思想家对此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但丁对于意大利语,拉伯雷对于法语,马丁·

路德对于德语。

这一现象(  )

A.促成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

D.导致欧洲陷入四分五裂

近代初期方言文学勃兴

民族语言的勃兴

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解析] A项因果颠倒,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成了方言的勃兴,故错误;

意大利语、法语、德语等的出现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故B项正确;

启蒙思想出现于17、18世纪,材料与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与欧洲的四分五裂并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考法 立足“史料实证”考查欧洲宗教改革

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模拟)恩格斯说:

“这位托庇于萨克森选侯保护之下的维登堡名教授(指马丁·

路德),这位一鸣惊人声势煊赫而被一团趋炎附势之徒簇拥着的伟大人物,毫不踌躇地抛弃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去了。

”据此可知,马丁·

路德(  )

A.强烈反对人民群众举行合法运动

B.旨在改变和扩大世俗贵族的权力

C.抛弃下层民众是其阶级本质所致

D.违背了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初衷

马丁·

路德“抛弃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去了”

阶级本质使然。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马丁·

路德强烈反对人民群众举行合法运动,排除A;

根据材料“毫不踌躇地抛弃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去了”不能说明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旨在改变和扩大世俗贵族的权力,排除B;

路德宗教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毫不踌躇地抛弃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去了”是其阶级本质所致,C正确;

题干无法体现马丁·

路德违背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初衷,排除D。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关系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其实在很长时期内是同时进行的。

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对抗天主教权威,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艺复兴揭露教会的腐朽、揭示人性和人的价值;

宗教改革是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反封建,反对的是天主教会的盘剥和教皇的特权地位,二者都是宣扬资产阶级文化,但都未否定宗教信仰。

不同的是文艺复兴借助了文学艺术的形式,而宗教改革借助了宗教的形式。

并且文艺复兴运动的参与者仅限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运动则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考点三 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

(1)经济基础: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阶级基础: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的压迫。

(3)政治基础:

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思想基础:

文艺复兴的推动,思想解放。

(5)斗争武器:

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挑战教会的权威。

(1)核心:

“理性”,即主张人自己去思考,否定一切外在权威。

(2)内容

①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②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3)代表

3.影响

(1)对欧洲

①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②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2)对世界

①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②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发展

(1)在批判对象上:

文艺复兴运动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而启蒙运动直指整个“黑暗的中世纪”,重点放在封建君主专制上。

(2)在涉及领域上:

文艺复兴集中于文学、艺术领域,启蒙运动扩展到宗教、哲学、经济、科学、史学、文学、美学等精神文明领域的各个方面。

(3)在批判形式上:

启蒙运动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

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4)在思想特点上:

启蒙运动思想家不再承认外界的任何权威,而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他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为未来的“理性”社会设计了一幅蓝图。

考向一 启蒙运动的思想内涵

江苏省徐州市高考考前打靶卷)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

“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

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

”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  )

A.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

B.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

C.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

D.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名师点睛] 题干关键信息“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

人们对专制制度的反思。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并从材料中的“理性”等字眼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欧洲的思想家们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欧洲的思想家们借启蒙思想而非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是宗教改革而非启蒙运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思想家们用理性、启蒙思想而非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山东省泰安市高三第三次阶段性考试)18世纪的欧洲与17世纪时相比,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却着实不同:

后者带着对中世纪信仰的延续和对上帝的敬畏,在科学活动中追求自由的精神;

前者则打破了对信仰的虔诚,终至走上“理性的法庭”。

两者的相通之处在于(  )

A.追求自由与平等B.信仰上帝与神学

C.反对宗教的说教D.强调精神的自由

[名师点睛] 题干关键信息“追求自由的精神”“打破了对信仰的虔诚,终至走上‘理性的法庭’”

强调了自由的理念。

[解析] 依据材料“后者带着对中世纪信仰的延续和对上帝的敬畏,在科学活动中追求自由的精神;

前者则打破了对信仰的虔诚,终至走上‘理性的法庭’”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均强调精神的自由,故D项正确。

“追求自由与平等”只符合启蒙运动,排除A。

“信仰上帝与神学”只符合宗教改革,排除B项。

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均不反对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

山东滨州模拟)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由的美德。

据此可知,该篇文章的主旨是(  )

A.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

B.赞美罗马共和制的诸多优点

C.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

D.为法国大革命奠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