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知识培训DOC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9484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9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防知识培训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消防知识培训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消防知识培训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消防知识培训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消防知识培训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防知识培训DOCWord文件下载.docx

《消防知识培训DOC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知识培训DOCWord文件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防知识培训DOCWord文件下载.docx

是指燃烧进行时可燃物为固相的燃烧。

固相燃烧又称表面燃烧。

木炭。

只有固体可燃物才能发生此类燃烧,但并不是所有的固体的燃烧都属于固相燃烧,对燃烧时,分解、熔化蒸发的固体,都不属于固相燃烧。

燃烧按燃烧现象的不同可分为着火、阴燃、闪燃、爆炸四种

着火。

亦称起火,简称火,是指以释放热量并伴有烟或火焰或两者兼有为特征的燃烧现象。

木材、油类燃烧都属于这一类型。

特点是可燃物需要火源引燃;

可燃物一经点燃在外界因素不影响的情况下,可发生持续燃烧。

直到可燃物烧完为止。

可燃物质燃烧时需要的最低温度称之为引燃温度。

可燃物不同,引燃温度也不同。

阴燃。

是指物质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升高的迹象。

引燃是由于可燃固体供氧不足形成的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特点是有烟而无火焰。

闪燃。

是指燃烧液体表面上产生的可燃蒸气遇火源产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闪燃是液体燃烧的特有的现象,但少数可燃固体在燃烧时也有这种现象。

爆炸。

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

爆炸按其燃烧速度传播的快慢分为爆燃和爆轰两种:

以亚音速传播的爆炸为爆燃;

以冲击波为特征的,以超音速传播的爆炸为爆轰。

二、燃烧的要素和条件

燃烧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但燃烧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发生的,而是必须具备了一定的要素和条件下才能发生。

如果要是木材燃烧,就必须要有木材、空气和能将木材点燃的着火源三个要素以及有使这三个要素相互发生作用而燃烧得以发生的条件。

1、燃烧的要素

可燃物。

凡是燃烧的物质都是可燃物。

但有些物质在通常情况下不燃烧,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燃烧。

例如铁和铜,在通常情况下,谁也不会认为他们时可燃物,但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它们又都能燃烧。

炽热的铁和铜在纯氯气或氧气中都能发生剧烈的燃烧。

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完全可以说,铁和铜是可燃物,但通常是处在含氧量为21%的大气中,因它们在大气中不会发生燃烧,故一般不能称之为可燃物。

所以,通常所说的可燃物,是指在标准状态下能够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

木材、棉花、酒精、汽油、甲烷、氢气都是可燃物。

大部分为有机物,小部分是无机物。

可燃物在燃烧反应中都是还原剂,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要素,是燃烧发生的内因,没有可燃物的存在,燃烧就无从谈起。

氧化剂。

是指与可燃物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

氧化剂又称助燃物。

可燃物的燃烧必须与氧化剂发生反应,否则燃烧不能发生。

氧化剂可分为:

气体。

空气、氧气、氯气等,都是能与可燃物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

液体或固体化合物。

硝酸钾、硝酸锂等酸盐类,高氯酸、氯酸钾等氯的氧化物及其盐类,高锰酸钾、高锰酸钠等高锰酸盐类过氧化钠、过氧化钾等过氧化物类。

着火源。

是指能引起可燃物燃烧的热能源。

着火源根据火源的能量来源不同可分为:

明火焰。

明火焰是最常见而且是比较强的着火源,他可以点燃任何可燃物质。

火焰温度根据不同物质约700---------2000°

C之间。

炽热体。

是指受高温作用,由于蓄热而具有较高温度的物体如:

炽热的铁块,烧红的的金属设备。

炽热体与可燃物接触引起着火有快有慢,这主要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和状态。

其点燃的过程是从一点开始扩及全面。

火星。

是铁与铁、铁与石、石与石强力摩擦、撞击时产生的,是机械能转为热能的一种现象。

温度约为1200℃,可因燃可燃气体或液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

也能引燃某些固体物质,如:

棉花、布匹、干草、糠、绒毛等。

电火花。

当两级间放电时能产生电火花;

若两电极间被击穿或者高压接点时还能产生白炽的电弧;

还有静电放电火花和雷击、放电这些电火花都能引起可燃性气体、液体蒸气和易燃物体固体着火。

由于电器的广泛运用,引起的火灾所含的比例越来越大。

化学反应热和生物热。

即使由于化学的变化或生物作用产生的热能,这种热能如不及时散发掉,就能引起火灾甚至爆炸。

光辐射。

如太阳光、凸玻璃聚光热等。

这种热能只要具有足够的温度,就能点燃可燃物质。

2、燃烧的条件

着火源的温度越高,越容易引起可燃物燃烧。

下面有几种常见的火源温度。

通过对燃烧机理的分析,能使以上三个要素发生燃烧的条件有以下两个

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并达到一定的比例。

观察发现,在空气中的可燃物(气体或蒸气)数量不足,燃烧是不能发生的。

在室温20℃的同等条件下,用火柴去点汽油和煤油时,汽油立刻燃烧起来,而煤油却不燃。

这是因为在同等在室温条件,柴油蒸气数量不多,还没达到燃烧的浓度;

其次,如果空气的氧不足,燃烧也不能发生,如当空气中的氧含量降低到14----16%时,多数可燃物就会停止燃烧。

足够能量和温度的点火源与之作用。

不管何种形式的热能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否则燃烧便不会发生。

不同的可燃物质燃烧时所需要的温度和热量是不同的。

例如:

从烟囱冒出来的炭火星,温度约为600℃,如果这火星落在易燃的柴草和刨花上,就能引起燃烧,说明有足够的温度和热量引燃这些物质。

如落在木头上,就很快熄灭,不能引起燃烧这说明有相当高的温度,但缺乏足够的热量,因此不能引起燃烧。

几种点火源温度

点火源名称

火源温度

火柴焰

500-------600

气体灯焰

1600--------2100

烟头中心

700-------800

酒精灯焰

1180

烟头表面

250

煤油灯焰

780------1030

机械火星

1200

植物油灯焰

500-------700

煤炉火焰

1000

蜡烛焰

640--------940

烟囱飞火

600

焊割焰

2000--------3000

石灰和水反应

600-------700

汽车排气管火星

600-------800

第二节燃烧的产物

由燃烧或热解作用而产生的全部物质叫燃烧产物。

也就是说可燃物燃烧时,生成的气体、固体、蒸气等物质均称燃烧产物。

1、重要的燃烧产物

二氧化碳(CO2)为完全产物,是一种无色不燃的气体,溶于水,有弱酸味,比重1.52。

有轻度毒性,在空气中其浓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见表。

Co2的含量(%)

对人体的影响

0.55

6小时不会有任何状况

1-2

引起不快感

3

呼吸中枢受刺激,呼吸增加,脉搏血压升高

4

有头疼、目花、耳鸣、心跳等症状

5

喘不过起来,在30分钟内引起中毒

6

呼吸急促,感到困难;

7-10

数分钟内失去知觉,以致死亡

二氧化碳在常温和60个大气压下,成液体,当减去压力,这种液体的二氧化碳,气化极快,吸热极多,可达到很低的温度(-79°

),一部分就凝结成雪状的固体,俗称干冰。

二氧化碳在消防上用作灭火剂,但有少数金属物质,象钾、钠、钙、镁等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所以,不能用二氧化碳扑救这类物质的火灾。

一氧化碳(CO),为不完全燃烧产物。

是一种无色、无味而有强烈毒性的可燃气体,难溶于水,比重为0.97。

一氧化碳的毒性较大,他能从血液的氧血红素里取代氧而与血红素结合形成一氧化碳血红素,从而使人感到严重缺氧。

一氧化碳对人体的毒性如下:

CO的含量(%)

0.01

几小时内没感觉

0.05

1小时内影响不大

0.1

1小时头疼,作呕,不舒服

0.5

经过2-3分钟有死亡的危险

1.0

吸气数次失去知觉,2-3分钟死亡

在火场烟雾弥漫的房间里,一氧化碳含量比较高时,对灭火人员的身体有一定影响,必须注意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和一氧化碳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

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硫是可燃物硫的燃烧产物。

它是一种无色有刺激臭味的气体。

硫燃烧使得特初期为就是二氧化硫的气味。

二氧化硫比空气重2.26倍,易溶于水,再20°

C时一体积的水能溶解约40体积的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有毒,是大气污染中危害较大的一种气体,它严重伤害植物,刺激人的呼吸道,腐蚀金属等,大量二氧化硫对人体的影响如下:

SO2的含量

%

毫克/升

0.0005

0.0146

长时间作用无危害

0.001----0.002

0.029----0.058

器官感到刺激,咳嗽

0.005-------0.01

0.146----0.293

1小时内无直接的危险

1.46

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

五氧化二磷(P2O5)五氧化二磷是可燃物磷的燃烧产物。

它在常温常压下为白色固体粉末,能溶于水,生成偏磷酸或正磷酸。

五氧化二磷的熔点为563℃,升华点347℃。

所以燃烧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为气态,而后凝固。

纯五氧化二磷无特殊气味,因磷燃烧时常常会有三氧化二磷(具有蒜味)或六氧化四磷生成,因而磷燃烧时会闻到蒜味,五氧化二磷有毒,会刺激呼吸器官,引起咳嗽和呕吐。

氯化氢(HCI),氯化氢是含氯可燃物的燃烧产物。

它是一种刺激性气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后成为酸雾,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在较高浓度的场合,会强烈刺激人们的眼睛,引起呼吸道发炎和肺水肿。

氯化氢对人体的影响如下:

氯化氢%

0.5—1

感到轻微的刺激

对鼻子有刺激,有不快感

10

强烈的刺激鼻子,不能坚持30分钟以上

35

短时间内刺激喉咙

50

短时间内能坚持住的极限数

1000

有生命危险

氮的氧化物,燃烧产物中氮的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

(NO2),一氧化氮为无色气体,二氧化氮为棕红色气体。

都具有一种难闻的气味,而且有毒。

对人体的影响如下:

氮氧化物含量

%

毫克/升

0.004

0.19

长时间作用无明显反应

0.006

0.29

短时间内气管既感到刺激

0.48

短时间内刺激气管、咳嗽、继续作用对生命有危险

0.025

1.20

短时间内可迅速致死。

火焰分:

三部分即焰心、内焰、外焰

焰心:

是火焰内部靠近火焰底较暗的圆锥体部分。

它是由可燃物质受高温作用后被蒸发和分解出来的气体产物所构成。

在焰心里,由于空气不足,温度低,不发生燃烧,只为燃烧做准备。

内焰:

包围在焰心外部的较明亮的圆锥体部分。

在这里气体产物进一步分解,产生氢气和许多微小碳粒,并局部地进行燃烧,温度比焰心高。

在内焰里,由于氧气供应不很充分,大部分碳粒都没有燃烧,只是被灼热而发光,所以内焰的光亮度最强。

外烟:

包围在内焰外面几乎没有光亮的部分。

此部分由于外界氧气供给充足,形成完全燃烧。

在外焰里燃烧的往往是一氧化碳和氢气,而这些物质的火焰在白天不易看见,同时在这里灼热的碳粒很少,因此几乎没有光亮,但温度比内焰高。

热传播有三种方式:

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热传导:

热从物体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的现象叫热传导。

如在火炉上加热一根铁棒,尽管另一头不在炉中加热,也感觉到烫手,这说明有热量的传递;

再如各种热交换器中热量从管子的内壁传到外壁等这种形式的传热方式都属于热传导。

热传导的实质是物质分子间能量的传递。

物质本身不发生移动而是能量发生转移。

固体、液体、气体物质都有这种导热性能,但以固体为最强。

当然固体物质是多种多样的,其热传导能力也各不相同,如在火灾条件下,在木质结构的表面,虽已达到温度,甚至达到燃烧,但其内部温度几乎不发生变化。

如钢梁就会迅速被加热,并能把能量很快地传导出去,是钢梁失去支撑力。

这是因为金属比木材的导热能力强。

热对流:

依靠热微粒传播热能的现象叫热对流。

热对流按介质的状态不同有气体对流和液体对流两种。

通过气体流动来传播热能的现象叫气体对流,如房间里的热空气从上部流出,冷空气从下部进入就是气体对流;

通过液体流动来传播热能现象浇液体对流。

如水暖暖气的传热原理即属于这种对流。

热辐射:

以辐射线传播热能的现象叫热辐射。

电磁波就是辐射能传送的具体形式。

电磁波可分为(X光波、紫外线、可见光波、红外线波、无线电波)。

火场上物质燃烧的火焰,主要是以辐射的方式向周围传播热能。

火场上火势最猛烈时,也就是火焰辐射能力最强时侯。

火灾:

是指在时间或空间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就是火灾。

 

火灾的定义与分类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活在服务人类的同时,也以其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制造着火灾。

什么是火灾

火就象一匹马,只有将它驯服,它才能服服帖帖地为人类服务,如果失去控制,它就会造成无穷的灾害。

现代科学对火的定义是“以释放热量比伴有烟或火焰或两者兼备有为特征的燃烧现象”。

火灾时“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在现实生活中,火灾是威胁公共安全,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多发性灾害之一。

由火灾造成的悲剧,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非常重要。

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离不开火的,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火灾事故。

在家里;

在工作中;

游玩时等都可能有火灾事故发生。

火灾,几乎是和火的利用同时发生的,又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火灾的危害有的是短时的,有的是长期的,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明显的有的是潜在的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从国家到廊坊市都有火灾事故时常发生,我原单位联谊中心也不例外,也发生过火灾事故。

但都由于保卫部处置妥当,而没造成事故。

怎样确认燃烧现象是火灾?

有下面三点

1、必须造成灾害,包括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等

2、该灾害必须是由燃烧造成的

3、该燃烧必须是失去控制的燃烧。

要确定一种燃烧是不是火灾,应当根据以上三个条件去判定,否则就不算是火灾。

比如人们在家里用天然气做饭就不损失火灾,因为它是有控制的燃烧;

再如,垃圾堆里的燃烧,虽然该燃烧是失去控制的燃烧,但该燃烧没造成损失,所以也不能算做火灾。

第三章灭火设备

一、灭火剂和灭火器

灭火剂是能够有效地破坏燃烧条件,终止燃烧的物质。

其作用是在被喷射到燃烧物体表面或燃烧区域后,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作用对燃烧物冷却、让燃烧物与空气隔绝、让燃烧区内氧的浓度降低、燃烧的连锁反应中断,最终导致维持燃烧的条件遭到破坏,从而使燃烧反应中止。

灭火剂还只是灭火战斗的“弹药”,只有在相应的灭火设备和器材配合下,才能充分发挥其灭火作用;

尤为重要的是灭火剂各有不同的性能,必须正确的使用到不同的灭火战斗中去,才能有效扑灭火灾。

就必须对各种灭火剂的物理、化学性能和灭火原理、适用范围等进行详细的了解和熟悉。

1、灭火剂有泡沫、卤代烷、二氧化碳、干粉、水等

水,是不燃的液体,是一种天然的灭火剂,他在灭火中广泛应用。

水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他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形态。

纯净水的导电率很低,一般认为是不良导体。

由于通常条件下的饮用水或河水都不纯净,导电率可达275----1200欧姆和920----1350欧姆,因此水具有一定的导电性。

用水扑救高压带电设备火灾时,可能会触电危险。

这是因为带电设备通过消防水流、喷嘴和灭火操作人员与大地相连,形成一个通路,电流通过操作人员的身体而造成触电事故。

触电危险的程度是由通过人体的电流的大小决定的。

人体的电阻大约为1000欧姆,通过人体的电流不超过1米安时,就会有触电危险。

水的灭火作用

A冷却作用。

水的热容量和汽化热都比较大。

当水与炽热的燃烧接触时,在被加热和汽化的过程中,就会大量吸收燃烧物的热量。

不仅如此,水与炽热体的含碳可燃物接触时还会发生化学反应,并吸收大量的热,一千克水及吸收4504KJ的热量,由此可见,水在与燃烧物接触后,就会通过物理和化学反应,从燃烧物摄取大量的热,迫使燃烧物的温度大大降低而最终停止燃烧。

B对氧的稀释作用。

1公斤水能生成1720L水蒸气,水遇到炽热体的燃烧物后气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能够阻止空气进入燃烧区,并能稀释燃烧区中氧的含量,使燃烧区缺少氧而减弱燃烧强度。

C对水溶性可燃液体的稀释作用。

水溶性可燃液体发生火灾时,在允许用水扑救的条件下,水与可燃液体混合后,可降低它的浓度和燃烧区内可燃蒸气的浓度,是燃烧强度减弱。

在水溶性可燃液体的浓度降低到可燃浓度以下时,燃烧即自行停止。

D水力冲击作用。

经消防泵加压后输送到水枪喷射出来的水流具有很大的动能和冲击力。

高压水流强烈冲击燃烧物和火焰,可以冲散燃烧物,使燃烧强度显著减弱而之熄灭。

水流的形式和应用范围

A直流水和开花水。

通过水泵加压并由直流水枪喷射出的柱状水流称直流水;

用开花水枪喷出的滴状水流称为开花水(一般直径大于100UM),直流水和开花水可扑救一般的固体物质火灾,还可扑救闪点在120摄氏度以上常温状态下的重油火灾。

B雾状水。

有喷雾水枪喷出,水流的直径小于100UM的水流称为雾状水,同样的体积的水有雾状喷出,可以获得比直流水和开花水大得多的体表面积,大大提高水与燃烧物或火焰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水的渗透。

因此,雾状水降温快、灭火效率高、水渍损失小。

大量的微小水滴还有利于吸附烟尘,故可用于扑救粉尘火灾,纤维状物质及谷物堆屯等固体可燃物的火灾;

又因微小的雾滴互不接触,所以雾状水还可以用于扑救带电设备火灾。

但与直流水相比,开花水和雾状水的射程都较近,不能远距离使用。

用水灭火应注意的问题

A与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着火,不能用水扑救。

碱金属和轻金属,铁水和钢水,用水扑救,都会产生爆炸。

B非水溶性可燃液体的火灾,原则上不能用水扑救,但原油、重油可用雾状水扑救。

C直流水不能扑救可燃粉尘聚集处的火灾。

也不能扑救高温设备火灾。

D贮存大量浓硫酸、浓硝酸和盐酸的场所发生火灾,不能用直流水扑救,以免引起酸液飞溅。

必要时,用雾状水扑救。

E贵重设备、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火灾不能用水扑救,已引起水渍损失,损坏设备。

F用水扑救35KV以下带电设备火灾时,使用一般淡水和直径为13---16MM的直流水枪,只要保持10M安全距离就不会发生触电危险。

2、泡沫灭火剂

凡是能与水混溶,并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或机械方法产生灭火泡沫的灭火剂,都称为泡沫灭火剂。

一般有发泡剂、泡沫水、稳定剂、降粘剂、抗冻剂、助溶剂、防腐剂及水组成。

主要用于扑救非水溶性可燃液体及一半固体火灾。

特殊的可扑救水溶性可燃液体火灾。

A先用泡沫灭火剂分为空气泡沫和化学泡沫两大类,空气泡沫是通过空气泡沫灭火剂的水溶液与空气在泡沫产生器中进行机械混合搅拌而成,所以又称机械泡沫。

空气泡沫可分为低倍数泡沫(蛋白、氟蛋白、水成膜、合成、抗溶性五种)、中倍数泡沫、高倍数泡沫三类。

化学泡沫剂主要有两种化学药剂组成,它们的水溶液能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灭火泡沫。

B灭火原理。

空气泡沫是由空气泡沫灭火剂的水溶液通过机械作用,充填大量空气后形成的无数小气泡。

空气泡沫的发泡倍数为2-----1000,比重范围为0.001---0.5。

比可燃液体小,漂浮于液体表面,形成覆盖层达到灭火的目的,还具有粘性,可以粘附于可燃固体表面。

主要作用如下:

灭火泡沫在燃烧物表面形成的泡沫覆盖层,可是燃烧物表面与空气隔绝,起到窒息灭火的作用。

泡沫层封闭了燃烧物表面,可以遮断火焰的热辐射,防止燃烧物本身和附近可燃物质的蒸发。

泡沫析出的液体可对燃烧物表面进行冷却。

泡沫受热蒸发产生的水蒸气可以降低燃烧物附近氧的浓度。

储存保管的要求

A包装容器要耐腐性

B贮存环境和温度须适宜

C盛装要保持密封

D要防止相互混合。

3、干粉灭火剂

又称化学粉末灭火剂它是一种易于流动的微细固体粉末,一般借助于专用的灭火器和灭火设备中的气体压力,将干粉从容器中喷出,以粉雾的形式灭火。

我国生产的全硅化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剂的特点:

可长时期储存不变质,防潮不结块,易于流动,灭火速度快,无毒,不腐蚀,不导电,原料来源广,产品成本低。

全硅化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剂是以碳酸氢钠(92%)为原料,以有机硅化合物(硅油)为防潮剂,以云母粉(4%)作为防震实物质,以改善干粉的结块倾向和干粉的流动性。

它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经烘干、粉碎、过筛制成。

灭火原理。

干粉灭火剂平时贮存于灭火器或干粉灭火设备中。

灭火时靠加压气体(二氧化碳或氮气)的压力将干粉从喷嘴射出,形成一股夹着加压气体的雾状粉流,射向燃烧物。

当干粉与火焰接触时,便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作用,而把火焰扑灭。

原理如下:

A对燃烧的抑制作用。

燃烧反应是一种连锁反应。

燃料在火焰高温的作用下吸收活化能而被活化,产生大量的活性基团,但在氧的作用下又被氧化成不活性物(水及二氧化碳)当大量的粉粒以雾状形式喷向火焰时,可以大量地吸收火焰中的活性基团,使其数量急剧减少,并中断燃烧的连锁反应,从而使火焰熄灭。

粉粒对活性基团的作用就是抑制作用。

此外,粉粒的大小与灭火效力也有很大关系。

从粉末对燃烧的抑制来看,同一化学成分的颗粒,其表面积越大,则与火焰的接触面积越大。

为了增加面积,就需将粉末磨得细一点,粉末也不宜过细,太小的颗粒,易被风或热流带走。

B“烧爆现象”,干粉与火焰接触时,气粉粒受高温的作用,可以爆裂成为许多更小的颗粒。

使在火焰中粉末的比表面积急剧增加,大大增加了或火焰的接触面积,从而表现很高的灭火效率。

C降低热辐射和稀释氧的浓度。

使用干粉灭火时,浓云般的粉雾包围了火焰,可以降低火焰对燃料的热辐射;

同时粉末受高温的作用将会放出结晶水或发生分解,不仅可吸收火焰的部分热量,而分解生成的不活波气体又可稀释燃烧区内养的浓度。

当然,这些作用对灭火的影响远不如抑制作用大。

适用于扑救可燃气体,可燃气体和电气设备火灾,可燃气体和电气设备火灾,也可与氟蛋白泡沫和轻水泡沫连用,扑灭大面积油类火灾,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