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8995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城市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城市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城市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城市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

《城市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Word下载.docx

1)控制性钻孔必须钻至设计单位所提供的孔深。

2)钻孔严格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执行。

9.勘察报告内容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国家现行规范规定的有关内容及下述内容:

1.勘察工作概述;

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评价;

3.地基均匀性评价;

4.各土层的桩周摩阻力标准值、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若发现基岩应提供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以各土层的相关物理指标。

5.地下水埋藏条件、路基的设防水位;

6.场地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7.场地周围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调查情况;

8.工程环境评价及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2.4勘察依据

1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交通部标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3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4交通部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5交通部标准《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6交通部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

7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20021-2001);

8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9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10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15-38-2004);

11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2国家标准《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

13《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I87-92);

14《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16《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7《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150218-94)。

18行业标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

1.3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评述

1勘察方法

本次勘察采用回转岩芯钻探及锤击钻探,结合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室内土、水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

野外钻探严格执行有关规范及勘察纲要要求,室内资料整理及编制采用理正勘察软件进行。

岩土分类定名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3.3~3.3.6条执行,同时结合野外钻探结果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综合确定。

2测量放样

本次钻孔放样是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道路设计平面图及测量控制点,用经标定合格的全站仪按图上尺寸测放而成,高程为黄海高程系统。

各孔孔口坐标及高程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勘探点一览表。

3岩芯钻探

采用三台XY-1型液压岩芯钻机,地下水位以上采用干钻方式,地下水位以下采用泥浆护壁,土层及全风化、强风化岩层使用口径Φ110mm合金钻头回转钻进,中风化岩层采用口径Φ75mm金刚石钻头回转钻进。

野外钻探严格按《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要求进行。

4原位测试

本次勘察原位测试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及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方法,测试器具均经计量检定合格,测试数据准确,测试数量均不少于6次。

5土、水样采取及土工试验

A、试样采取及试样数量:

粘性土原状样按Ⅱ级土样质量等级要求采用厚壁取土器采取。

砂类土主要采用标贯器采取,对卵石主要由岩芯管取样。

在拟建线路内取1组土样及1件地下水水样做室内土、水的简化学分析。

B、土样试验项目:

物理力学指标:

含水量、重度、比重、液限、塑限、压缩模量、剪切强度、砂类土及碎石土的室内颗分,取样点力求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代表性。

C、水、土样的试验项目:

测定地下水、地表水及土规范要求所有腐蚀性介质含量。

地下水位观测:

沿线各孔均用测水钟量测地下水的的稳定水位。

6、施工时间及完成工作量

野外钻探工作于2009年08月05日始至2009年08月23日结束野外钻探任务,完成的工作量如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表1

钻孔个数(个)

33

取水样(件)

1

孔位测量(个)

取岩样(件)

12

总进尺(m)

433.90

土的腐蚀性试样(件)

取原状样(件)

26

标贯(次)

97

取扰动样(件)

13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m)

4.0

本次勘察过程中,严格按照我院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及有关市政公路勘察规范,钻孔采用全站仪实地放测,采取的水、土样品具有代表性,岩土设计物理力学参数采用试验指标数理统计、现场原位测试并结合有关规范和地区工程经验提出的,真实可靠,所提供的岩土技术参数等能满足拟建工程施工图设计及施工需要。

2、区域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2.1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拟建道路自然地理位于星子县城以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属亚势带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1437.1毫米,年平均气温15至18℃,1月份平均气温4.5℃,7月份平均气温29.2℃。

拟建道路所在区域地表水系较为发育,西面邻近鄱阳湖,中间有沟谷穿越,沟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并顺地形倾向向西部鄱阳湖水域径流排泄,流量受季节控制,所以本次项目中间部位设置有钢筋混凝土简支板梁桥。

道路沿线在ZK03、ZK09以及ZK12处为水塘分布,水深约1~2m。

2.2区域地质条件

拟建道路场地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准地台(Ⅰ级)下扬子凹陷(Ⅱ级)与江南古隆起(Ⅱ级)间;

次级构造属庐山隆起(为主)与鄱阳断陷之间,赣南大断裂北端西侧。

3、线路工程地质条件

3.1地形地貌

拟建道路位于山坡及山谷前缘地带,地形总体东西两侧高,中间低洼,北高南低,沿线各段受人类耕作影响,呈台阶状,场地农作物主要以菜地为主,局部种有地瓜、花生等作物。

根据钻探揭露地层情况,沿线地貌主要以山麓斜坡冲、堆积成因的山前平原地貌为主,小部分为残积坡麓地貌。

拟建道路周边无已建建筑物,经勘察,拟建道路沿线未发现有地下构筑物及地下管网分布,场地周边环境条件简单,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3.2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线路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拟建道路沿线岩土层可分为9个工程地质大层,3个亚层,上覆土层第①层为近代人工堆填积(Q4ml),第②层为耕土(Q4pd),第③层为全新世冲洪积层(Q4al+pl),第④~⑦层为全新世冲积层(Q4al),第⑧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残积层Q4el),下覆基岩为燕山期(γ51)花岗岩。

现分述如下:

1、人工填土(Q4ml)

第①层:

灰褐、黄褐色,稍湿,松散,土性主要为杂填土,由人工堆积的粉质黏土、碎石等组成,含砖头、瓦片和生活垃圾等。

不均匀的欠压实土。

该层仅在ZK13附近路段见有揭露,层底标高为20.54m,厚度为3.40m。

2、耕土(Q4pd)

第②层:

灰褐色,很湿至饱和,可塑状,由粘性土及石英中粗砂组成,层表局部地段可见少量植物根系,局部地段含大量灰黑色碳化物质,工程性能较差,分布较薄,最大厚度1.00m,一般厚度0.50m~0.80m。

沿线各路段普遍有分布。

3、第四系全新世冲、洪积层(Q4al+pl)

第③层粉质粘土:

黄褐色,饱和,可塑,切面稍有光泽,手捏有砂感,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组份以粉粒和粘粒为主,含石英中粗砂及少量铁锰质结核。

该层在拟建桥梁位置处缺失,道路沿线大部分钻孔有分布。

层底标高为10.04m~21.32m;

厚度1.20m~6.60m,平均为3.69m。

第④层细砂:

浅黄、灰白色,饱和,松散,成分以石英为主,含少量云母及泥质,干燥时颗粒基本分散,砂粒均匀,级配良好,分选性较好。

该层仅在路线桥位处ZK26~ZK33号钻孔见有揭露,层底标高为11.20m~14.94m;

厚度0.80m~1.30m,平均为1.02m。

第⑤层中粗砂:

灰黄、灰白色,饱和,稍密,主要矿物为石英,颗粒有一半以上有小米粒大,该层自上而下颗粒逐渐变粗,级配较好,分选性较差。

该层仅在路线桥位处ZK26~ZK33号钻孔见有揭露,层底标高为8.42m~11.77m;

厚度2.60m~3.30m,平均为3.01m。

第⑥层砾砂:

灰黄、灰白色,饱和,中密,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及花岗岩,粒径一般2mm~20mm,少量大于30mm,粒径大于2mm含量约占25~45%,级配较好,分选性差。

该层仅在路线桥位处ZK26~ZK33号钻孔见有揭露,层底标高为6.30m~9.49m;

厚度1.80m~3.70m,平均为2.20m。

第⑦层圆砾:

浅黄色,饱和,中密,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及花岗岩,粒径一般2mm~50mm,最大可达80mm,大于2mm含量约占50~60%,级配较好,分选性差。

该层仅在路线桥位处ZK26~ZK33号钻孔见有揭露,层底标高为3.72m~6.64m;

厚度1.50m~3.20m,平均为2.63m。

4、第四系上更新统残积层(Q4al+pl)

第⑧层砂质粘性土:

黄褐色,可塑~硬塑状,原岩结构特征清晰,系花岗岩风化产物,成分主要为石英砂砾及高岭土,该层局部变相为粉土、粘土,干强度低,切面粗糙,韧性低,无摇震反应,岩芯遇水易崩解软化,吸水及散水性强,工程性能一般,土质均匀性差。

该层在道路沿线普遍分布,层底标高为-0.88m~18.22m;

厚度0.50m~5.10m,平均为3.18m。

5、燕山期花岗岩(γ51)

第⑨1层全风化花岗岩:

黄褐色,岩石风化剧烈,长石矿物风化较完全,矿物联接力差,土状构造,岩芯呈土状,手捏易散,岩体结构极为破碎,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该层在道路沿线普遍分布,本次勘察有一半以上钻孔揭露到该层,层底标高为-2.88m~15.52m;

厚度0.90m~3.90m,平均为2.17m。

第⑨2层强风化花岗岩:

黄褐色,岩石风化较剧烈,为散体结构,岩芯呈砂砾状、碎块状,其中部分长石已高岭土化,裂隙节理发育,中粗粒结构,碎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及长石风化残留物等,可见少量云母及黑色矿物质,裂隙面见铁锰质浸染,钻进时有明显拨钻声。

岩体结构较破碎,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Ⅴ级。

本次勘察中,该层仅在桥梁位置有揭露,层底标高为-6.38m~-3.16m;

厚度2.70m~3.50m,平均为3.10m。

第⑨3层中风化花岗岩:

黄褐色,风化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岩芯呈块状或短柱状,RQD<

50%,节理裂隙中等发育,块状构造,中粗粒结构,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及少量云母,裂隙面可见少量铁质浸染。

岩体结构较完整,为较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

本次勘察中,该层仅在桥梁位置有揭露且未钻穿,在钻探揭露深度范围内,最大层厚为12.2m,最小层厚为9.30m。

3.3岩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

3.3.1统计方法

本次勘察土样的采取及室内试验严格按《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及《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要求进行,野外原位测试严格按《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要求操作。

对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及原位测试结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4.2.2第2条公式进行数理统计。

3.3.2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本次工作中,样品基本具有代表性,试验方法与操作正确,综合测试手段先进、方法得当、数据合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但因地层岩性的不均一性及岩相的变化,各种测试方法提供各种相同数值时具有差异性。

所以,所统计的各种数值必须经过分析筛选,结合各种经验,有目的地选择利用。

3.3.3关于统计指标的说明

本报告所列岩土参数建议值,是指为满足工程需要,根据有关规范的规定在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的基础上,利用其统计结果进一步计算、查规范或规程中相关表格,并结合地区经验综合判断之后,所给出的各岩土层的参数。

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规定,统计岩体、土体性状需要的岩土参数(如天然重度、天然含水率、液限、塑性指数、饱和度、相对密实度、吸水率及土层的厚度等)应采用平均值;

当设计规范另有专门规定标准值的取值方法时,可按有关规范执行。

3.3.4试验指标统计

本次勘察为了获得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现场对各土层作了标准贯入试验(柱状图和剖面图上标示的标贯击数N未作杆长修正)及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并尽可能采取岩土试样;

实验室作了土样的常规试验,其中岩土参数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由直接快剪法求得,试验结果详见本工程土工试验报告。

按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划分岩土层工程地质单元,分别统计各主要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表

(2),统计各土层标准贯入试验校正击数N'见表(3),统计圆砾土层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校正击数N'见表(4),统计岩石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值见表(5)。

土层常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2)

名称

项目

含水率

w

(%)

湿密度

(g/cm3)

孔隙比

e

液限

wL

塑限

wp

塑性

指数

Ip

液性

IL

粘聚力

c

(kPa)

内摩

擦角

(度)

压缩

系数

av1-2

(MPa-1)

模量

Es1-2

(MPa)

第③层

粉质粘土

样本数

11

最大值

27.0

2.02

0.765

35.1

22.8

14.6

0.41

45

22

0.26

9.47

最小值

22.1

1.93

0.640

30.6

19.1

10.4

0.25

20

11

0.18

6.61

平均值

24.5

1.98

0.705

33.2

21.0

12.1

0.29

35

17

0.22

7.94

标准差

1.610

0.034

0.044

1.681

1.239

1.393

0.052

7.071

3.165

0.026

0.859

变异系数

0.066

0.017

0.062

0.051

0.059

0.115

0.181

0.202

0.183

0.118

0.108

标准值

24.5

0.729

33.2

21.0

12.1

31

16

0.23

7.46

第⑧层

砂质粘性土

15

26.2

1.97

0.768

33.1

22.9

12.0

0.57

33

30

0.30

11.23

16.5

1.83

0.629

25.5

15.2

10.1

0.11

8

0.15

5.76

20.4

1.89

0.712

27.9

17.1

10.8

18

23

7.89

2.643

0.039

0.043

1.923

1.946

0.623

0.133

7.667

3.882

0.045

1.594

0.130

0.021

0.060

0.069

0.114

0.058

0.444

0.428

0.167

0.198

20.4

0.732

27.9

17.1

10.8

14

21

7.15

岩土层标准贯入试验校正击数N’统计表3(单位:

击)

稠密度/

风化程度

实测次数/

统计次数

修正系数

第①层人工填土

松散

1/1

5

第③层粉质粘土

可塑

21/21

14

8

10.0

1.620

0.160

0.939

9

第④层细砂

2/2

7

第⑤层中粗砂

稍密

8/8

1.085

0.090

第⑥层砾砂

中密

7/7

18

17

1.267

0.075

0.945

16

第⑧层砂质粘性土

可塑-硬塑

31/31

25

19.8

2.234

0.112

0.965

19

第⑨1层全风化花岗岩

17/17

37

30

3.438

0.951

29

第⑨2层强风化花岗岩

46

38

42

2.498

0.960

40

岩土层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校正击数N’统计表3(单位:

第⑦层圆砾

40/40

10

12.2

0.959

0.078

0.979

岩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值统计表5(单位:

MPa)

名称

试验状态

备注

第⑨3层中风化花岗岩

饱和

73.89

23.75

46.85

12.972

0.277

40.05

3.4水文地质条件

3.4.1地下水埋藏条件

拟建道路沿线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全新统冲洪积(Q4al)砂卵石层(细砂、中粗砂、砾砂及圆砾)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且与河沟水及鄱阳湖水呈互为补排关系,地下水动态变化呈季节性,孔隙水水位年变化幅度约2m~5m,含水层具有一定厚度,储水性、透水性能良好,水量丰富。

(2)基岩裂隙水赋存在于基岩风化裂隙及节理裂隙中,主要接受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垂直入渗补给,水位变化幅度1m~2m。

强风化、中风化花岗岩风化裂隙发育,渗透性能相对较好,其水量的大小与岩石破碎程度、裂隙大小和连通程度有关。

3.4.2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根据ZK01号钻孔采取的地下水样水质简分析结果,地下水PH分别为6.52,侵蚀性CO2为21.78mg/L,判定本场地地下水及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3.4.3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本次勘探中采取土腐蚀性样1组,进行土腐蚀性检测。

据土腐蚀性检验结果,PH值5.36,HCO3-含量80.14mg/kg,SO42-含量50.44mg/kg,CL-含量22.06mg/kg(详见土质腐蚀性试验成果表)。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条文进行判定,拟建道路沿线土层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3.5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按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拟建道路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小于0.05g;

场地土类型为软弱土~坚硬土,场地类别为Ⅱ类,结合场地的地形、地貌及岩土工程特性综合判定拟建场地属可进行工程建设的一般地段。

3.6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3.6.1不良地质作用

勘察场地四周较为平坦开阔,无滑坡、泥石流、地下采空区及塌陷区等不良地质作用。

3.6.2特殊性土

拟建道路局部地段(主要分布在鱼塘内)存在少量淤泥质土,该土层具压缩性高,土质差、含有机质较多,土的固结度低,工程力学性能差。

4、线路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与评价

4.1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