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概论重点 总结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8893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9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概论重点 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医概论重点 总结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医概论重点 总结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医概论重点 总结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医概论重点 总结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概论重点 总结Word格式.docx

《中医概论重点 总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概论重点 总结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概论重点 总结Word格式.docx

阴阳五行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

中医用这种朴素的矛盾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对立、互根、消长、转化

3.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a)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

与此相反的则属于阴

b)阳|上部外侧体表背六腑机能活动机能亢进

c)阴|下部内侧体内腹五脏组织结构机能低下

d)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变化的,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决定;

例如胸与腹相对而言,胸在上属阳,但与背相对而言,胸又属阴

4.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a)阴阳学说认为: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天与黑夜、晴朗天气与阴雨天气、寒冷与炎热、活动与静止、天与地、上与下、内与外等等

b)由于阴阳两方面的不断变化,就构成了一切事物,且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c)阴阳这相互对立的两方面,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变化的,其表现在于:

i.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变为阳,阳也可以变为阴,如:

白天、黑夜的交替

ii.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所谓右,没有右,也无所谓左

d)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相互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

5.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6.掌握五行的概念、主要内容

a)五行学说认为: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所构成

b)五行学说主要是以五行相生、相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相互资生和助长相克—相互制约和克制

c)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五行制化关系保持事物的相对平衡,推动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d)后世医家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又制定了很多更为具体的治疗方法如:

培土生金滋水涵木金水相生扶土抑木壮水制火

1.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

2.相乘相侮概念

a)相乘—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程度

b)相侮—是相克的反向,亦称“反克”

c)二者均为事物间的关系失去了正常协调的表现

课3:

四诊

1.得神与失神的比较

2.各种舌代表的疾病

a)正常舌质—淡红而润,颜色不深浅,形体不胖不瘦,活动自如

b)淡白—主虚、主寒

i.淡而瘦—血虚淡而胖—气虚、阳虚

c)鲜红—主热

i.鲜红苔黄—实热证

ii.鲜红无苔舌裂苔剥

d)红绛—主热盛

i.见于热毒极盛证。

如:

严重传染病极期或后期;

久病之人多为阴虚火旺

e)紫暗—主热、主瘀

i.紫暗干枯少津—属热;

淡紫湿润—气滞血瘀

a)舌体的变化:

i.舌胖嫩边有齿印—气虚、阳虚

ii.瘦薄—血虚、阴虚津亏

iii.裂纹甚至出现芒刺—津亏或热盛伤阴

a)正常舌苔—薄白而净、干湿适中

b)白苔—主寒、主表

i.薄白—外感风寒初起;

白腻—痰湿

c)黄苔—主热

i.淡黄—微热;

深黄—热重;

黄干—热邪伤津

d)灰黑苔-—主热、主寒

i.灰黑而干—热极伤阴;

灰黑湿滑—寒盛

a)厚薄—了解病邪之深浅、轻重

i.薄—病初起,邪在表。

如:

外感

ii.厚—邪较盛或已由表入里。

食滞

b)干湿—反映体内津液的情况

i.干—多见热极伤津或阴虚津液不足

ii.湿—主湿。

水肿病人

c)粘腻—多见于痰饮、食滞

i.舌心无苔(鸡心苔)—胃气受伤或阴虚、血虚

ii.舌苔花剥边缘清晰—小儿消化不良或虫积

2.各种脉象代表的疾病

a)正常脉象:

不浮不沉、不疾不徐、均匀和缓、节律一致

b)按脉博的脉位高低分

i.浮脉:

浮而有力—表实;

浮而无力—表虚

ii.濡脉:

主暑、主湿、主虚

iii.沉脉:

沉而有力—里实;

沉而无力—里虚

c)按脉博的搏动快慢分

i.迟脉:

一息三至(约60次以下/分);

主寒症

1.浮而迟—表寒沉而迟—里寒

2.迟而有力—寒冷积滞迟而无力—虚寒

ii.数脉:

一息五至以上(约90次以上/分);

主热症

1.数而有力—实热数而无力—虚热

d)按脉博的搏动节律分

i.促脉:

数而不规则的间歇;

主病—主阳盛实热、主气滞血瘀

ii.结脉:

缓而不规则的间歇;

主病—主阴盛气结;

主寒痰瘀血;

主积聚癥瘕

iii.代脉:

有规则的间歇、缓而一止,止有定数;

主脏气衰微、主痛证、主跌打损伤

e)按脉博的搏动力量强弱大小分

i.虚脉:

三部(寸、关、尺)轻重按均无力,按之虚软;

主虚证(气血俱虚)

ii.细脉:

主血虚、主诸虚劳损

iii.实脉:

主实症,实而滑—顽痰凝结;

实而弦—肝气郁结

iv.洪脉:

主热盛

f)按脉博的搏动形分

i.弦脉:

主痛证、主风证、主痰饮、主疟疾、主肝病

ii.紧脉:

主寒、主痛、主宿食

iii.滑脉:

主痰湿、主宿食、主实热、主受孕

iv.涩脉:

主气滞血瘀、主精亏血少、主痰食阻滞

g)复合脉—两种或两种以上之脉象

i.浮紧—表寒证

ii.沉迟—里寒证

iii.沉细数—里虚热症

课4:

八纲辨证

1、掌握八纲基本主证的要领及临床表现

2、掌握八类证候间的关系

1.阴阳、虚实、寒热、表里的意义(各代表什么)

a)表里:

表—指肌表里—指脏腑;

是鉴别病变所在部位和病情深浅的纲领

b)寒热:

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c)虚实:

是辨别人体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个纲领

d)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现象,对这些现象中医用阴阳来加以概括,故曰:

阴阳为八纲的总纲

i.阴—统领里、寒、虚三纲

ii.阳—统领表、热、实三纲

2.辨证:

通过四诊把所得之症状、体征收集起来,加以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部位,定出疾病的性质,从而作出诊断,用来指导治疗,这一过程称之“辨证”

八纲辨证应该能在病例里区分八纲

课5:

病因

1.掌握六淫和七情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a)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正常的六种气候变化,简称:

“六气”。

i.人体由于某种原因而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

气候的急剧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

b)七情:

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变化。

在一般情况下,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不致病

致病特点:

i.直接伤及五脏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ii.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

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

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iii.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2.掌握邪气与正气的概念,正确理解二者在发病中的辨证关系。

a)所谓正气,即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修复(新生)能力。

b)所谓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疠气、痰饮、瘀血及食积等。

1.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病源、病邪等。

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因素,包括: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疫疠痰、食、瘀血、劳倦、虫兽伤、寄生虫

2.七情的致病特点

课6:

五脏六腹

1、掌握脏腑的含义、内容及特性。

a)脏腑(VisceraandBowels)的含义:

人体内脏的总称。

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类

b)五脏特性:

i.生理功能:

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神。

c)六腑特性:

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

d)奇恒之腑特性:

这一类脏器的功能和形状,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即不完全同于五脏,也不完全同于六腑,所以称为奇恒之腑

 

五 

脏 

与 

组 

织 

器 

官 

的 

关 

系 

五腑(表里) 

五体(主管) 

五官九窍(开窍) 

外在表征 

心 

小肠 

脉 

舌 

面 

肝 

胆 

筋 

目 

爪 

脾 

胃 

肉 

口 

唇 

四白 

肺 

大肠 

皮毛 

鼻 

肾 

膀胱 

骨 

耳、前后阴 

2、掌握气和血的功能

a)气的概念(TheConceptQi)

i.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

ii.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

iii.一种物质与功能的综合体;

原气、宗气、营气、卫气

iv.思考题

生成

功能

元气

源于先天——由先天之精所化生,是形成人体先天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在出生之前不断从母体摄取营养。

长于后天——出生之后则依赖水谷精微的补充和滋养

通过三焦,布达全身

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宗气、营气、卫气——都是在元气推动下,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宗气

是由肺吸入的空气(O2)与脾胃消化吸收生成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聚于胸中而成,因此属于后天之气。

促进和协调肺的呼吸功能

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

营气

营气是由水谷精微中的富有营养的部分所化生。

营气由肺入血,行于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而营运和营养周身,故称“营气”。

化生血液,推动血液的运行。

因此,后人称为“血中之气”;

与血共行脉中,循经脉运行全身,滋养各个脏腑、组织。

卫气

卫气主要是水谷之精所化生。

它是源于脾胃而靠上焦的宣发输布周身的。

护卫肌表,润泽皮毛,防御外邪;

启用汗孔,调节体温;

温煦脏腑。

b)气的功能

i.推动作用(ImpulsingFunction):

指气在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生理功能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动力作用。

ii.温煦作用(WarmingFunction):

人体之所以能够保持正常体温,主要是由气的温煦调节来实现的。

iii.防御作用(DefendingFunction):

人体的气有防御外邪侵袭,护卫肌表的作用。

外邪侵入人体后,气又有与病邪作斗争,驱邪外出的功能。

iv.固摄作用(ControllingFunction):

固摄就是控制、统摄的意思。

主要体现在控制血液的运行,使之不溢出脉外,如脾统血。

v.气化作用(TransformingFunction):

所谓气化作用是指在脏腑功能作用下,人体内物质的陈新代谢及其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气化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为辅助,赖元气以激发,以阴精为基础进行的贯穿与生命的始终。

c)血的生成:

脾胃为血液生化之源;

营气化血;

精可化血

d)血的功能(Function)

i.滋养全身脏腑组织:

《难经•二十二难》说:

“血主濡之”。

ii.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

“血气者,人之神”。

e)血气之间的关系

1.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a)五脏:

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b)六腑:

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上焦.、中焦、下焦的统称】的合称。

c)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种器官组织

2.五脏的生理功能、六腑的生理功能

a)五脏生理功能:

b)六腑生理功能:

心和小肠

1、掌握心与小肠的生理功能及其体华窍的关系。

a)心开窍于舌

i.心脏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运动灵敏。

ii.心血不足——舌质淡白;

iii.心火上炎或心阴虚——舌尖或舌质红甚则舌体糜烂;

iv.心血瘀滞时——则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

v.心包受热邪或痰迷心窍——则舌强语蹇等

b)小肠:

生理功能:

泌其清浊,为“受盛之府”

2、熟悉心和小肠的辨证论治

1.心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的含义,心怎样维持血液运行的,神的含义

a)生理功能:

主血脉,主神志,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b)心主血脉:

指心脏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

c)心是怎样主持血液运行的?

i.主要赖于心气作用:

心气能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

心气来源于水谷精微,通过心脏功能转化而成。

《平人气象论》说:

“心脏血脉之气”,就是指的这种气。

ii.靠心的跳动:

《医学入门》说:

“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

就是说血液运行靠心的博动,不断地把血向脉管推进,以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iii.此外,血液的运行还与宗气有关,宗气能贯心脉,推动血运。

d)神的含义

i.广义:

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ii.狭义:

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2.心血不足的主证(即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证)四物汤(补血基本方)的组成

a)共证:

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多梦、健忘。

i.心血虚:

共证┼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

ii.心阴虚:

共证┼低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苔。

脉细数。

[心血虚日久伤阴,阴虚阳亢,所以见阴虚内热症状。

]

b)治法:

养心血(补心阴)安心神

c)方药:

i.养心血——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和剂局方]┼龙眼肉、阿胶。

ii.补心阴—补心丹(人参、麦冬、茯苓、酸枣仁、远志、柏子仁)[摄生秘剖]

iii.养心神——茯神等

3.心气虚的主证(心气虚与心阳虚的共证),心气虚可以导致哪些病证(心阳虚、心阳虚脱、心脉郁阻),四君子汤的组成

心悸(发空)、气短、自汗、活动或劳累后加重

b)主证:

共证┼面色晄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

c)四君子汤: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肝和胆

1.肝的功能,疏泄的含义和临床表现(亢奋与抑郁,肝气犯胃与肝脾不和)

a)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b)疏泄:

疏通畅达之意,指肝具有疏散宣泄的功能,主要指气机条畅。

c)肝藏血:

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2.胆

a)附于肝下,与肝相表里,属胆络肝

b)藏胆汁为“中精之府”主决断为“中正之官”藏而不泻为“奇恒之府”

3.六味地黄的组成

脾和胃

1.脾

a)部位:

位于中焦,属土,与胃相表里,为后天之本。

b)功能:

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i.主运化:

即主运输、消化之意,是指脾有消化、吸收并输布营养物质的功能。

主运化包括:

(1)水谷精微。

(2)水液。

ii.主统血:

即使血液行于脉中不溢于脉外

c)特性:

主升;

喜燥恶湿

2.胃的特性:

以降为顺;

喜润恶燥。

燥邪

3.脾气虚可导致:

脾气下陷,脾胃虚寒,脾不统血

肺和大肠

1.肺的功能;

肺主气的含义,肺主宣发、肃降的含义

a)功能简介: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鼻

i.肺主气

1.肺主呼吸之气:

是指肺有主持呼吸运动的作用,是体内外气交换的场所

2.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理全身各脏腑组织之气的作用。

ii.肺主宣发:

通过肺的宣发,使卫气和津液以横的方面,(向上向外)布散全身,以温养肌肤,润泽皮毛的作用。

iii.肃降:

1.把气津输布全身,滋养全身

2.使代谢后的水液→肾→膀胱→尿

3.“通调水道”是指肺有维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

2.热邪壅肺(肺热咳嗽)的主证、治法、方药(麻杏石甘汤的组成,以及生石膏要先煎,无恶寒用炙麻黄,有则用生麻黄)

肾和膀胱

1.“腰者肾之府”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开窍于耳及二阴

2.主藏精:

指肾有储藏人体先后天之精的功能。

3.肾精的作用:

a)化生肾气——主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

b)是肾阴、肾阳的物质基础——“先天之本”

4.肾主水:

肾有调节体内水液平衡的重要作用

5.主纳气:

肾有配合肺以完成呼吸运动的功能。

6.肾不纳气的主证(呼多吸少,动则加重,用七味都气丸【六味地黄+五味子】)

脏腑兼病辨证

1.心肾不交

a)虚烦不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咽干,腰膝酸软,梦遗或潮热盗汗,舌红无苔,脉细数。

b)[治法]交通心肾

c)[方药]1)天王补心丹(人参、麦冬、茯苓、酸枣仁、远志、柏子仁)

2)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黄连、肉桂)

2.肺肾气虚

a)呼多吸少,喘促短气,动则尤甚,声低气怯。

或自汗遗溺,肢冷面青,舌淡,甚或冷汗淋漓,脉虚浮无根。

b)[治法]补益肺肾或补肾纳气

c)[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四君子汤加减

3.肝脾不和

a)胸胁胀满疼痛,善太息,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纳差,腹胀,便溏,舌淡红,苔白,脉弦

b)[治法]疏肝健脾

c)[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煨姜、薄荷)

4.心脾两虚

a)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饮食减少,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皮下出血,月经色淡量多,崩漏,或经少经闭,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

b)[治法]补益心脾

c)[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白术、茯神、黄芪、炙甘草、当归、酸枣仁、龙眼肉、远志、木香、生姜、大枣)

5.肝肾阴虚

a)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性急易怒,腰酸腿软,手足心热,或肢体麻木,屈伸不利,肌肉跳动。

b)[治法]滋补肝肾

c)[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6.脾肾阳虚

a)形寒肢冷,腰脊酸痛,身疲乏力,气少懒言,五更泄泻,或久泻不止,完谷不化;

舌质淡胖嫩有齿痕,脉沉细。

b)[治法]温补脾肾

c)腹泻为主证者:

附子理中汤(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

合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加减。

d)水肿为主证者:

真武汤(制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加减。

7.脏腑兼病辨证:

掌握各证的主证、治法、方药、剂量(多数是10g,重药如石膏可为30g,引药如麻黄可为3~5g)

中药方剂部分

1.《神农本草经》东汉末年记载药物365种

2.《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记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00个

3.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性质:

a)四气

i.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定惊之作用,常用于阳证、热证

ii.温热药——具有温里、助阳、散寒、祛风等作用,常用于阴证、寒证

b)五味

i.辛味:

能散能行——具有发汗解表、理气活血、止痛等作用,多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等证候。

麻黄、木香、川芎

ii.甘味:

能补能缓——具有补气养血、缓急止痛作用,多用于虚弱和脾胃不和,拘急作痛等证候

人参、当归、甘草

iii.酸味:

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盗汗、遗精、久泻、久咳、尿频等证候

五味子、金樱子

iv.苦味:

能泻能燥——具有泻火通便、清热燥湿等作用,多用于热证、湿证

黄连、大黄

v.咸味:

能下能软坚——具有润燥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多用于大便燥结,瘰疠痰核等证候

芒硝、海藻、昆布

c)药物归经:

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疾病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d)升降浮沉:

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

i.升浮药——治疗中气不足及在上、在表之病,如腹泻、脱肛、感冒等。

ii.沉降药——治疗邪气上逆及在下在里的疾病,如呃逆,呕吐,头痛目眩,便干等

iii.与药物的气味有关:

气温热,味辛甘多具有升浮作用麻黄、桔梗

气寒凉,味酸苦咸多具有沉降作用大黄、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