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8749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蔺相如几次顺利完成使命,也缘于多种原因,他的机智勇敢是重要原因之一,还有廉颇的紧密配合、当时的斗争形势以及朝野的主导观念等等,这些原因促成了蔺相如的成功。

把一个单一的事件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来叙述,这是《史记》叙事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一特色既增加了事件的历史厚重感,又使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

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

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

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

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虽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

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界则不敢妄动。

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

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

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

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

“相”又是指谁?

“和”的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

3.全班交流、汇报展示。

(1)请同学起来读课文,相机正音。

(2)交流问题: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4.理清文章结构: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

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

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

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

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

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三、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

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

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

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

(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小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

请同学起来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二、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

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

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赵国赢占了上风。

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

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答案可以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

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以可以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

(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四、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

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当堂检测:

一、词语补充

( 

 

)之宝 

)直( 

)壮 

完( 

)归( 

)无不( 

) 

负( 

)请( 

)心( 

)力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由 

、 

、 

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联系,其中 

是 

的发展, 

的结果又是 

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2、既然讲“和”,就说明他们原来是 

,原因是 

,后来“ 

”了,原因是 

三、品味探究

1、蔺相如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蔺相如 

2、蔺相如说: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蔺相如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1——10)

渑池相会(11——14)

负荆请罪(15——18)

教学反思:

19 草船借箭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

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

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

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

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

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

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

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

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

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

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

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嫉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

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

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解。

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

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3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

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

谁草船借箭?

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怎么样草船借箭的?

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读通顺句子。

2.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

(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

(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

(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

(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

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什么叫“妒忌”?

(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

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问:

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

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3)过渡:

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

“推却”又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全班交流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

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

真的是这样吗?

A、思考:

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1)(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2)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

下节课继续学习。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

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

)指名回答。

师: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

(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

指名2人对读。

(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

(板书:

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

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

齐读。

板书:

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

指名读句: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A、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B、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

用哪句好?

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

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

(出示小黑板:

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

“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

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相符合吗?

(符合)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

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

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

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

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

(指小黑板上①④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

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

(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

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A、出示:

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B、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

(三天前立军令状时。

)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

引读书中有关句子。

(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

(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

(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

(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

(引)“……”。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习2──4部分。

(一)、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