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56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8732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史56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外教育史56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外教育史56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外教育史56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外教育史56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史56Word格式.docx

《中外教育史56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史56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教育史56Word格式.docx

曼的倡导下,各州政府普建公立学校,推进了公立学校的发展。

美国第一所文实中学是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于1751年在费城创办的。

美国最早的公立中学是1821年在波士顿设立的英文古典学校。

马萨诸塞州于1837年在全美最早建立了州教育委员会。

(2)南北战争后的美国教育制度

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对小学进行改革,如教育家帕克任马萨诸塞州昆西市教育局长时,大力宣传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理论,主张采用通过手工活动进行教学和实验室教育制度。

帕克的实践与总结被称为“昆西教育法”。

(名词解释)

公立中学的主要职能是为生活作准备,不是为了升学。

5.日本的教育制度

(1)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教育

明治维新非常重视教育,在新政府太政官设立之初,便设置了太学校,它既是最高的学府,又是最高的教育行政官厅,管理教育行政事务。

《学制令》是日本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关于教育领导体制,它主要是依照法国的办法,实行中央集权的学区制。

1879年,明治政府公布了由文部省次官田中不二麻吕主持制定的《教育令》,以取代《学制令》。

《教育令》具有浓厚的美国教育的色彩。

(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1890年10月30日由天皇签署的《教育song语》,在日本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1919年2月公布《修改小学校令》,开始在寻常小学便开设理科课程。

日本自1872年颁布《学制令》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完成了日本教育史上重大的教育改革。

6.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西方教会在中国的教育殖民

基督教教育在中国大陆的殖民开始于1842年。

那时鸦片战争结束,《南京条约》签署。

名词解释:

“庚款兴学”——1908年,美国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决定减免所得的部分庚子赔款,主要用于文教事业。

英法等七国纷纷仿效。

“庚款兴学”的事件,开始了有计划对中国进行教育文化渗透,进一步掀起了西方在华办学的热潮。

(2)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

派遣留学生工作始于1872年,当时在容闳的大力推动计划4年分4批、每批30人前往美国留学。

后有刘玉麟、詹天佑等人。

当时洋务派开办的新式学堂主要有三类:

方言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

方言学堂,即外国语学校,它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一类学堂。

其中开先河的是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

是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开端。

同文馆是专门为培养“译员”、“通事”而设。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军事学堂——洋务派当时所办的军事学堂主要有两类:

一是训练海军人才的水师学堂,一是训练陆军人才的武备学堂。

水师学堂设立最早的是福建船政学堂。

由左宗棠创办。

李鸿章于1881年在天津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又名北洋水师学堂),曾国荃于1890年在南京设立的江南水师学堂(又名南洋水师学堂)等。

培养陆军人才的武备学堂,主要有天津的北洋武备学堂、南京的江南陆师学堂、武昌的湖北军备学堂等,其中北洋武备学堂是由李鸿章于1885年创办,它是我国近代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

军事学堂当时除了陆海军分设外,还有的是两类合处一校的,如1887年由晚期洋务派代表张之洞设立的广东水陆师学堂。

技术学堂——1876年,由丁日昌在福州创办了福州电气学塾(电报学堂),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的天津电报学堂。

洋务人士盛宣怀1897年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晚期洋务派的代表张之洞在20世纪初期也将重心放在普通学堂的开办。

1902年他在武昌创办的湖北师范学堂和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与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学堂同为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独立完备的师范学校。

(3)近代学制的建立

中国近代新的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光绪廿八年七月(1902年8月),是为学务大臣张百熙奏拟的《钦定学堂章程》或称《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次由政府正式颁布的新学制,但因学制本身的不够完善和清政府对学制的拟定人张百熙存有戒心,所以未及实施便被废止。

1904年1月,“癸卯学制”抄袭日本学制的痕迹仍然非常明显。

由张之洞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经政府颁布并且施行的带有资本主义因素和色彩的近代学制,但同时又受封建思想的支配,表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4)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1912年,孙中山建立南京临时政府,任蔡元培为第一任教育总长,这个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本着反封建和倡导民主共和精神,废除清末“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认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为此,在1912年9月正式公布了具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性质的教育宗旨: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第二,按照资产阶级的要求,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最突出的是取消了中小学的讲经、讲经课,大学停开经学科,规定各种课程内容必须体现共和精神;

第三,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中央教育行政改清末的学部为教育部,改尚书为总长(后又改为部长),省一级教育行政改提学徒为教育司长。

第四,制定新的学制。

自1912年至1913年,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学校系统令,综合成为一个新的学校系统,称之为《壬子癸丑学制》。

问题与思考:

比较中国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异同。

本文共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改革背景比较。

对中日面临的国际环境、社会条件和教育基础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在国际环境方面,中国受到的压力远比日本强烈;

在社会条件方面,两国知识分子都希望变革,但日本的社会条件要优于中国;

在教育基础方面,日本的教育发展程度要好于中国。

第二部分是改革目的比较。

两国的改革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和富国强兵,但中国的洋务教育事业仅是为了培养洋务事业所需要的人才,主要是翻译人才和军事科技人才,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标是培养文明之国民,建设资本主义国家。

第三部分是改革指导思想比较。

两国在改革中都注意对传统文化道德的继承,但洋务教育遵循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向西方学习的只是它的科学技术;

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是全面向西方学习,遵循的是“和魂洋才”的指导思想,在思想、制度、方法等方面广泛吸收欧美的教育成果,以实现文明开化这一维新目标。

第四部分是改革措施与成效比较。

洋务教育是开明官僚举办,没有形成国策,只是在新式学校和留学教育方面取得进展;

而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是日本全国在办,是国家意志,有比较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建立了近代教育体系,在深层次上学习借鉴了西方的近代教育理论,初步形成了日本教育思想体系。

第五部分是结语。

总结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近代教育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二是教育改革必须与其他改革配套推进,三是深刻认识教育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战略作用,四是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教育观,五是发展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急不得更等不得。

 

第六章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理论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后人奉为教育学的经典。

在书中,夸美纽斯开宗明义地指出《大教学论》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

(1)泛爱主义的教育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作为一个教育者,他对儿童的发展潜力满怀信心。

卡美纽斯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

(2)泛爱主义的课程理论——所谓“泛智”,意在对所有的人施与一种教育,从而使他们具有广泛的、全面的知识,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

何谓“周全的教育”?

他认为是学问、德行和虔信三者兼备。

请简述卡美纽斯的泛智主义的课程论

卡美纽斯的泛智主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认识事物”,学校教育应当采用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传授“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粹的总和”。

其次是“行动熟练”。

卡美纽斯说:

“在认识事物时,还要有实际的行动。

没有这种行动,甚至是一个认识事物的人,也将不善于处理事物”。

可见,卡美纽斯的泛智不仅包括“知”,还包括“行”。

再次,“语言优美”。

一个人能够认识事物,并且将认识同行动结合起来,这还不算达到“泛智”的要求,还要能够运用语言完美地表达自己的知和行。

夸美纽斯根据其泛智教育的基本思想,将课程分为主要课程、次要课程和第三类课程三大类。

从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课程思想中,所开设的课程的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对人自身的发展以及对人的现世生活的重视。

(3)自然适应性原则

夸美纽斯在论述教育问题时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类比——以自然界万物运行的规律和秩序,来类比教育的基本规律。

在遵循自然、模仿自然这一原则的指引下,他主张人们应当研究客观世界本身,而不能依靠书本来学习,“必须学会了解并考察事物的本身,不是别人对事物所已作的观察。

教育除了遵循自然界运转的“秩序”之外,还应当依据儿童的自然本性,16世纪文艺复兴后遵循儿童的思想本性已成为诸多教育学者的共识。

2.洛克的绅士教育主张

约翰·

洛克代表作《教育漫话》。

(1)“白板说”与教育作用及教育的目的——提出了人生“白板说”,人心只是一块“白板”。

(2)绅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洛克认为,作为一位绅士,首先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因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身心两方面的健康缺一不可。

与卡美纽斯的两大共性:

遵循孩子的本性,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简述绅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论绅士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论体育、德育、智育及锻炼法

  洛克提出的绅士教育目的虽然反映了鲜明的贵族——资产阶级性质,但他在安排实现绅士教育目的的内容与方法时,除了贯穿他的阶级要求之外,能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面对一系列现实的教育问题。

他在论述教育内容时,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作了明确的区分,并把着眼于实际的锻炼法,分别贯穿于德、智、体三育的过程之中,形成了一套以资产阶级的事业、生活,尤其是获取个人幸福的要求为主的教育理论体系,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功利主义色彩。

第一论体育从唯物论出发,洛克首先提出体育占重要地位,他有一句名言:

“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这是对于幸福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绘。

”他认为,对于一个绅士来说:

“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

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

第二论德育

在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中,德育可说是最重要的内容。

他要求青年在具有健康体魄的基础上,必需有精神的健全发展,而这集中表现在必须有完美的德行。

他以功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培养德行的重要性。

他说:

“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

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得不到幸福。

”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洛克提出一些在当时来说有进步意义的主张。

例如,他重视道德教育的“及早实践”,提出必须在儿童很小时就重视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并要重视通过实际道德行为的锻炼来培养德行,而反对让儿童死记道德规则与口头教训。

他提出了“榜样”作用在德育方法中的重要地位,他在谈到培养礼仪问题时向家长们提出:

“你对于你的儿子,尽管尽量去作关于礼仪的谈话,但是他的伴侣是个什么样子,他的仪态就会是什么样子。

在德育方法上,洛克还反对体罚,认为体罚只能培养儿童的奴性、拗性

和怯懦的精神。

如果儿童因避免皮肉受苦而趋向于规矩,那也并不就是养成他的德性了。

不过,他又提出:

在万不得已时,在儿童表现出特殊的“自我观念”而一味反抗时,也可以施行体罚,目的是用受了体罚后的感到“耻辱”的这种心情来制裁他的不道德行为。

在洛克的德育理论中也包含灌输宗教思想的内容。

他反对一般经院主义

式的神学教育。

但却主张让儿童了解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力量,是世界的创造者,人只能从上帝获得一切“善”的思想与信念。

他要求儿童从幼小时就应每天用平易、简朴和适当的方式祷告上帝,以逐步形成他们的宗教观。

不过,他坚决反对,让儿童具有神灵鬼怪的印象和观念,以致会产生畏惧的心理。

总的说来,洛克是要用“上帝”的概念和形象作为对儿童思想、行为进行约束的一种规范。

尽管他所理想的上帝形象与封建社会时期旧教教会所宣传的有很大不同,但仍然反映出他世界观中的唯心主义成分。

总的说来,洛克的德育理论的阶级性是明显的,是对资产阶级利益的敏

第三论智育

《教育漫话》的后半部,着重论述了智育问题。

洛克既然要求绅士是有才干的,是善于处理世务的人,因此就必须使他们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学问,并使其聪明、智慧和本领都得到发展。

他把智育放在次于德育的地位。

认为,读书、写字和学问也是必需的,但并不是主要的。

“我想如果有人不知道把一个有德行的、或者有智慧的人看得比一个大学者更有无限可贵,你也会觉得他是一个大傻瓜的。

洛克在论述各科知识内容的同时,也详尽而具体地论述了教与学的原则和方法,而且因为贯彻了唯物主义的主张,其中许多见解是有实际意义的。

  

总之,洛克在教育方法上提出的一系列主张与见解在当时说来,是有进步性的,是对经院主义教育那种脱离实际、扼杀儿童主动思维和不重视培养儿童求知方法的教学的一种否定。

  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在西方教育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资产阶级各国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

虽然,它只是为英国资产阶级——贵族统治者而提出的教育理论,反映的是统治者的利益,但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却提出许多重要的、反映了一定教育实际的教育理论与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基于对教育的剖析,他第一次从现实生活出发,对智、德、体诸育内容与方法作了细微的,带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论述,这也是有一定实践和理论价值的。

3.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1)“自然教育”的目的论

卢梭代表作《爱弥尔》一书。

卢梭所谓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

卢梭认为,人受到的教育来源于三个方面,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

卢梭所要培养的人,还是符合天性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人。

(2)“自然教育”的儿童观

卢梭在儿童观上,首先认为应该把儿童当作儿童对待,尊重儿童的人格。

卢梭强调应尊重儿童的特点,其思想基础乃在于他的性善论。

其次,以儿童为中心,使儿童真正成为教育中的主人,促进儿童主动发展。

第三。

,应对儿童施以“爱”的教育。

(3)“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必记)

婴儿期(初生~2岁)

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他反对捆绑婴儿的四肢,要求衣服宽松肥大,使儿童的四肢可以充分自由的活动。

儿童期(2~12岁)

卢梭认为这个时期是儿童的“理性睡眠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儿童的感性器官,增加感觉经验,为理性的发展打下基础。

在道德教育方面,也主张按照自然的顺序来对他进行教育,采取“消极教育”的方法即“自然后果法”,通过儿童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来纠正他们的过失。

名词解释“自然后果法”

卢梭提出的“自然后果法”,就是让儿童凭自己的直接经验去接受教育,体会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然后果,从而学会怎样去服从自然的法则。

少年期(12~15岁)

这个时期,除了进行智育外,卢梭还提出应该进行劳动教育。

青年期(15岁~成年)

主要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这种教育必须在城市中进行。

4.裴斯泰洛奇的和谐教育理论

(1)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

裴斯泰洛奇在教育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林哈德和葛笃德》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他的天性,形成完善的人。

(2)和谐教育的内容

裴斯泰洛奇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内容,包括体育、劳动教育、德育和智育。

道德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根本问题。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儿童具有爱所有人的博爱精神。

名词解释“要素教育”

所谓“要素教育”,是指教育者明确实施教学的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例如“词”是语文最基本的要素、“1”是数学最基本的要素),并以这些要素作为教学的起点。

其目的在于简化教学方法。

5.赫尔巴特的传统派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

(1)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是以伦理学作为他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2)论管理

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教育和教学的提前条件。

在儿童身上,天生就有一种不驯服的烈性,这是他不守秩序的根源。

简而言之,对儿童的管理的目的是“要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管理也成为一种教育的手段。

关于儿童的管理方法,赫尔巴特提出首先是采取惩罚的威胁。

一是本性倔强者蔑视一切威胁,一是本性软弱者不堪承受威胁。

其次,将监督视为儿童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

最后,包括体罚在内的惩罚。

(3)论教学

教育性教学思想

赫尔巴特首次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在他看来,传授知识和培养道德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教学心理化

赫尔巴特应用的心理学不同于传统的官能心理学,而是观念心理学。

“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术语。

名词解释“统觉”

他把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将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且吸收、融合、同化新观念并形成观念体系的过程称为“统觉”,所形成的这个观念体系称为“统觉团”。

赫尔巴特还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9世纪到现在西方学者的“万能”用语。

赫尔巴特确定教学阶段的具体步骤为:

(必记)

明了。

该阶段就是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在感知基础上形成新旧观念之间的比较。

联想。

教师将学生在明了阶段感知的个别但又相互联系的观念形成各种概念,即是联合。

系统。

这个时期开始进入理解阶段,要使学生将初步联合起来的各种观念和众多的“统觉团”发生联系,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一些确切的定义和结论。

方法。

这一阶段是要使学生把系统化了的知识付诸应用。

6.斯宾塞的实科教育思想

赫伯特·

斯宾塞的教育著作《教育论》(由《智育》、《德育》、《体育》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4篇论文汇编而成)等。

(1)论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真正的教育应该以个人“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为目的,教育的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

(2)实科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教育内容

斯宾塞认为,科学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根据人类完满生活的需要,按照知识价值的顺序,他把普通学校的教育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生理学,它是为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所需要的知识;

第二部分除读、写、算之外,还包括数学、力学、热学等;

第三部分是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

第四部分主要是历史学,这是履行公民职责所不可缺少的知识;

第五部分主要是审美文化,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诗歌等,这些是为满足人们度过闲暇时所需要的知识。

实证性的教学方法

斯宾塞十分重视观察法和实验法,重视实物教学。

斯宾塞认为在儿童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最好方法是归纳法。

7.乌申斯基的民主主义教育主张

乌申斯基的教育著作《人是教育的对象》。

(1)教育的民族性思想

乌申斯基说:

“公共教育加强和发展人的民族性,同时因为发展了他的智慧和自我意识,对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有力的良好的影响。

(2)关于教学的理论

教学的任务(必记)

19世纪在教学论中存在着“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两种理论的对立。

前多半是古典主义的拥护者,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记忆、注意、思维等;

后者则非常重视教材,他们要求教材接近生活并具有实际意义,但对智力的发展

注意不够。

教学原则

乌申斯基的教学理论被后人概括为: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的直观性;

连贯性;

知识与熟练技巧的巩固性。

乌申斯基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认为,一个未来的教师,应该是一位人民教师。

8.中国近代主要教育思潮

(1)洋务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教育的纲领和基本指导原则。

最早明确表述“中体西用”观念的是冯桂芬。

后期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在1898年出版的《劝学篇》中对“中体西用”问题作了系统阐述。

1905年,科举制度在张之洞、袁世凯等人的多次请求下,清政府颁诏予以废除。

(3)维新派的主要教育主张

教育为本;

注重西政的学习;

改革旧的封建教育制度;

重视普及教育,推行资产阶级近代教育制度——京师大学堂建于1898年7月,它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管理各省教育的行政机构。

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大学教育建设的开始;

强调师范教育——维新派中既重师范,又将其付诸实践的当首推状元实业家张謇;

强国必由女学——梁启超是维新人士中倡导女子教育最为积极者,1897年底,他还与上海电报局长经元善等一起创办了我国近代影响较大的经正女学。

9.蔡元培的民主教育思想

(1)造就“健全人格”的教育主张

“健全人格”的内涵是什么呢?

简单的说,它包括个性和群性的发展。

群性和个性得到协调发展,是对具有“健全人格”着提出的要求。

而它的实现,必须通过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来实施。

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教育。

(军体课)

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

——蔡元培把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作为公民道德的全部内容,并且把它和中国儒家的“义”、“恕”、“仁”三种道德相比附。

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倡世界观教育。

美感教育亦称美誉。

虽然早在1906年,王国维便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并重的教育宗旨,但总体而言,当时中国的教育界对美育是不重视的,蔡元培把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所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即是要求反对宗派习气、门户之见,认为“一己之学说,不得束缚他人,而他人之学说,亦不束缚一己”,学术思想问题,应当由各人自由讨论解决,由此原则出发,主张无论是何种学派的学说,只要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成一家之言,且尚不至于遭到自然淘汰的命运,即使彼此相反,就也应让它们并存和自由发展。

(3)民主管理的思想

蔡元培反对独裁统治,他借鉴西方大学的管理经验,提出了“教授治校”的管理主张。

对于学生管理,蔡元培主张学生自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