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技术措施0826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83223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kpm技术措施0826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pkpm技术措施0826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pkpm技术措施0826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pkpm技术措施0826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pkpm技术措施0826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kpm技术措施0826Word下载.docx

《pkpm技术措施0826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kpm技术措施0826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pkpm技术措施0826Word下载.docx

(板跨不小于2m)

4.0(客车)

双向板楼盖

(板跨不小于6m×

6m)

2.5(客车)

设备房

通风机房

7.0

电梯机房

制冷机房

8.0

水泵风

10.0

空调配电

变配电

发电机房

地下室

室外

非消防车道

7.1(无覆土时的施工堆载)

4.0(覆土荷载另加)

室内

取使用功能和施工堆载5.0两种工况荷载组合值的较大值

厨房、餐厅、客厅、卧室、书房、浴室、卫生间

2.0

阳台

2.5

入户花园

3.0

消防楼梯

3.5

上人屋面

不上人屋面

0.5

(1)楼面上的隔墙荷载、水箱间、设备荷载、屋顶花园覆土等按实际情况取用。

(2)地下车库荷载,可按荷载规范4.1.2进行折减。

(3)施工荷载与覆土荷载不同时考虑。

8.2楼面、屋面恒荷载标准值

1.楼面恒载:

(要求程序不自动考虑板自重)

1)实际使用为客厅,卧室、书房部分:

50厚面层(含装修做法):

20×

0.05=1.0KN/㎡

(a)100厚结构板:

25×

0.10=2.5KN/㎡

(b)110厚结构板:

0.11=2.75KN/㎡

(c)120厚结构板:

0.12=3.0KN/㎡

(d)130厚结构板:

0.13=3.25KN/㎡

(e)140厚结构板:

0.14=3.5KN/㎡

(f)150厚结构板:

0.15=3.75KN/㎡

20厚板底抹灰:

0.4KN/㎡

∑:

(a)3.9KN/㎡

(b)4.15KN/㎡

(b)4.4KN/㎡

(c)4.65KN/㎡

(d)4.9KN/㎡

(f)5.15KN/㎡

2)实际使用为厨房、阳台、卫生间(无沉箱)、入户花园、露台部分:

20×

防水、找坡层:

0.035=0.7KN/㎡

(b)120厚结构板:

0.02=0.4KN/㎡

∑:

(a)4.6KN/㎡

(b)5.1KN/㎡

3)实际使用为卫生间(沉箱350)部分:

300厚焦渣混凝土填充:

12×

0.30=3.6KN/㎡

(a)8.2KN/㎡

(b)8.7KN/㎡

上人屋面部分(有保温隔热上人屋面):

5厚防滑地砖:

0.005=0.1KN/㎡

15厚水泥砂浆:

0.015=0.3KN/㎡

40厚C25配筋细石砼:

25×

0.040=1.0KN/㎡

50厚挤塑聚苯板:

0.5×

0.050=0.025KN/㎡

20厚1:

3水泥砂浆找平层:

0.020=0.4KN/㎡

平均厚110粉煤灰陶粒混凝土找坡:

19.5×

0.11=2.15KN/㎡

120厚结构板:

25×

7.4KN/㎡

上人屋面部分(用于商铺屋顶的种植屋面):

300厚种植土层:

18×

0.30=5.40KN/㎡

5厚水泥砂浆:

20×

40厚细石混凝土:

25×

30厚挤塑泡沫保温隔热板0.5×

0.030=0.015KN/㎡

2.5水泥砂浆找平层20×

50厚粉煤灰陶粒混凝土19.5×

0.050=0.975KN/㎡

120厚结构板:

13.0KN/㎡

4)不上人屋面部分(有保温隔热):

40厚C2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0.04=1.0KN/㎡

50厚挤塑泡沫保温隔热板0.5×

25厚1:

3水泥砂浆20×

0.025=0.5KN/㎡

100厚粉煤灰陶粒混凝土找坡:

0.10=1.95KN/㎡

6.4KN/㎡

附注:

由于没有建筑具体做法,屋面荷载仅供参考,尚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5)板上隔墙荷载部分:

a)在结构主体计算时,考虑为板上均布恒荷载,等于板上隔墙总重量除以楼板面积;

b)在板配筋计算,按弯矩等效原则折算为等效面荷载后进行配筋、裂缝、挠度等计算。

2.梁上部分线荷载:

(计算梁上部分线荷载时必须扣除结构梁高)

(1)砌体(含门窗)部分线荷载:

1)外墙部分面荷载:

a)加气砼砌块,砌体容重8KN/m3:

200厚墙体:

0.2=1.6KN/㎡

内外面层(考虑外墙保温,面砖等):

1.1KN/㎡

2.7KN/㎡

2)内墙部分面荷载:

a)加气砼砌块,砌体容重8KN/m3:

(a)100厚墙体:

0.10=0.8KN/㎡

(b)200厚墙体:

0.20=1.6KN/㎡

40厚双面抹灰:

0.04=0.8KN/㎡

(a)∑:

1.6KN/㎡

(b)∑:

2.4KN/㎡

3)门窗部分面荷载:

按0.5KN/m2计算;

砌体线荷载={砌体面荷载×

(墙长L×

墙高H-洞口面积A)+门窗面荷载×

洞口面积A}

墙长L

注:

墙高H应扣除梁高

(2)凸窗(含门窗)部分线荷载:

1)非落地窗(1000高窗台不带空调)线荷载(梁300x750):

1000高窗台:

1.0×

2.7=2.7KN/m

1.80米高窗:

0.5×

1.8=0.9KN/m

∑:

3.6KN/m

对于梁设在内侧的落地窗,尚应计入悬挑部位板上的分隔墙体荷载

(3)阳台竖向线荷载:

1.5kN/m(对于钢栏杆)和4.7kN/m(对于1.2m高120mm厚的混凝土栏板);

(4)1.2m高砼女儿墙线荷载:

4.7kN/m;

(5)落地窗或推拉门统一用2kN/m。

3.地下室部分

(1)室外顶板部分

160厚结构板:

0.16=4.0KN/㎡

防水、找坡:

0.5KN/㎡

800厚顶板覆土:

0.8=14.4KN/㎡

板底抹灰+管线:

0.9KN/㎡

19.8KN/㎡

(2)室内顶板部分

100厚面层(含装修做法):

0.10=2KN/㎡

0.9KN/㎡

6.1KN/㎡

九、结构计算控制原则

9.1、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编制的“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进行整体计算。

(对计算结果应根据构造要求和概念设计进行部分调整)

9.2、SATWE整体计算主要参数:

总信息..............................................

结构材料信息:

钢砼结构

混凝土容重(kN/m3):

26.00

钢材容重(kN/m3):

78.00

水平力的夹角(Rad):

0.00

地下室层数:

按实际

竖向荷载计算信息:

模拟施工3

风荷载计算信息:

计算X,Y两个方向的风荷载

地震力计算信息:

计算X,Y两个方向的地震力

特殊荷载计算信息:

不计算

结构类别:

框架

裙房层数:

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1

墙元侧向节点信息:

内部节点

是否对全楼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否(计算位移刚度比等参数时是)

风荷载信息..........................................

修正后的基本风压(kN/m2):

0.70

地面粗糙程度:

B类

结构基本周期(秒):

试算后回代

体形变化分段数:

按实际

各段最高层号:

各段体形系数:

1.40

地震信息............................................

振型组合方法(CQC耦联;

SRSS非耦联)CQC

计算振型数:

9(且计算振型数应保证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地震烈度:

6.00

场地类别:

2

设计地震分组:

一组

特征周期程序自动选择

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程序自动选择

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程序自动选择

框架的抗震等级:

剪力墙的抗震等级:

活荷质量折减系数:

(计算主楼时0.5,计算地下室不折减)

周期折减系数:

结构的阻尼比(%):

5.00

是否考虑偶然偏心:

是(位移比计算时考虑)

是否考虑双向地震扭转效应: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的附加地震数(有斜向墙肢时,必须考虑)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的附加地震方向角(Deg)(斜向抗侧力构件的两个角度及最大地震作用方向角)

活荷载信息..........................................

考虑活荷不利布置的层数(按实际)

柱、墙活荷载是否折减折算

传到基础的活荷载是否折减折算

调整信息........................................

中梁刚度增大系数:

按2010规范取值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

0.85

梁设计弯矩增大系数:

1.00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抗震控制0.55,抗风控制0.70)

梁扭矩折减系数:

0.40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

0.2Qo调整起始层号:

(框剪结构必须考虑,局部需手动调整)

0.2Qo调整终止层号:

顶塔楼内力放大起算层号:

0

顶塔楼内力放大:

九度结构及一级框架梁柱超配筋系数1.15

是否按抗震规范5.2.5调整楼层地震力1.00

是否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1.00

剪力墙加强区起算层号按实际

强制指定的薄弱层个数1(转换层必须指定)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按实际

抗震等级自动提高一级

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梁配筋异常时,选择对比

配筋信息........................................

梁主筋强度(N/mm2):

360

柱主筋强度(N/mm2):

墙主筋强度(N/mm2):

梁箍筋强度(N/mm2):

270

柱箍筋强度(N/mm2):

墙分布筋强度(N/mm2):

边缘构件箍筋强度(N/mm2):

270

梁箍筋最大间距(mm):

100.00(加密区直接用,非加密区:

200需×

2,150需×

1.5)

柱箍筋最大间距(mm):

100.00

墙水平分布筋最大间距(mm):

200.00

墙竖向筋分布最小配筋率(%):

0.25

设计信息........................................

结构重要性系数:

柱计算长度计算原则:

有侧移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

作为刚域

是否考虑P-Delt效应:

柱配筋计算原则:

按单偏压计算(指定角柱)

是否按砼规范(7.3.11-3)计算砼柱计算长度系数: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信息.................................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层数按实际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m)按实际

9.3计算控制指标

1)6、本工程的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于该楼层的平均值的比值,A级高层采用强制刚性板假定,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偶然偏心影响,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于该楼层的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大于1.2倍,不应大于1.4倍。

2)、风荷载、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结构楼层层间位移角控制在1/550~1/650左右(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4)、扭转周期/第一平动周期<

0.85(0.90)

5)、非高层地下室柱轴压比不大于0.9

6)、在水平力作用下,刚重比应≥1.4,当高层建筑结构满足刚重比≥2.7时,可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

7)、应控制项目不超限,超限指标详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

8)、梁配筋结果不宜太大,如果梁配筋普遍偏大,应重新调整结构整体刚度或中梁刚度增大系数。

9)、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高规》4.4.2),即计算中Ratx1、Raty1不宜小于1.0,如小于1.0则此层为薄弱层,但此值不应小于0.7。

刚度计算可以采用不同的计算方式,只要有一种算法满足规范要求即可。

二层以上转换尚应采用剪弯刚度计算转换层上、下的结构侧向刚度。

10)、本层与相邻上一层的承载力之比不宜小于80%(《高规》4.4.3)。

十、楼板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1)楼板厚度的取值大于等于楼板净跨的1/40,且不小于100。

2)局部楼板厚度:

屋面采用120厚(不足处局部加厚);

地下室顶板厚度塔楼及相关范围内为180厚,其他部位160厚;

转换层范围楼板采用180厚;

配筋双层双向12@150(不足处局部附加);

核心筒内楼板采用120厚,配筋为双层双向X@150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不够时附加钢筋X@150。

标准层普通楼板厚度(双向板):

板跨≤3800采用100厚,

3800<板跨≤4100采用110厚,

4100<板跨≤4600采用120厚,

4600<板跨≤5100采用130厚,

5100<板跨≤5400采用140厚。

板上有墙以及楼板形状复杂时应适当加厚。

(板跨为短边跨度)

3)板跨不宜太小,建议能不布梁尽量不布(即使有降板或有隔墙),要充分发挥楼板作用和钢筋强度。

有隔墙而未设梁时,应在具体部位采取加强措施或绘制大样图,不能随意设置加强钢筋,在板配筋计算中要按等效荷载法考虑这部分荷载。

4)板的计算:

(1)弹性板计算时:

板长边和短边之比>3:

按单向板计算

板长边和短边之比≤3:

按双向板计算

5)双向楼板配筋较大时可按塑性算法进行设计(不包括地下室底板、顶板和屋面板);

6)楼板配筋采用分离式配筋,负筋的配筋长度为1/4楼板短边计算跨度。

7)对地下室顶板、屋顶板配筋为双层双向X@150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不够时附加钢筋X@150。

8)板支座与跨中配筋由计算确定时,配筋不宜超过计算面积的1.05,配筋不应超过计算面积的1.1。

9)异形板按有限元程序进行核算,并在楼板阳角处附加放射筋。

10)板配筋间距可以采用多种间距,不宜仅考虑间距为100、125、130、150、180、200。

11)楼板采用III级钢筋,其最小配筋率按0.2%控制(板负筋d≥8):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80

C25

面筋8@200

底筋6@140

底筋6@125

8@200

8@190

8@170

8@160

8@150

8@130

C30

十一、梁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1)梁截面宽度尽量控制在350mm以内,高宽比不宜大于4;

梁截面高度取(1/10~1/18)梁的计算跨度,且不宜大于1/4梁的净跨。

2)当框架梁纵筋水平段锚固长度不足0.4LaE时,应将钢筋伸到混凝土墙对边再弯折,弯折部分的长度不小于15d,且钢筋总锚固长度不小于LaE(说明中应注明)。

3)梁支座与跨中配筋由计算决定,支座配筋尽量按计算面积配筋,跨中配筋不宜超计算面积的1.05,不应超计算面积的1.1。

4)框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最少各配两根纵向钢筋,一、二级不小于纵向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或2Ф14,三级直径不小于Ф12。

5)主梁面筋贯通筋尽量选用小直径钢筋,支座附加,连续梁各跨底筋尽量采用相同直径和不同根数配置,但要满足拉通钢筋的截面面积等构造要求和支座锚固宽度限制。

(例:

2Ф25替换为3Ф20,其中2Ф20拉通),底筋亦应尽量减少钢筋排数。

6)次梁梁面采用架立钢筋,直径一般采用(212),并满足PKPM计算要求,架立筋应加括号以示区别。

7)次梁箍筋无加密区,但当支座处计算配筋较大时,可采用局部加密的方式处理。

8)当框架梁长大于3米时,框架梁的通长筋可以采用与受力筋不同的直径,当直径不同时,应采用焊接连接,焊接接头的类型及质量应按现行施工验收规范执行。

该部分内容在图纸上需注明,通长筋不应加括号,与架立筋区别。

9)多跨梁的各跨不全部是框架梁时,图纸中应注明或示意以下要求:

1与框架柱或剪力墙相交的框架梁的一端按照框架梁采取构造措施。

2不与框架柱或剪力墙相交的框架梁的一端均应按照非框架梁采取构造措施。

10)配筋时应区别连梁与框架梁,跨高比<5时,按连梁,其它情况一般按框架梁定义(节约箍筋和腰筋);

选择为连梁时,一般不按杆系定义(按墙开洞处理)

11)框架梁梁宽大于等于350时,当采用四肢箍时,跨中采用两根主筋+架立钢筋(212)的配筋形式。

12)梁支座与跨中配筋由计算决定,梁实配钢筋不宜放大。

13)主次梁交接处优先采用箍筋,确有必要设置吊筋时,必须根据计算结果配置,不得随意增大,并在说明中注明:

“图中画出但未注明的吊筋均为---”。

14)塔楼梁配筋根据计算结果,建议按2~3层分层配筋。

15)当框支梁不满足抗剪要求时,优先提高砼等级或水平加腋的方法处理,不宜采用全长加高截面的方法。

16)框梁箍筋间距可以采用多种间距,不宜只考虑间距为100mm、150mm、200mm。

17)框架梁高宜≥400(如取300、350,则应注意梁端加密区箍筋间距应取75、85(强制条文)。

十二、框架柱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1)框架柱截面根据轴压比确定,一、二、三级控制在不大于0.7、0.8、0.9。

2)框架柱计算结果应满足绝大部分为构造配筋,否则应调整柱布置方式或截面尺寸。

3)对车库、商场等大空间框架柱结构,框架柱的柱网布置应在建筑功能和效果的前提下多方案技术经济分析后综合确定。

4)框架柱配筋归并时范围不应过大,应注意其对配筋结果的影响。

5)框架柱纵筋配筋率应控制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且当框架柱采用HRB400、RRB400级钢筋时,柱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可减小0.1%(高规表6.4.3.1)。

6)框架柱纵筋可以采用大直径钢筋+小直径钢筋的配筋形式,以使实际配筋与计算或构造要求配筋更接近,且大直径钢筋放置在角部。

7)框架柱箍筋加密区范围内体积配箍率在满足计算的前提下一级按0.8%控制,二级按0.6%控制,三级、四级按0.4%控制即可,且体积配箍率计算时应为核心区面积。

8)框架柱箍筋形式按平法要求.

十三、框支柱设计与配筋控制原则

1)框支柱截面根据轴压比确定,一、二级控制在不大于0.6、0.7,且框支柱采用芯柱时,轴压比可降低0.05,当柱截面偏大时,可采取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方式。

2)框支柱计算结果应满足绝大部分为构造配筋,否则应调整框支柱布置方式或截面尺寸。

3)框支柱的布置方式应与建筑等专业紧密配合,并考虑经济因素综合确定。

4)框支柱尽量不归并,若需归并,应注意其对配筋结果的影响。

5)框支柱纵筋配筋率在特一、一、二级应控制在1.6%、1.2%、1.0%。

6)当框支柱采用HRB400级钢筋时柱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可减小0.1%。

7)框支柱纵筋可以采用大直径钢筋+小直径钢筋的配筋形式,以使实际配筋与计算或构造要求配筋更接近,且大直径钢筋放置在角部。

8)框支柱箍筋在满足计算前提下,体积配箍率按1.5%(1.6%特一级)控制即可,且体积配箍率计算时应为核心区面积。

9)框支柱箍筋形式按平法要求,且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