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机器视觉硬件选型基础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5机器视觉硬件选型基础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机器视觉硬件选型基础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器视觉系统的特点是提高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
在一些不适合于人工作业的危险工作环境或人工视觉难以满足要求的场合,常用机器视觉来替代人工视觉;
同时在大批量工业生产过程中,用人工视觉检查产品质量效率低且精度不高,用机器视觉检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的自动化程度。
而且机器视觉易于实现信息集成,是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基础技术。
半导体行业是最先利用机器视觉技术进行检测的行业,其他行业也随之而来。
作为生产机械的OEM的设计工程师,最基本的问题就是:
“我是要检测这个部件还是整个这个产品”。
检测可以得到高质量的产品,但是也会有这样的事实存在:
检测成本或者产品质量要求并不需要这样的检测。
比如说牙签,假设在一个装有500个牙签的盒子里有一两个不合格,大多数人都不会怎么担心。
但是对于很多产品,假如前面的盒子里装的不是牙签,而是针头,试想不合格品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产品功能性的检测都是不可缺少的,即使只是外观检测,要证明内在的品质也必须要做到无缺陷。
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OEM将机器视觉应用到他们将要卖给用户的系统中。
机器视觉能够为整个系统增值,表现在三个方面:
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制造过程的精确性,减少成本。
那么,对于一个设计工程师来说,怎么样才能知道机器视觉是否适合他的系统呢?
尽管最早的最基本的机器视觉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工业就将其视为主流应用。
这就导致设计工程师要考虑它是否合适他们的应用,同时要考虑利用机器视觉检测的成本与其所能带来的利润。
高复杂度产品行业,比如说半导体行业和电子行业,由于它们的复杂性和小型化,从传统上推动着机器视觉市场的发展。
但是如今,所有产业,包括自动化、制药、造纸等等都依靠机器视觉系统检测产品以提高产品质量。
工业专家们预言:
在未来的20年到50年,机器视觉将成为横跨所有行业的通用性技术,几乎所有出产的产品都会由机器视觉系统来检测。
使用机器视觉系统有以下五个主要原因:
精确性——由于人眼有物理条件的限制,在精确性上机器有明显的优点。
即使人眼依靠放大镜或显微镜来检测产品,机器仍然会更加精确,因为它的精度能够达到千分之一英寸。
重复性——机器可以以相同的方法一次一次的完成检测工作而不会感到疲倦。
与此相反,人眼每次检测产品时都会有细微的不同,即使产品时完全相同的。
速度——机器能够更快的检测产品。
特别是当检测高速运动的物体时,比如说生产线上,机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客观性——人眼检测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情绪带来的主观性,检测结果会随工人心情的好坏产生变化,而机器没有喜怒哀乐,检测的结果自然非常可观可靠。
成本——由于机器比人快,一台自动检测机器能够承担好几个人的任务。
而且机器不需要停顿、不会生病、能够连续工作,所以能够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
一旦工程师决定使用机器视觉系统,就需要建立这个系统。
其中要素包括:
照明光源、工件放置(夹具)、相机、位置传感器、控制逻辑、以及图像采集卡,图像处理软件、技术支持。
由于大多数厂商在这个领域都没有经验,机会来了。
所以,寻找一个既了解核心技术又能为其提供系统所需产品的供应商就成为关键问题。
典型的基于PC的视觉系统通常由如图1.1.1所示的几部分组成:
[参考文献:
HowToPlanYourPC-BasedMachineVisionSystem]
图1.1.1基于PC的视觉系统基本组成
①相机与镜头——这部分属于成像器件,通常的视觉系统都是由一套或者多套这样的成像系统组成,如果有多路相机,可能由图像卡切换来获取图像数据,也可能由同步控制同时获取多相机通道的数据。
根据应用的需要相机可能是输出标准的单色视频(RS-170/CCIR)、复合信号(Y/C)、RGB信号,也可能是非标准的逐行扫描信号、线扫描信号、高分辨率信号等。
②光源——作为辅助成像器件,对成像质量的好坏往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形状的LED灯、高频荧光灯、光纤卤素灯等都容易得到。
③传感器——通常以光纤开关、接近开关等的形式出现,用以判断被测对象的位置和状态,告知图像传感器进行正确的采集。
④图像采集卡——通常以插入卡的形式安装在PC中,图像采集卡的主要工作是把相机输出的图像输送给电脑主机。
它将来自相机的模拟或数字信号转换成一定格式的图像数据流,同时它可以控制相机的一些参数,比如触发信号,曝光/积分时间,快门速度等。
图像采集卡通常有不同的硬件结构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相机,同时也有不同的总线形式,比如PCI、PCI64、CompactPCI,PC104,ISA等。
⑤PC平台——电脑是一个PC式视觉系统的核心,在这里完成图像数据的处理和绝大部分的控制逻辑,对于检测类型的应用,通常都需要较高频率的CPU,这样可以减少处理的时间。
同时,为了减少工业现场电磁、振动、灰尘、温度等的干扰,必须选择工业级的电脑。
⑥视觉处理软件——机器视觉软件用来完成输入的图像数据的处理,然后通过一定的运算得出结果,这个输出的结果可能是PASS/FAIL信号、坐标位置、字符串等。
常见的机器视觉软件以C/C++图像库,ActiveX控件,图形式编程环境等形式出现,可以是专用功能的(比如仅仅用于LCD检测,BGA检测,模版对准等),也可以是通用目的的(包括定位、测量、条码/字符识别、斑点检测等)。
⑦控制单元(包含I/O、运动控制、电平转化单元等)——一旦视觉软件完成图像分析(除非仅用于监控),紧接着需要和外部单元进行通信以完成对生产过程的控制。
简单的控制可以直接利用部分图像采集卡自带的I/O,相对复杂的逻辑/运动控制则必须依靠附加可编程逻辑控制单元/运动控制卡来实现必要的动作。
上述的7个部分是一个基于PC式的视觉系统的基本组成,在实际的应用中针对不同的场合可能会有不同的增加或裁减。
在本章余下的小结则将针对视觉领域的核心部件进行详细的介绍。
1.2相机(Camera)
这里所说的相机主要指工业相机/摄像机,相比与民用的相机/摄像机它有高的图像稳定性、图像质量、传输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等,因而价格也相比民用相机贵。
以前的相机多是基于是显像管的。
如今,随着固体成像器件的发展,市面上大多是基于CCD(ChargeCoupled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芯片的相机。
CCD是目前机器视觉最为常用的图像传感器。
它集光电转换及电荷存贮、电荷转移、信号读取于一体,是典型的固体成像器件。
CCD的突出特点是以电荷作为信号,而不同于其器件是以电流或者电压为信号。
这类成像器件通过光电转换形成电荷包,而后在驱动脉冲的作用下转移、放大输出图像信号。
典型的CCD相机由光学镜头、时序及同步信号发生器、垂直驱动器、模拟/数字信号处理电路组成。
CCD作为一种功能器件,与真空管相比,具有无灼伤、无滞后、低电压工作、低功耗等优点。
CMOS图像传感器的开发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
90年代初期,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制造工艺技术的发展,CMOS图像传感器得到迅速发展。
CMOS图像传感器将光敏元阵列、图像信号放大器、信号读取电路、模数转换电路、图像信号处理器及控制器集成在一块芯片上,还具有局部像素的编程随机访问的优点。
目前,CMOS图像传感器以其良好的集成性、低功耗、高速传输和宽动态范围等特点在高分辨率和高速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机按照芯片类型、传感器结构特性、扫描方式、分辨率大小、输出信号方式、输出色彩、输出信号速度、响应频率范围等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照芯片类型可以分为CCD相机、CMOS相机;
按照传感器的结构特性可以分为线阵相机、面阵相机;
按照扫描方式可以分为隔行扫描相机、逐行扫描相机;
按照分辨率大小可以分为普通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
按照输出信号方式可以分为模拟相机、数字相机;
按照输出色彩可以分为单色(黑白)相机、彩色相机;
按照输出信号速度可以分为普通速度相机、高速相机;
按照响应频率范围可以分为可见光(普通)相机、红外相机、紫外相机。
在下面的章节中,将以目前应用较普遍的CCD相机为主来介绍工业相机。
用于数字图像处理的CCD相机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图像获取单元和图像输出单元。
图像获取
与显像管比较,CCD芯片由独立的光敏元件构成,每一个光敏元件表示一个像素,因此能够传输二维的离散图像。
而且体积、重量都比较小,具有高动态、高线性,对机械、磁场、光影响不敏感。
并且由于市场的大量生产,CCD相机也相对便宜一些。
CCD的突出特点是以电荷作为信号,而不同于其他大多数器件是以电流或者电压为信号。
图1.2.1为CCD实现光电转换的示意图,可以形象地喻为往井或桶内注水,因而半导体物理中用“势阱”的概念描述用来收集光激发电荷的积分区域,其中单个像素所能存储的最大光电荷量(不向其邻近像素溢出),也称为“满阱容量”。
CCD的光敏单元收集光子与产生的电子数目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通常来说,2个光子产生一个电子,在输出单元50000个电子产生一个1伏的视频信号,增益为1:
1。
由于热效应产生附加的光子,即暗电流,就会产生不期望的噪声。
因此采用CCD芯片这种非稳态结构不用照明,普通的CCD即使在室温的条件下一分钟内就可完全充满电子,而且大约温度每增加7摄氏度,暗电流就会加倍,这就是说芯片的温度升高,噪声就会急剧增加。
因此,为了控制暗电流,控制一个比较短的曝光时间非常重要。
图1.2.1CCD光电转化示意图
传统控制曝光时间的方法是利用机械快门,而如今CCD芯片多采用电子曝光控制,即电子快门。
在手工操作模式,用户通常可以选择比如1/50、1/100、1/500秒的一些离散的快门速度(积分时间);
而在自动电子快门模式快门速度能够根据入射光的强度自动调整。
如果光的强度太弱,则可以通过长积分时间模式或控制增益的方式来增强弱的CCD信号。
当完成对光敏元区域的扫描后,CCD将光电荷从光敏区域转移至屏蔽存储区域。
而后,光电荷被按顺序转移至读出寄存器,电荷耦合器件(CCD)正是由这种电荷耦合式的转移方式,通过在按一定的时序在电极上施加高低电平,可使光电荷在相邻的势阱间进行转移,图1.2.2所示为目前广泛采用的三相电极传送方式。
图1.2.2三相CCD中光电荷的转移
CCD的光敏区域有一维线阵排列和二维面阵排列两种,与其对应的就是线阵(线扫描)相机和面阵(面扫描)相机。
图1.2.3所示就是两种较典型的线阵CCD,通常是由512、1024、2048、4096等个像敏元呈一维排列。
光敏阵列与转移区——移位寄存器是分开的,移位寄存器被遮挡。
在图1.2.3中左侧所示的单通道线阵CCD中,当转移脉冲到来时,线阵光敏阵列势阱中的信号电荷并行转移到同一个CCD移位寄存器中,最后在时钟脉冲的作用下一位位地移出器件,形成视频脉冲信号,而在图1.2.3中左侧所示的双通道线阵CCD中,当转移脉冲到来时,线阵光敏阵列势阱中的奇偶位的信号电荷分别并行转移到不同CCD移位寄存器中,最后再合并为视频信号输出,这样可以提高传输速度,目前不仅有双通道,甚至有四通道、八通道的线阵相机以加速线阵CCD的传输速度。
图1.2.3线阵CCD结构(左为单沟道、右为双沟道)
而对于面阵CCD相机,顾名思义其像元呈二维阵列分布,图1.2.4所示为三种典型的面阵CCD结构,最左边为桢转移型面阵CCD,它由成像区、暂存区和水平读出寄存器三部分构成,它的光存储区域与光敏像素区域分开,因此能够有较大的填充因子和较高的势阱容量模传递函数MTF较高的优点,帧转移型CCD的缺点就是快门速度不快,并且制造的体积要稍大,就增加了成本;
中间的为全帧型面阵CCD,当积分完成后通过快门屏蔽入射光然后开始进行行转移,他可以具有比较大的光敏区域比例;
最右边为行间转移型CCD,每列像敏单元的旁边都有一个垂直移位寄存器,行间转移CCD只需要约1uS的时间就可完成光电荷至垂直移位寄存器的转移,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帧转移CCD因转移速度不够快而带来的图像模糊问题。
同时,由于行间转移CCD的垂直移位寄存器所占的面积均被遮蔽,所以其对输入光的利用率以及像素密度相对较低。
图1.2.4面阵CCD结构(左为桢转移、中为全桢转移、右为行间转移)
CCD芯片总会给出一些基本参数或特性,您想知道某种CCD相机是否能够满足您的应用,那么这些参数或特性正是您所要关心的。
CCD芯片的基本参数之一就是分辨率,单位为有效像素。
以面阵相机为例,支持CCIR制式的相机能够提供768×
576有效像素的图像输出,支持RS-170(EIA)制式的相机能够提供640×
480有效像素的图像输出,比较常见的百万像素相机可以提供1280×
1024有效像素。
有效像素区域的大小,即CCD芯片尺寸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图1.2.5所示的一些常见面阵CCD芯片尺寸,通常都会以英寸表示,图中分别对应了其实际尺寸。
图1.2.5常见面阵CCD芯片尺寸
频谱响应特性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光学参数。
图1.2.6中所示的实线是典型CCD芯片的频谱响应。
通常,为了使CCD与人眼的频谱相似(即使CCD获取的照片更有真实感)或者排除温度等对CCD相机的影响,相机中会提供一个红外滤波片来实现,如图中点划线所示。
假如有一些应用需要对近红外光(NIR)有高的频谱响应来达到图像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峰值大约750纳米的CCD芯片,这种芯片还可以通过标准CCD芯片技术达到,因而价格相比还不是很贵。
但标准CCD技术对紫外光(UV)以及中(MIR)、远红外光(FIR)是不适用的,这些区域需要特殊的CCD器件或者完全不同的技术,因而价格也贵很多。
图1.2.6常见CCD芯片频谱响应曲线
CCD芯片本身没有区分颜色的能力,比如说,不同的波长就产生不同的光子能量。
因此,要通过CCD获得颜色信息,就必须获取混合光中三基色(RGB)分量。
彩色CCD芯片获取RGB信息通常有两种方法:
最常见的也是相对简单就是在CCD相邻像素上依次加上红、绿、蓝色的滤波片(mosaicfilters),在一个芯片上将彩色分量分离,这样我们就得到与我们眼睛看到的相似的红绿蓝相邻像素,使用这种技术的相机比较便宜,而且不需要特殊的镜头,缺点就是分辨率比较低。
而获取高分辨率的彩色图像则多利用三CCD技术,利用棱镜将进入相机的光分成三种颜色,三种颜色的光分别映射到另外三个独立的CCD芯片,利用这种技术的相机能够保证高的质量,不过价格也较高,另外,需要使用特殊的镜头。
如果您的应用有高分辨率图像的需要,通常的标准视频制式的工业相机可能不能获得。
您可以通过采用高分辨率的面阵CCD相机,也可以采用线阵CCD相机,通常采用线阵CCD不仅价格相对便宜,也容易获取高一些的速度。
图像输出
图像输出单元产生一个适合后续图像处理的视频信号。
在标准的相机中,获取的图像将转换成遵循某一种国际视频标准的视频信号:
在标准相机中,获取的图像转换成一个遵循国际标准之一的视频信号,对欧洲为CCIR标准,对美国为EIA制定的RS-170标准。
基于CCIR标准,有两个彩色标准:
PAL制式和SECAM制式。
对RS-170标准的彩色的延展就是RS-170a,即NTSC标准。
非标准相机的输出单元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与特定的形式无关,一般是基于RS-422标准的。
从技术角度考虑,由于避免了视频标准的限制,数字相机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而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这些标准太重要了而不可能完全摆脱它们。
下图是标准制式相机的原理图,CCD完成积分控制后奇数行和偶数行按先后依次转移到输出寄存器(通常将所有奇数行或所有偶数行组成的图像称为一场(field),而两场合并后才称为一桢(frame),然后通过相机内部的同步产生器在每行像素前插入行同步信号(HD),在经过若干行达到一个场时插入场同步信号(VD)。
图1.2.7标准制式相机的原理图
相机的一个重要的非标准选项就是像素时钟输出,来自CCD芯片的像素传输的内部时钟可以适用于后续的图像处理单元,这种像素数据的精确传输是对精确测量的预获取,此外很多相机也能接受外部的时钟输入来进行外同步。
另一种对外部事件的响应是用外部事件来触发相机,在测量运动物体的时候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由光电开关触发相机。
隔行扫描是多年前作为电视广播标准的一部分而发展起来的,它主要发展是为了在有效的信号带宽内改进运动影像,目前的视频标准依然依赖于早期的显像管相机和显示屏技术,在如今CCD芯片和纯平显示的年代,这些只会给机器视觉应用带来麻烦,却依然大量应用似乎很奇怪了,前面已经提到这还是由于必须考虑价格因素。
对于显像管,必须控制扫描显像管光敏感区域电子流和在屏幕上产生的图像。
扫描从左上角开始,到第一行的末尾,折回到第三行继续扫描。
这种方式,第一次扫描一场的奇数行,第二次扫描一场的偶数行,重叠起来就降低了电视屏幕的闪烁。
一次完整的扫描(一帧)对于CCIR标准由625线组成,持续1/25秒。
一个RS-170帧由525线组成,持续1/30秒。
下图描述了相机输出单元的一些特性、参数及选项。
在折回的时间中,水平同步脉冲加入到视频信号中,表示另一行的开始。
同步信号之前和之后的多余时间用于给BLACK提供一个参考。
信号的这些部分称为前向通路和后向通路。
垂直同步脉冲触发新的一场的开始。
垂直同步脉冲是一个由对CCIR标准多于50线的,对EIA标准多于40线的脉冲序列。
因此,这些线不是用于标准视频信号的,标准视频信号应该是对CCIR标准575线,对EIA标准485线。
标准视频信号传输的同步,是基于水平和垂直同步脉冲的。
那单个像素呢?
按照CCIR标准和EIA标准,图像的宽高比例必须是4:
3。
因此,对于CCIR标准为767像素/线,对于EIA标准为647像素/线。
对于CCIR标准,在52ms内扫描767个像素,需要像素时钟频率为14.75MHz,而对于EIA标准,在52.59ms内扫描647个像素,需要像素时钟频率为12.3MHz。
图1.2.8视频信号格式与相关电压
对于人类视觉系统,单个像素的意义不大。
电视的分辨率是以不同的方式测量的:
对于水平分辨率最高的要求就是,当CCIR相机指向383.5垂直的黑白线对的时候,一行的邻近像素必须分别获取并显示最大和最小灰度级。
尽管这对应一个矩形信号,但人类视觉系统分辨模糊的从黑到白的灰度转变是没有问题的,因此被看作是一个频率为7.375MHz的正弦信号。
对于EIA标准相应的计算就是一个频率为6.15MHz的正弦信号。
那么,任一视频分量的带宽就分别为7.375MHz和6.15MHz。
然而,视频标准允许低的带宽,就导致低的水平分辨率。
因此相机或监视器能获取和显示的垂直线的个数就是一个质量评估指标。
这一参数是来计算单个垂直的黑线和白线,而不是计算线对。
简单的监视系统需要300条TV线。
高分辨率系统提供550或更多的TV线。
在实际中,这种测量并没有精确的使用。
因此,一个有550条TV线的相机可能会比另一个号称600条TV线的相机有更好的性能。
显像管屏幕的显示特性是非线性的,强调图像亮的和暗的灰度级。
为了补偿这个影响,大多数相机提供r校正(伽马校正)。
如果r=1,输出单元以线性模式工作,r=0.45表明输出单元强调中灰度级。
另外,一些相机提供一个r=0.25的r校正来增强中灰度级。
r校正用于监控系统会很有用,而在测量中作用稍小一些。
如在前一节所述,电子快门用于控制CCD芯片的曝光时间。
如果物体照明不好,电子快门速度就需要慢些,以增加曝光时间。
视频标准规定最小的快门速度为对于CCIR标准1/50秒,对于EIA标准1/60秒。
如果物体要运动,最小的快门速度会高一些,结果,要求的1V的视频信号幅度就可能达不到。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利用增益控制来放大信号。
最大增益通常为1:
10或1:
20。
如果这还不够,就要运用长时间的积分。
这些放大器可以是自动运行的也可以是手动运行的。
在自动增益控制(AGC)模式中,放大器调整自己来输出幅度为1V的标准视频信号。
这对监控系统适用但对测量就不大适用。
由于这里我们通常用控制照明工作,最好将相机调到手动增益控制模式,那么相机操作器就会根据指定条件设置精确的增益。
如果图像采集卡从一个输入视频信号切换到另一个输入视频信号,采集卡通常需要获得稳定的图像需要几桢的时间(这段时间用于从复合视频信号中提取同步头)。
而且这一影响经常被低估了,这是很烦人的。
在某些应用场合,需要多个相机同时拍摄同一工件的不同工位或不同视角,这样就希望所有的视频输入信号是垂直同步的,这一过程的术语就是外部同步或同步锁相,这样就可以避免相机间捕获图像的时间差异。
图1.2.9所示为三种相机间的同步方法。
最简单的(图1.2.9a)是靠建立一个同步链,从一个相机的视频输出用于下一个相机的同步输入,显然,相机之间的信号迟延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
如果同步必须是很精确的,就应该使用一个外部同步发生器如图1.2.9b所示。
通常一些相机接受水平同步和垂直同步为TTL电平而且很多的中高端图像采集卡都可以提供,因而用采集卡的同步输出同样能够进行相机间的同步,但在使用采集卡的同步输出时需要注意的是它的负载驱动能力,大部分图像采集卡在同时驱动三个以上相机同步时需要增加中继或功率放大器。
图1.2.9相机同步方式(从左向右依次为a,b,c)
对于区分一个CCD芯片的系统和三个CCD芯片的系统获取的彩色图像,有三个不同的系统可用于视频信号输出。
这些输出的术语为:
复合,Y/C(alsoknowasS-VHS)andRGB。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一个复合信号包含亮度信息和彩色信息。
亮度信号与标准CCIR和RS-170亮度信号是相等的,只是简单的叠加了彩色信号。
彩色信号是根据PAL标准、SECAM标准、以及NTSC标准的一个彩色分量的复杂组成。
显然,这样一个信号的组合会导致信号误差,可能会引起图像失真。
因此,将亮度信号(Y信号)和彩色信号(C信号)分离是一个好想法。
这种亮度/彩色相机是在性能和价格之间比较满意的折中。
对于高性能系统,强烈建议采取RGB方法。
RGB方法避免了彩色信号的组合,而是对三原色的每一种颜色使用各自的标准亮度信号。
三个芯片的CCD相机通常都有RGB输出,因为破坏这种带有不充分的复合信号或者亮度/彩色输出信号的相机的质量没有任何意义。
高质量的单芯片CCD相机提供所有的三路输出,中等质量相机丢弃RGB输出,单彩色相机仅仅使用复合信号。
像素时钟(PixelClock)
像素时钟是用以驱动CCD上的移位寄存器的高速时钟,它将输入的模拟视频信号采样为单个的像素值。
像素时钟输出可以由相机或图像采集卡提供。
有可能使用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