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题申报校行企协同培育1+X型金融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7459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课题申报校行企协同培育1+X型金融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校课题申报校行企协同培育1+X型金融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校课题申报校行企协同培育1+X型金融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校课题申报校行企协同培育1+X型金融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校课题申报校行企协同培育1+X型金融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课题申报校行企协同培育1+X型金融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Word文档格式.docx

《高校课题申报校行企协同培育1+X型金融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课题申报校行企协同培育1+X型金融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课题申报校行企协同培育1+X型金融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Word文档格式.docx

制约因素是什么?

如何进一步完善等,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也将是本课题拟研究的内容。

  

(2)课题界定

  作为省内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XX学院创新性地将高等学历教育与国际资格认证培训相结合,将XX金融培训有限公司举办的AFP(AssociateFinancialPlanner,金融理财师)资格认证培训嵌入金融学专业(AFP资格创新班)的传统教学中,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报考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构建多方协同培育“1+X”型金融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视野国际化、知识系统化、需求导向化、资格认证化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因此,本课题将以AFP班“1+X”型金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具体实践措施,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将“1+X”型培养模式的经验进行推广。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①关于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研宄

  国外基于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

美国基于能力培养为中心的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教育教学体系模式和“产学合作”模式;

美国、瑞典“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理念的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国际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德国现代学徒“双元制”FH(Fachhochschule)培养模式;

英国、澳大利亚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的教育和培训CBET(CompetencyBasedEducationandTraining)模式;

澳大利亚基于行业学习的IBL(IndustryBasedLearning)“2+2”模式;

日本使用单元作业方式进行逐个训练的“单元制”模式;

国际劳工组织运用系统——信息——控制论开发MES(ModulesofEmployableSkill)模块化培养模式等(张典兵,2015)。

  国内高校也开展了很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

合肥学院的“2+1+1”三段式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金陵科技学院的三用型(适用实用好用)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坚持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导向形成的三协同(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特色模式(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2012);

龙岩学院的“委托式培养”、“订单式”联合办学、“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邱占林等,2019)等。

  可见,此类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开展并取得不错成效的关键原因是获得了企业、学校、政府、媒体以及行业组织等多方主体的积极支持。

  ②关于“1+X”制度的研宄

  目前关于“1+X”制度的研宄主要集中在高职教育领域,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必要性研究。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2019)指出“是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途径,对于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李政(2019)认为“1+X”制度中的“1”是学历证书,重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X”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重在拓展就业本领与促进生涯发展;

两者的协同效应在于“学历证书能够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形成合力,核心素养与专业能力是齐头并进、相互交融和促进的。

”二是难点研究。

戴勇等(2019)认为“1+X”试点建设面临初期投入多于直接收益的财务风险、完善和创新相关制度的治理风险、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效果风险等。

三是策略研究。

李寿冰(2019)提出重构人才培养“新”方案,探索培养培训“新”模式,打造专兼结合“新”团队,创新校企合作“新”路径,拓宽社会服务“新”面向的实施路径。

宋立(2018)提出对接行业,优选合作专业;

选择企业,实现双主体育人;

利益共享,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

校行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多方评价质量保证等五条措施。

  然而,目前将校行企协同育人、“1+X”制度与金融学专业三者联系起来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课题将立足于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探索校行企协同育人背景下“1+X”制度的实施举措,着力培养既有理论储备、又有操作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4)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是理论价值。

当前研究中,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的文献很少,然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根本目标,所以本研究对“1+X”型金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能填补这方面的研究空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是实践价值。

本研究通过分析XX学院AFP班培育“1+X”型金融本科人才的具体实践,总结相关经验,指出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强的对策建议,能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出谋划策,对同类院校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一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实务课程共同开发、教师团队共同组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共同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组织制度创新,有效解决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中教学开放性、协作性不够等问题。

  二是探索学校与协同单位可持续合作的新方法。

针对协同育人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学校热、协同单位冷”、教师和学生动力不足、合作短期化等问题,围绕协同单位、教师、学生的诉求,构建互利双赢动力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和协调运行保障机制,有效解决当前协同育人中的相关问题。

  三是开创“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认证”的新机制。

我校创新性地将高等学历教育与国际资格认证培训相结合,将XX金融培训有限公司举办的AFP资格认证培训嵌入AFP班的传统教学中,构建校行企协同培育“1+X”型金融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新做法。

  四是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得到认可与推广。

“1+X”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许多制度创新得到广泛认可,并在全校、全省推广,包括:

“嵌入式”教学制、小班教学制、学生遴选制、班主任制、激励积分制、海外游学制等。

  

(2)研究内容

  第一,金融理财类人才需求的分析。

通过对湖北部分财经类高校就业数据的总结与整理,分析当前金融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通过对湖北部分金融机构的实地调研,了解当前用人单位对金融理财类人才质量的具体要求;

将以上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当前金融理财类毕业生存在的短板与不足,为“1+X”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奠定基础。

  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湖北部分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从学校、教师和用人单位三个方面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第三,校行企协同培育“1+X”型金融本科人才的具体实践——AFP班。

对XX学院金融学(AFP资格创新班)所实施的“1+X”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归纳,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举措进行梳理,最终形成有借鉴性的、可落地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四,“1+X”型金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依据人才需求调研、师生座谈、协同单位访谈等的结果,从校、企两个纬度构建“1+X”型金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实务课程、共同组建教师团队、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

  (3)研究重点

  一是校行企协同培育“1+X”型金融本科人才的具体实践——AFP班。

本研究拟对XX学院金融学(AFP资格创新班)所实施的“1+X”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归纳,从项目初期论证,到培养方案设计,再到课程设置与实施,最后到质量评价,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举措进行梳理,对行之有效的新组织、新方法、新机制进行经验总结,对实施过程中反映出的不足进行问题整理,最终形成的有借鉴性的、可落地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是“1+X”型金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依据人才需求调研、师生座谈、协同单位访谈等结果,坚持“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认证”的人才培养目标,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从校、企两个纬度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机制,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实务课程、共同组建教师团队、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4)创新之处

  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

目前相关研究大部分都是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来探索“1+X”证书制度的实施,较少有研究专门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发展,而本研究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因此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

  二是研究对象的创新:

本研究以AFP班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背景下“1+X”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各项实施措施,详细具体的案例研究,会使相关结论更加真实可靠。

因此本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创新。

  三是研究理念的创新:

本研究提出了“四有四化”(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

视野国际化、知识系统化、需求导向化、资格认证化)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目标,正是基于此目标,探索构建“1+X”型金融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本研究理念具有一定的创新。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形式。

  

(1)研究思路

  首先,梳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本选题。

然后,论证金融学专业实施“1+X”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将从分析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1+X”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等方面展开。

接着,分析金融学专业实施“1+X”型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难题,将分为试点初期投入多于直接收益的财务难题、完善和创新相关制度的管理难题、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效果难题等几个方面。

再者,总结AFP班实施“1+X”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包括升级培养目标、创新办学模式、整合师资队伍、加强实践教学、共建实习基地、健全评价机制等内容。

最后,思考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施“1+X”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试图从坚持实施“1+X”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展开。

  

(2)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整合、分析与归纳,以确定研究对象和写作思路。

  调查研究法。

对用人单位进行调研,从人才需求方的角度得出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要求;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研,从学生的角度研究一种可接受的、被期望的培养模式;

任课教师、班主任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教师对传统培养模式的总结和对新模式的建议。

  案例研究法。

对AFP班进行个案分析,总结其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背景下,“1+X”证书制度的具体实施措施。

  对比研究法。

纵向上,对我校多年来实施的职业教育的成效进行总结分析;

横向上,对兄弟院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进行考察学习,充分吸取其“1+X”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成功经验。

  技术路线如下:

  (3)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9年06月——2019年10月):

课题准备阶段。

拟定研究框架,落实成员分工,设计初步问卷和访谈方案。

  第二阶段(2019年11月——2020年08月):

系统分析研究阶段。

对国内外协同育人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理论梳理,同时制定和发放调查问卷,根据问卷收集相关资料。

对相关师生进行访谈,统计调查结果,撰写报告框架。

  第三阶段(2020年09月——2021年02月):

中期检查阶段。

针对中期检查情况,对各类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完善细节性的问题,保证完成课题研究目标。

  第四阶段(2021年03月——2021年06月):

总结与验收阶段。

总结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对研究报告和建设方案组织讨论和论证,提交相关部门审议,准备结题。

  (4)预期成果形式

  ①阶段性成果:

  《金融理财类人才需求的分析报告——基于湖北部分金融机构的调研》,调研报告;

  《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研究——以湖北部分财经类高校为例》,论文;

  《“1+X”型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

  《校行企协同培育“1+X”型金融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XX学院AFP班为例》,论文。

  ②最终研究成果:

  《协同育人背景下“1+X”型金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研究报告。

  4、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

  课题组成员年龄结构、职级结构合理,均主持、参与过多项省级、校级教研课题,发表过多篇相关论文,教学教研能力突出,且均为AFP项目的核心成员。

  申请人:

XX,管理学硕士,讲师。

长期从事《货币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商业银行经营学》主讲教师。

主持校级教研项目《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三型一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校行企”合作模式下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考核体系的探索》、《“校行企协同育人”背景下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参与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金融学重点培育本科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参与校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专业名称:

金融学AFP资格创新班)。

在XX学报等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主要参加者1:

XX,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金融院校百名优秀教师,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

在《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等全国核心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主持完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教科规划领导小组等部门教学研究课题20多项。

主编了《货币金融学》等教材,是省级精品课程《货币金融学》的负责人。

多项成果分别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金融教育优秀成果奖、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是AFP班项目的初始论证人之一。

  主要参加者2:

XX,经济学博士,讲师。

2017年荣获全国地方(财经)高校金融教育联盟教学竞赛一等奖。

主持校级科研课题《国际金融课程实验与论文融入式教学探索》课题,主持校级教研课题《案例教学驱动式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课题。

  主要参加者3:

XX,经济学硕士,讲师。

主讲《国际结算》等课程,是AFP班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执笔人之一,主持省级教育规划课题《湖北省独立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调查分析研究》。

  主要参加者4:

长期从事《国际金融》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校级教研课题《基于校政行企合作的多样化教学形式研究》,参与校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专业名称:

  主要参加者5:

XX,教育学硕士,助教。

AFP班辅导员,班级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参与者,能直接了解AFP班的学生诉求与发展情况,参与省级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金融学AFP资格创新班“1+X”型成长成才之路探索》。

  主要参加者6:

XX,经济学博士,XX学院客座教授。

现任XX银行电子银行部处长,CFP国际金融理财、高级经济师,有着多年银行一线从业经验,带领武汉远程银行中心成员与AFP班的学生进行“一对二结对子”,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引领与指导作用。

  

(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XX:

《独立学院货币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的运用、优化与实例分析》,论文。

《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三型一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校行企合作”模式下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考核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基于XX学院的视角》,研究报告。

《“校政行企”协同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金融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应用与思考——以XX学院为例》,论文。

《对金融学本科教学方式方法转变的理性思考——以XX学院为例》,论文。

《货币金融学》,教材。

《XX搜索、风险感知与金融风险预测》,论文。

《金融发展、信贷期限结构与产业集聚》,论文。

《信贷增长、金融发展与宏观经济波动》,论文。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金融模式研究》,论文。

《人民币加入SDR后的机遇与挑战》,论文。

《在ECFA实施背景下海峡两岸货物贸易结构问题研究》,论文。

《湖北省大学生创业金融支持研究》,论文。

《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与对策研究》,论文。

  (3)核心观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必须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教育体系,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金融学本科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5、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邱占林,吴超凡,吴志杰等.多方协同育人理念下“3+1”应用型培养模式改革——以龙岩学院地质工程专业为例[J].龙岩学院学报,2019,37

(2):

107-113.

  [2]李政.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

背景、定位与试点策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职教通讯,2019(3):

30-35.

  [3]缑慧娟.浅谈1+X证书制度下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9(4):

84-85.

  [4]欧阳潘.基于“1+X”证书制度下的高职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探索[J].智库时代,2019(5):

275-277.

  [5]万玉凤,柴葳.职教“1+X”证书制度试点启动“一专多能”让职校生变成“多面手”[J].中国农村教育,2019(5):

5-6.

  [6]唐鸣.“1+X”证书制度如何试练“起手式”[N].中国教育报,2019(5):

1-2.

  [7]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72-76.

  [8]李寿冰.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

25-28.

  [9]施立平.让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发挥大作用[N].宁波日报,2019(10):

1.

  [10]贾文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刍议——以山西传媒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

6-8.

  [11]戴勇.“1+X”——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制度新构架[J].机械职业教育,2018(11):

1-4.

  [12]宋立,梁师俊.建设类高职院校“1+1+X”现代学徒制共同体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5):

62-65.

  [13]王莺洁.高等职业院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8.

  [14]陈玲.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南通大学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7):

110-112.

  [15]蔡婧.协同育人理念下地方院校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6):

59-61.

  [16]杜守建,李玉芝.“行地企校”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以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36):

65-68.

  [17]张典兵.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借鉴[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8):

1-3.

  [18]刘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19]徐平利.试论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J].职教论坛,2013

(1):

21-23.

  [20]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课题编号:

72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