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测试2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测试2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测试2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
“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
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
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中国建筑的特征》
5.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什么?
请用一个单句表述出来。
6.“中国建筑的‘词汇’”,其中的“词汇”是什么意思?
7.在行文过程中谈“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大文章”“小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起了什么作用?
(二)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
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
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
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
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
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
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
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
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
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
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
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象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作为生物的社会》
8.第一段划线的句子是怎样强调蚂蚁结构的简单的?
9.“某种活的计算机”在这段话中的含义是什么?
数百蚂蚁将被破坏的蚁丘修复为原样,这一材料为了说明什么?
(三)
古罗马历,一年月亮绕十个圈;
当时把这个数奉为至尊至上,
或者因为我们习惯了用手指来计数,
或者因为妇人怀胎十个月方才分娩,
再不然,就因为数字增到了十,
便回过头来,从一开始循环。
———奥维德(OVid),《岁时记》(Fasti),第三卷。
人类在进化的蒙昧时期,就已经具有一种才能,这种才能,因为没有更恰当的名字,我姑且叫它为数觉。
由于人有了这种才能,当在一个小的集合里边,增加或者减去一样东西的时候,尽管他未曾直接知道增减,他也能够辨认到其中有所变化。
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
计数似乎是很晚以后才有的一种收获,由后文可以知道,它牵涉到一种颇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就我们所知,计数是一种人类独具的特性;
另一方面,有若干种动物看来也具有一种和我们相类似的原始数觉。
至少,有权威的关于动物行为的观测家持有这种主张,而且有很多实例支持这种理论。
例如,许多鸟类是具有这种数觉的。
鸟巢里若是有四个卵,那么可以安然拿去一个;
但是如果拿掉两个,这鸟通常就要逃走了。
鸟会用某种奇怪的方法来辨别二和三。
但是这种才能不仅限于鸟类。
实际上,我们所知道的最惊人的例子要算叫做“独居蜂”(solita-rywasp)的昆虫。
这种母蜂在每个巢里下一个卵,并且在巢里面预先储藏了一批活的尺蠖,作为幼虫孵化后的食料。
使人吃惊的是,各类独居蜂每巢里所放的尺蠖数目都是一定的:
有些类放5条,有些放12条,多的甚至于有24条的。
最特别的是一种叫做蜾蠃(eumenus)的蜂,这种蜂雄的比雌的小得多。
母蜂能用神秘的方法辨别孵化出来的幼虫是雄的还是雌的,并且据此相应地分配食品的数量;
它并不去改变捕获物的大小和种类,只给雄卵储存5条尺蠖,给雌卵储存10条。
———《指印》
10.开头选用奥维德《岁时记》中的一段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1.“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中的“数觉”是什么意思?
12.为了说明“有若干种动物看来也具有一种和我们相类似的原始数觉”,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请具体解说。
三、课外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8分,每题2分)
让建筑拥有生命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建筑业将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它们不再仅仅是一幢幢由无数钢筋和水泥堆砌起来的框架结构,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赋予它们生命,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建筑。
生命建筑概念是1994年底来自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讨论时提出的。
而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科学家在努力研究试验,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如:
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把光纤直接埋在建筑材料中作为建筑物的“神经”,通过感知光信号的相对变化特征,来反映建筑物变形和振动的情况;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罗杰斯研究小组,则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记忆合金(SMA)纤维,由电热控制的SMA,纤维能像人的肌肉纤维一样产生形状和张力变化,从而根据建筑物受到的振动改变梁的刚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少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大大延长。
此外,生命建筑还应具有“大脑”,有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让建筑物内的无数光纤维传感器驱动执行器有条不紊地工作。
为此,科学家们为它们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模仿一个真实的神经细胞,它能在突发的建筑事故中,具有判断能力,并由神经网络作相应处理;
同时,生命建筑还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以便在必要时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达到防御灾害的目的。
由于地震和风灾会造成建筑物大幅度震动,导致崩塌摧毁,因此生命建筑有极好的自我保护功能。
日本开发成功的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就有显著作用。
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会迅速改变建筑物内的阻尼物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震动。
美国则研究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让生命建筑之间能自动伸出自己的驱动阻尼器,并连在一起,就像人在摇晃的船甲板上手拉手一样不易跌倒。
至于生命建筑的自我修复,美国科学家已找到了好办法,它的执行元件是充有异丁烯酸中酯粘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
当生命建筑有裂缝时水管断裂,管内物质流出。
形成自愈的混凝土结构。
让建筑拥有生命。
不久的将来,生命建筑将可能在公路、桥梁上首先实现,从而造福人类社会。
13.根据文意,对“生命建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能感知建筑物变形和振动从而作出判断反应,调节建筑物的刚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少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延长。
B.具有“大脑”及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在突发建筑事故中能做出判断和相应处理,防御灾害。
C.能以生物界的方式感知建筑物的状态和外部的环境,并能及时做出判断的反应,一旦灾害发生,能及时进行自我保护和修复。
D.具有极好的自我保护功能,一旦灾害发生能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14.文中第2段对建筑物具有“大脑”的说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更有效地防御突发事故,使执行器在必要时能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计算机程序还为生命建筑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
B.在突发建筑事故中,计算机程序便通过神经网络进行自动调节和控制。
C.科学家在建筑物内埋植了由无数光纤维组成的传感器和执行器。
D.科学家为这些传感器和执行器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种程序具有判断能力。
15.对文中有关信息的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的研究,主要是为让建筑物具有“感知”“反应”功能,使之能及时“感知”并“反应”建筑物的状况。
B.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由电热控制的记忆合金纤维,最终目的是让建筑物具有感知、判断、反应的功能。
C.“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是一种让建筑本身具有自我控制,自我保护功能的技术。
D.在建筑物中埋植充有异丁烯酸中酯粘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主要是为了让建筑物具有自我修复功能。
1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以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对生命建筑的研究实验结果,说明了当今世界对生命建筑的研究进展情况。
B.“让建筑拥有生命”,这一课题于1994年底提出,对生命建筑的研究试验至今还不足10年,但科学家已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C.赋予建筑以生命,是为了预防建筑突发事故,保护建筑物,使之有效地延长生命。
D.不久的将来,让建筑拥有生命就可能变为现实,生命建筑首先可能在公路、桥梁上实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2005高考全国第三套卷第五题)(12分)
张家界
卞毓方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
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
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峭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
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
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
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
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闬幽翠。
风吹过,一啸百吟;
云漫开,万千气韵。
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
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
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附近的地面。
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
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爽肌漆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
是晚,我歇宿于山脚的苗寨。
客栈贴近寨口,推窗即为古道,道边婆娑着白杨,杨树的背后喧哗着一条小溪,溪的对岸为骈立的峰峦。
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
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
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
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
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
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
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
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
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
且摘一片枫叶为书签,拣一粒卵石作镇纸,留得这红尘之外的秋波,伴我闯荡茫茫前程。
犹记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老先生叙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绣。
欣羡之余,也聊存一丝自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是日,当我乘缆车登上黄狮寨的峰顶,沐着蒙蒙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云拂翠涌,忽隐忽现,亦幻亦真,恍若蜃楼,想像它实为张家界内涵的一个短篇。
不过,仅这一个短篇表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
天机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能拿酒瓶盛装月白,拿油彩捕捉风清?
客观一经把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
当然不是说就束手无为,今日既然有缘,咦,为什么不鼓起勇气试它一试。
好,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17.文章开头说: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2分)
18.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
(3分)
19.作者认为张家界风景的“表现力”“足够惊人”,请以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为例加以说明。
20.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
(1)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2)作者说:
“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
”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
四、语言运用(8分)
21.“五四”青年节,希望中学邀请校友高明同学回母校演讲。
根据以下材料,请你以学生主持人的身份把他介绍给同学们。
(不超过80字)(2005年高考福建卷第20题)(3分)
材料高明,男,1985年5月1日出生于干部家庭。
父亲,46岁,中共党员,大学毕业,机关工作人员。
母亲,45岁,大专毕业,小学教师。
高明2004年毕业于希望中学,现为福建大学外语学院一年级学生。
身高175厘米,圆脸,小眼。
从小喜欢文学,爱好书法、体育等。
小学时获得校“优秀班干部”称号和“故事大王”比赛一等奖,初中时获得县硬笔书法比赛二等奖,高二时获得市演讲比赛一等奖,大学时获得省大学生演讲比赛一等奖。
为了这次回校演讲,他阅读了《演讲与口才》、《大众幽默》等刊物,写了一大本读书笔记,精心准备了演讲稿《放飞青春》。
22.“小灵通”这一通讯工具,与移动电话相比,它具有固定电话的优势———接听电话不收费用;
与固定电话相比,它又具有移动电话的许多优点,比如,可随身携带,能收发短信息。
写一则广告词,宣传“小灵通”的以上优点。
要求:
①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力求耐人寻味;
②16字以内。
(2分)
23.在“沙砾”、“星星”、“蜡烛”上任选一种,仿照下面《溪流》格式,写一组句子。
(2005年江苏卷第22题)(3分)
溪流
没有江河奔腾的浪花,
也没有大海壮阔的波澜,
但山石间的那点叮咚,
是你欢快的旋律。
五、作文(40分)
24.以“遗憾”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尽可能写得新颖。
答案与解析研读
1.A(A都读jì
ngB“和”读huó
,其余读huò
C“翘”读qiá
o,其余读qià
oD“剔”读tī“醍”读tí
,其余读tì
)2.D(A“无与伦比”,伦比,类比。
没有能够比得上的。
本句只是强调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并且用“无与伦比”也与事实不符,故错。
B“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去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句中的做法是欺骗别人。
C“锦衣玉食”指穿的、吃的非常精美,用在此处不当。
应依课文用“锦绣天衣”。
)3.B(A语序颠倒,“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乃至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应为“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以正确表现逻辑上的层进关系。
C句式杂糅,可在“具有”前加逗号,再加“它”,然后删去“的一种自由基清除剂”。
D句,“即使”表假设,“因而”表结果,两种不同关系的关联词语混在一起,应将“因而”改为“仍然”。
4.B第②句是总起句;
第④句紧承上句进行解说;
第⑥句,对前句进行补充说明;
第①③两句以举例的方式进行解说,依据“例如”“又如”可确定这两句的顺序;
第⑤句是全段的归结句,同开头句相呼应,应放在最后。
5.思路解析:
解题时注意筛选关键信息: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
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还要注意单句的限制。
答案: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中国建筑的规则和惯例。
6.思路解析:
解题时应思考:
“词汇”是构成文章的小部件,那么,构成建筑物的小部件是什么呢?
“中国建筑的‘词汇’”,其中的“词汇”是建筑的零部件,如琉璃瓦、斗拱。
7.思路解析:
这是一篇谈中国建筑特征的文章,谈建筑以外的东西也是为了说明建筑。
解题时,应沿着这个思路思考。
在行文过程中谈“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大文章”“小品”,运用了比喻说明的方法。
这样写是为了读者更方便地了解关于建筑的知识。
8.思路解析:
注意这几句话谈到蚂蚁时所用的科学术语和修饰限制语。
为了强调蚂蚁结构的简单,作者采用了两种方法:
一、使用极其简单的科学术语———“神经元”“神经节”;
二、使用了修饰限制语———“那么几个”“几根”“不过是一段”。
9.思路解析:
解答前一题既要注意“活的计算机”的词面意义,又要注意其语境意义。
解答后一题要联系该段的说明中心和“作为生物的社会”这一标题来思考。
“某种活的计算机”在这段话中的含义是,从蚂蚁的群体活动中仿佛看到它们的“思考、筹划、谋算”。
数百蚂蚁将被破坏的蚁丘修复为原样,这一材料为了说明:
有些生物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10.思路解析:
解题时联系这段话中的“十”“用手指来计数”等信息和标题名称来思考,还要联系表达效果来思考。
开头选用奥维德《岁时记》中的一段话,既与题目“指印”暗中相扣,又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1.思路解析:
理解“数觉”,既要注意“数”与“觉”这些语素的含义,也要注意“数觉”的语言环境。
“数觉”的含义是,动物对数的朦胧的简单的感觉。
12.思路解析:
“鸟会用某种奇怪的方法来辨别二和三”,既是举例说明,又是数字说明。
蜾蠃蜂“只给雄卵储存5条尺蠖,给雌卵储存10条”,既是数字说明,又是比较说明。
解题时还要注意“请具体解说”这一解题要求。
为了说明“有若干种动物看来也具有一种和我们相类似的原始数觉”,作者采用了举例说明、数字说明、比较说明等方法。
如,蜾蠃蜂中的母蜂能依据幼虫是雄的还是雌的,来分配食品的数量,给雄卵储存5条尺蠖,却给雌卵储存10条。
13.C“生命建筑”这个概念,应包括五个要点:
感知、判断、反应、自我保护(调节与控制)和自我修复功能;
A项谈自我保护功能;
B项缺少自我修复功能;
D项谈自我修复功能。
14.AA项错误,是科学家们为生命建筑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
15.BB项“最终目的是让建筑物具有感知、判断、反应的功能”,分析表述错误。
最终目的是让建筑物的框架结构具有延长寿命的功能。
16.B依据原文第二段“生命建筑概念是1994年底来自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讨论时提出的。
而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科学家在努力研究试验”,可知B项“对生命建筑的研究试验至今还不足10年”与原文不符。
17.解析:
”这句话有这样几层意思: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在世界山水中的地位就像是获诺贝尔奖的文学作品;
张家界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它的“大美”与文学作品耐人回味的内涵相似,高度赞誉张家界。
做这类题,要有这么几看:
看语句在文中的位置,看它的修饰语,看它的语言背景,看它采用的形式,看它的深层寓意或言外之意。
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18.解析:
答题时需要先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依据题干要求,将有关的材料筛选出来,再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
根据原文第二段的内容,可知有如下材料可用:
张家界的山都头角峥嵘的彼此独立;
张家界的山以它的危崖峭壁,拒绝攀登;
张家界的山峰之巅,必有苍松翠柏,张家界曲壑蟠涧,空闬幽翠;
将以上材料综合归类,再加以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有三个方面:
①山峰的形态;
②峰顶的松柏;
③山壑山涧的气象。
19.解析:
本题要求就文章第五段的描写进行分析,以说明作者的看法:
张家界的“表现力”“足够惊人”。
这是很典型的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
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有以下特点:
采用“乍读”“再读”“反复吟味”这样逐层递进的句式;
用“散文”“史诗”“造化史”这样逐级增加内涵的比喻;
用“一篇”“一集”“一部”这样篇幅逐渐扩大的量词;
用“一反常规”“旁若无人”“翘首天外”的拟人手法,多层次多角度描摹了特定的景物。
另外,“读”“吟味”这些用于欣赏文学作品的词语,被借来用于观景,不但与开头“诺贝尔文学奖”遥相呼应,而且进一步表明张家界风景的欣赏价值。
将如上特点的分析归纳、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