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56639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docx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docx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

基础知识学习要点

基础知识部分涉及四大学科门类,知识点多而杂,考分所占比例极低,所以学习重点在于拓展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内涵,理解企业中的困惑现象,并对企业管理产生宏观的认知。

考试侧重于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历年考题

08.11二级

26、()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A)总需求(B)总需求价格(C)总供给(D)总供给价格

27、以下不属于劳动标准法的是()。

  (A)劳动争议处理法(B)工资法(C)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D)工作时间法 

28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是()。

  (A)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B)劳动合同关系 (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D)劳动监督关系 

29、顾客力量分析是企业特定经营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不包括()。

  (A)顾客购买动机分析(B)市场商品消费结构分析(C)顾客消费承受能力分析(D)企业产品消费群体分析

30、阿伦和梅耶所进行的综合研究提出的承诺不包括()。

  (A)感情承诺(B)继续承诺 (C)规范承诺 (D)口头承诺

31、以下不属于员工动态特征的是()。

  (A)员工学习(B)员工自我保护机制(C)员工激励 (D)员工的成熟和发展

86、阻碍互惠交换实现的主要障碍包括()。

  (A)体制障碍(B)市场缺陷 (C)诚信问题(D)经济滞后(E)信息障碍

87、战略控制的方法包括()。

  (A)全程控制 (B)事前控制(C)局部控制(D)事后控制(E)事中控制

88、有领袖魅力的管理者的关键特征包括()。

 (A)是变革的代言人(B)自信和远见(C)行为不循规蹈矩(D)对环境敏感(E)有清楚表达目标的能力

89、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目标包括()。

 (A)有效促进人的发展(B)有效运用人的潜能(C)有效促进组织的发展

(D)有效开发人的潜能(E)有效开发组织的潜能

08年5月二级

26、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

(A)调节资源的配置(B)决定就业量与工资(C)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D)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

27、以下不属于劳动法基本原则特点的是()

(A)指导性(B)权威性(C)稳定性(D)唯一性

28、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在于()

(A)规范企业的行为(B)规范劳动者行为(C)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D)规范劳动力市场

29、()是指预定的战略目标或标准,是战略控制的依据

(A)战略测评标准(B)战略实施标准(C)战略评价标准(D)战略计划标准

30、森德斯罗姆和麦克英蒂尔认为,团队的有效性要素构成不包括()

(A)团队学习(B)绩效(C)成员满意度(D)薪酬

31、对员工而言,绩效管理不具有的功能是()A互相沟通B互相激励C互相促进D互相竞争

86、对摩擦性失业表述正确的是()。

(A)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B)是一种正常性失业(C)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

(D)是一种岗位交换之间的失业(E)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

87、企业目标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

A一种系统化管理模式(B)更富于参与性(C)有明确完整目标体系(D)强调自我控制(E)有完善员工福利计划

88、满足亲和需要的行为可以是()。

(A)控制他人和活动(B)受到许多人的喜欢(C)战胜对手或敌人(D)成为团队的一分子(E)比竞争者更出色

89、人力资源理论体系包括()。

(A)心理开发(B)生理开发(C)伦理开发(D)技能开发(E)环境开发

07.11二级

26、()是政府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A)财政政策(B)收入政策(C)金融政策(D)货币政策

27、()是劳动权的核心。

(A)择业权和劳动报酬权(B)就业权和择业权(C)休息休假权和劳动保护权(D)劳动保护权和职业培训权

28、()不具有法律效力。

(A)立法解释(B)任意解释(C)司法解释(D)行政解释

29、企业资源优势具有()的特点,企业要不断投入以保持和创新其优势。

(A)绝对性和时间性(B)相对性和时间性(C)绝对性和暂时性(D)相对性和持续性

30、()与缺勤率和流动率呈负相关.(A)组织效率(B)组织承诺(C)工作绩效(D)工作分析

3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基石不包括()。

(A)定编定岗定员定额(B)员工的绩效管理(C)员工的引进与培养(D)员工的技能开发

86、企业战略的实质是实现()之间的动态平衡.

(A)外部环境(B)内部环境(C)企业实力(D)战略目标(E)长近发展

8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包括().

(A)富有挑战性的工作(B)公早的报酬(C)支持性的工作环境(D)融治的人际关系(E)个人特征与工作的匹配

88、群体决策的优点有().

(A)能比个体需要的时间少(B)能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C)能增加决策过程的民主性

(D)能提供比个体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信息(E)能提供比个体更多的不同的决策方案

89、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测量技术包括().

(A)工作岗位研究(B)KPI技术(C)关键事件访谈(D)BSC技术(E)人员素质测评

07.5二级

26、劳动力供给弹性是()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A)劳动力需求量(B)劳动力需求增长量(C)劳动力供给量(D)劳动力供给增长量

27、实际工资计算公式是()

(A)货币工资/价格(B)货币工资/价格指数(C)货币工资X价格(D)货币工资X价格指数

28、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

(A)保障报酬权(B)保障物质帮助权(C)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D)保障休息休假权

29、决策树的分析程序包括①剪枝决策②计算期望值③绘制树形图。

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③②①(C)③①②(D)①③②

30、()是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

(A)工作成就(B)工作绩效(C)工作态度(D)工作满意度

31、从管理形式上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

(A)静态管理(B)动态管理(C)权变管理(D)权威管理

86、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有()。

(A)充分就业(B)同质劳动力获同样工资(C)体现工资差异

(D)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E)增大工资总额

87、劳动权保障具体体现为()。

(A)基本保护(B)平等就业权(C)全面保护(D)自由择业权(E)优先保护

88、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要求()。

(A)分配公平(B)程序公平(C)互动公平(D)法律公平(E)组织公平

89、下列对人力资本不理解正确的是()。

(A)人力资本具有创造性(B)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C)人力资本具有累积性

(D)人力资本具有收益性(E)人力资本具有个体差异性

 

第一章劳动经济法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即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

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

相对稀缺性、绝对性、本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

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

二、效用最大化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三、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主要是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㈠实证研究方法

重点:

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提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特点:

①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②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主要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

㈡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特点:

①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②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互惠交换障碍:

①信息障碍②体制障碍③市场缺陷

实践表明:

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㈠劳动力与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

劳动力——在一定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总人口率参率=劳动力×100%

总人口

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100%

该年龄(性别)人口

劳动力供给变量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供给无弹性Es=0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供给有无限弹性Es→∞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单位供给弹性Es=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供给富有弹性Es>1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供给缺乏弹性Es<1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㈡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

2、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

3、老年人口劳动率下降。

4、25~55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较高程度,没有什么变化。

男性成年人是稳定的高水平劳动力供给主体,在家庭经济内部的分工中处于最优先就业的位置。

㈢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经济周期——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两种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

无论是否处于就业或非就业状态,总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

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

在经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男性成年人)处于失业状态。

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二级劳动力(中年妇女)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

因此,二级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

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

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二、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写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真实、具体、有效的社会消费需求→社会生产→对劳动要素的需求→单位从事产品或劳务的生产并完成销售→得到利润↑

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

工资率上升,劳动需求减少,工资率下降,劳动需求增加。

需求无弹性:

Ed=0

需求无限弹性:

Ed→∞

单位需求弹性:

Ed=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