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10版高教毛概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docx
《全新10版高教毛概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新10版高教毛概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P48)
A.基本内容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B.实质和核心
a)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b)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2.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P50)
A.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B.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C.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
D.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求真务实。
E.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
a)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b)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的动力: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e)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
1.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P75)
A.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C.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D.总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道路的重要意义?
(P79)
A.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B.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C.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P81)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党的建设
D.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P90)
A.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B.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C.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P102)
A.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C.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P117)
A.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C.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主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P141)
A.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B.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D.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地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P150)
A.基本纲领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B.纲领统一
a)最高纲领:
实现共产主义。
b)最低纲领: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c)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中。
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d)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毫不动摇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致力于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第七章
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
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
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
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
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
目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
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
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P17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P18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1.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确立基本依据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P191)
1.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意义
1)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2)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3)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加分配。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加分配。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商业保险、慈善事业
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3.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4.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
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3.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坚持、三转变)
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4.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5.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P210)
五、统筹区域发展(P212)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资源节约型社会:
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2.环境友好型社会:
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3.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4.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5.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6.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